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职院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发展前景和趋势的实证分析

来源:九壹网


高职院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发展前景和趋势的实证分析

[摘要]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目前开办此专业的高职院校越来越多。文章对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前景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结果,提出了改革现行的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建立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社区工作队伍;加强专业宣传,提高知名度;改变传统社区工作观念,树立现代社区意识等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 社区管理与服务 发展 趋势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社会工作和社区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城市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物业管理及其他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管理工作需要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于2001年9月成立,是在全社会社区管理人才短缺的情况下,为了适应广东社区建设和发展而设置的特色专业。目前本专业在校学生144人,共4个班级。毕业生392名,就业岗位为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及其他各类企业等。近几年在全国开设本专业的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共计40余所。广州也有10余所高职院校陆续开设。那么,在广州市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是否符合市场的需求?其发展前景如何?基于此,笔者主要在广州市开展了问卷调查。

一、数据来源及样本特征

本次调查以广州市民为主要调查对象,调查时间为2009年5月~6月,调查地点选择在广州市各个高校以及各个社区,缘于此两大区域人口流动量大,具有代表性并易于操作。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法兼访问法,随机抽取350位居民作为调查样本,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13份,问卷有效率为89.43%。

调查问卷设计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基本变量,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状况等基本情况描述;二是反应变量,主要是对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认知、态度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评价。

在样本统计中,性别比例:男性占48.56%,女性占51.44%。年龄分布:20岁以下占22.04%,21~30岁占65.17%,31~40岁占8.64%,41岁以上占4.15%。文化层次分布:高中及中专以下占14.05%,专科占37.38%,本科占38.34%,硕士研究生占10.23%。职业分布:教师占2.55%,学生占76.36%,工人占3.51%,机关行政人员占

7.05%,商业人员3.19%,服务性人员占4.15%,其他占3.19%。

二、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调查统计结果,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对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认知分析。在调查中发现,对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40人(12.77%)表示“熟知或了解”,这些人大都在相关领域工作或就读,对于该专业知之甚多;124人(39.63%)对于此专业持“不太了解”的态度;129人(41.21%)表示“一般了解”;20人(6.39%)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可见,在社会上该专业知名度并不高。当问到“您认为该专业可从事哪些工作?”263人(84.03%)认为应从事街道、居民委员会相关方面的工作。可见,大家对于该专业的就业领域定位很清晰。当问到“如果有机会,您愿意从事社区管理与服务相关的工作吗?”,103人(32.91%)表示“愿意”,其中女性81人(78.64%);45人(14.38%)表示“不愿意”,其中男性35人(77.78%),主要原因是对于社区工作人员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认为女性的特质较适合从事社区工作,而男性不太合适;165人(52.71%)表示“无所谓”。

2.对街道或居民委员会的看法。由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与街道、居民委员会的密切关系,在问卷设计中,专门设计了反映居民对目前街道或居民委员会工作人员看法的问题。主要包括从事社区工作者的文化程度、素质、专业化等方面。据调查,居民对于目前街道、居民委员会工作人员的文化程度普遍呈不满意态度,这不利于现代城市社区发展。280人(89.46%)认为至少要有专科及以上的学历;33人(10.54%)认为可以是高中及中专以下的学历,他们认为在社区工作看重的是工作人员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态度,学历高其实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对于街道或居民委员会工作人员的素质,比较满意的有40人(12.78%);不满意的有112人(35.78%);161人(51.44%)表示 “一般”。可见,居民还是希望能够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素质,树立服务理念,共建和谐社区。当问到“街道或居民委员会工作人员是否需要专业化?”254人(81.15%)表示“需要”;51人(16.30%)表示“一般”;8人(2.55%)表示“不太需要”。可见,在现代社区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已迫在眉睫。

3.对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发展前景的看法。对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发展前景,人们大都持积极的态度,认为随着现代城市社区的发展,该专业将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这也是现代城市社区发展趋势所致。有228人(72.85%)认为“有设置该专业的必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会被重视,就业机会多,需求量大,前景美好”;50人(15.97%)认为“不太合适,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就业范围狭小,前景黯淡”;10人(3.19%)表示“根本没有必要”,原因在于专业超前性与制度滞后性之间的矛盾所带来的不合时宜;25人(7.99%)回答“不知道,不好预测”。

三、对策与建议

1.改革现行的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建立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社区工作队伍。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是随着城市社区建设的勃兴应运而生的,其良好的发展前景为国外社区发展的现实所证实,就我国政策分析来看,也应该是十分乐观的。但就现实情况来看,专业人才却难以找到相应的就业机会,一方面是由于城市各级政府目前都有难以缓解的辖区内的再就业压力,他们往往把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岗位留给辖区人员;另一方面,即使有社区管理人才需求的社区,由于现行体制的不完善,专业人才也难以进入。如按照现行社区居民自治的有关规定,社区工作人员必须由辖区居民民主选举产生,这无疑使该专业毕业生失去很多就业机会。因此,改革现行的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加速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是我国目前社区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首先是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多数社区工作者是在原来的工作单位进行结构性调整中转岗就任的,其工作能力强,但不具备专业知识背景,缺乏运用专业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建议将社区工作者作为单列的人才或专业技术人员由人事部门统一考核管理,并建立一套长效的激励奖惩考核机制,对社区工作者实行全面考核,将不合格者淘汰出局。同时,在制定“公招”条件时取消户籍限制,给有社会工作或社区管理专业背景的非本地高校毕业生提供对口就业的机会,让专业人才进入社区,为社区提供服务,避免人才流失。

其次是职业化问题。将社区工作作为一种职业类别,成为一门正式职业,并建立资格准入制度,面向社会实行严格、规范的竞争性录用考试,实行持证上岗,从源头上解决社区工作者的素质问题。建立契约管理、能进能出、竞争上岗的市场化社会化的用人机制。在社区领域,专职社区工作者的诞生,使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实现政府社会化职能向社会的转移,从而完成政府职能的转变。同时社区居委会也完成了向基层群众性组织的回归,为真正的社区自治提供组织保障。

2.加强专业宣传,提高知名度。近几年,随着高职院校数量的不断增加,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之部分高职院校脱胎于中专模式,受原有工作观念、工作模式、工作方法的局限和制约,高职院校宣传工作处于相对滞后的状况,主要表现为不能紧跟时代的节拍,不能更好服务于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大局。高职院校宣传迫切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经验管理提升为科学管理,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是随着城市社区建设的勃兴应运而生的,是我国体制转轨的产物,人们对其缺乏较明晰的认识,造成该专业在招生和合理就业方面处于被动局面,因此要通过不同渠道和方式向社会各界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要加强校内宣传,如校刊、校报、校内网、宣传栏、社团等校内宣传媒体,让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在校学生借助这些平台对本专业有清晰的认知。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外宣传,如借助各种新闻媒体,加强对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实训室、实习基地、招生就业等方面的宣传。同时,也要加强校园网络信息管理,充分发挥

网络在学校宣传的主渠道作用,尤其在专业宣传上更为重要。在专业网络建设上,在宏观方面将有关社区建设的最新政策、新闻信息及时呈现在大家面前;在微观方面不时更新专业网络信息,如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优质课程建设、师资调整、实习、见习、学生的课外活动、优秀毕业生资料等,确保网上的专业信息快速、准确、安全、权威与有效。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网络对话平台,利用网络的便捷方式,收集舆情信息,确保信息的畅通和正确导向。积极开展工作创新,推进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整合,校刊、校报、宣传栏、社团资料全部上网,做到资源共享,传播高效快捷。

另外,也可以通过专业学生实习或见习,让学生同社会进行必要互动;通过专业毕业生的渠道进行宣传,让社会人士对本专业有更准确、更全面的认识,从而提高专业知名度,扩大专业在社会上的影响。

3.改变传统社区工作观念,树立现代社区意识。社区工作人员年龄老化、文化偏低的现象,相当长一段时间在全国各大城市普遍存在。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有很多人认为从事居民委员会工作应属于老大妈、老大爷专利,如有人认为:“40岁以下的人没有必要去这种地方浪费时间,居委会都是快退休的大妈,受得了吗,而且收入这么低。”“每天做的事情很傻的,属于婆婆妈妈的事情。”“不好,没前途。”“适合女人工作”等。其实,这是一种传统的社区工作理念,影响着人们对街道、居民委员会的看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各项工作特别是流动人口、下岗职工、老龄工作、社区服务等诸多新问题的出现,对城市居委会和工作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岗要文凭,年龄要年轻”已成为这一岗位的基本要求,工作人员也呈现出年轻化、知识化和职业化的发展趋势。目前,在街道、居民委员会工作的人员越来越年轻化、学历也越来越高,而且不再局限于女性,很多男性也热衷于该职业。这主要是很多地方采取向社会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的办法,选聘社区居委会干部,使社区工作者队伍结构不断改善,素质明显提高。如浙江省温州市151个社区共面向社会公开招聘638名社区工作者,平均年龄42岁,比过去降低17岁,最小的仅21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4%,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此外,上海等地还实行社区工作者持证上岗制度,只有经过培训并取得高、中、初级社工资格的人,才能应聘居委会工作岗位,并享受不同待遇。深圳780个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呈现出一批年纪轻、学历高的新成员。此次换届选举产生新一届居委会成员4186名中,主任780名,副主任718名,委员2688名。其中,女性1716名,占居委会成员总数的40.99%;40岁以下2468名,占居委会成员总数的58.96%;大专以上学历有2104名,占总人数的50.26%;党员2440名,占居委会成员总数的58.29%。在各居委会主任中,女性204名,占居委会主任总数的26.15%;40岁以下有386人,占居委会主任总数的49.49%;大专以上学历有412名,占总人数的52.82%;党员624名,占居委会主任总数的80%。可见,社区工作者的构成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所以,改变传统观念,树立现代社区意识,是搞好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因素。

毋庸置疑,培养市场急需的专门人才是职业教育的生存基础和发展动力,高等职业学校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不断壮大,就必须紧紧围绕市场适度超

前,不断增设和更新专业,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发展前景既取决于市场发展,又依赖于高校的办学理念。从宏观层面来看,市场的需求、社会各界的支持,是办好一个专业的基础;从中观层面来看,严格的教育教学管理是办好一个专业的保障,完善的推荐就业网络是一个专业成功走向社会的桥梁;从微观层面来看,对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是专业创办成功的动力。所以,要办好一个专业,需要各个层面的极力配合,使专业呈可持续发展状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薛惠芳.我国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6(1).

[2]张玉林.加强高职院校宣传工作的若干思考[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08(3).

[3]徐小平.社区社会工作者素质现状及对策——重庆市渝中区社区工作者素质调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