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1823—1915年),法国博物学家、动物行为家、昆虫学家、科普作家,以《昆虫记》一书留名后世。身为现代昆虫学的先驱,法布尔以膜翅目、鞘翅目、直翅目而闻名,被世人称为“昆虫世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因贫病交加,于92岁逝世。
作品简介
《昆虫记》法文书名直译为《昆虫学的回忆》,又译《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和《昆虫世界》,英文名称是《The Records about Insects》,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它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被誉为“昆虫的史诗”,鲁迅称之为“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原法文版的《昆虫记》共有十卷,每卷包含若干章,每章详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如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等。《昆虫记》曾获得诺贝尔奖文学奖的提名。
内容梗概
《昆虫记》一书描述了小小的昆虫恪守自然规则,为了生存和繁衍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其中共详细介绍了三十二种昆虫的特点。在书中,法布尔依据其毕业从事昆虫研究的经历和成果,以人性关照虫性,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和散文的笔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他所观察和研究的昆虫的外部形态、生物习性,真实地记录了几种常见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死亡等,既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又传播了科学知识,体现了作者细致入微、孜孜不倦的科学探索精神。
以下是对《昆虫记》中写到的部分昆虫的概括介绍:
1.瓢虫——花园中的“淑女”
2.蜣螂——粪球引出的故事
3.萤——星光灿烂萤火虫
4.蝉——为自己唱歌
5.螳螂——美丽的“杀手”
6.蚱蜢——“小鬼”恩布沙
7.蚂蚁——神奇的记忆力
8.蟋蟀——田园中的提琴家
9.黄蜂——充满失落的九月
10.孔雀蝶——大自然的舞姬
11.松毛虫——工作并幸福着
12.天牛——来自身体深处的召唤
13.狼蛛——与木匠蜂作战
14.绿蝇——新陈代谢的工作者
15.蝈蝈——到树上去捕食
16.朗格多克蝎子——极具杀伤力的毒液
17.石蚕——小鞘与潜水艇
18.豌豆象——尽忠职守的税务官
典型情节
1. 蝉在地下“潜伏”四年,才钻出地面,在阳光下歌唱五个星期。
2. 蟋蟀善于建造巢穴,管理家务。
3. 蜘蛛在捕获食物、编制“罗网”方面独具才能。
4. 螳螂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
5. 樵叶蜂能够不凭借任何工具“剪”下精确的圆叶片来做巢穴的盖子。
6. 两只塔蓝图拉毒蛛惊心动魄的厮杀。
主题探究
《昆虫记》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学宝藏。作者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熔于一炉,娓娓道来,在对一种种昆虫的日常生活习性、特征的描述中体现出作者对世事特有的眼光,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精彩片段赏析
片段一:
但那个可怜的蝗虫移动到螳螂刚好可以碰到它的时候,螳螂就毫不客气,一点儿也不留情地立刻动用它的武器,用它那有力的“掌”重重地击打那个可怜虫,再用那两条锯子用力地把它压紧。于是,那个小俘虏无论怎样顽强抵抗,也无济于事了。接下来,这个残暴的恶魔鬼胜利者便开始咀嚼它的战利品了。它肯定是会感到十分得意的。就这样,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地对待敌人,是螳螂永不改变的信条。
赏析:
在这个片段中,作者着重于对螳螂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为读者展现了微小的昆虫世界中的一幕,不仅体现了螳螂的英勇凶猛,表达了作者对螳螂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还巧妙地借用昆虫折射了人类的一些特性。
片段二:
如在金属笼子里,椎头螳螂的幼虫停在一个地方后姿势始终如一,毫不改变。它用四只后爪的爪尖钩住网子,后背朝下,纹丝不动,高高挂在笼顶,四个悬点承受着整个身体的重量。倒挂栖驻姿势是如此艰难,然而苍蝇的倒挂姿势却截然不同。苍蝇虽然也抓挂在天花板上,但是它总要抽出时间松弛一下,随便飞一飞,操起正常姿势走一走,肚皮贴地,肢体舒展开晒晒太阳。
赏析:
这是作者对昆虫倒挂姿势的描写,作者对昆虫的描写细致入微,令人赞叹。其中的细节描写,令人不得不佩服作者超人的观察力。
No.2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 《昆虫记》是()国杰出的()家、()家()(人名)的著作。
2. 《昆虫记》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这本书又译为《 》或《 》。
3.《昆虫记》中,在作者笔下,()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
4. 作者在《昆虫记》中称赞()的建筑才能,认为在这一点上()远胜于卢浮宫的建筑艺术智慧。
5.《昆虫记》除真实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全书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
二、选择题。
1.《昆虫记》的作者被誉为( )
A. 昆虫界的荷马 B. 昆虫界的圣人
C. 昆虫至圣 D. 昆虫界的托尔斯泰
2. 昆虫记曾获得( )
A .普利策奖 B. 诺贝尔奖提名
C. 安徒生奖 D. 诺贝尔奖
3. 关于《昆虫记》中萤火虫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萤火虫的卵在雌萤火虫肚子里时就是发光的
B.两条发光的宽带是雌萤发育成熟的标志
C. 雌萤的光带在交尾期如果收到强烈的惊吓,发光会受到影响
D. 无论是雌萤还是雄萤从生下来到死去都发着光
4. 下面关于蟋蟀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蟋蟀的洞穴不豪华,很粗糙
B.蟋蟀很珍惜自己的住所,很少搬家
C. 蟋蟀的住所远胜于所有其他动物,就连人类也没有它高明
D. 蟋蟀的卧室在洞穴通道的尽头,宽敞、光滑、干净、卫生
三、简答题。
1. 为什么称法布尔是昆虫学的荷马?
2. 蝉是夏季常见的昆虫,请仔细观察蝉的蜕变过程。
3.请你根据名著《昆虫记》的内容,简述蟋蟀的生活习性。
4. 《昆虫记》“是公认的文学经典”,请结合内容其作为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
5. 《昆虫记》中昆虫们的一举一动,都被赋予了人的思想感情。有人说,昆虫也是生灵,它们与人有着丝丝缕缕的相通之处。你的看法呢?
6. 鲁迅称《昆虫记》为“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你认为鲁迅给予该书这么高评价的原因是什么?
7. 假如你要向朋友推荐《昆虫记》,请说说推荐的理由。
四、中考真题再现
1.(2019•郴州)语文课上,李老师建议大家组成读书小组对《昆虫记》进行专题探究,请你根据示例为这部名著各设计一个探究专题。
《昆虫记》探究专题示例:探究法布尔的观察方法。
你设计的专题:
2.(2019•江西)班级拟开展“走进名著,与作者对话”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以“跟法布尔学观察——《昆虫记》”为专题,以“一位忠实的读者”的名义,给作者写一封信,交流你的探究成果,字数200左右。
3.(2019•连云港)阅读选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蝉是非常喜欢唱歌的。它翼后的空腔里带冇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因为有这种巨大的响板,使得生命器官都无处安置,只得把它们压紧到身体最小的角落里。当然了,要热心委身于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部的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②但是不幸得很,它这样喜欢的音乐,对于别人,却完全不能引起兴趣。就是我也还没有发现它唱歌的目的。通常的猜想以为它是在叫喊同伴,然而事实明显,这个意见是错误的。
③蝉与我比邻相守,到现在已有十五年了,每个夏天差不多有两个月之久,它们总不离我的视线,而歌声也不离我的耳畔。我通常都看见它们在梧桐树的柔枝上,排成一列,歌唱者和它的伴侣比肩而坐。吸管插到树皮里,动也不动地狂饮,夕阳西下,它们就沿着树枝用慢而且稳的脚步,寻找温暖的地方。无论在饮水或行动时,它们从未停止过歌唱。
④所以这样看起来,它们并不是叫喊同伴,你想想看,如果你的同伴在你面前,你大概不会费掉整月的功夫叫喊他们吧!
⑤其实,照我想,便是蝉自己也听不见所唱的歌曲。不过是想用这种强硬的方法,强迫他人去听而已。
⑥它有非常清晰的视觉,只要看到有谁跑来,它会立刻停止歌唱,悄然飞去。然而喧哗却不足以惊扰它。你尽管站在它的背后讲话,吹哨子、拍手、撞石子,这镇静的蝉却仍然继续发声,好像没事儿人一样。
⑦有一回,我借来两支乡下人办喜事用的土铳,里面装满火药,将它放在门外的梧桐树下我们很小心地把窗打开,以防玻璃被震破。
⑧我们六个人等在下面,热心倾听头顶上的乐队会受到什么影响。“碰!”枪放出去,声如霹雷。
⑨一点没有受到影响,它仍然继续歌唱。它既没有表现出一点儿惊慌扰乱之状,声音的质与量也没有一点轻微的改变。第二枪和第一枪一样,也没有发生影响。
⑩我想,经过这次试验,我们可以确定,蝉是听不见的,好像一个极聋的聋子,它对自己所发的声音是一点也感觉不到的!
(节选自法布尔《昆虫记•蝉》)
(1)蝉的歌唱源于它怎样的身体构造?
(2)第③段画线句子语言有什么特色,请略作分析。
(3)第⑦至⑩段,写了什么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具有怎样的治学态度? No.3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 法 昆虫学 文学 法布尔
2. 科学百科 昆虫物语 昆虫学札记
3. 杨柳天牛 小甲虫
4. 黄蜂 黄蜂
5. 社会人生 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二、选择题
1. A 2. B 3. D 4. D
三、简答题
1. 因为法布尔的《昆虫记》详尽的描述了几种昆虫的习性以及他所做的实验,可以说是昆虫学界的权威著作,而且文学性很强,在昆虫学界的地位差不多就是荷马史诗在史学界的那样,所以说他是昆虫学的荷马。
2. 不完全变态发育——生长经历卵——幼虫——成虫。雌蝉把卵产在树枝里,度过冬天,到了夏天才能孵化出幼虫,幼虫第一次蜕壳之后就掉到地上,然后钻进土里开始数年的蛰伏。经过几次蜕壳之后就变成成虫钻出土,爬到树上。
3. 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夜出活动。杂食性,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诱发。在斗蟋蟀时,如果以细软毛刺激雄蟋的口须,会鼓舞它冲向敌手,努力拚搏;如果触动它的尾毛,则会引起它的反感,用后足胫节向后猛踢,表示反抗。
4.《昆虫记》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如,把蟋蟀的住宅比喻为“家”,生动形象;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就象一个人在精心设计自己的住房,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
5. 那是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居然也是这么丰富多彩!人性的昆虫们,演绎着大自然的经典故事,扮演主角。它们的一举一动,无不被赋予人的思想情感;作为生灵,它们与人有着缕缕共通之处,让你不得不为此惊奇、喜悦。知道我是在通过法布尔的眼睛,享受这份读书的乐趣;而法布尔为此付出的艰苦劳动,我却毫无体会。后人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远眺,人类才得以智慧和进步。这些渺小的昆虫们给我们的远不止是趣味。
6. 《昆虫记》将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和习性生动地揭示出来,使人们得以了解昆虫的真实生活情景;《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
7.《昆虫记》是作者对昆虫最直观的研究记录,影响了无数科学家、文学家及普通大众,其文学及科学非凡的成就受到举世推崇。虽然全文用大量篇幅介绍了昆虫的生活习性,但行文优美,生动活泼,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和诗意,被公众认为跨越领域、超越年龄的不朽传世经典。
四、中考真题
1.示例一:探究“蜂”的多样性及生活习性;示例二:探究昆虫的捕食技艺。
2.示例:
尊敬的法布尔先生:
您好!我是您的一位忠实读者,最近拜读了您的作品《昆虫记》,收获良多!
我也喜欢昆虫,读完此书兴趣更浓,也从书中学到您的一些观察方法。在观察蚂蚁的时候,您伏在地上用放大镜观察了四小时;爬到树上观察螳螂活动,别人误解来抓时才惊醒过来!这样全神贯注,耐心细致,沉浸其中,才有了详尽真实的多彩记录。向您学习!
最后,感谢您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优秀的作品,让我们看到您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也让我们学会如何去观察和热爱。
此致
敬礼
一位忠实的读者
2019年6月17日
3.(1)它翼后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
(2) 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用人格化的手法(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比肩而坐、狂饮树汁、慢步行走等动作(细节),生动地描写了蝉的生活习性。
(3)作者用土铳的枪声对蝉的听觉进行测试,结果证明蝉是没有听觉的。作者勇于实践和探究,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
附:满分作文四篇
麦香
独坐窗前,清风徐来,送来缕缕麦香;极目远眺,原野广阔,已是麦熟时分。我感恩那次坚守,那些积累,那味苦甜。 星夜下的坚守
姥爷说,耕耘是辛苦的,需要日夜坚守。
已是傍晚,天色昏黄,姥爷放下饭碗,起身便走。年幼的我跟在身后,只记得这事特别重要。小麦已经到了灌浆期,需要汲取很多水分,万一有差池,收成就会有损,于是常常需要有人守夜。天空如墨,凉风习习,空气中弥漫着淡淡清香。姥爷坐在马扎上,轻哼着歌,风将歌声吹向远方,他的嘴角止不住上扬,辛勤的耕耘终于化作眼前的希望。
麦香阵阵,那片灿烂星空,让我知道了辛勤耕耘,要坚守到底,我感恩。 飞尘下的积累
姥姥说,麦子沉了,那是它积累的果实。
终于要收麦子了,我本以为可以直接磨面,却不承想,要先将麦穗与秸秆分离,大人们拿着名叫枷杆的工具,拍打着麦子,麦尖飞扬,麦粒却不动如山。小孩子拿着光禿禿的秸秆编起小玩具。我好奇地问姥姥,麦粒为什么不会飞起来,她只是轻轻一笑,拍拍我的头说,“因为麦粒沉,东西多,不会飘起来,而麦尖却不一样,它没什么东西不就飞走了吗?”
麦香阵阵,我感恩那次麦尖飞扬,让我知道了要厚积薄发,积累学识。
糖浆中的苦甜
妈妈说,麦芽糖要用手扯,才会更甜美。
分离好的麦子大部分拿去磨面,只有小部分才会留下来做成糖浆。妈妈用白布盖住麦粒,等它发芽,然后放入锅中熬煮。棕色的糖浆在白气中散发着苦味,妈妈用两根棒槌缠绕糖浆,在空中拉扯,直到棕色的糖浆扯出白色的丝,接着将其放在案板上,剪成几块硬硬的糖,当作小零食。我不明白,苦的糖浆怎么会变成甜甜的糖。后来一想,大概是妈妈用手扯的缘故吧。
麦香阵阵,我感恩那味苦甜,让我知道了历尽艰苦,终会有喜悦。 有时我会想,我们不就跟麦子一样吗?麦子会用自己的身躯来感恩土地,我们不也会用行动来感恩特别的那位“他”吗? 清风依旧,麦香犹存,我在感恩中成长。
【名师点评】
读罢文章,留在心底的是淡淡的美好与感动,这是考生的文字所带来的。阅读时,读者一下子便能通过三个小标题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星夜下的坚守”“飞尘下的积累”“糖浆中的苦甜
形式整齐,富有美感,増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藴。文章紧扣小标题顺势展开每个部分的文字,使文章富有张力。考生巧用具有诗意的小标题,
加上精妙的结构布局和细致的描写,在“感恩”这样一个“大众化”的主题中凸显出了自己的“小众”特色。
希望,就这样生长
秋风渐凉,大地捎来成熟的讯息果香飘过每一座山坡。一颗果子就是个希望,农人知道,它们该登场了。 果皮·坚硬
在果实未成熟之前,甚至在花尚未开放之际,果皮就躲在一个角落,蜷缩着身子抵抗寒风。那时虫子还在地下打洞,丽滴还在云里熟睡。后来,果实慢慢长成主角,有隐隐阵痛来自枝头。最忠实的保护也无法抵挡那被撕裂的痛,穿戴整齐的衣服,最终剥落。那阻止雨水进入、虫蛾啮咬的果皮,是自然的力量打造的。如今,人们用有力的手、锋利的刀,剥开,削掉它们,那些撕裂的疼痛,浸没在果实流出的汁液里。果皮被抛弃掉,或腐烂,或风干。裸露的果肉妩媚,却没人在意果皮脱离果实,再也回不到果实本身。我喜欢那些坚硬的果皮,譬如核桃,譬如椰子,倔强而坚韧。在果皮的包裹之下,希望,就这样生长。 果实·期待
果实是有性格的,生为果实,是命。悬挂枝头的果实,风光,却也最易遭劫。色彩艳丽,外表诱人,芬芳扑鼻。殷红的苹果、樱桃、
山楂,金黄的梨子橘子、香蕉,熟透的葡萄、黑莓、无花果,如同妙龄少女,散发着不同的体香。它们承受阳光的炙烤、风雨的吹打,也最有资格享受世人的垂涎。
深埋土层的果实,隐忍,却也难逃暗算。红的地瓜,黄的土豆,斑驳的花生,以及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它们把它们的精华深深埋于不轻易为人知的地下。果实的喉咙干渴冒火,喑哑着,那土层深处的干旱、黑暗,无人知晓。
每一种果实都有其独特的色、香味,像要出嫁的姑娘。垂涎的儿童、衰弱的病人、挺着大肚的孕妇,望着果实,期待享用它们。希望,就这样生长。
果核·炫目
果皮剥掉了,那些疼痛早已遗忘;果肉消亡了,那些美好只剩想象。
只有果核,那些坚硬的、固执的果核,撑着一颗足够厚实的心住在帐篷里,等待轮回。我喜欢那些有果核的果实ー一大枣、桂圆、 芒果,或者石榴。
我想起去年的初冬,微雪盈地。下了晩自习,我们照旧走在校园那条小径上。蓦地,看见一棵石榴树最高的枝头上挂着一颗红透的果子,果真是“银装素裹一点红”。于是我们越过灌木从,来到树下,摇落树上的积雪,小心攀到枝头,落地的那枚石榴已“皮开肉绽”了,露出珍珠般的石榴籽,一行人分食之。那枚石榴果粒饱满,白里透红,虽不如平时买的那些酸甜多汁,但别有一番滋味在其中。
我们把那石榴籽保存起来,相约带到各自的高中去。花开一季美丽,结果一季成熟,是果核让生命炫目,从远古到未来。 希望,就这样生长。
【名师点评】
文章构思新颖独特,选取“果皮”“果实”“果核”三个点,通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它们人的情态,又处处运用比喻的修辞,给人以极强的代入感。同时,文章诗歌一般的语言,简练而细腻的描写,一个个字如一朵朵静默的花,唯美至极。此外,考生以抒情的笔调叙事,画面感强烈,意藴隽永,给人以强烈的心灵冲击力。
见证美好
如果说这世上除了花,还有什么是一瓣一瓣的,那么一定是光阴。光阴是会开花的,如果你宠辱不惊、淡然处世,你的光阴会开菊花;如果你洁身自好、固守清流,你的光阴会开莲花;如 果你傲立世间、永不屈服,你的光阴会开梅花。 菊花・陶渊明
面向小溪,背倚南山,盖一座草屋,垦一亩良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早晨,荷一把锄头,垦土耕耘,撒下春的种子;午后,倚窗而立,
看一本好书,品一杯香茗;黄昏,火做羹,和着缕缕清风,在袅袅炊烟中送走天边的晚霞;晚上,掩着薄衾,做个美梦,梦中有木屐,有菊花……
人生能有几回安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你的光阴见证了菊花高雅纯洁。 莲花・苏东坡
牵着马匹,踩着木屐,拄着拐杖,穿过竹林,浅吟低唱。在官场中沉浮多年,却依旧保持着一颗乐观坚定的心。同伴已经有许多丢盔弃甲,你却能静心欣赏这蒙蒙细雨,微曛。春风钻进衣縈,瑟缩。再前行,山那边斜下一缕阳光,天已放晴。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你的光阴见证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德。 梅花・文天祥
披上战甲,再次出兵抗元。干戈寥落,血染山河,尸横遍野。你,成了敌人的俘虏。你披枷戴锁,来到零丁洋,回想祖国如今已山河破碎,联想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恍愡看见曾盛极一时的,宋朝大都,转眼却是这般凌乱不堪。元军的铁骑将踏平这里,而你也不愿成为那卖国之贼。放弃高官厚禄,放弃荣华富贵,你誓与祖国共存亡。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你的光阴见证了梅花的坚强忠贞!
一纸诗书一年华。原来,光阴是会开花的。瞠过人生之河,抵住暗流汹涌,愿你的光阴能和那些文人墨客、英雄志士一般,见证美好,
见证奇迹!
【推荐人语】
文章一开篇就说光阴是会开花的,然后用一个排比句说明种情况下会开三种花,然后将花和历史名人有机地融为一体,作为文章的小标题,既有对称之美,又能恰到好处地彰显文章的主题思想,从而达到教育引导读者要像菊花那样高雅纯洁,要像莲花那样出淤泥而不染,要像梅花那样坚强忠贞。从而使文章形成明显的并列结构,最后再次照应开头,发出呼吁,升华主题。全文结构严谨,脉络清晰,让人一目了然。
心灵的距离
为了感受阳光,我来到这世上;为了成为阳光,我祈祷于世上。在我看来,阳光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它可以感化一切事物,包括心灵;受伤的心灵需要阳光去温暖,而至纯至善的心灵本身就是阳光,它可以用自己和煦的光芒去抚慰受伤的心灵,而在这过程中,心与心的距离也就缩短了。 童年
整栋楼的灯都黑了。惟有一盏灯,还亮着。灯下,我坐在写字台前,望着时钟“嘀嗒嘀嗒“地走过了十二点,脑海中又浮现出下午体活课卜遭人拒绝的场景,耳边又响起那刺耳的声音:“你是班干,我们
不和你一起玩!”幼小的心灵划出了一个个的问号:难道是“班干”使我和大家之间产生了距离?泪水无辜地流下,流进了受伤的心灵。于是,一夜无眠。
清晨,阳光照进了屋里,透过阳光,我仿佛看到了一颗纯真的心灵,看到了自己以前的孤傲,看到了……心猛地一振,继而,又露出了微笑。于是,早上见面,主动和大家问好;课间,主动和大家聊天;傍晚,我们共同徜徉于林间路上;雨天,我们共撑温暖的小伞……不知不觉中,距离拉近了,心与心的沟通产生了共鸣,幼小的心灵对“距离”有了深刻的领悟。 成长
“砰”地一声,门被紧紧地关上,我无助地跑出了家二清晨,冬日的寒风瑟瑟地吹着,我不禁感到了寒冷,这寒冷更来自内心:难道真像人们所说,两代人的代沟不可逾越?为什么仅仅是让她帮我缝一下手套,她都不作理睬?母亲就这样无视我的存在?风又一次吹来,我愈加感到刺骨的寒冷,手已快要冻僵了,不自觉地缩进衣兜,却不经意地触到什么,拿出一看,原来是手套,破的小口早已被缝得整整齐齐。泪水不禁流下,清晨的阳光照在脸上,反射出晶莹的光,我为自己的无知和误解而感到羞愧,于是,转身,径直朝着家的方向走去,更是朝着妈妈的心走去…… 希望
渐渐地,我长大了,我发现社会原本也有自己的心灵,这心灵是人与人之心构筑而成的.可是,我看到的却是灯红酒绿之下大吃大喝
的心灵;是人前一面,人后一面的心灵;是只图索取,不讲奉献的心灵。我不解了,我觉得我的心和社会之心的距离越来越远,我有些失望了。 直至有一天,我看到了他们,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他们放弃名利,奔赴西北;他们舍弃财富,选择平凡……我喜悦,因为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阳光下,铺展开的一片充满希望的沃土,心与心的交融正使我走向并走进了这片沃土,更无悔于在这儿耕耘一生。
星星已经系好了自己的鞋,准备远航了;我也要为记忆打上一个结了,但我知道这并不是终结点,正如生命是延续的,心与心之间的沟通是延续的,而我们能做的也仅仅是抓住每一次机会,缩短心灵的距离。 【点评】
考场上作文,是有几分难度的!紧张,局促,焦躁,犹豫……平日里,安坐于桌边,泡上一壶茶,点燃一枝烟,何等从容,何等潇洒!此刻,不见了。尤其是自己的稿纸上“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不经意间,又瞥见了临座同学的稿纸上已经铺满了文字,无形中又给自己的心间平添了几分压力的情况下,笔,会变得更沉重;心,会跳得更剧烈……但这位作者是沉着的,更是从容的。她的沉着与从容,来自平日里的“修炼”:构思一定要严,语言一定得精,思路必须畅达,内涵必须深广。她的“修炼”是艰苦的,更是愉快的。终于在“收获季节”她收获到了属于自己的一颗颗金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