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莼鲈之思》教学设计

来源:九壹网
莼鲈之思

——小语五(上)“思乡之情”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一、教材分析:故乡,永远是游子心灵深处最温暖的记忆。人教实验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教材精选了四篇课文,分别是《古诗词三首》、《梅花魂》、《桂花雨》、《小桥流水人家》,这些课文文笔优美,情真意切,表达出了作者对家乡那份难以割舍的浓浓的思念之情。

二、组文思考:以“单元整合-拓展升华”为指导思想,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语文基础和认知水平,我选组了四篇文章:《故乡的野菜》《月是故乡明》《家乡的桥》和现代诗《乡愁》。

《故乡的野菜》是周作人的名篇,作者不惮其烦地介绍了几种故乡的野菜,民俗与童谣相映成趣,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通过回忆小时候在家乡玩耍时见到的月下美景,借明月来寄托对家乡思念之情;王申浩的《家乡的桥》则用清新的笔调,围绕桥的姿态、名字和桥下发生的故事,表达出故乡的美好及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乡愁》是台湾作家余光中的经典诗作,可谓家喻户晓,是思乡作品中最情真意长、音韵动人的一曲。四篇文章均把乡愁寄于我们熟知的事物之中,易于理解、体会思乡之情,便于学生学习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进一步领悟表达情感的方法。

二、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学会感受家乡的美,从而热爱家乡、眷念家乡。

教学重难点:

一、阅读选文,学会交流阅读心得,分享学习方法。

二、引导学生感悟表达思乡之情的不同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PPT、《乡愁》朗诵视频、歌曲《故乡的云》)

教学流程预设:

一、师生谈话导入。

师:无论我们身在何方,故乡永远是我们魂牵梦萦的地方,所以,乡情也是是文人骚客着墨较多的题材之一,你们知道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你会说多少关于思乡的成语呢?学生发言(背景音乐:钢琴曲《秋日私语》),引出本节课学习的主题——思乡之文,教师相机板书课题:莼鲈之思。(3分钟)

二、回顾本单元课文主题,总体指导阅读选文。(5分钟)

(一)我们这一单元学习了一组关于思乡的诗文------PPT出示本单元课文的课题,提问:学习了这些课文,你体会到了什么?

(二)师小结:思乡是外祖父心中的墨梅图;思乡是儿时的一阵桂花雨;思乡是家乡的小桥流水;思乡农村人家的袅袅炊烟。(PPT相机出示今天要学习的诗文题目)思乡还是

一首采野菜的童谣,思乡更是一轮皎洁的明月。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篇思乡的美文,分别是《故乡的野菜》《月是故乡明》《家乡的桥》和《乡愁》,现在,请同学们先读读这些诗文,等会儿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阅读体会。

三、自主阅读,交流分享。

(一)学生自主阅读四篇文章,小组内交流阅读后的感受。如果感受不相同,可以再读一读,然后在小组内跟同学讨论讨论。

(二)全班交流:

1、各小组选一篇最喜欢的文章,说说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干,简要概括主要内容。

2、交流:读了这些文章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的思乡之情是通过什么事物来表达的?(教师相机板书:野菜、明月、小桥、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四、精彩片段赏析。

读了这些诗文,总有一些地方能触动你们的内心深处,你们能给大家读一读令你感触最深的地方,说说你的体会吗?(四篇文章不分先后,学生先交流哪篇,就相机指导哪篇)

(一)《故乡的野菜》

1、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引导学生分享学习方法,即自己是如何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如何体会出作者表达的思乡之情的,以及如何体会作者表达上的妙处的。

2、重点指导:

(1)作者一开始便说“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为什么我们还要说这是一篇思乡的文章?文中提到哪几种野菜?(PPT展示)为什么作者说对故乡情淡,却对野菜印象如此深刻?

(2)关于野菜,作者还描写了童谣、民谣,你读了有什么感受?(PPT展示文中的童谣、民谣)学生诵读童谣民谣后,指导学生感受浙江的民俗风情,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乡之情。

(二)《月是故乡明》

1、介绍季羡林的游学经历及文章写作背景。(PPT展示)

2、学生交流感悟深刻的句子,教师相机指导赏析,引导学生分享“抓重点句子品味思乡情”阅读方法。

3、重点指导:

(1)作者写了哪些地方的月亮?PPT出示相关图片及文中描写各地月亮的句子,学生读一读,看一看,体会美景带给人的视觉享受。

(2)出示描写家乡月亮的句子。师:刚才大家欣赏了许多月色,作者还把北大朗润园的月色和鲁西平原的小山村的月色作比较,家乡的月亮真的比世界各地的都美吗?体会作者钟情于家乡的月亮,其实是借景抒情,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家乡的桥》

1、学生交流阅读体会,教师随机指导。

2、文章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家乡的桥?学生交流,教师梳理:桥的造型、名字、桥下的故事。

3、文章题目为《家乡的桥》,为什么要写历史传说和儿时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寓情于景、动静结合的表达方法。

(四)《乡愁》

1、PPT出示诗人的相关资料及写作背景,了解台湾人民的思乡情结。

2、观看《乡愁》朗诵视频。学生配乐朗读,教师指导。

3、作者把乡愁寄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你对哪一部分感触最深?为什么?说说你的体会。学生交流阅读心得,教师相机指导,学习作者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思念祖国和家乡时的苦涩和无奈。

五、总结升华

今天,通过阅读,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了背井离乡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与眷恋,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无不激起游子的思乡情。孩子们,假如有一天你离开故乡,你最难舍的是什么?学生交流。

生于斯,长于斯,其实故乡的一切早已镌刻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无论我们身在何处,她永远是我们心中最美的地方!最后,送给大家一首经典歌曲(师生欣赏《故乡的云》)。

板书设计:

莼鲈之思

野菜、明月、小桥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 难舍故乡

附选文:

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

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

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莱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齐菜花。谚云:三春戴养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芥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 黄花麦果韧结结, 关得大门自要吃, 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作“御形”,与齐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称草紫,通称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滴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间有白色的花,相传可以治痢。很是珍重,但不易得。

日本《俳句大辞典》云:“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在女人里边,不曾采过紫云英的人,恐未必有罢。”中国古来没有花环,但紫云英的花球却是小孩常玩的东西,这一层我还替那些小人们欣幸的。浙东扫墓用鼓吹,所以少年常随了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没有钱的人家虽没有鼓吹,但是船头上篷窗下总露出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这也就是上坟船的确实的证据了。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的呀。因此,我在故乡里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

火,然后上树一遥,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睛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这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少漠中,在碧波万项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此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动,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在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概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去干吗呢!”可见朗润园给人的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月水,有树,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项,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不能不顾而乐之吗?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里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故里。

家乡的桥

王申浩

我的故乡在江南。故乡的小河像一条条血脉,网布在大地母亲的身上。

小河长,小桥多。桥连着一个村庄与另一个村庄,连接着一户人家与另一户人家。如果提个篮子赶集去,不经过八座十座小桥才怪哩!

家乡的桥大多是石桥,造型却千姿百态。最简单的是过户桥,一块长石板搁两端,把两户人家连起来;最漂亮、最有气派的数单拱桥,桥洞和它的倒影像个很大很大的圆饼,两边几十级石阶缀上去,形成个大“八”字,一对对石狮子雄赳赳地屹立在石柱上。夜里,你撑条小船穿梭其间,那光景,会使你怀疑是不是进了月亮婆婆的家呢!

家乡小桥的名称也美极了。千岁桥、如意桥、震龙桥、元宝桥、娘娘桥、骆驼桥……大人们告诉我,元宝桥、骆驼桥是人们根据它们不同的形状叫出来的;而震龙桥、娘娘桥,就跟民间传说有关系了;至于如意桥,是从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中撷取来的。有趣的是,在青石上凿就的桥名字体也各不相同,或篆或隶或楷或草,有的飘逸潇洒,有的刚劲雄健,跟桥相衬相映,又平添了几分情趣。记得有一年清明节,

我跟外婆坐船扫墓去,每过一桥,我大声念一遍桥名,接着就听外婆讲一个关于这桥的故事。几十里水路百座桥,外婆的故事足足可装一条船!

家乡的桥是我们的乐园。整个炎热的夏天,我们在桥头下棋猜谜讲故事;我们把桥当作跳水台,比跳水本领,练胆量;我们在桥边钓鱼摸螺蛳,碰得巧,还能从桥洞里捉到一对毛蟹呢!实在玩累了,荡一条小船进桥洞,舒展四肢平躺着,那凉丝丝的风,轻轻荡漾的水波,转眼就把你送入梦乡……

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

乡愁

台湾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呀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