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园林景观设计方略

来源:九壹网
试论园林景观设计方略

摘 要:从空间领域的秩序性、尺度的合适性能、视觉的艺术性、生态性环境及场所的包容性五方面论述了园林景观设计工作者在现实创作探究的时候需要关心的话题。经过对有关方略的探究,为园林景观设计工作者提供一个广泛的思想区域,开拓思维,致使他们可以能够以更加清晰的头脑投入到有关设计当中,创造出更完美的园林景观设计方略。

关键词:空间;尺度;视觉;环境;场所;园林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从西方过度的各种神殿到具有荷兰风光的风景油画,从中国的“囿”和“圃”到山水园林,“园林景观”这一词汇容积了整个人类的智慧和财富,成为一个时代的明显标志。让人们感觉到,所有美丽的事物都会有被修饰的可能性。在当下社会相协调,本人以一个更广泛的和多样化的角度去探讨园林景观设计方略。其包含以下五方面内容:空间的秩序性、尺度的适宜性、视觉的艺术性、环境的生态性和场所的包容性。 一、空间上的秩序性 (一)界定景观轴线

园林景观轴线的界定是非常重要的。由于轴线的介入能够使得景观体系具有方向性、秩序性。但是园林景观与其他种类的景观不一样,它着重展现的是景观带来的那种意境,为此,轴线的形态有时是笔直的,有时可能是曲折的,但界定轴线的目的就是为了确立空

间组织的逻辑顺序,以此契合于景观的功能需求,创造景观的场所氛围。

(二)梳理空间内涵

如果轴线是景观体系的关键点,那景观包含的领域内涵就是附属于中枢上与人交流的桥梁。一个行为对应着一种需求,一种需求与一种行为密切相关,一种行为必然决定着一种空间形式。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必须将景观所要涵盖的内容梳理清楚,进而根据各种内容赋予其最为适宜的空间模式。对有相互交叉的或是可以统一的空间进行编排,从而形成清晰的空间模式的组合关系。 (三)区分空间等级

当我们梳理出空间内涵时会发现这是一个关于景观目的罗列的庞大列表,要想在场地内同时包容如此多的内容有时是不切实际的。由此我们必须理清各种景观需求,明确它们之间的轻重关系,即明确景观空间的等级。这一原则的目的就是使我们在园林景观创造中正确地对诸多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取舍。 (四)确定空间序列

确定空间序列的原则是当我们明确了空间等级之后,通过景观序列的组织,给景观空间以节奏变化、韵律美感和弹性体验。确定空间的序列是空间秩序性原则的最后环节,其目的是深化空间的秩序,同时在正确的秩序基础上赋予景观空间形式上的美感,甚至使人们通过对空间的感知引发哲学意义上的思索。 二、尺度上的适宜性

(一)弱化人为压力

我们对于论述尺度适宜性的原则也是依据这样的逻辑,从大的园林景观尺度到人的个体尺度。如何协调园林与人的关系,是创作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实践中,避让与弱化是我们对于园林景观的回应。这种方式也是尊重既有的自然环境,尊重发展的有机秩序。针对过大尺度的压力,我们采用谦逊的态度和顺从、弱化的景观营造手法。适时地协调尺度之间的和谐关系,以谦卑的姿态修正尺度对于园林景观的压力。 (二)遵从场地功能

笔者已论述过景观空间的内涵,并将抽象内涵具体化,以便在实践中更加轻松地把握。同时必须明确空间与尺度的关系:尺度是数量的度,而空间是需要感知的,更多是基于人的经验。由此可以说,景观中的空间既需要数量尺度的纬度又需要空间感知的经验。(三)协调园林体量

景观组织紧凑、灵活,在尺度上遵从于园林对于景观的支配。在设计实践中一定要慎重地处理景观竖向界面及景观构筑物,尤其要注意它们自身的高度、体量以及对园林环境的影响。 (四)适宜人体尺度

无论探讨园林尺度、景观尺度还是设施尺度,最终我们的视角还是基于人的尺度。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物的感知是不同的,但有时感知的结果却是趋同的。

人的视觉与听觉的信息摄取量占信息接收总量的90%,加上嗅觉

以及社交空间等诸多因素,在边长为20~25 m的立方体的景观空间范围内人们可以获得比较好的视觉感知来进行社会交流,超出此范围感知的强度就会急剧地下降,这一空间的容积范围也为笔者提出适宜人体尺度这一原则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三、视觉上的艺术性 (一)引用自然之美

引用自然之美有两层含义:一是借景于自然山水之美;二是借用自然本质之美。借景于山水是出于景观层次的创造目的,将秀美山川作为景观层次的远景引入其中,使视觉美感的空间拉伸至一个更为深远的层次。引用自然之美也是在发掘自然景色资源,以一种熟识的美感赋予景观广博的胸怀,以借景的创作方法将大地理尺度的自然景观与人为创作的景观连接起来。 (二)创造界面之美

界面因空间而生,是界定空间的要素。界面之美是设计实践中视觉形式美的核心。景观中的竖向界面往往决定了景观空间的性格,而顶界面却是相对开放的。底界面的形式美关乎景观空间的整体美感,小面积的底界面也会影响到受用者的视觉感受,而竖向界面的形式美则关乎公众对于视觉美感认知的大部分体验,因为相对于单一的底界面与开放的顶界面,侧界面更充满着无限形态的变化与丰富的肌理表达。 (三)意会空间之美

在园林景观中,意会空间之美的原则是抽象的,但确实是存在的,

抽象于空间的本质存在于人们的内心。园林景观的空间之美在于空间包容的一切,更在于空间自身是否能够唤醒人们对于这虚无概念的情感意识。 (四)隐喻人性之美

在诠释景观之美设计原则的道路上,尽端无疑是人性之美。美最终要公众感知,隐喻人性之美是贯穿视觉的艺术性原则的核心线索和主宰一切景观创作的美学要义。 四、环境上的生态性 (一)尊重生态价值

生态价值观的确立是环境生态性原则的核心,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生态的价值观更是我们设计中必须尊重的观念,它应与人的社会需求、艺术与美学的魅力同等重要。 (二)接纳生态基质

美好的园林生态基质不得不使我们去积极地接纳,并成为我们景观设计中贯穿始终的线索。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有着许多关于大地理尺度景观的生态基质、蓝带、灰带等景观概念,这些大地理尺度的景观诠释着景观设计大环境概念的完美无瑕。从大地理景观的气候角度、从水系的生理感知角度、从生态基质的景观优势角度,我们都要细致地考虑。 (三)修正场地环境

外界环境的客观存在决定了景观的微观生态环境,其中噪声、尘土、建筑、季风、不良气流等都对景观的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修正景观的环境就是基于以上不良因素而提出的设计原则,即以景观的界面为媒介调解场地内的生态环境。 (四)挖掘乡土资源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适时而生。生态是对环境而言的,契合乡土正是从环境自身进行挖掘,从而探究环境和谐的本质。契合乡土决不仅仅是观念层面的意识导向,也不仅仅是泛泛的生态设计原则,它的要义在于解读乡土环境以此根植于景观设计之中,契合乡土的意义极为深远,不仅在生态环境的营造上,也延伸到经济、文化、美学等诸多的方面。 五、场所上的包容性 (一)包容宽泛群体

场所是传播情感的空间能量,我们希望这一能量能够最大化地给予公众。在实践中,我们要始终如一地坚持包容宽泛群体的原则,细致入微地深入到体贴人性的景观界面、毫无障碍的交通系统、充满绿色生机的休闲景致、高效舒适的景观。 (二)汲取地缘文化

可以说,文化是场所聚合的第一动因,也是各种行为起始的缘由。景观设计也正是基于“文化动因”这一内聚力,将地域、民族、历史以及生活中人们的文化积淀与生活模式转化成园林设计的素材和景观设计中空间组织的依据。 (三)呼应心灵需求

探求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想亲近自然、亲近绿色、亲近闲适、亲近

运动。当我们将若干园林景观作品推出让人们去自由选择时,往往最多的选票都会投在关注心灵需求的作品,因为此类作品涵盖了人性最为本质的亲近自然、释放自我的真谛。 (四)诠释景观精神

园林景观精神的展现了依赖人们对于自然的参与,却不只是在文字或是演讲当中的虚伪装饰。唯有在人们享受其中的时候,那样的场景才算得上是真真实实的、有意义的园林精神。 六、结束语

经过对空间领域、尺度、视觉、环境、场所等设计因素的分析,特别在园林景观设计现实及开创中需要兼顾的因素,使得设计人员能够明白的了解怎样高效能、高质量地开展园林景观设计的办法,从而创作出更符合人们需求事物。 参考文献:

[1]约翰o西蒙兹. 景观设计学[m]. 俞孔坚,王志芳,孙鹏,译.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33.

[2]阿摩斯拉普卜特. 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m]. 常青,张昕,张鹏,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0.[3] 汉斯罗易德,斯蒂芬伯拉德. 开放空间设计[m]. 罗娟,雷波,译.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7:56.

[4]刘晓光. 景观象征理论研究[d].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