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SMA-16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来源:九壹网
SMA一16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67 SMA一1 6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刘 强 【摘要】 本文结合陕西省永寿至咸阳高速公路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实例,从设计过 程、材料要求、施工控制等方面对玛蹄脂碎石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进行了阐述,可供类似 工程参考。 【关键词】 沥青玛蹄脂碎石配合比设计 1工程概况 陕西永寿至咸阳高速公路LM一2标沥青面层混合料,公路等级为重载交通,道路使用性能 气候分区为夏炎热冬冷(1—3)区,上面层沥青混合料设计为SMA一16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 料。 2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的构成特性 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简称SMA,它是一种以沥青、矿粉、纤维稳定剂组成的沥青玛蹄脂 胶泥结合料,填充并裹覆矿料表面和粗集料骨架空隙体积中,形成沥青混合料。 SMA构成特性,特别强调粗集料在沥青混合料中的嵌挤骨架作用和沥青玛蹄脂胶结料的粘 结裹覆作用,这是构成SMA的两大条件。其次是用少量细集料填补粗集料中的碎石空隙体积。 SMA的构成,决定着其与传统的沥青混合料相比较,具有更好的耐久性、抗高温稳定性、抗低 温开裂性,以及增加表面的粗糙度,提高沥青路面的抗滑性能,又具有较好的表面层排水作用。 因此成型后的沥青路面,在开放交通后具有高温车辙变形小等优点,还可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 命。 SMA的构成特性,俗称“三多一少”。三多为沥青用量多达6%左右,矿粉用量多达8%~ 12%,4.75mm以上粗集料用量高达70~80%;一少则是4.75mm以下用量少。在矿料合成级配 中,4.75mm筛孔尺寸通过率仅占矿料总量的20—30%,并包含有矿粉用量8—12%,实际上细 集料用量约为12%一20%;同时还增加了纤维用量,为沥青碎石混合料总量的0.3%~0.5%。 3 SMA配合比设计 3.1材料的选择 (I)碎石采用陕西临潼韩峪石料厂生产的浅灰色角闪片麻岩,包括以下规格:10~20mm、5 ~10mm、3—5mm碎石; (2)细骨料采用乾县五峰山西洼石料厂用5~10mm石灰岩碎石经专用磨砂机磨制、风力除 尘后得到的0~3mm机制砂,严格控制其粉尘含量,要求不大于12%; (3)矿粉采用乾县五峰山西洼石料厂用3—5mm碎石经球磨机磨制成符合要求的填料,对于 68 工程科技 2008年第2期 矿粉的使用,吸取了其它项目采用水泥厂生料粉的教训,因水泥厂生料粉内掺有粘土,不容易检 测出其相关成份,本项目自己生产,便于控制; (4)沥青采用韩国SK90基质沥青,经西安国创改性沥青厂改性成SBS(I—c)沥青,因角 闪片麻岩为酸性材料,我单位在水洗上面层碎石材料时虽已采用消石灰对材料表面进行了中和反 应,为确保粘附等级达到五级,在改性沥青厂生产改性沥青时,还加入了0.3%(占沥青用量) 的抗剥落剂,抗剥落剂由西安公路研究所生产。其各项指标符合规范要求; (5)纤维统一使用北京垦特莱公司生产的絮状木质素纤维,掺量为沥青混合料总量的 0.3%。 各原材料性能指标见表1~表5。 表1 SBS改性沥青技术性质试验结果 序号 1 2 技术指标 单位 试验值 75 规范值 60—80 ≥一0.4 针人度(25℃,100g,5s) 针入度指数PI 0.1mm 3 延度(5 ,5cm/min) Cm 54 ≥35 4 5 6 软化点(R&B) 运动粘度(135 ̄C) 闪 点 ℃ Pa-s ℃ 77.80 ≥70 ≤3 270.0 ≥230 7 8 溶解度 弹性恢复(25℃) % % 99.96 87.0 ≥99 ≥80 9 10 48h热贮存软化点差 密度(15℃) 质量变化 ℃ g/em % % ≤2.5 1.032 一O.20 85.7 实测 ≤1.O ≥65 l1 老化(163'E,5h) 针入度比 延度(5℃) Cm ≥25 表2 SK一90(基质)沥青技术性质试验结果 序号 1 技术指标 单位 试验值 92 规范值 80~l00 针入度(25 ̄C,100g,5s) 0.1mm 2 针入度指数Pl 3 4 5 6 软化点(R&B) 600(:动力粘度 1O℃延度 15℃延度 qC Pa・S Cm Cm 50.75 197.90 56 166 ≥45 ≥45 ≥100 7 8 9 含蜡量(蒸馏法) 闪点 % ℃ % 297.4 99.96 ≥245 ≥99.5 溶解度 10 密度(15℃) g/cm 0.986 SMA一1 6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69 续表2 序号 技术指标 单位 试验值 规范值 质量变化 % 一0.33 —0.8~+0.8 针入度比 % 86.8 l1 老化(163 ̄(2,5h) 残留延度(10 ̄C) Cm 残留延度(15℃) Cm 表3木质素纤维技术性质试验结果 项 目 单位 试验值 规范值 纤维长度 mm 灰分含量 % 19.5 18±5 PH值 7.0 7.5±1.0 吸油率 6.2 不小于纤维质量5倍 含水率 % 2.8 <5 表4矿料技术性质试验结果 序号 技 术 指 标 单位 试验值 规范值 1 A料 ’ 2.742 实测 2 毛体积相对密度 B料 2.726 实测 3 C料 2.719 实测 4 A料 2.772 实测 5 B料 2.746 实测 表观相对密度 C料 2.748 实测 6 机制砂 2.735 实测 矿粉 2.737 实测 7 压碎值 % 14.1 ≤20 8 洛杉矶磨耗率 % 16.8 ≤28 9 磨光值 ≥40 10 吸水率 % 0.38 ≤2.O l1 坚固性 % 11 ≤12 大于9.5ram % 9.2 ≤12 12 针片状颗粒含量 小于9.5mm % 8.9 ≤18 13 小于0.075mm颗粒含量(水洗法) % 0.2 ≤1.0 14 软石含量 % 1.4 ≤3 l5 与沥青的粘附性等级 5 5 16 矿粉亲水系数 0.62 <l 70 工程科技 2008年第2期 表5矿料筛分试验结果 材料 通过一 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数(%) 名称 19.O 16 13.2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A 100 87.5 44.3 8.3 1.2 O.7 B 100 100 1oo 95.2 7.9 1.O 0.6 C 100 l00 10o 1oo 94.4 1O.5 4.7 1.8 0.6 饥制砂 100 100 l0o 10o 10O 92.3 50.7 34.3 19.7 13.7 8.5 矿粉 100 1O0 100 100 100 100 100 1O0 99.6 98.5 80.7 3.2确定矿料级配 SMA混合料矿料级配见表6。 表6 SMA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 级配 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数(%) 类型 19.0 16.0 13.2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O75 SMA16 100 90~95 65~75 45~55 20~3O 15~20 14—18 12~15 lO~13 9~12 8~10 根据原材料的筛分试验结果,以4.75mm筛孔通过率为变化点,改变三个不同的通过率为 26%、28%、30%,通过人机对话,组成三个初试级配,==:种矿料级配中,固定矿粉掺量为 10%,尽量使9.5mm筛孔通过率接近中值,进行级配组成设计,分别为A级配A:B:c:机制砂 :矿粉=49:23:9:8:1l;B级配为A:B:C:机制砂:矿粉=49:25:7:8:11;C级配为A:B:C:机制砂 :矿粉=49:27:6:7:11。三个初试级配的合成级配见表7。 表7初试级配合成情况 级配 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数(%) 类型 19.O 16 13.2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O.O75 A 100 93.9 72.7 54.0 29.9 19.9 15.6 13.9 l2.6 11.9 9.6 B 100 93.9 72.7 53.9 28.2 19.7 15.5 13.9 12.6 11.9 9.6 C 100 93.9 72.7 53.8 26.4 18.7 15.0 13.5 12.4 11.8 9.5 3.3初试级配的筛选 由表7可知,A、B、c三级配4.75mm的通过率分别为29.9%、28.2%、26.4%,符合要 求的变化范围,由此,进行A、B、c三级配的配料,过4.75mm筛后,将筛上部分进行捣实密 度的测定,计算粗集料在捣实状态下的骨架间隙率,见表8。 表8粗集料在捣实状态下的骨架间隙率 级配类型 粗集料的混合毛体积相对密度 粗集料在捣实状态下的相对密度 粗集料捣实间隙率 A 2.737 1.634 40.3 B 2.737 1.626 40 6 C 2.737 1.603 41.4 SMA一1 6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71 以油石比为6.1%作为初试油石比,对A、B、C三级配进行室内马歇尔试件的制作及马歇 尔试件体积指标及稳定度、流值的测定,其试验结果见表9。 表9初试油石比为6.1%时各级配马歇尔指标 级配 毛体积 空隙率 沥青体积百分率 矿料间隙率 沥青饱和度 稳定度 流值 类型 相对密度 (%) (%) (%) (%) (kN) (nlm) A 2.427 3.2 13.6 16.4 80.5 10.44 3.975 B 2.416 3.6 13.5 16.7 78.4 l1.19 3.844 C 2.4O4 4.1 13.5 17.2 76.3 11.04 3.512 对级配的确定计算和分析如下: VCA i =(1一^y b XPcA/ )×100 式中 VCA i ——sMA马歇尔混合料试件中的粗集料骨架间隙率; P ——沥青混合料中粗集料的比例; ^y ——初试油石比沥青混合料实测毛体积相对密度; ——粗集料的平均毛体积相对密度。 级配A: cA=(49×0.988 X2.742+23 X0.921×2.726+9×0.056 X2.719)/ (49 X0.988+23×0.921+9×0.056)=2.737 PcA=(1-0.299)X(100/106.4)=65.9% VCA =(1—2.427 X 0.659/2.737)X 100=41.6% 级配B: cA=(49×0.988 X2.742+25 X0.921×2.726+7×0.056 X2.719)/ (49 X0.988+25 X0.921+7×0.056)=2.737 PcA:(1-0.282)×(100/106.4)=67.5% VCA i =(1-2.416 X 0.675/2.737)X 100=40.4% 级配C: cA=(49 X0.988 X2.742+27×0.921×2.726+6 X0.056×2.719)/ (49 X0.988+27 X 0.921+6×0.056):2.736 PcA=(1—0.264)X(100/106.4)=69.2% VCA i =(1—2.404 X0.692/2.736)×100=39.2% 由表9可知,级配A混合料的VCA i =41.6%大于粗集料在捣实状态下的骨架间隙率 40.3%,对粗集料的骨架已形成了干涉,不符合规范要求; 级配B混合料的VCA =40.4%小于粗集料在捣实状态下的骨架间隙率40.6%,符合规范 要求且形成骨架结构; 级配C混合料的VCA i =39.2%远远小于粗集料在捣实状态下的骨架间隙率41.4%,相差 2.2%,说明在SMA沥青混合料中,粗集料骨架间隙率不能全部被细集料、沥青、设计空隙率之 和所填满,混合料在施工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离析,该级配也不合理。 选择矿料级配B为最佳级配。 3.4油石比的确定 最佳沥青的确定,以确定的设计B级配为基础,根据《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表5.3.3—3对SMA沥青混合料设计配合比的技术要求,最后确定沥青用量。以 5.8%、6.1%和6.4%三个油石比对B级配进行马歇尔试验,测试其马歇尔试件的相关指标,以 3.5%的空隙率为目标空隙率,测试结果见表10。 (下转第78页) 78 工程科技 2008年第2期 各种静、动态数据的基础上,直接向列车发布命令,准确控制列车速度和运行间隔,达到运行间 隔优化,增加行车密度;并能准确掌握列车占用线路的时间,从而制定出经济有效的养路计划; 还能集中掌握诊断数据,制定有效的机车车辆维修计划,提高列车车辆利用率。由此可见,无线 列控系统是铁路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研究具有中国 特色、适合我国铁路发展的无线列控系统,改善铁路职工劳动条件、提高铁路运输经济效益,增 强铁路在新的国内国际形势下的竞争实力。 (上接第7l页) 表lO B级配三油石比马歇尔试验结果 油石比 毛体积 空隙率 沥青体积百分率 矿料间隙率 沥青饱和度 稳定度 流值 (%) 相对密度 (%) (%) (%) (%) (kN) (mm) 5.8 6.1 6.4 2.410 2.418 2.420 4.2 3.6 3.1 12.9 13.5 14.2 16.7 16.7 16.8 74.7 78.6 81.7 1O.66 12.60 l0.76 3.658 3.998 4.552 根据目标空隙率为3.5%及以上相关指标,矿料间隙率大于16.5%,选择6.1%作为最佳油 石比进行目标配合比的验证,其相关技术指标均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4结语 SMA混合料配合比的设计采用马歇尔试验法,需要进行大量细致的试验工作,所设计的目 标配合比还需得到施工现场的验证。对于SMA混合料,如沥青用量偏小,会造成碾压成型后沥 青路面的松散;如沥青用量过大,在碾压过程中,由于沥青玛蹄脂的富余,会从骨料之间挤出, 造成严重的泛油,另外,对于级配也应严格控制,如果细集料使用不合理,会将粗集料骨架挤 开,形面粒子干涉。 因而,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跟踪检测,严格控制进场材料的质量,如遇材料发生变化,并 经检测矿料级配、马歇尔技术指标不符合要求时,应及时调整配合比,使混合料的质量符合要 求,必要时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