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论:网络使人更疏远
分论:一、网络具有虚拟性、欺骗性、无序性和复杂性,不利于人们有质量的交流。
二、网络不具备为人们更亲近的交往提供可能的条件。
三、沟通工具的进步并不能带动沟通效果的进步。
依据:一:(一)、网络交往容易形成网络依赖,造成现实人际交往关系困难。
(二)、网络交往角色的虚拟性,容易导致现实人际关系的信任危机。
(三)、网络交往中难以主导的信息自由,容易导致现实人际关系道德的失。
(四)、沉迷于网络交往容易逐渐脱离现实世界,易于形成人格发展障碍。
(五)、网络人际交往,容易诱发安全焦虑。
(六)、由网上异性交往引发的情感问题。
二:(一)、沟通的形式:人的交流主要不是以语言交流为主,而是以非语言交流为主。
(二)、人际关系的亲疏主要是要靠人的情感交流得以维系的。
(三)、网络只是给人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不具备让人面对面进行非语言交流、情感交流的条件。
三:(一)、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只有做到信息的正确传递和合理的反馈才能起到好的沟通效果。
(二)、沟通工具只是给人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他不是影响沟通效果的因素,并不能促进共同效果的进步。
材料支撑:一:(以大学生为例)(一)、1由于网络交往的自由性、平等性、隐蔽性更能让交往者免去现实交往中可能存在的顾虑、担心,更易使交往者敞开胸怀,或直抒己见,或发泄情绪等,再加上多种网络交往形式的吸引,而使交往者形成对网络的依赖.
2大学生都是从相对封闭的中学进入开放的大学,大学里人际交往中蕴含的各种激烈的竞争,更让许多大学生感到不习惯,不理解。一旦在新的群体里没有得到自己所企盼的承认和推崇,就表现出强烈的失落感,这样导致一些大学生逐渐从集体生活中游离出来,表现为“回避参与”的行为模式,而把人际交往的需求完全靠虚拟的网络交往来获得满足.
3网络交往的间接性虽然使交往者容易交往,但因为在交往过程中是通过符号来实现的,长时间进行网络交往,使大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模式化状态,其思辩的意识、思想的深刻性、畅行性会因为过分依赖网上的现存知识和逻辑结构而变得迟钝,离开了网络就找不到自我.调查显示,过分沉溺于网上交往,淡化了个人与社会及与他人的交往,失去对周围现实环境的感受力和积极参与意识,可能导致缄默孤僻、冷漠、紧、不合群、缺乏责任感和欺诈心理,久而久之,造成这部分人社会化“不足”。他们一旦面对现实中实实在在且活生生的交往对象时,往往难以适应,造成现实人际交往困难.
(二)、1据一项调查显示,22%的男生和21%的女生认为网上交往不需要诚实可靠,
13%的男生认为在网上可以欺骗别人的感情。
2由此看出,虽然网络交往角色的虚拟性使交往者处于相对平等、无直接厉害冲突的交往位置,有利于人际交往的迅速建立,但其所存在的负面性和强烈的理想色彩又不利于人际交往的稳定和纵深化的发展。
3同时,角色虚拟也使网络交往缺乏现实生活中人际交流的真实感和确定性,失去现实中传统交往中应遵循的“真诚”、“信义”、“责任”这种伦理道德原则,对大学生人格的形成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易使大学生在现实人际关系中产生信任危机。
(三)、网络交往中的信息量巨大、良莠不齐,各种不良信息充斥其中,甚至包括大量低级庸俗的信息、暴力信息.由于大学生处于心理成熟的过度时期,辨别能力不强,自控能力差,在这些不良信息面前,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很难主动选择和抵制。少数大学生受其影响,在现实人际交往关系中道德失衡,如利用网络损害他人名誉和人格、传播虚假信息、在网上进行情感欺骗等,个别大学生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四)、过度沉溺于网上交往还可诱发各种人格障碍,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两种:
1攻击型人格障碍。由于网络人际交往具有匿名性、隐蔽性的特点,大学生认为无须对自己的言行承担任何责任,他们往往在言语上非常直接坦率,道德自律性差的网民甚至有犯罪和不道德的行为。很多生活中的“名人”都遭到过网民毫不留情甚至是非常刻薄的批评,极端者还遭到人格名誉的贬损、诽谤和人身攻击,当一个人的某种行为习惯养成之后,有可能转换成个人的人格特点。并可能强化其人格特质中的攻击性因子,形成攻击性人格。
2另一种是双重人格障碍。一般而言,一个人应该在不同生活场景中表现出自己统一的人格特点。而由人格分裂引发的双重或多重人格障碍是指一种心因性心理障碍。其特征是同一个人具有两种或多种人格身份,在不同时间与地点交替出现。部分网民在网上交际时,经常扮演与自己实际身份和性格特点相差十分悬殊甚至绝然相反的虚拟角色;有的大学生还同时拥有多个分别代表着不同身份和性格特点的大学生,男扮女、女扮男的现象也非常普遍。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大学生都经常面临网上网下判若两人,或时而三、时而四、时而又王五的多重角色。当多重角色之间的冲突达到一定程度或角色转换过频时,就会出现心理危机,导致双重或多重人格障碍。
(五)、网络人际交往往往给人以虚假的安全感。学生以为呆在门户紧闭的自家卧室里,坐在心爱的电脑前是最安全不过的了。这里既不可能被人发现, 也不可能被人偷窥, 更不可能受到侵犯。这种自以为是的安全感使得他们放弃了起码的戒备心,给网络犯罪以可乘之机。事实上,这个貌似安全的地方却隐匿了太多的不安全因素。不仅电子随时可能被人轻而易举地偷看到, 连电脑上的全部信息都可能被浏览或破坏。(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说,市41中初一女生袁某,瞒着父母出去约见网友,一直下落不明。市一位叫梅子的女中学生被网友骗到住处奸污。梅子遭强暴后自杀未遂,罪犯被抓获归案。本市某职高学生高某被网友约到见面后,被逼使用假币从事犯罪活动,当他拒绝后被打得遍体鳞伤弃置荒野,幸亏警察发现才救了他一命。)
(六)、学生网恋、失恋、多角恋爱等都是网络生活中容易出现的情感问题。网上最热门的话题就是网恋,生活中的网恋故事也多如牛毛。电脑网络在时刻忙于上演那成千上万的爱情喜剧的同时,也在痛苦地吟诵不计其数的失恋故事和叹息感伤。比较常见的情况是,当一方的爱情之火被撩发得愈燃愈炽时,点火者却突然从网络上消失得无影无踪。除此之外,“见光死”也是众多网恋故事老套的结局。网络让爱情发生的机会和频率都大大提高,也让失恋发生的机会和频率都大提高了。失恋对学生来讲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正如
网恋可以让人品尝到如现实恋爱同样的甜蜜一样,“网恋”后的失恋也同真实的失恋一样让人寝食难安。
二:(一)人际沟通的主要形式有: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而在人们的正常交往当中非语言交流则起主要作用;有材料显示,沟通要素主要包括,沟通的容、沟通的方法、沟通的动作。就其在沟通中的影响力来说,沟通的容只占7%左右、沟通的方法占35%左右、沟通的动作占55%左右,由此可以看出非语言要素在人际沟通中占据主导地位。非语言交流包括:肢体动作(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坐姿、站姿、走态)、人际空间、付诸语言和类语言、装饰性符号。在网络上人们的交流大多是以文字、语言交流为主,而肢体语言等为主的非语言交流基本上没有,这又怎么能促进人更好交流呢?没有好的交流又怎么让人们亲近?没有亲近又怎么能让人更亲近呢?
(二)人际交流应该是心灵的沟通,只有心灵的沟通才能使人更亲近。人与人的交流不能只建立于文字、存在于网络,我们更多的需要的是语言、眼神以及心灵上的交流。网络再精彩,它也只是网络,它只会让人与人的关系愈加疏远。没有人能够通过文字和网络完全表现自己,也没有人能够通过文字和网络完全了解别人。若没有语言上的接触,眼神上的交流和心灵上的沟通,我们又应该如何表现自己,如何了解别人呢?如果那么一天,我们的见面只剩彼此问一句“今天你上网了么?”,那么人与人的关系是亲近了?还是疏远了呢?
(三)、目前常用的沟通方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面谈沟通、语音沟通、文字沟通。据大量媒体报道,人们沟通时,文字部分传达的信息量不到总量的10%,而语气语调中包含的信息量为30%,更大一部分信息量则在于双方的眼神、表情、肢体语言等。只有在面谈时双方才可以全方位的交流上述所有的信息,这使得双方可以最充分最高效率的理解对方的思想,根据对方的反馈可以及时纠正可能的理解错误,从而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减少很
多可能的误解。网络沟通属于以文字沟通为主一种沟通方式,沟通效率比较低,由于文字交流存在歧义性,可能会给人们的交流造成障碍。同时,由于缺少以肢体语言、类语言等的非语言沟通,所以在网络上人与人交流存在猜疑性,不利于人们更好的交往。
三、(一)网络是一种新型的沟通工具,它的出现让我们的交流更加方便、快捷,但是这种快捷、方便并不能促进人们相互之间交流效果的进步。人们的交流归根结底是现实的交流,它要遵循现实中人际交流的原则、互利双赢原则、即:相互尊重的原则、诚实守信原则、平等待人原则、宽容谦让原则、主动沟通原则、适度距离原则、择善而交。但是网络有:1间接性(人——机——人)、2交往角色的虚拟性、3交往行为的直接性、4交往关系的平等性、5交往过程去发到的监督和评价的特点。造成人们交往缺乏信任、攻击性强、道德标准混乱,这都不利于人们沟通效果的提高的。
(二)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人们少不了沟通。有些人习惯于沟通,不但通过沟通了解对方的想法,还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有些人掌握不了沟通的要领,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但没有达到当初沟通的目的,还会产生新的误解。沟通效果的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沟通者的态度、沟通的方式、沟通的语言、沟通的准备、沟通的时机和地点。而沟通工具只是给我们提供沟通的手段,这并不能从根本上决定沟通效果的因素,只是决定沟通频率的因素。
附件:(参考问题、材料)
一、参考问题
问题一:据美国社会研究调查显示:20%的青少年由于上网出现情绪低落及孤独感,难道这不是网络使人疏远的一种体现吗?
问题二:请问对方辩友你认为网络上的低俗信息、不良会不会对网民的心灵产生不良影响呢?请回答会与不会。(若说会,则答:难道这不是网民与自己心灵疏远的一个很好的打体现吗?)
问题补充:对方辩友可能认为只要我们不去接触就不会有影响(答:对方辩友真是一厢情愿,那些东西对我们的网民是极具诱惑力的,你能保证大多数网民都能想对方辩友一样有定力啊。倘若真是这样的,那么我国政府三令五申的让谷歌、百度清除那些东西是多余的了,政府下大力度扫黄打非也是多次一举咯)
问题三:对方辩友认为时空距离的缩短就必然导致心灵距离的拉近吗?
对方辩友难道没听说过这么一句话: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远隔千里,而是我们背对而立,而不知道你是谁。(那对方辩友为何老是强调网络拉近我们的时空距离就是我们亲近了呢?)
问题四:请问对方辩友是否承认亲近的基础是信任呢?
问题五:请问对方辩友是否赞成未成年人进入网吧这个做法?
答: 赞成, 你为什赞成呢?(可能谈及青少年自制力等等) 那对方辩友就是承认网络会影响到未成年人的学习、人际关系,不然怎么会去禁止
不赞成 对方辩友可真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啊,禁止未成年进入网吧可是白纸黑字写近法律法规的啊。
问题六:对方辩友是否会给你的一个聊友经济上的援助呢?(是聊友哦)
答:那要看我们的关系咯。(对方辩友可真是善良啊,但是调查显示83.5%的学生表示绝不会给,93.7%的社会上的人表示绝不会给)
不会, 那对方辩友还是对网络的极度不信任哦。
问题七:请问对方辩友网络挤占网民的社交时间,使得网民的社交时间减少,这难道不会使网民的人际关系疏远?
问题八:请问对方辩友是否承认情感是要靠时间来经营的?
问题九:谈了青少年,我们现在谈谈成年人,20%的成年人经常访问各种黄色,这由怎么使得他与其他人亲近的呢?恐怕只会偏离自己的本性吧。
问题十:对方辩友我们扪心自问下,我们一个月又通过这个快捷的方式给你的亲戚朋友捎去过多少关心与祝福呢?你确定我们的前辈,那些文化水平低的人会使用网络吗?(中国还有八亿农民啊,他们大多是不会使用网络的)更何谈网络使人亲近?(但是据调查:网民专以上文凭占56.5%而高中以下仅占12.6%)
问题十一:对方辩友同样是来自社会研究院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是造成父母与子女代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你如何说网络使得父母与孩子间更加亲近呢?
问题十二:根据中国互联网中心调查显示,百分之六十的家长都担心子女过分成谜于网络,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缺少了与父母的交流,另一方面往往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而让他们感情控制不住,做出一些很遗憾的事情,在这样的的环境下,网络怎么会让人亲近呢
问题十三:请对放辩友看一则漫画:一天八戒跑到唐僧那去说:“师傅,今天有个MM
叫我帅哥”,坐在一旁的悟空笑着说:“小样,今天又上网了吧!”那么请问你是如何看待的呢?
问题十四:对方辩友应该很熟悉网络炒作吧,那么你认为网络的炒作导致我们对网络上传播的大量新闻都报怀疑态度,这是不是使得我们与社会的疏远呢?
问题十五:网络传递的是一种信息,充其量是信息交流,难道信息交流等同于情感交流吗?
问题十六:请问对方辩友认为对于网瘾少年来说网络是否影响到他的人际关系呢?
(中国的城市网瘾少年就达2404.2万,而且有网瘾倾向的还有1858.5万人,而且还在增长啊,还有农村的没算啊!)
(对方辩友想要个网瘾的定义,那我先给你一个评判的标准:由于网络的直接或间接原因而影响网民的学习、工作、或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带来不来的影响。)(只要满足一下三个条件之一就算网瘾少年:一:总是想着去上网。二,当由于某种原因而致使无法上网感到烦躁不安、极度无聊、无所适从。三,觉得网上比现实生活中更快乐后更能实现自我。)追问:为什么他么会沉溺于网络呢? (是网络的巨大诱惑使他们上瘾,引出虎门销烟的例子)
问题十七:请问对方辩友在一个言论非常自由和一个言论受到一定程度限制的两个交流平台,你会更倾向于那个平台呢?
(当然是言论自由的咯)那么对方辩友是不是默认在交流的时候网络与现实你更倾向
于网络了。
问题十八:当人们遇到各种问题时,人们更愿意去网上寻求答案而不愿意去直接问朋友,这就会让朋友觉得你不信任他,难道关系不会疏远吗?
(对方辩友我们并没有什么事都去网上找答案啊)(由于网络的方便性和快捷性使得我们对它的依赖性非常大,即使不都去网上找答案,也会在大多数时间去啊)
问题十九:对方辩友一直在不停的论证的也只不过是网络的交流和沟通功能,那么对方辩友你是否还从其他方面论证对我们人际关系的影响呢?譬如:游戏什么的。
问题二十:请问对方辩友,在你的生活里,是现实生活为主导呢,还是网络的虚拟占主导呢?请正面回答问题
问题二十一:请问对方辩友,亲密的定义是什么?对方辩友认为见过面的相处过的,要比没见过面的要亲密吗?(亲密:感情好,关系密切)
问题二十二:请问对方辩友,你哪里来的信心认为你的网友对你所说的话都是真实的?
问题二十三:对方辩友西方多国通过网络散播、误传我国政府对、打砸抢烧者进行非人道正压,并传播所谓的证据视频,请问这是如何使得我们与其他国家的人民亲近的呢?或是:日本人呢篡改教科书,通过网络发布大量虚假的侵华事实,造成日本人对侵华历史的极度误解,请问网络是如何诗人亲近的?
问题二十四:我们说使人疏远的原因之一是网络,并没有说网络是造成疏远的唯一原因啊,请对方辩友明辨因果关系,请问对方辩友,你是愿意要你女朋友的一封电子的虚幻
玫瑰呢,还是要你所爱的女朋友送来的沾着汗渍的情书,一直新鲜的玫瑰呢?
《1》对方辩友可能说使人疏远的不是网络(如说枪杀人不是枪的错,大部分人死在床上,床不是最危险的东西),而是人本身。
答:那按对方辩友的逻辑,林则徐虎门硝烟可是一个大错哦,因为错不在烟而是在人本身,所以林则徐销得不是烟,而应该是人啊!
《2》对方辩友从沉迷中导出,说按我方的逻辑那么沉迷于读书、沉迷于钓鱼也会使人疏远咯?
答:沉迷于读书、钓鱼当然会使人疏远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就是因为过分沉迷玉读书、写作而使得与朋友关系非常紧,人际关系非常差啊。
《3》对反辩友说像个异地的恋人、远在他乡的父母同过网络互表关心怎么就疏远了呢?
答:我承认此刻并未使的你与你的父母、朋友间疏远,但那也并不等于亲近呐。再者,我们谈网络应该看大多数网民在大多数时间在干什么啊。
难道不是亲近吗?
答:当然不是了,这只是信息传递快捷和方便的体现啊,这只是你们关系的一种保持啊。
《4》对方辩友谈到汶川地震、华人惨案。。。说使国家民族凝聚力增强,难道这是一种
疏远吗?(拉近了我们与灾区人民的距离,网络成了拉近心与心之间的一座桥梁,这难道不是使我们与灾区人民更亲近了吗?)
答:对方辩友,这更是网络方便性和快捷性的一种体现吶。这只是通过网络使我们更快的知道这个是啊。温家宝总理说过:多难新邦。这就说明是难带来的凝聚力啊。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的民族凝聚力不也是空前的强大吗?
《5 》网络发展的意义就是是社会进步,而对方辩友却说网络使人越来越疏远了,这难道使社会进步了吗?
答:我方认为网络使人疏远,但并没有否认网络在其他方面对我们社会的进步作用,很多现代化工厂促进社会的发展,但不能掩盖它对环境的巨大破坏,
二、参考材料
一、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形式和特点
(一)网络交往的形式
网络交往的形式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电子公告牌和网上论坛。电子公告牌即BBS(Bulletin Board Service)。它是集信息发布、信息交互讨论、聊天为一体的工具,是大学生进行网络交往最主要的平台之一。一些大型的尤其是许多高校的校园网上,一般都设置有BBS。网上论坛发端于BBS,在本质上与BBS并无区别,但它一般具有良好的图文界面,在界面和直观程度上要高于BBS。网上论坛覆盖和影响的围十分广泛,可以跨越国界,获得广泛的回响和传播。为了交往和管理
的方便,网上论坛一般围绕一定的主题而展开,不少还专门对网上论坛进行了分类。网上论坛也是大学生最喜爱的交往方式,许多大学生正是从自由自在的网上论坛开始认识网络的无穷魅力的。
2.网上聊天。网上聊天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网友之间就像面对面一样直接而随意的一种交往方式。大学生网上聊天运用最多的是全文本的聊天方式。所谓全文本,是指靠手敲击键盘输入文字,进行交谈,有人美其名曰:“手谈”。网上聊天一般在聊天室中进行。由于网上聊天具有即时性、便捷性等特点,因而深受大学生的喜爱。据调查,大学生用QQ、飞信、MSN聊天识友的占90%以上。
3.网络游戏:缩写为Online Game,又称“在线游戏”,简称“网游”。指以互联网为传输媒介,以游戏运营商服务器和用户计算机为处理终端,以游戏客户端软件为信息交互窗口的旨在实现娱乐、休闲、交流和取得虚拟成就的具有相当可持续性的个体性多人在线游戏。在今天,玩网络游戏已经成为许多青少年宣泄情绪、缓解压力、娱乐身心、塑造自我、实现自我的一种重要方式和途径,这也是网络游戏之所以广受青少年青睐和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CNNIC发布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在2007年底,我国参与网络游戏的用户已达到112亿人,占所有上网用户的59.13%(有91.3%的网民通常上网的第一件事就是玩网络游戏),其中尤其以青少年玩网络游戏的比例最高,在18岁以下的网民中,有73.17%的青少年网民玩过网络游戏(CNNIC,2008)。
4.电子,即E-mail。这是指互联网上或常规计算机网络上的各个用户之间,通过电子的形式进行通信的信息联络方式.通过申请免费发送和接收电子,也是大学生最便捷、最实惠的网络交往之一.由于电子可以附带传送音频、视频文件,不少大学生申请了自己的电子,经常性地与亲人、朋友保持密切联系。据以往调查显示,有62.7%的大学生拥有自己固定的E-mail信箱,有78%的大学生每周都需要为收发而上网。
(二)网络交往的特点
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不同,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网络交往的间接性。网络交往是以网络为中介,以文字为载体的非直接交往,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机器的阻隔,是一种“人-机-人”形式的交往。
2.交往角色的虚拟性。人际交往中,交往者往往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交往环境和交往关系不同,交往角色也会发生变化。现实交往中的角色来源多样化,是直接、真实、稳定的。网络社会的虚拟性造成主体隐秘,在网络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在普遍匿名的情况下进行的,身份的隐匿使得行为主体能够逃避现实社会的责任和挑战,并使得互联网很难监控。网上流行的一句名言“你甚至永远无法知道在网上与你交往的是个人还是一条狗”直接揭示了网上交往角色的虚拟性的特点。
3.交往行为的直接性。网络交往中,交往者可以自由选择交往对象,自由来去,行动方便,若碰到不喜欢的对象或遭遇尴尬的局面可及时退出,或以新的角色身份重新进入交往。在思想感情传达上,交往者可以更大胆直抒胸臆,不存在日常生活中吞吞吐吐,或胆怯害羞的情况,不必担心自己的问题会被别人耻笑,容易达到较深的交流层次。
4.交往关系的平等性。网上交往角色的等级、性别、职业等差别都以符号的形式出现。网上没有天然权威,没有凌驾于他人之上的特权人物,现实中的“大男子”也几乎消失,大家都互为网友。网上交往关系的平等性在此得到充分的肯定。可见,网络交往作为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有其快捷、信息量大、直接平等等特点,但因网络的虚拟性、间接性也使其存在较大不足。
5.交往过程缺乏道德监督和评价。在传统社会中道德评价主要是通过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来维系的。而在网络社会中,道德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苍白无力的。现实社会中的社会舆论、风俗习惯的监督作用和评价作用无法发挥,道德评价只能靠个人的心信念来维护。
二、据新华社电最新发布的“2010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及手机运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未成年人手机拥有率达46.6%,手机上网普及率达39.5%。手机已成为未成年人上网的新终端。(由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中国社科院青年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共同实施完成)
这份调查报告指出,手机上网的隐蔽性使得监护人对其上网的管理更加困难,必然会对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手机上网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值得研究和关注。
工信部公布了2010年全国电信业的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的移动用户已达8.59亿户,普及率达到64.4部/百人,比上年底提高8.1个百分点,是固定普及率的3倍左右。(2011年1月公布的2010年的公报)
截至去年年底,全国移动普及率为64.4部/百人,其中,国东部省份的移动普及率为82.8部/百人,明显高于西部省份的55.5部/百人和中部省份的51.7部/百人。
累计达到4.57亿人。其中宽带网民数净增1.04亿人,达到4.5亿人,占网民总数的98.3%;手机网民数净增0.69亿人,达到3.03亿人,占网民总数的66.2%;农村网民数净增0.18亿人,达到1.25亿人,占网民总数的27.3%。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4.3%,比上年底提高5.4个百分点。(2011年1月公布的2010年的公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