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A) A.文化内涵 B.文化现象C.文化事象 D.文化产品 2.下列各项中属于文化思潮的是(D)
A.生产领域中的行业禁忌B.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动作C.文学史上的建安风骨 D.清代的考据学 3.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属于中国气候变迁中的寒暖交错期。这个寒暖交错期上起西周,下迄(D)
A.秦末 B.两汉C.唐末 D.明初
4.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是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
A.从东南向西北逐渐移动B.从西到东逐渐移动C.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 D.从东到西逐渐移动 5.在《史记》一书中,较为全面描绘秦汉时期各地区域文化特色的是© A.《滑稽列传》 B.《秦始皇本纪》C.《货殖列传》 D.《游侠列传》 6.周人的“贱业”概念指的是(D) A.农业 B.牧业C.手工业 D.商业 7.中国古代普遍使用铁器是在©
A.夏代 B.商周时期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8.在我国手工行业传说中,发明了指南车和乐器的人是(A)
A.黄帝 B.伏羲C.后稷 D.鲁班
9.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当时与医学有关的“方技”包括“医经”、“经方”、“神仙”和(B) A.“本草” B.“房中”C.“难经” D.“四诊” 10.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是(A)
A.伦理政治 B.强权政治C.议会政治 D.民主政治 11.君主专制制度脱胎于原始社会©
A.前期的禅让制 B.前期的母权制C.后期的父权制 D.后期的禅让制 12.科举考试以考试为主要标准,其考试的主要形式是©
A.口试 B.策问C.笔试 D.殿试
13.风、云、雷、雨神的祭祀,属于古代的(A )
A.天神祭祀 B.地神祭祀C.人神祭祀 D.四时祭祀 14.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审美意识等方面属于(D)
A.物质文化 B.生产生活文化C.制度文化 D.精神文化 15.《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句话体现出的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是(A) A.整体思维 B.类比思维C.辩证思维 D.抽象思维 16.在中国传统哲学“知行观”中,主张“行先知后”说的思想家是(B)
A.荀子 B.王夫之C.程颐 D.王阳明
17.葛洪是道教丹鼎一系的创始人,他的著作是© A.《正一经》 B.《千金要方》C.《抱朴子》 D.《效验方》
18.“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话体现的中华民族的
一种美德是(B)
A.仁爱孝悌 B.重义轻利C.谦和礼让 D.真诚有信 19.提出“文以载道”这一艺术命题的宋代文学家是(D)
A.王安石 B.司马光C.欧阳修 D.周敦颐
20.朝鲜语、日语、越南语深受汉语的影响,被称为(B) A.域外汉语 B.域外方言C.域外汉字 D.域外文字 21.日本仿照汉字创造的文字叫做(A) A.假名 B.谚文C.字喃 D.汉字
22.在近代肯定汉字作用,提出汉字与拼音文字优劣互补主张的人是(D) A.吴稚晖 B.钱玄同C.鲁迅 D.章炳麟 23.《说文解字》的作者是(B)
A.张衡 B.许慎C.蔡邕 D.班固 24.提出“文明冲突论”的是©
A.华盛顿 B.克林顿C.亨廷顿 D.弥尔顿
25.早在明末就提出“会通中西”观点的思想家是© A.王征 B.李之藻C.徐光启 D.焦循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6.中国文化又称(ACD)
A.中华文化B.汉文化C.华夏文化 D.炎黄文化E.民族文化 27.桐城人以文章扬名,其中的代表人物有(CD) A.黄宗羲B.戴震C.方苞 D.姚鼐E.章学诚
28.墨家的“兼爱”就是(AE) A.“兼相爱,交相利” B.“仁者,爱人也”C.“道法自然” D.“尚公义” E.不分差等,不分亲疏远近地互爱互利 29.唐代是一个宗教文化的时代,就信众而言,广泛涉及佛教、道教、儒教、伊斯兰教和(BCE)
A.天主教B.景教C.袄教 D.黄教E.摩尼教 30.反映唐代农政思想的重要文献有(AD) A.《开元占经》B.《齐民要术》C.《天工开物》 D.《四时纂要》E.《四民月令》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文化观念。
32.玄学:它是魏晋时期最重要的学术现象,而玄风大畅是那个时代的显著特征。玄学是老、庄哲学在该时期的新发展,一般认为始于曹魏的何晏、王弼。其贵无尚虚的取向是在调和儒道,倡导济世之道。
33.本草之学:及中国古代的药学,其内容为记述各种药物的名称、性状、功能、主治、产地及采集、加工、保存等知识。
34.五礼制度:中国古代,国家礼仪制度大致分为吉、凶、军、宾、嘉五种,即所谓“五礼”。吉
礼,祭祀礼;凶礼,死丧、凶荒之礼;宾礼,接待宾客、朝见之礼;军礼,出征、田猎等礼;嘉礼,冠婚、饮食、宾射等礼。
35.儒学文化圈:历史上在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政治伦理、社会风俗、生活方式等方面深受中国本土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朝鲜、韩国及东南亚均属儒学文化圈。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区别是什么?
答:①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2分)②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2分)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2分)
37.统一是中国自古以来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其表现有哪些?
答:①自有人群以来就相互交流;(1分)②甲骨文中有“四方”的明确记载;(1分)③西周时代“天下”观念就已十分清晰;(2分)④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础,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2分) 38.简述以工补农、以商求富观念的文化价值。
答:①它促成了程式的出现;(1分)②它发展了市民文化;(1分)③它打破了小农经济的视野,引进了城市的信息;(2分)同时也把地方或民族文化带到全国各地和世界其它地方。(2分) 39.简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
答:①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2分)②家族本位的伦理法占有重要地位;(1分)③皇权至上,法自君出;(1分)④强调等级特权,主张同罪异罚。(2分) 40.简述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
答:①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约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3分)②汉语是联合国指定的七种工作语言之一(3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试述“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在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观念占有主导的地位,给予中国文化及其发展以长远而广泛的影响。(1分)择其主要而言之,这种影响有三个方面:①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2分)②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2分)③造成了“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推动人们在成己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品德的完善。(2分)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也给中国文化及其发展以负面的影响,思维方式过分强调整体联系与统一,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论证。过分强调社会和谐与统一;缺乏进取精神,空想的理想主义使主观脱离实际;重体验不重客观观察,限制了实证科学的发展。(3分) 42.试述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道路。
答:①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只能走“古今中外,综合创新“的道路。(3分)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2分)这一文化主张是先进的中国人经过长期探索和缜密思考的结
果。(2分)③一部中国近代史,尤其是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化的实践,已经雄辩证明,综合创新之路,是中国文化的现代复兴之路。(3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