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事故特征
1.1水灾危险源及危险性分析
(1)大气降水灾害事故:因连降暴雨,地表洪水通过塌陷区或小煤窑渗入井下,造成矿井涌水量突增。
(2)地面水体灾害事故:地表水体因堤坝垮塌或大气降水所形成的洪水通过井口、塌陷区、与地方小井防隔水煤柱溃入井下,造成井下人员封堵、主要设备损坏等重大灾害。
(3)掘进工作面水灾事故:掘进工作面因揭露积水老空、导水断层、导水陷落柱、导水勘探孔或煤层顶、底板岩溶而发生突水,造成巷道被淹、人员被困或人员伤亡。
(4)回采工作面水害事故:回采工作面揭露积水老空、侏罗系迟到性来水、导水勘探孔、导水断层或导水陷落柱发生突水,造成巷道被淹、人员被困或人员伤亡。
(5)探水钻孔失控水灾事故类型:探放水过程中因孔口装置失控、水压过大或钻孔设计不合理而造成突水,造成人员伤、亡及影响矿井正常生产。
1.2水灾事故易发地点
(1)地面老窑透水(包括矿井东翼窑坞矿)。 (2)采、掘工作面。 1.3水灾事故可能出现的季节
矿井水害事故与季节关系较大,在雨季、汛期,地表降水增加,含水层水源得到补充,水压加大,矿井水害在这个季节的发生相对较多。
1.4水灾事故前可能出现的征兆
煤层发潮发暗;巷道壁或煤壁“挂汗”;工作面温度降低,煤壁
发凉;煤壁“挂红”;发出水叫声;出现雾气;工作面有害气体增加;顶板来压,淋水加大,底板鼓起或产生裂隙并出现渗水;出现压力水流;打钻时发觉钻孔底松软或钻孔有水流出,说明接近透水区。 2预防与预警
2.1预防(见附件1:煤矿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 2.2危险源监控(见附件1:煤矿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 2.3预警
(1)矿井水灾事故预警的条件
挂红挂汗,水的气味和颜色有变化,空气变冷,煤层因有积水渗透会变得发潮、发暗、无光泽、发现雾气、水叫声,岩层裂隙中有淤泥,顶板滴水或淋水,压力明显增大,煤岩体膨胀,底板膨胀,底板鼓起,片帮、冒顶,断面缩小,支架弯曲变形等。 (2)预警方式、方法(按综合预案执行) 3水灾事故救援中存在的潜在威协
(1)透水造成老塘水、有毒有害气体异常涌出。 (2)透水可能摧毁巷道支护,造成局部冒顶。
(3)大气降雨形成洪流,通过井筒、窿洞、老窑窜入井下。 4应急响应
矿调度室接到水灾事故报告后,拉响矿井事故警报,立即根据事故大小启动Ⅲ级或Ⅳ级应急响应。 5应急处置
5.1应急指挥
(1)撤出灾区和可能涉及区域人员,通知相关变电所切断灾区和可能波及范围内所有机电设备电源。
(2)按煤矿事故报告和处置程序框图Ⅱ进行事故处置与报告。 (3)矿领导、相关单位负责人及各救援工作组成员赶到矿调度室,
并迅速成立救灾指挥部,同时通知矿务局救护大队、医院等赶到事故矿井组织抢险救灾。
(4)指挥部命令相关单位清点作业人数及名单。
(5)根据救援工作的需要,汇报上级有关单位、部门协调调动其它煤矿救援基地的救援力量增援或其他医疗救护中心专家组奔赴现场,加强医疗救护的指导和救治。
(6)救灾指挥部进一步了解现场灾情情况,整理好与事故区域相关资料和技术图纸,研究救援方案,选择合理的救援路线,明确现场救援人员安排,同时布置各救援小组的工作,各救援小组和成员按照应急救援方案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实施救援工作提供保障。 (7)根据现场受灾及周边影响区域人员伤亡情况、撤离情况,组织矿应急小分队赶赴现场紧急营救。
(8)根据已探明灾情,制定合理可行的救灾方案。
(9)向救护队下达救灾命令,详细布置救灾任务和安全注意事项。 (10)组织人员紧急运送救灾急需的材料、设施。 5.2指挥部决策要点 (1)指挥部必须了解的内容 ①水灾地点及其波及范围。
②灾区及受威胁区域人员分布及其伤亡情况。 ③通风情况,如风量大小,风流方向情况等。 ④灾区透水点水量情况。 (2)指挥部必须分析判断的内容
①透水点的位置,来水方向,透水点老塘的积水量。
②应当根据水患的影响程度,及时调整井下通风系统,避免风流紊乱、有害气体超限。
③可能的影响范围。为抢险救灾提供技术依据。
(3)指挥部必须做出的应急处置决定 ①切断灾区或可能涉及区域电源。 ②撤出灾区或可能涉及区域人员。
③救护队出动的时间,中队、小队及队员数。 ④保证主扇和空气压缩机正常运行。
⑤制定应急救灾方案和安全措施,下达救灾指令。
⑥救护队到矿井后,按照救灾方案布置救护队抢救遇险人员,侦察灾情。
5.3应急处置 (1)应急处置
①现场人员(包括灾区遇险人员):开展自救互救。
1、现场班组长、跟班干部(职位最高者)要立即组织带领人员按避灾路线撤离灾区。在事发突然,无人组织,遇险人员未直接受伤害或受伤不重时,协助附近受伤的人员一起撤离灾区。
2、第一时间向矿调度室汇报事故地点、现场灾难情况。 3、安全撤离时要快速,但不能慌乱,如无法及时撤离时,遇险人员应向就近高处躲避,沉着、冷静,等待救援,同时尽可能的向外发出求救信号,(如敲击金属物等)。
4、如因水灾事故破坏了巷道中的避灾路线指示标记,迷失了行进的方向时,撤退人员应朝有风流通过的巷道方向撤退。
5、在撤退沿途和所经过的巷道交叉口,应留设指示行进方向的明显标志,以提示救援人员的注意。
6、在唯一的出口被封堵无法撤退时,应在现场职务最高者或有经验的老工人的带领下构筑临时避难硐室,进行灾区避灾,以等待救援人员的营救。
7、进入避难硐室前,应在硐室外留设文字、衣物等明显标志,
以便救援人员及时发现,前往营救。
8、在硐室内开启压风自救系统,可采取有规律地敲击金属物、避难硐室门等方法,发生呼救信号,以引起救援人员的注意。
9、积极开展自救、互救,对于窒息或没有心跳的伤员,必须先复苏后搬运。复苏方法为:立即将伤员移至新鲜风流中,使之尽快与有毒有害气体隔离;将口中妨碍呼吸的东西去除,并将衣服、腰带、上衣解开,脱掉胶鞋,使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不致受阻;对窒息者进行人工呼吸;对出血伤员,要先止血,后搬运。
10、发生水灾事故现场人员撤离按以下路线执行: (1)1101工作面
工作面→1101风巷→-390回风大巷→-305回风大巷→回风立井→地面
(2)1110工作面
工作面→1110回风巷-轨道上山→-390回风大巷→-305回风大巷→回风立井→地面
(3)1109回风巷
工作面→-590中部车场→轨道上山→-390回风大巷→-305回风大巷→回风立井→地面
(4)1109机巷
工作面→11采区下部车场→-650运输大巷→副井→地面 (5)-650南大巷
工作面→-650运输大巷→副井→地面 (6)-390回风大巷
工作面→-305回风大巷→回风立井→地面
避灾路线必须是最短,最安全的路线,在避灾路线上,各主要巷道及巷道拐弯、交叉等地点必须设有明显的路标,标明安全出口方向
和距离及巷道名称,并确定单位专职管理和定期检查。
避灾的原则是尽可能快地撤出灾区,撤退过程中如遇特殊困难,无法直接撤到地面时,可考虑撤到所在水平避灾硐室,打开压风自救等救灾设施,等待救缓。
11、撤离期间注意事项:
①要尽最大可能了解或判明事故的性质、地点、范围和事故区域的巷道、通风系统、水流情况及有毒有害气体蔓延的速度、方向以及与自已所在位置之间的关系,确定撤退路线和避灾自救的方法;撤退行动既要迅速果断,又要快速有序号,不得慌乱。撤退中应靠巷道有连通出口的一侧行进,避免错过最佳的脱离危险区域的机会,同时还要随时注意观察巷道、水流的变化情况,谨慎水压可有造成的巷道垮塌;撤离前必须切断事故范围内电气设备电源。
②救援人员:抢救遇险人员、救出遇难人员;侦察灾情;清理堵塞物。
(2)现场应急救援
①选择最近路线,以最快速度赶到事故区域人员最多的地点(救援队伍足够时,应考虑分别从其他系统同时进入灾区)实施侦察、抢救遇险人员、救出遇难人员。
②对因透水冲垮造成的巷道垮帽或支护被摧毁可能造成垮帽的巷道进行清理和支护。
③为防止事故扩大,保障救援人员安全,应认真侦察灾区灾情 ④人员无法撤离时,就近聚集到标高最高位置,等待救援; ⑤所有未遇险人员通过未被淹没或冲垮的避灾路线撤到地面安全地带;
⑥现场工作人员根据出水点位置决定撤离方向。其中,出水点上方人员沿高于出水点标高的巷道撤离,出水点下方人员在有安全撤离
时间的情况下快速撤离现场,若无撤离时间,就近躲避到较高的空间内,等待救援;
⑦安全撤离人员及时向矿调度室汇报。矿调度室立即通知相关区域现场工作人员撤离;
⑧立即停止作业,现场施工人员沿通往高于钻孔位置标高的方向撤离。若无法撤离时,应根据现场巷道形态,暂时躲避到相对较高的空间,等待救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