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学语文不可忽视的修辞手法:互文

来源:九壹网
中学语⽂不可忽视的修辞⼿法:互⽂

近年来,在⾼中语⽂教学中经常碰到“互⽂”这种修辞⼿法,这是⼀种古⽼的修辞现象。如果不弄清互⽂的内涵和特点,以及互⽂与对偶的区别,就很难真正掌握和运⽤互⽂。为此笔者从三⽅⾯对互⽂这种修辞⼿法作⼀些简要分析,以求教于⽅家。

⼀、什么是“互⽂”,它有何特点?

“互⽂”是汉语中特有的修辞⼿法,也叫“互⽂见义”,或简称“互见”。所谓“互⽂”,指的是⼀个完整的意思,根据表达的需要,有意将它拆开,分别放在两句中(多数情况是这样,有时也放在⼀句中),在理解时应前后拼合,才能正确理解语意。其特点是上下⽂意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参互成⽂,合⽽见义。互⽂的语⾔形式多为两句式,也有其他句式,但极为少见。在具体的使⽤中,互⽂能使⽂字简洁、含蓄、⽣动并加强语⽓;也能使语⾔表达具备形式美和⾳乐美,以达到理想的表达效果。

⼆、在学习中会遇到哪些互⽂修辞现象?

互⽂在⽂学作品中的运⽤⾮常⼴泛,从⼤的⽅⾯讲,主要有三个⽅⾯:⼀是在古诗⽂中的运⽤;⼆是在成语中的运⽤;三是在现代汉语中的运⽤。为了便于理解,本⽂在援例时主要以中学阶段学习的篇⽬为主,并辅之以少量课外的但⼤家都⽿熟能详的诗⽂。

1、互⽂在古诗中的运⽤。

(1)“不以物喜,不以⼰悲。”(范仲淹《岳阳楼记》)(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兰辞》)

(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4)“旦视⽽暮抚。”(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5)“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

(6)“屈贾谊于长沙,⾮⽆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王勃《滕王阁序》)(7)“迢迢牵⽜星,皎皎河汉⼥。”(《古诗⼗九⾸·迢迢牵⽜星》)(8)“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杜牧(《阿房宫赋》)(9)“主⼈下马客在船。”(⽩居易《琵琶⾏》)

其中(1)(2)(3)句为初中所学篇⽬,此三例的互⽂理解依次是:(1)不以外界景物和⾃⼰的境遇好⽽喜,也不以外界景物和⾃⼰的境遇坏⽽悲。(2)当窗对镜理云鬓贴花黄。(3)受任奉命于败军危难的时刻。

后六例都是⾼中所学篇⽬,其互⽂理解依次是:(4)早晚去看,早晚去抚摸。(5)东西左右都植(种)上了松柏和梧桐。(6)使贾谊含屈在长沙,使梁鸿逃⾝在海边,并⾮是没有圣主和圣明的时代。(7)牵⽜星和织⼥星皆遥远明亮。(8)燕、赵、韩、魏、齐、楚各国经营所得的和收藏所得的精英(珍器重宝)。(9)主⼈和客⼈都下马并上了船。

2、互⽂在成语中的运⽤。

汉语成语中也经常使⽤互⽂,如“风调⾬顺”应理解为风和⾬都调匀、适宜(即风⾬都调顺);“南腔北调”应理解为南腔调,北腔调(指南北腔调掺杂,⼝⾳不纯);“标新⽴异”应理解为标新异,⽴新异(指标明和创⽴新奇的与众不同的主张);“吞云吐雾”应理解为吞吐着云雾(“吞”的对象是云和雾,“吐”的对象也是云和雾);“残羹冷炙”应理解为剩下的冷的汤汁和烤⾁(“残”修饰羹和炙,“冷”也修饰羹和炙)。

3、互⽂在现代汉语中的运⽤。

相⽐较⽽⾔,互⽂这种修辞⼿法主要出现在古汉语(成语)中,在现代汉语中也有但不常见,如“中国

军⼈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国联军的惩创学⽣的武功”(鲁迅《记念刘和珍君》)。这⾥的“中国军⼈”并⾮只“屠戮妇婴”,同样“⼋国联军”也并⾮只“惩创学⽣”;⽽是“中国军⼈”和“⼋国联军”既“屠戮妇婴”⼜“惩创学⽣”。这样就上下两句参互成⽂,简洁有⼒。

三、互⽂与对偶的区别。

对偶是把字数相等或⼤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关或相对的两个句⼦或短语对称地排列在⼀起的修辞⼿法,⼜称“对仗”或“俪辞”。

对偶从结构上讲,可以分为严对和宽对;⽽从内容上讲,可以分为正对、反对、窜对、⾃对、倒对、扇对、磋对、借对等⼋⼤种类。严对和宽对是就宏观⾓度⽽⾔的;⽽正对、反对、窜对、⾃对、倒对、扇对、磋对、借对等⼋种对偶是就微观⾓度⽽⾔的,前后两者并不⽭盾,⽽且有包含关系。在现代汉语中区别对偶与互⽂的关键是理解其表达内容(语意):对偶可以独⽴完成语意的表达,不需要前后(或上下)内容相互拼合,⽽互⽂则必须相互拼合才能正确全⾯的理解语意。⽐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忧,后天下之乐⽽乐”,还有王实《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前者属于对偶中的宽式反对,后者属于宽式正对。前者上句极⾔“先忧”⽽下句极⾔“后乐”;后者则上下句皆⾔相思之悲、离别之恨。⼜如“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聊”(《桃花扇·哀江南》)和“态⽣两靥之愁,娇袭⼀⾝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动处似弱柳扶风”(《红楼梦·林黛⽟进贾府》)。这两例也不是互⽂,前者的“灯船”只指“端阳”之事,“酒旗”特指“重九”(重阳)习俗,绝不能兼指拼合;后者对林黛⽟表情神态的细致描写也不能兼指拼合,⽐如描写“眉”的内容,就不能兼指描写“⾯”的内容,反之亦然。

这些对偶句都不能理解为互⽂,因为上句的内容不需要下句的内容来兼指拼合,下句的内容也不需要上句的内容来兼指拼合,上下句都可以独⽴表达其语意。它他不具备互⽂“参互成⽂,合⽽见义”等特点。除此之外,对偶还有⼀种特殊的形式——互对(互⽂与对偶兼⽤,也称“互⽂对”)。⽐如《⽊兰辞》中的“将军百战死,壮⼠⼗年归”。其中“将军”对“战⼠”,“百战”对“⼗年”,“死”对“归”,词性相同、结构⼀致,但平仄不相对,属于宽式正对。在理解语意时⼜应该上下拼合,互⽂见义,指的是:将军或百战死,或⼗年归;壮⼠或百战死,或⼗年归。还有上⽂援引的《古诗⼗九⾸·迢迢牵⽜星》的诗句,以及《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例句都是互⽂对(既属于互⽂⼜属于对偶)。在⽂学作品中这样的修辞现象不胜枚举,限于篇幅,本⽂不再赘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