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知识综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这是个令人心旷神怡的夜晚。我在大自然里来回地走,感到空前绝后的自由。所有的景物都进入我的眼眶:牛蛙奏响号角迎接黑夜;吹得湖面微澜轻漾的凉风送来夜鹰的欢唱;迎风摆舞的白杨令我心旌摇动,几乎无法呼吸。
②大自然的纯净与恩 cì ( )真是难以形容,就像太阳和风雨、夏天和冬季,它们持续不断地给人类送来健康和欢乐!它们甚至还与人类心有灵犀,如果有人因为正当的理由而难过,那么整个自然界都会受到影响,太阳的光芒将会变得àn ( ) 淡,树叶将会在盛夏时节飘零以表伤心。难道我不该和大地息息相通吗?我自己不就是树叶与菜园的一部分吗?
……
③白湖和瓦尔登湖是地表上难得的水晶,是光明之湖。 ; ; ; 。
(节选自美国梭罗《瓦尔登湖》,李继宏译,有删改)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眼眶___________微澜___________ 恩 cì ( ) àn ( ) 淡 2.选文前两段中的画线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心旷神怡 B.空前绝后 C.心有灵犀 D.息息相通 3.将以下句子依次填入第③段的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如果它们是永久冻结的,又小得可以被拿走,也许会有奴隶把它们带走,像宝石般镶 嵌在君主的皇冠上
②但它们是液态的,面积也很大,所以永远地为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后代所有 ③可是我们却抛弃了它们,转而去追求硕大的钻石 ④它们纯净得没有人出得起价钱;它们没有铜臭味 A.①③②④ B.①②③④ C.④②③① D.④③②①
二、语言表达
4. 比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现代诗、流行歌曲的歌词中也常常使用。“比” 即“以彼物比此物”,“兴”即“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请运用比兴手法,写几句诗,表达即将毕业的你对母校的惜别之情。句式不限,示例仅供参考。 示例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示例二:雨季奉献给大地,岁月奉献给季节,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爹娘。(苏芮《奉献》)
三、名著阅读
5. 你班举行“《骆驼祥子》专题探究”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给祥子写小传】
(1)下面是小明同学为祥子写的小传,其中某处有误,请你帮他修改。
祥子原本是农村人,因父母去世和生活压迫,不得不来北平打工。【A】来到城里后,他成为了车夫,立志要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努力了三年,他终于实现了愿望。【B】可没过多久,他的车被大兵骗走了,随后他所有的积蓄都被孙侦探抢去。
【C】在虎妞的欺骗下,他不得已与其结为夫妻。后来虎妞因难产而死,祥子喜欢的小福子也自杀了。【D】从此以后,祥子堕落到社会的最底层,成为了一具行尸走肉。
_____处有误,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析“京味儿”】
(2)《骆驼祥子》中,京味儿语言和老北京地域文化引人注目。请从下面选文中任选一句,试做分析。 选文:
①碰巧了,也许白耗一天,连“车份儿”也没着落,但也不在乎。 ②你呢,成年际拉车出臭汗,也该漂漂亮亮的玩几天。
③街上慢慢有些年下的气象了。 ……年画,纱灯,红素蜡烛,绢制的头花,大小蜜供,都陈列出来……
【探寻悲剧原因】
(3)祥子最终走向毁灭的命运悲剧带给同学们强烈的震撼,在讨论“造成祥子悲剧命
运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时,三位同学有不同的观点。你赞同谁?请结合小说加以分析。
小明:我认为时代和社会是造成祥子命运悲剧的主要原因。 小华:我觉得祥子自身的问题才是主要原因,他应该为自己负责。
小红:我不同意你们的看法。祥子生命中遇到的那些重要人物,比如虎妞、小福子等,他们才是造成祥子悲剧命运的关键。
我赞同_______的观点,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综合性学习
6. 中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你班将举办古典诗歌朗诵比赛,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请仿照示例,为本次活动的节目单补全篇章名。 古典诗歌朗诵比赛节目单 第一篇章: 自然之趣——观奇妙世界 节目一:《钱塘湖春行》 作者: 白居易 朗诵者:童雪门 节目二:《饮酒》 (其五) 作者:陶渊明 朗诵者:秦雪 节目三:《使至塞上》 作者:王维 朗诵者:常恋 第二篇章: ① 节目四:《观沧海》 节目五:《行路难》 节目六:《望岳》 第三篇章: ② 节目七:《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 朗诵者:成纪悠 节目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岑参 朗诵者:钱图嘉 节目九:《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作者:苏轼 朗诵者:魏来明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诗歌内容,为节目五、六写一段串词。
作者:曹操 作者:李白 作者:杜甫 朗诵者:单斯 朗诵者:艾崇外 朗诵者:尚依外
五、情景默写
7. 根据积累,填写句子。
古人把自己的家国情怀融进了诗文中。“__________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甫广济苍生的大爱情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是文天祥以死明志的豪情壮志 (《过零丁洋》) ;
“____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是龚自珍心系朝廷的奉献精神 (《己亥杂诗》) ;“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 ”是辛弃疾报国建功的人生追求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古人还将自己的哲理思索融进了诗文中。王湾的“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描写时序交替,蕴含着一种自然的哲理 (《次北固山下》) ;陆游的“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告诉我们困境中将会生出希望 (《游山西村》) ;刘禹锡的“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让我们懂得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六、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蔚然”“翼然”“颓然”中的“然”都表示“……的样子”。
B.“云归而岩穴暝”的“暝”、“晦明变化”的“晦”,根据其部首是日,可推断其意思跟太阳有关,两者在文中都是“昏暗”的意思。
C.“丝竹”在“无丝竹之乱耳”中是“乐曲”的意思,互文印证,可知“非丝非竹 ”中的“丝”和“竹”也是“乐曲”的意思。
D.“太守归而宾客从也”的“从”,通过勾连“择其善者而从之”的“从”,可理解为“学习”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第一段中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展示了滁州环山、琅琊蔚秀、酿泉泻峰和亭临泉上等四幅图画。
B.文章第二段按照景物由低到高的顺序,描绘了山间的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C.“乐”贯穿全文,主要表现在山水之乐、游人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和太守之乐。
D.本文写于欧阳修被贬滁州期间,从中可看出他因被贬而纵情山水,逃避现实,在醉乐中寻求慰藉。
11.曾巩在《醒心亭记》中谈及他对欧阳修之乐的理解,你认为他是否真正懂得欧阳修之乐?请联系选文及链接材料进行分析。 【链接材料】
虽然,公之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岂公乐哉?乃公所寄意于此也。
(节选自北宋曾巩《醒心亭记》)
[注]①公:即欧阳修。②无为:清静而无所事事。
①
②
七、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博士与机器人 [日本]星新一
①F博士乘坐宇宙飞船,在不同的星球间不停旅行。他可不是为了观光游览,而是要寻找文明落后的星球,然后着陆于此,全方位地指导当地人。
②仔细想想,这项工作其实非常困难,但博士无论到哪个星球都颇有成效。一切都得益于博士有一台他自己研发的超级能干的机器人。这是一台大型机器人,外观并不漂亮,但强壮有力,事事精通。而且,它几乎无所不知,还会说话。 ③“这次去这颗星球吧。我用望远镜观察过了,这里的居民好像需要我们的帮助。”博士边说边指着窗外。
④驾驶席上的机器人一如既往地忠实回答:“是,遵命。”
⑤宇宙飞船降落在那颗星球上。那里居民的生活方式极其原始。他们个个穿兽皮,住在洞穴里,简直和远古时代的地球人一模一样。
⑥想和当地居民搞好关系要吃不少苦头,这里也不例外。起初,居民总拿石头砸他们。但机器人毫不在乎,而博士只要躲在机器人后面,也就平安无事了。不久,对方总算明白博士并无恶意。后来,博士渐渐能听懂当地的语言,工作也大有进展。 ⑦博士命令机器人耕地播种,开辟示范田,还叫它在河里建水车,向居民展示水车的使用方法。这些工作对机器人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当地居民们却看得目瞪口呆,兴奋不已。
⑧不仅如此,博士还让机器人将套索捕猎、房屋建造、粮食储存、疾病防治等诸多办法传授给居民。
⑨F博士的任务就是考虑接下来该下达什么指令,以及偶尔给机器人加加油、补给补给能量、擦擦外壳之类的。
⑩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多亏了机器人持续不断地辛勤付出,居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不再你争我抢,而是懂得了互相学习,传播知识。
博士见状,说道:“看来文明已经顺利地在这儿生根发芽了,以后就靠他们自己齐心协力发展吧。我们也差不多该出发去下一个星球了。”
“是,遵命。”机器人答道,随即着手为新旅行做准备。
出发那天,居民们闻讯赶来,异口同声感谢道:“多亏了您的帮助,我们的生活才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恩情深重,永世难忘。为铭记这份恩情,我们特意塑造了一尊纪念像。您出发之前一定要去看看。”
博士高兴得心花怒放。
“承蒙各位盛情感谢,实在意外。看来我在这里的工作还是很有意义的,我非常乐意去看看。”
在居民们的带领下,博士和机器人很快就到了。山丘上立着的那座高大石像瞬间映入眼帘。石像周围还装饰着美丽的鲜花,一看就是用心雕刻的。可那座石像雕刻的不是博士,而是机器人。
原来,居民人尊敬的是机器人。
(选自《星新一少年科幻·淘气的机器人》,薛芳译)
文学社组织了科幻小说读书会,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拟梗概】
12.你将在读书会上介绍本文,请拟写出故事梗概。 【品文体】
13.科幻作品集“科学性”与“幻想性”于一身,本次读书会将围绕这一特点进行讨论。请你从本文中找出一处科学与幻想相结合的例子,并分析二者的关系。 科学性 幻想性 二者关系 【探表达】
14.读书会上,有同学对本文提出了如下看法,请你与他进行交流。 微型小说应该语言精炼,但这篇文章的第④和?段中机器人说的话一样,有些 啰嗦,应该把第二处删掉。 【寻伏笔】
15.伏笔是小说常用的手法。请你从文中找出两处伏笔,并为同学们讲讲其作用。 【议主题】
16.读罢全文,同学们觉得小说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便围绕“作者为什么要设置这样的结尾”展开了讨论。请结合文章内容,与大家分享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各题。 新闻社举行以“探月之旅·太空旅行”为话题的新闻采编活动,请阅读下面三则采编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一场探月之旅的演讲
①大家好,我叫马传令,是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一名工程师,也是刚刚结束的“嫦娥五号”任务的轨道总体主任设计师。
②我们为什么要探索月球呢?月球探测活动可以为我们未来利用和开发月球能源做好准备工作,比如说在月球的土壤中大约含有100万吨的氦-3,科学家认为这是完美的核能源,所以也有很多人说,月球是21世纪的波斯湾。
③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玉兔二号”巡视器在两年多来,帮助科学家们取得了很多科学成果。它在月球背面还干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把地球上的生物带上了月球。科学家们精心挑选了六种生物,有棉花种子、油菜种子、马铃薯种子、拟南芥种子、果蝇、酵母菌。这六种生物都非常典型,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一个密闭的装置里边,它们可以组成一个微型的生物系统。在“嫦娥四号”落月四天以后,我们发现在月球上种的棉花竟然发芽了!
……
④我们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之后还要承担“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再往后还有 2030 年的载人登月等任务。可以这么说,我们中国航天人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一刻也不敢停。月背本没有路,我们来了,便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路。
(摘自“一席”2021年演讲精选《月背征途》,有删改)
材料二:
一则月球知识的分享
①假如有一天我们要到月球上去生活……
②月球是一个具有丰富资源和能源的宝库,其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氦-3,它是一种可长期使用的、清洁的、安全和高效的核聚变燃料。
③通过一个简单例子,我们来看看氦-3的真正价值:如果建设一个氘、氦-3核聚变发电站,根据我国在1992年的所需要消耗电量总和来计算,全年只需消耗约8吨的氦-3。那么,为什么我们没有使用氦-3发电呢?根据专家研究,地球上的氦-3资源总量还不足15吨。而据初步估算,月壤中氦-3 的资源总量约为100万~500万吨。
④所以,开发利用月壤中的氦-3,为解决人类未来所面临的能源危机提供了一种可能。温差不大,也就300℃。
⑤由于月球相对于地球具有独特的位置资源和环境资源,古往今来,对月球的遐想更是数不胜数。登上月球,甚至居住月球,是很多地球人藏在心底的梦。然而,入住“广寒宫”绝非易事。
⑥月亮直径3476.28km,表面没有大气层,温度变化全由太阳光直接决定,日间最高温度可达120℃ ,而夜间温度会降至-180℃,昼夜温差300℃。
⑦此外,月球上还会产生大批危险的次级辐射,会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产生较大的威胁。
⑧再者,月球上属于高真空状态,是没有空气的。这种环境下,人类不仅失重而且无法生存。人类想要到月球上去居住,就只能自建“月宫”。也就是说,人类在月球主要的活 动空间是室内。这就需要建造一个密闭的月球基地。月球基地的外罩要十分坚固,足以抵御辐射、流星、陨石等的袭击。月球基地内部又是什么样子呢?生命须臾离不开氧气、水和食物。而在月球上,这三种东西可能都不会天然存在。因而月球基地的内部就需要拥有一套完备的封闭循环生态系统,以便能够供给人类所需的食物、水和空气,并长时间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自给自足的“月宫”生活
①从1984年起,美国科学家就曾在亚利桑那州建立了“生物圈2号”试验基地。这个试验基地拥有一套自给自足和封闭的生态系统,用于实验人类离开地球能否生存。
②2014年4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李光亚透露,中国会在月球上建一个月球站,叫“月宫一号”。它由一个综合舱和两个植物舱组成,总面积有150㎡,总体积500m,栽培了粮食作物、蔬菜和水果,饲养了黄粉虫,还有微生物来降解废物。植物不仅能够给宇航员提供食物,还可以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通过蒸腾作用获得纯净的饮用水。
3
③植物中人不吃的部分,比如作物的秸秆等可以用来饲养黄粉虫,为宇航员提供优质的 蛋白和更合理的氨基酸配比。最后,剩下的植物不可食部分以及废弃物可以用来栽培植物。这样就形成了“月宫一号”里物质的闭合循环。
(摘自《中国航天科普网》,有删改)
材料三:
一张采访知识卡片 知识卡片 提问技巧: 提问要考虑被采访者的身份、职业,让对方可以回答。 提问应该围绕主题,问题要有逻辑,可以由浅入深,也可以由主及次。 提问应简洁清晰,尽量不用长句,不用有歧义的句子,少用否定语气。 【审读采编材料】 17.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理解或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开发利用月壤中的氦-3,就能解决人类未来所面临的能源危机。 B.人类目前已具备登月的能力,但是能否在月球上居住还处在研究中。 C.坚固的月球基地外罩要能抵御辐射、流星、陨石等的袭击。
D.“生物圈2号”的试验可以为人类在月球能否生存提供参考。
【拟写采访提纲】
18.新闻社邀请马传令工程师来校做主题报告,下面是小林同学拟写的采访提纲,请联系材料三,对提纲中的采访问题作出评析。 采访提纲 采访对象 采访目的 采访方式 马传令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工程师,“嫦娥五号”轨道总体主任设计师) 了解“嫦娥四号”“嫦娥五号”探测器的研发过程和对月球的科学探索。 访谈、录像拍摄 问题1:您可以和我们聊聊在研发“嫦娥四号”“嫦娥五号”探测器的过程中 遇到过哪些困难吗? 问题2:为了到月球上去生活,我们需要做怎样的提高身体素质的训练?在太空生活也很容易出现心理疾病,我们在月球上可以吃些什么呢? 采访问题
【整理新闻稿件】
19.小林想在他的新闻稿件中加入对古人登月之梦的描述,请结合材料二,从下列诗人中任选一位,帮助他对诗人“登月”的幻想做可行性分析。
李贺:玉轮轧露湿团光 ,鸾珮相逢桂香陌。 苏轼: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注释:①玉轮:月亮。②露:露水。③团光:光晕。④鸾珮:雕刻着鸾凤的玉佩,代指女子。
可行性分析: 【为新闻集配图】
20.校新闻社要为本次采编活动的稿件集选择封面图片,请你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从甲、乙两张图片中选择更合适的一幅,并简述理由。
①
②
③
④
(甲) (乙)
八、作文
21. “转”的常用读音有 zhuǎn 和 zhuàn,《现代汉语词典》对“转”有如下解释:
zhuǎn:①[动]改变方向、位置、形势、情况等:~变,~机。②[动]把一方的物品、信件、意见等传到另一方:~达,~交。
zhuàn:①[动]旋转:~动。②[动]绕着某物移动;打转:~圈子。
请围绕“转”字的含义,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要求:①不少于500字;②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 A、B、C 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③不得抄袭。
22. 2022年11月发布的ChatGPT,是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能生成任何主题的原始文本,像人类一样交流。各界人士纷纷发表了以下看法: ChatGPT中是我见过最具革命性的技术之一。我们应该记住,我们才刚刚开始了解AI,它今天的任何限制都会在我们知道之前消失。——(比尔 ?盖茨)
很多人疯狂地陷入了ChatGPT中,我们离强大到危险的人工智能不远了。——(埃隆?马斯克)
与其担心工作被AI取代,不如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利用好新技术、新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毕竟,人工智能是人的延伸,社会真正的主角是你。(央广网)
在科技文化节开幕式上,你作为科技社的社长将围绕“人类与科技”这一主题发 表
讲话。请你结合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发言稿,可以讲述人类与科技的故事, 畅想人类与科技的未来,发表你对人类与科技关系的议论等。
要求:①不少于500字;②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③不得抄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