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班级:
【官职的任免升降】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 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 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 ,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 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拜: 。如: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选:通过 或 选拔任以官职。如:延祐、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 , 。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授: 、 。如:泰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元史·贾鲁传》) 赏: 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 , 。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黜: 。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 。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 。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 。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 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 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甄拔三十余人。(《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 。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 。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4.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 或 。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 。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
放: 。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 , 。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
5.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 ,一般指 。如:迁东郡太守。(《汉书·王尊传》) 徙:一般的 。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调: 。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 。如: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
补: 。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 。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 。如:出为河间相。(《张衡传》)
6.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 。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 。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行: 。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 、 。如:太守奇之,除补书佐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权: 。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判: 。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7.表辞职退休的词语
乞骸骨: 。如: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张衡传》)
8.古代官职称谓
【爵】 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 、 、 、 、 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丞相】 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 旨意综理 的人。有时称 ,常与 通称,简称“相”。
【太师】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 、 、 为“ ”,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 ”,都是 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太傅】 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
【少保】 指两种 ,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 ”,后逐渐成为虚衔;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 ”,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 最初是掌管 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 、 为正副长官。
【学士】 魏晋时是掌管 、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 ,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 ”之称。明清时 、侍读、侍讲、编修、 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 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 先秦、西汉时是 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 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 又简称“参政”。是 时期最高 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 ”。
【军机大臣】 军机处是 辅佐 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 ”。
【军机章京】 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 ,被称为“ ”。
【御史】 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 ,主管 、 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 枢密院的 。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 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 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 ”。
【左徒】 战国时 的官名,与后世 相当。主要职责是 、 。
【太尉】 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 ,汉代称 。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上大夫】 先秦官名,比 低一等。
【大夫】 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 旧时指 或较有声望、地位的 。
【太史】 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 、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 ,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
【长史】 秦时为 ,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 ,是幕僚之长。
【侍郎】 初为 。东汉以后成为 的属官。唐代始以 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 )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
【侍中】 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 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 战国时为 。自唐至清成为 、 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 “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 。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令尹】 战国时 执掌 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 。
【尹】 参见“令尹”条。战国时 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左尹地位略高于右
尹。又为古代官衔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 职位次于 的武官。《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 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 、 之事。
【司马】 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 、 的副官,隋唐时是 (刺史)的属官。
【节度使】 唐代总揽数州 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 ”。
【经略使】 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 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刺史】 原为 官名,东汉以后成为 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 。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 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 最高行政长官。《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都督】 参见“经略使”条。 或 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 明初指 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 ,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抚军】 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又称作“ ”,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 两汉时期次于 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 宋代军中 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 宋代州郡 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 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 ”。《赤壁之战》:“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 即“ ”,又称“ ”。《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 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 ”。《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 古代的乡官,即 。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 管理 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三省六部】 三省为 、 、 。尚书省下辖六部: 吏部(管 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 户部(管 、 等)、 礼部(管 、 、 等)、 兵部(管 ,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 刑部(管 ,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 工部(管 、 等)。
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 ,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