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宋代诗话中的诗意论

来源:九壹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2年7月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I ER M0 G0L IA SOCIAI SCIENCES July,2002 V0l 23 №.4 第23卷第4期 宋代诗话中的诗意论 胡建次 (上海师范大学 中文系, 上海200234) [摘 要]宋代诗话对诗意进行了多方面的建构,其成就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从审美本体角度。明确标 树“意”为诗歌创作和欣赏之本;二、在诗意表现上则反复申论了意在言外、立意深远、合于风雅之义等一系列 要求;三、从意与言、与境、与因袭、与用事、与偶对的关系角度具体探讨了诗意的创造。此三维视域的开掘。为 后世更深入地建构古典诗意理论提供了空间。 [关键词]宋代诗话;诗意论;标树;建构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281(2002)04—0071.05 诗意论作为我国古典诗学的传统理论之一,在宋 在关系,开宋代诗话视“意”为诗歌审美质性要素之先 河。黄庭坚《黄山谷诗话》提出:“每作一篇,先立大意, 长篇须曲折三致意,乃可成章。”|2】( 黄氏从诗歌创 代诗话批评中得到较系统地展开。诗话家们在接承魏 晋南北朝以来,特别是中唐以来对诗歌表意及其审美 质性论述的基础上,对“意”作为诗歌的本体要素、表现 特征及其创造的具体方法予以了较充分的论述,这为 作与构思的相互关联角度,论定立意乃诗歌创作的前 提,是诗歌创造的内在动力;并提出了长篇律诗的构思 后世更深入地建构古典诗意理论提供了空间。本文即 在探讨宋代诗话批评是如何建构其诗意理论的。 与创作,其诗意表现应更见跳跃与曲折的审美表现要 求。黄庭坚此论在宋代主“意”诗学思潮的孕育、发展 过程中是很有意义的。它实际上提出了一种有别于以 一、诗歌审美本质论 个人情志为出发点,通过“因物兴感”激发的创作路子; 而强调最初由意念出发,通过观照、加工外在事象的 “假象见意”的艺术思维模式。 之后,张表臣《珊瑚钩 诗的审美本质何在?这是中国古典诗学反复探讨 的论题。南北朝以来,范哗提出“以意为主,以文传意” 的主张,这可视为我国古典诗意论的雏形。之后,刘勰 令狐德橥、韩愈、皎然、杜牧等人对此予以充实,逐渐使 诗意论在诗歌理论体系中显露出不算微弱的声息。… 延展到宋代,诗意论在古典诗学批评中占据着突出的 位置。宋代诗话家们以新的视点和更开阔的视野,对 “意”展开了具有诗歌审美本体意义的建构。 诗话》也言:“诗以意为主,又须篇中炼句,句中炼字,乃 得工耳。”_2】, ”他在承黄庭坚之论的基础上,明确倡 言诗应以“意”为主,着意将诗中的字、句、篇、意四者逐 层置放,“意”被其标树到具有诗歌创作本体意义的高 度。吴可《藏海诗话》认为:“凡看诗须是一篇立意,乃 有归宿处。如童敏德《木笔花》诗,主意在笔之类是 也。” 吴可不用于前人地从诗歌欣赏的角度立 梅尧臣《续金针诗格》言:“诗有三本”,“一日声调 则意婉,二日物象则骨健,三日意圆则髓满。”[2](P150)这 在宋代诗话中,首次将声、象、意作为诗歌在不同表现 层次所必备的质性要素予以强调,阐明其相互问的内 论,他将“意”视为诗作欣赏的归宿,强调作诗的根柢在 诗意。又言:“凡装点者好在外,初读之似好,再三读之 则无味。要当以意为主,辅之以华丽,则中边皆甜 也。” 进一步倡言诗作须以意为本,以外在形式 [收稿日期]2002—03 13 [作者简介]胡建次,男.上海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讲师。 7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为末,强调“意”乃是诗具有滋味的本质性要素。韩驹 陵阳室中语》认为:“凡作诗须命终篇之意,切勿以先 得一句一联,因而成章,如此则意多不属。然古人亦不 免如此。如述怀、即事之类,皆先成诗,而后命题者 也:” H 韩驹与黄庭坚、张表臣一样,也从诗歌创作 与构思命意的内在关联立论。他认为,除去古人述怀、 即事而后命题的“因物兴感”式的创作路子,作诗一般 还是应将命意贯串于创作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之中,即 通过命意以贯通字、句、篇,如此,才可避免诗作结构破 碎及意脉不连的毛病。谢采伯《密斋笔记》亦论述道: “余与客论文日:‘今人文不及古人藻绘处。’客问日: ‘如何是藻绘处?’答日‘古人文纯是骨而后藻生焉。今 人文尚无骨,安敢望其藻绘处?’客又问日:‘如何是 骨?’答日:‘立意是也。字古不如语古,语古不如意 古:…又:“果斋先生云:‘作诗写字都先要有骨,则其进 未易量。…I2】f 谢氏形象地将“立意”比譬为“诗骨”, 论断甚见高标而新颖。他提出,古人诗作表面看虽语 欠藻绘,然其立意密集,在诗意的自然流转中自现修 饰。故学习古人,不应从学其诗作字句人手,而应从规 摹其意切人,如此,才可得古人诗作神髓,使自己诗艺 大进。范公偶《过庭录》又言:“理窟尝与先子论诗日: ‘古人规矩具在,学之不难,但患不能效之耳。凡人所 作,必盗窃一句一字谓之工,而不知在意而不应在言 也:”’’ ¨嘲 他与谢氏一样,强调学诗从诗意人,也认 为诗之精髓在意不在言,反对一字一句地规摹古人。 对此,杨万里《诚斋诗话》又有言:“……学诗者于李、 杜、苏、黄诗中,求此等类,诵读沉酣,深得其意味,则落 笔自绝矣。” ] f杨万里具体以学习唐宋四大诗人诗 作为例,论断领会诗之意味乃学诗的根本。上述几人 从学诗的角度标举“意”乃诗歌的本体要求,这从另一 个角度丰富了宋代诗话对“意”作为诗歌审美质性因素 的论述,之后,洪迈《容斋随笔》又提出:“古人酬和诗, 必答其来意,非若为今人次韵所局也。观《文选》所编 何劭、张华、卢谌、刘琨、二陆、三谢诸人赠答,可知己。 唐人尤多,不可具载。姑取杜集数篇,……皆如钟磬在 舆,扣之则应,往来反复,于是乎有余味矣。”_2](附 洪 迈从作诗唱和角度,提出和诗必应以意为本,而不应为 韵律所拘囿。他接着例举杜甫唱和高适、严武等人诗, 认为其都能以诗意相扣,寄复往返,确使诗味无穷。南 宋末,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总结道:“诗有四种高妙:一 日理高妙,_-日意高妙,三日想高妙,四日自然高妙。 7’ 碍而实通,日理高妙;出自意外,日意高妙;写出幽微, 如清潭见底,日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 不知其所以妙,日自然高妙。”_2 姜氏具体从四种 意境标举诗歌表现与审美的极至,将“意”置于与“理”、 “想”、“自然”三者并置的本体层面,并认为从诗以见意 的角度,诗作表现的极至便是出人之外。这无疑又在 前人及同时代人诗意论的基础上,将“意”作为诗歌审 美本质这一论题丰富了开来。 归结此视野中的诗意论,可以看出,不少宋代诗话 家已将“意”置于诗歌审美之要的高度予以了阐释。他 们或从创作构思角度,或从审美欣赏角度,或从学诗角 度,或从和诗角度,均肯定“意”乃诗歌之本,是诗歌创 作、欣赏与模仿的切人口,而其极至便是立意高妙,出 人之外。这些论断与我国古代以来的审美传统是相融 合的。 二、诗意特征论 宋代诗话在从审美本体因素角度提出“诗以意为 主”、“立意”是“诗骨”的同时,对诗意表现及其特征也 予以了多方面的论及。这成为宋代诗话建构其诗意论 的另一维重要视域。 受中晚唐以来皎然、司空图等人诗论的影响,宋代 诗话家们对诗意表现的特征首先强调要“意要言外”, 这几乎成了有宋一代诗学批评的普遍的审美原则。梅 尧臣、欧阳修、司马光、黄庭坚、吴可、胡仔、曾季狸、葛 立方、姜夔、罗大经、刘克庄、俞文豹、谢枋得等一大批 诗话家,都以“意在言外”为诗歌审美表现的标的。这 在两宋诗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诗话家们也从其他方面对诗意表现提 出了要求,这主要集中在“立意深远”和“词婉意微”、 “合于风雅之义”两个命题上。 黄庭坚《黄山谷诗话》认为李商隐《锦瑟》诗:“一篇 之中,曲尽其意,史称其瑰近奇古,信然。”_2]( 黄氏 对李商隐诗作表现追求深远极为称许,认为其在瑰丽 的形式中能深见古意,创作极见超妙。叶梦得《石林诗 话》在逐首论评杜甫《病柏》、《病橘》等四诗后也言:“自 汉魏以来,诗人用意深远,不失古风,惟此公为然,不但 语言之工也。” 】( 他通过具体论评杜诗,明确提出 了“用意深远”的诗意表现要求,既主张从精神上汇通 古诗,又强调要做到语简而意深。张戒《岁寒堂诗话》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认为:“梅圣俞云:‘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元微之云: ‘道得人心中事’,此固白乐天长处。然情意失于太详, 景物失于太露,遂成浅近,略无余蕴,此其所短 处:,,22 2 张戒论诗主张“意”“昧”并重,他对自居易 诗一味追求浅近、味欠涵咏提出批评,认为作为诗之内 核的“情意”,还是应以深致为切。对此,洪迈《容斋随 笔》也言:“杜公诗命意用事,旨趣深远,若随口一读,往 往不能晓解,姑纪一二篇以示好事者。如……‘乱后碧 井废,时清瑶殿深。铜瓶未失水,百丈有哀音。侧想美 人意,应悲寒甏沉。皎龙半缺落,犹得折黄金。’此篇 盖见故宫井内,汲者得铜瓶而作,然首句便说废井,则 下文翻覆铺叙为难,而曲折宛转如是,他人毕一生模写 不能到也。”_2】f 叫洪迈与叶梦得一样,对杜诗命意深 远极为称赏。他前后还举有杜甫《能画》、《斗鸡》两首 诗为例,认为其诗意表现均曲折宛转,达到了后人难以 企及的标度。姜夔<白石道人诗说》归结道:“意格欲 高,句法欲响,只求工于句、字,亦末矣。故始于意格, 成于句、字。句意欲深、欲远,句调欲清、欲古、欲和,是 为作者。” ¨ 姜氏在探讨意格句法及其相互间的关 系时,以甚具理论形态的话语对诗歌用意明确提出了 要求,这使诗意表现论上升到了更高的理性层面,是极 具意义的。之后,严羽《沧浪诗话》又提出诗有“六忌”: 即“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音韵忌散缓,亦忌 迫促。”[2], ”明确张扬浅近乃诗歌表现的大忌,而提 倡诗意的深远与滋味的永长。对此,范瞬文《对床夜 语》也有言:“诗在意远,固不以词语丰约为拘。然开元 以后,五言未始不自古诗中流出,虽无穷之意,严有限 之字,而视长篇大什,其实一也。”[2 J( 范氏具体联系 唐开元以后五言诗的创作实践及其特征,从诗语与诗 意的辩证关系人手,着意指出诗意深远实际上与词语 丰约关涉并不大,主张通过有限的字句表达深致的内 涵。很明显,其论断是富于辩证性的。 与上述要求相联系,一些诗话家又从创作旨向上 对诗意表现提出了规范,杨时《龟山先生语录》言:“作 诗不知风雅之意,不可以作诗。诗尚谲谏。唯言之者 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乃为有补;若谏而涉于毁谤,闻者 怒之,何补之有!观东坡诗只是讥诮朝廷,殊无温柔敦 厚之气,以此人故得而罪之。若吴伯淳诗,闻者自然感 动o,,[2]/,P238)杨时在北宋中期较早地对诗意表现提出了 拘限,他从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出发,明确强调诗 作表意应合乎风雅之义,重新拾掇起中唐以来日渐松 弛的诗教论。杨时并以苏、吴二人诗作为例,批评前者 诗奔放怒张,不合中和之旨,而称扬后者诗尽现温厚平 和之气。这些论断开宋代诗话对诗意表现旨向进行规 范的先导。张戒《岁寒堂诗话》也言:“《国风》云:‘爱而 不见,搔首踟躇。“瞻望弗及,伫立以泣。’其词婉,其意 微,不迫不露,此其所以可贵也。”[2]( 张氏论诗取向 与杨时相近,推尊儒家诗教,重情志而归于无邪,他将 诗意表现的要求归结为词婉意微,亦即要含蓄蕴藉,平 和优迫。此与杨时之论如出一辙。张戒又言:“曹子建 云:‘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此语虽甚工,而意乃怨 怒。古诗云:‘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可谓辞不迫 切,而意已独至也。” ㈣ 进一步通过对照诗例,高倡 摒弃怨怒而张扬优迫之意。王 《野客丛书》也言:“仆 尝谓晋宋间人诗虽规模不同,然大意不外乎先王三百 篇之中,要非自有意,如江淹等诗即《毛诗》‘君子于役’ 之意也。”[2¨ ”王林论诗主张规仿古诗意。他论断, 晋宋诗歌其诗意可人于三百篇,其旨向合于先王之道, 故可为后世诗作典范。罗大经《鹤林玉露》认为:“古诗 多矣,夫子独取三百篇,存劝戒也。吾辈所作诗,亦须 有劝戒之意,庶几不为徒作。”[2】, 罗大经在杨时等 人所倡诗以见风雅之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拘限诗意表 现的旨向,强调需有益于劝戒。其识见甚为偏狭。他 又曾在例举白居易《对酒》诗后言:“自诗家言之,可谓 流丽旷达,词旨俱美矣。然读之者,将必起其颓惰废放 之意,而汲汲于取快乐,惜流光,则人之职分与夫古之 所谓‘三不朽’者,将何时而可为哉!”[2] (明显拘囿 于儒家传统的立身与致用的视点,基本否定诗的怡情 悦性及艺术化的宣泄补充功能,一味将诗歌纳入现实 伦常视界,对诗意表现予以了极短视的规范。之后,俞 文豹、周密二人也在具体论诗中对诗意表现提出了“意 微”、“意婉”的要求。但鉴于篇幅,我们不作述及。 此外,少数宋代诗话家对诗意表现还提出了“意 新”的要求,这在欧阳修《六一诗话》、魏泰《临汉隐居诗 话》、王应麟《困学纪闻》、周密《弁阳诗话》、徐度《却扫 编》等诗话中均有表现。严羽《沧浪诗话》则又独具地 提出了“意贵透彻,不可隔靴搔痒”的命题,这可视为对 传统诗学命题“意在言外”、“立意深远”论的一个修正 和补充。 三、诗意创造论 7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宋代诗话中诗意论的第三维视野是从意与言、意 与境、意与因袭与用事与偶对的角度具体探讨诗意的 刨造j 首先,在诗语之于诗意创造的探讨上,王得臣《麈 史》提出,王安石所作《桃源行=}诗,虽然对照具体历史 史实存在不实,如言:“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 下:”实际上,秦二世致斋望夷宫是在赵高指鹿为马之 后,而大规模地役使百姓修筑长城则发生在秦始皇时, 两者在时间先后上也恰好倒置。但此句意在“概言秦 乱而已,不以辞害意也。”[2]( ’王氏此论极为通俗地 阐释出了诗意创造中的一个理论命题,即言随意遭,不 一定要具体坐实历史史实的细节,而应以着意于能为 “意”服务为标的。陈师道《后山诗话》言:“望夫石在处 有之,古今诗人,共用一律,惟刘梦得云:‘望来已是几 千岁,只似当年初望时。’语虽拙而意工。”[2】( 陈氏 此论意在阐释诗作虽同咏一物,然其立意却可大相径 庭,见出了诗歌艺术世界中虽基于一定物象,但其下语 与表意亦具有极大的自由性特征。吴仟《优古堂诗话》 又在具体例举白居易和李白诗句时指出:“乐天:‘自从 苦学空门法,销尽平生种种心。惟有诗魔降未得,每逢 风月一闪吟。’又云:‘人各有一癖,我癖在章句,万缘皆 已销,此病独未去。’此意凡两用也。太白‘举杯邀明 月,对影成三人。’又云:‘独酌劝孤影。’此意亦两用 也。”[2](P31 5)他通过具体例举同一诗人表达相同意义的 不同诗句,甚具说服力地阐释出诗语之于诗意表现存 在单向度不同对应的特征。之后,惠洪《天厨禁脔》进 一步言:“东坡日:‘善画者画意不画形,善诗者道意不 道名。’……借如赋山中之境,居人清旷,不过称山之 深,称住山之久,称其闲逸,称其寂然,称其高远。能通 其意者,不直言其深,而意中见其深也。”[2]( "’惠洪在 王得臣等人所倡作诗应言随意遣、言为意用的基础上, 实际上又见出了这样一个命题,即巧妙的诗意创造可 撇开一般的言语名实,而可借助于本事相关的征象加 以表现 此论甚显识见。黄彻《碧溪诗话》在论及杜 诗和韦诗时,则提出了“言与意俱自在”的论断,强调诗 语与诗意在审美自由状态中的相融相适。其主张对言 随意遣论,一定意义上具有修正作用。杨万里《诚斋诗 话》言:“诗有一句七言而三意者”,“有一句五言而两意 者”,“诗有句中无辞,而句外有其意者”o[2](Pv25)又对诗 语表意的密度、容量及其扩散效应予以了揭橥。陈日方 颖川语小》指出:“文之隐显起伏,皆由语助。虽西方 74 之书,犹或用之;盖非假此以成声,则不能尽 意。”[2 陈日方独具地见出了诗作审美表现常用衬 字、虚字等助以尽意的特征。这可以说在宋代诗话对 言意关系探讨的视野中是一个引人眼目的亮点,其外 未见人论及。南宋末,张端义《贵耳集=}则又提出:“作 诗有句法,意连句圆。有云:‘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 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一句一接,未尝间断,作 诗当参此意,便有神圣工巧。” 哪 ’他又见出了通过 句意的递相踵接而使整个诗句连为一体的诗歌创作特 征。这可视为是从逆向层面对诗意创造提出的要求。 其次,在诗境与诗意创造的关系探讨上,一些宋代 诗话家也予以了较深入的论及。苏轼《东坡诗话》言: “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 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2](咖 苏轼在宋代诗话家中 最早申论了“境与意会”的诗意创造论。他认为,诗意 的表现与物境的呈现应互为融合,主张通过物境的自 然呈现而在“无意”中见出诗意。其论断得到不少宋代 诗话家的回应。黄庭坚《黄山保诗话》认为:“诗文不可 凿空强作,诗境而生,便自工耳。每作一篇,先立大意, 长篇须曲折三致意,乃可成章。”皿】( 黄氏将“生境” 和“立意”同时视为作诗的基础和根本,他反对诗意从 虚空中蹈出。此与苏轼之论极为相近。叶梦得《石林 诗话》在论及杜诗用平常字而奇无穷时也认为:“今人 多取其已用字模仿用之,偃蹇狭陋,尽成死法。不知意 与境会,言中其节,凡节皆可用也。”[2]( ’叶梦得具体 从作诗之法的视点立论作用语,明确反对拘泥于字句 模仿的“死诗法”,而主张诗意与诗境的相融相生,是作 诗自由用字的根本。这从另一个角度揭示出了诗境与 诗意的相融之于诗歌表现的重要性。葛立方《韵语阳 秋=}言:“韦应物诗拟陶渊明而作者甚多,然终不近也。 ……然渊明落世纷深入理窟,但见万象森罗,莫非真 境,故因见南山而真意具焉。应物乃因意凄而采菊,因 见秋山而遗万事,其与陶所得异矣。”[2]( ”葛氏通过 详细比照陶诗和韦诗不同的创作路径,指出陶诗审美 创造的特征在于将诗意表现藏纳于诗境的自然呈现 中,而韦诗则表现为因意寻物,由意入境,故韦诗与陶 诗不属同径。很显然,他是主张如陶诗意从境中出的 诗意创造论的。南宋初,普闻《诗论》又言:“天下之诗 莫出于二句:一日意句,二日境句。境句则易琢,意句 难制。境句人皆得之,独意不得其妙者,盖不知其旨 也。所以鲁直、荆公之诗出于流辈者,以其得意句之妙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也 何则?盖意从境中宣出。” ”普闻在苏轼等前 人论诗意创造的基础上,通过详细比照、分析“意句”和 “境句”在审美表现上的不同特征,明确提出了“意中境 中宣出”的诗意创造论,这可视为是宋代诗话从境与意 的关系角度对诗意创造所提出的明确的理论总结。 除上述外,宋代诗话家们还从因袭、用事、偶对的 角度探讨到诗意的创造。黄庭坚《黄山谷诗话》言:“诗 意无穷,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少陵、 渊明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 规模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I2 ’黄庭坚在宋 代诗话家中,较早从因袭的角度对诗意创造提出了主 张:他别出心裁地拈出“换骨”和“夺胎”这两种具体的 诗意创造方法,旨在“以故为新”为原则,这在宋代诗坛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之后,《王直方诗话》则在分别例 举梁简文帝、李商隐及“近时乐府”诗中两句表现相同 意义的诗作时,提出了“递相踵袭,以最为诗之大患”的 告诫,反对一味因袭诗意。这其实与黄庭坚所倡“换 骨”、“夺胎”是相与互补的。范温《潜溪诗眼》又较早从 用事的角度论及到诗意的因袭和创造。他言:“又有意 用事,有语用事。李义山‘海外徒闻更九州’,其意则用 杨妃在蓬莱山,其语则用邹子云:‘九州之外,更有九 州’,如此然后深稳健丽。”I2】(嘲 范温具体将诗作用事 分为两类:即从诗意上用事和从诗语上用事。通过其 对李商隐诗句的分析,可看出他是主张用事能使诗意 充实,诗风稳健的。叶梦得《石林诗话》在分析苏轼用 孔稚圭鸣蛙之本事后,提出:“故用事宁与出处语小异 而意同,不可尽牵出处语而意不显也。” 】(H 叶氏在 探讨用事之于诗意表现的关系时,又明确提出了诗作 用事当以意显为标的诗意创造要求,强调要始终以意 贯通本事,为此,在语用事上甚至可作适当的变换。这 显示出对因意用事的不同凡人的识见。之后,陆游《老 学庵笔记》又言:“唐王建《牡丹》诗云:‘可怜零落蕊,收 取作香烧。’虽工而格卑。东坡用其意云:‘未忍污泥 沙,牛酥煎落蕊。’超然不同矣。”I2¨啪 ’陆游在前人论 用事和诗意创造的基础上,见出了在以意用事中,存在 诗作表现格调、品味超然不同的情形,洞见出了诗作用 事、表意与诗格之间的较为复杂的关系。最后,宋代诗 话家们(坦.从偶对的角度探讨了其与诗意创造的关系。 韩驹《陵阳室中语》提出:“作诗必先命意,意正则思生, 然后择韵而用,如驱奴隶,此乃以韵承意,故首尾有序。 今人非次韵诗,则迁意就韵。”_2】(H ’韩驹独辟蹊径地 从偶对与诗意相互关联的角度探讨诗意创造,他反对 唱和诗因求偶对而改变诗意的做法,而强调“以韵承 意”。很显然,他是将诗意视为生发偶对的根本。对 此,张戒《岁寒堂诗话》也言:“世人作篆字,不除隶体, 作古诗不免律句,要须意在律前,乃可名古诗 耳。”[2]( ’张戒具体以书法之体的多样性并存为例。 强调在诗意创造上,律诗与古诗实为同途,所应提及的 则是律诗应将所写之意置放于具体的偶对声律之上。 吴沆《环溪诗话》又言:“环溪尝谓:诗之式不在对句,然 亦有时而用,第泥于对而失诗之意,则不可耳。”_2 ’ 吴沆以更简洁而富于辩证性的话语,实际上对韩驹、张 戒之论做出了归结。他肯定诗作工致不仅在偶对,但 又离不开偶对,强凋作诗不应拘泥于偶对而失却诗作 的真意。其论是甚为全面的。 归结此视野中的诗意论,可以看出,宋代诗话家们 对因袭、用事、偶对与诗意创造相互关联论题的不少方 面予以了探讨,这无疑也为宋人及后人诗歌实践提供 了参考和规范。 总之,宋代诗话对诗意理论进行了较系统的标树 和建构,这有机地体现在诗歌审美本质论、诗意特征 论、诗意创造论三个相互联系的动态系统中。它为后 世更深入地建构古典诗意理论开拓了空间,奠定了基 础 [参考文献] [1]曾祖荫.“文以气为主”向“文以意为主”的转化[J]华中师 范大学学报,2001,(6). [2]王大鹏.中国历代诗话选 M].长沙:岳麓书社.1985 [3]陈伯.中国诗学观念的流变[J].中国诗学,1998. (责任编辑冯军胜) 7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