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毛诗“兴”的思维模式
什么是“兴”:
《诗大序》孔氏《正義》:“鄭以賦之言鋪也,鋪陳善惡,則詩文直陳其事,不譬喻者,皆賦辭也。鄭司農云:‘比者,比方於物,諸言如者,皆比辭也。’司農又云:‘興者,託事於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賦、比、興,如此次者,言事之道直陳為正,故《詩經》多賦在比、興之先。比之與興,雖同是附託外物,比顯而興隠,當先顯後隱,故比居興先也。《毛傳》特言興也,為其理隠故也。”
诗可以兴有二个层面:
一是指诗的创作方法:主观思想情感客观化、物象化,便是观思想感情与想象、理解相融合,从而创造出主客观统一、物我相谐、情景相生的诗的境界。
二是诗的具体应用方法:主要是指春秋以后引诗等断章取义的用诗方式,即以义取兴的方法而言。
第一、传、笺兴的思维模式的渊源
《小雅·鸿雁》:
鴻鴈于飛,肅肅其羽。
《傳》:“興也。大曰鴻,小曰鴈。肅肅,羽聲也。”
《箋》云:“鴻鴈知辟陰陽寒暑,興者,喻民知去無道,就有道。”
鸿雁是候鸟,“春则避阳暑而北,秋则避阴寒而南”。联想到“民民知去無道,就有道”的思想。
《论语·公冶长》:“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又: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泰伯》:“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宪问》:“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卫灵公》:“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於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之一。’‘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离娄》上: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人的行为模式与自然他物的属性联系起来。----“兴的思维模式”。
源渊在春秋战国。
第二、兴的思维模式的展开
诸侯朝天子
《小雅·沔水》:
沔彼流水,朝宗于海。
興也。沔,水流滿也。水猶有所朝宗。
箋云:興者,水流而入海,小就大也。喻諸侯朝天子亦猶是也。諸侯春見天子曰朝,夏見曰宗。
(天下有正常次序,像江河顺水道流入大海。)
鴥彼飛隼,載飛載止。箋云:載之言則也。言隼欲飛則飛,欲止則止,喻諸侯之自驕恣,欲朝不朝,自由無所在心也。
嗟我兄弟,邦人諸友。莫肯念亂,誰無父母!
邦人諸友,謂諸侯也。兄弟,同姓臣也。京師者,諸侯之父母也。
箋云:我,我王也。莫,無也。我同姓異姓之諸侯,女自恣聽不朝,無肯念此於禮法爲亂者。女誰無父母乎?言皆生於父母也。臣之道,資於事父以事君。
沔彼流水,其流湯湯。
言放縱無所入也。
箋云:湯湯,波流盛貌。喻諸侯奢僭,既不朝天子,復不事侯伯。
(水流至盛,放纵而无所入海。)
鴥彼飛集,載飛載揚。言無所定止也。箋云:則飛則揚,喻諸侯出兵,妄相侵伐。
念彼不蹟,載起載行。心之憂矣,不可弭忘。
不蹟,不循道也。弭,止也。
箋云:彼,彼諸侯也。諸侯不循法度,妄興師出兵。我念之憂,不能忘也。
鴥彼飛隼,率彼中陵。箋云:率,循也。隼之性,待鳥雀而食。飛循陵阜者,是其常也。喻諸侯之守職順法度者,亦是其常也。
民之訛言,寧莫之懲。懲,止也。
箋云:訛,偽也。言時不令小人好詐偽,爲交易之言,使見怨咎,安然無禁止。
我友敬矣,讒言其興。
疾王不能察讒也。
箋云:我,我天子也。友,謂諸侯也。言諸侯有敬其職、順法度者,讒人猶興其言以毀惡之。王與侯伯不當察之。
《孟子·滕文公》下:
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當堯之時,水逆行,氾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爲巢,上者爲營窟。天下之生,生民以來也。迭有治亂,非一世。水生蛇龍,水盛則蛇龍居民之地也。民患水,避之,故無定居。埤下者於樹上爲巢,猶鳥之巢也。上者,高原之上也。鑿岸而營度之,以爲窟穴而處之。《書》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尚書》逸篇之。水逆行,洚洞無涯,故曰洚水也。洪,大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驅蛇龍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險阻既遠,鳥獸之害人者消,然後人得平土而居之。堯使禹治洪水,通九州,故曰掘地而注之海也。菹,澤生草者也,今青州謂澤有草爲菹。水流行於地而去之,民人下、高就平土,故遠險阻也。水去,故鳥獸害人者消盡也。堯舜既沒,聖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壞宮室以爲汙池,民無所安息;棄田以爲園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說暴行又作。園囿汙池,沛澤多而禽獸至。暴,亂也。亂君更興,殘壞民室屋,以其處爲汚池;棄五穀之田,以爲園囿,長逸遊而棄本業,使民不得衣食,有飢寒並至之厄;其小人則放辟邪侈,故作邪偽之說,爲姦寇之行。沛,草木之所生也。澤,水也。至,衆也。田疇不墾,故禽獸衆多。謂羿、桀之時也。
禹治水是善用水之性而引导之:
《离娄》下:
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則無惡於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禹之用智,決江疏河,因水之性,因地之宜,引之就下,行其空虛無事之處。
《书·尧典》
帝曰:“咨!四岳,四岳,即上羲和之四子,分掌四岳之諸侯,故稱焉。湯湯洪水方割,湯湯,流貌。洪,大;割,害也。言大水方方爲害。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蕩蕩,言之奔突有所滌除。懷,包;襄,上也。包山上陵,浩浩盛大,若漫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俾,使;乂,治也。言民咨嗟憂愁,病水困苦,故問四岳,有能治者將使之。僉曰:“於,鯀哉!”僉,皆也。鯀,崇伯之名。朝臣舉之。帝曰:“吁,咈哉!方命圮族。”凡言“吁”者皆非帝意。咈,戾;圮,毀;族,類也。言鯀性很戾,好此方名,命而行事,輒毀敗善類。岳曰:“异哉!試可乃已。”异,已也,退也。言餘人盡已,唯鯀可試,無成乃退。帝曰,“往,欽哉!”勑鯀往治水,命使敬其事。堯知其性很戾圮族,未明其所能,而據衆言可試,故遂用之。九載,績用弗成。載,年也。三考九年,功用不成,則放退之。
《山海经·海内经》: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楚辞·天问》:
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
汩,治也。鸿,大水也。师,众也。尚,举也。言鮌才不任治鸿水,众人何以举之乎。
鸱龟曳衔,鮌何听焉?
言鮌治水,绩用不成,尧乃放杀之羽山,飞鸟水虫曳衔食之,鮌何能复不听乎。
顺欲成功,帝何刑焉?
帝,谓尧也。言鮌设能顺众人之欲,而成其功,尧当何为刑戮之乎。
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而不施?
永,长也。遏,绝也。舍,施也。言尧长放鮌于羽山,绝在不毛之地,三年不舍其罪也。
伯禹愎鮌,夫何以变化?
禹,鮌子也。言鮌愚狠,愎而生禹,禹小见其所为,何以能变化而有圣德也。
纂就前绪,遂成考功。
父死称考。绪,业也。言禹能纂代鮌之遗业,而成考父之功也。
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
言禹何能继续鮌业而谋虑不同也。
洪泉极深,何以窴之?
言洪水渊泉极深,大禹何用窴塞而平之乎。
妇女出嫁
《卫风·泉水》
《泉水》,衛女思歸也。嫁於諸侯,父母終,思歸寧而不得,故作是詩以自見也。“以自見”者,見己志也。國君夫人,父母在則歸寧,沒則使大夫寧於兄弟。衛女之思歸,雖非禮,思之至也。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興也。泉水始出,毖然流也。淇,水名也。箋云:泉水流而入淇,猶婦人出嫁於異國。有懷于衛,靡日不思。箋云:懷,至;靡,無也。以言我有所至念於衛,無日不思也。所至念者,謂諸姬、諸姑、伯姊。孌彼諸姬,聊與之謀。孌,好貌。諸姬,同姓之女。聊,願也。箋云:聊,且,略之辭。諸姬者,未嫁之女。我且欲略與之謀婦人之禮,觀其志意,親親之恩也。
出宿于泲,飲餞于禰。泲,地名。祖而舍軷,飲酒於其側曰餞,重始有事於道也。禰,地名。箋云:泲、禰者,所嫁國適衛之道所經,故思宿餞。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箋云:行,道也。婦人有出嫁之道,遠於親親,故禮緣人情,使得歸寧。問我諸姑,遂及伯姊。父之姊妹稱姑。先生曰姊。箋云:寧則又問姑及姊,親其類也。先姑後姊,尊姑也。
出宿于干,飲餞于言。干、言,所適國郊也。箋云:干、言猶泲、禰,未聞遠近同異。載脂載舝,還車言邁。脂舝其車,以還我行也。箋云:言還車者,嫁時乘來,今思乘以歸。遄臻于衛,不瑕有害?遄,疾;臻,至;瑕,遠也。箋云:瑕猶過也。害,何也。我還車疾至於衛而返,於行無過差,有何不可而止我?
我思肥泉,茲之永歎。所出同、所歸異爲肥泉。箋云:茲,此也。自衛而來所渡水,故思此而長歎。思須與漕,我心悠悠。須、漕,衛邑也。箋云:自衛而來所經邑,故又思之。駕言出遊,以寫我憂。寫,除也。箋云:既不得歸寧,且欲乘車出遊,以除我憂。
《孟子·离娄》下:
徐子曰:“仲尼亟稱於水,曰:‘水哉水哉!’何取於水也?”徐子,徐辟也。問仲尼何取於水而稱之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言水不舍晝夜而進。盈,滿;科,坎;放,至也。至於四海者,有原本也。以況於事,有本者皆如是,是之取也。苟爲無本,七八月之間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苟,誠也。誠令無本,若周七八月,夏五六月,天之大雨,潦水卒集,大溝小澮皆滿,然其涸也可立待之者,以其無本故也。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人無本,行暴得善聲,令聞過其情,若潦水不能久也。故君子恥之。
水的属性:泉流不枯。
《小雅·四月》:
相彼泉水,載清載濁。箋云:相,視也。伐視彼泉水之流,一則清,一則濁。刺諸侯並爲惡,曾無一善。我日構禍,曷云能穀?構,成;曷,逮也。箋云:構猶合集也。曷之
言何也。穀,善也。言諸侯日作禍亂之行,何者可謂能善?
滔滔江漢,南國之紀。滔滔,大水貌。其神足以綱紀一方。箋云:江也、漢也,南國之大水,紀理衆川,使不雝滯。喻吳楚之君,能長理旁側小國,使得其所。盡瘁以仕,寧莫我有。箋云:瘁,病;仕,事也。今王盡病其封畿之內,以兵役之事,使羣臣有土地曾無自保有者,皆懼於危亡也。吳楚舊名貪殘,今周之政乃反不如。
《曹风·下泉》:
《下泉》,思治也。曹人疾共公侵刻下民,不得其所,憂而思明王賢伯也。
洌彼下泉,浸彼苞稂。興也。洌,寒也。下泉,泉下流也。苞,本也。稂,童梁。非溉草,得水而病也。箋云:興者,喻共公之施政教,徒困病其民。稂當作涼,涼草,蕭蓍之屬。愾我寤嘆,念彼周京。箋云:愾,嘆息之意。寤,覺也。念周京者,思其先王之明者。
洌彼下泉,浸彼苞蕭。蕭,蒿也。愾我寤嘆,念彼京周。
洌彼下泉,浸彼苞蓍。蓍,草也。愾我寤嘆,念彼京師。
芃芃黍苗,陰雨膏之。芃芃,美貌。四國有王,郇伯勞之。郇伯,郇侯也。諸侯有事,二伯述職。箋云:有王,謂朝聘於天子也。郇侯,文王之子,爲州伯,有治諸侯之功
《小雅·大东》:
有洌氿泉,無浸穫薪。契契寤歎,哀我憚人。
洌,寒意也。側出曰氿泉。穫,艾也。契契,憂苦也。憚,勞也。
箋云:穫,落木名也。既伐而折之以爲薪,不欲使氿泉浸之。浸之則將濕腐,不中用也。今譚大夫契憂苦而寤歎,哀其民人之勞苦者,亦不欲使周之賦斂小東、大東極盡之。極盡之,則將困病,亦猶是也。
薪是穫薪,尚可載也。哀我憚人,亦可息也。
載,載乎意也。
箋云:“薪是穫薪”者,析是穫薪也。尚,庶幾也。庶幾析是穫薪,可載而歸,蓄之以爲家用。哀我勞人,亦可休息,養之以待國事。
氿泉浸苞、湿柴起兴----伤害百姓。
《王风·中谷有蓷》:
中谷有蓷,暵其濕矣。
鵻遇水則濕。
箋云:鵻之傷於水,始則濕,中而脩,久而乾。有似君子於己之恩,徒用凶年深淺爲厚薄。
有女仳離,啜其泣矣。
啜,泣貌。
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箋云:及,與也。泣者,傷其君子棄己。嗟乎,將復何與爲室家乎?此其有餘厚於君子也。
《小雅·谷风》:
《谷風》,刺幽王也。天下俗薄,朋友道絕焉。
習習谷風,維風及雨。
興也。風雨相感,朋友相須。
箋云:習習,和調之貌。東風謂之谷風。興者,風而有雨則潤澤行,喻朋友同志則恩愛成。
將恐將懼,維予與女。
箋云:將,且也。恐、懼,喻遭厄難勤苦之事也。當此之時,獨我與女爾。謂同其憂務。
將安將樂,女轉棄予。
言朋友趨利,窮達相棄。箋云:朋友無大故則不相遺棄。今女以志達而安樂,棄恩忘
舊,薄之甚。
習習谷風,維風及頹。
頹,風之焚輪者也。風薄相扶而上,喻朋友相須而成。
將恐將懼,寘予于懷。
箋云:寘,置也。置我於懷,言至親己也。
將安將樂,棄予如遺。
箋云:如遺者,如人行道遺忘物,忽然不省存也。
習習谷風,維山崔嵬。無草不死,無木不萎。
崔嵬,山巔也。雖盛夏萬物茂壯,草木無有不死葉萎枝者。
箋云:此言東風生長之風也,山巔之上,草木猶及之。然而盛夏養萬物之時,草木枝葉猶有萎槁者。以喻朋友雖以恩相養,亦安能不時有小訟乎?
忘我大德,思我小怨。
箋云:大德切瑳,以道相成之謂也。
《小雅·鶴鸣》:
《鶴鳴》,誨宣王也。誨,教也。教宣王求賢人之未仕者。
鶴鳴于九皐,聲聞于野。
興也。皐,澤也。言身隱而名著也。
箋云:皐,澤中水溢出所爲坎,自外數至九,喻深遠也。鶴在中鳴焉,而野聞其鳴聲。興者,喻賢者雖隱居,人咸知之。
魚潛在淵,或在于渚。
良魚在淵,小魚在渚。
箋云:此言魚之性寒則逃於淵,溫則見於渚。喻賢者世亂則隱,治平則出,在時君也。
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蘀。
何樂於彼園之觀乎?蘀,落也。尚有樹檀而下其蘀。
箋云:之,往;爰,曰也。言所以之彼園而觀者,人曰有樹檀,檀下有蘀。此猶朝廷之尚賢者而下小人,是以往也。
它山之石,可以爲錯。
錯,石也,可以琢玉。舉賢用滯,則可以治國。
箋云:它山,喻異國。
鶴鳴于九皐,聲聞于天。
箋云:天高遠也。
魚在于渚,或潛在淵。
箋云:時寒則魚去渚,逃於淵。
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榖。
榖,惡木也。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攻,錯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