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写作的时代背景 .......................................................................................................................................................... 0
(一)韦伯生平介绍 .......................................................................................................................................................... 0 (二)韦伯演讲的背景 ...................................................................................................................................................... 1 二、《学术与政治》内容概要 .................................................................................................................................................... 1
(一)《以学术为业》内容概要 ........................................................................................................................................ 1
1、研究的问题 ............................................................................................................................................................ 1 2、研究的内容 ............................................................................................................................................................ 2 (二)《以政治为业》内容概要 ........................................................................................................................................ 3
1、研究的问题 ............................................................................................................................................................ 3 2、 研究的内容 ........................................................................................................................................................... 3
三、心得体会 .............................................................................................................................................................................. 5
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读书报告
1919年韦伯在慕尼黑向一批青年学子发表两篇演说,即《以学术为业》和《以政治为业》,它们不仅浓缩了韦伯学术思想的精华,也在当时的德国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学术与政治》一书就收录了这两篇演讲,韦伯在这两篇演讲中都提到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学术与政治应该而且必须分离,学术研究应该客观,教师应遵循价值中立的学术标准,不应该通过讲台兜售自己的政治观点;政治则更讲求责任心,激情并不能造就政治家,还需要有恰如其分的判断力。
一、本书写作的时代背景
(一)韦伯生平介绍
马克斯·韦伯(德语:Max Weber,1864-1920)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现代社会科学的创立者之一。韦伯在柏林大学开始教职生涯,后在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等大学任教。韦伯对于当时德国的政界影响极大,曾前往凡尔赛会议代表德国
汤琪
进行谈判,并且参与了魏玛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设计。韦伯对西方古典管理理论做出了杰出贡献,是公认的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被后世称为“组织理论之父”。其早期著述有《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代表性著作则有《宗教社会学论集》,《以学术为业》和《以政治为业》是韦伯后期重要的著述。
(二)韦伯演讲的背景
韦伯从自己的童年开始,一直亲身经历着德国“经济的腾飞”。德国在很短的时间内,超赶英国成为了世界上仅次与美国的第二号经济强国。在政治领域,俾斯麦奉行权威先于议会辩论的治国原则,使得德国的议会徒有其名,而高效率的官僚组织却迅速膨胀。这种以国家主义的方式振兴民族经济的政策,导致了一系列相互矛盾的“德国特色”。1917年至1919年期间,对整个世界、对德国而言,都是一个在社会方面及政治方面剧烈变动的时期。启蒙运动以来欧洲精神文明的主旋律,至此已遭颠覆。“在那时的许多思想家看来,信念的颓败或许还在其次,更为严重的是思想本身也丧失了自信,它已没有勇气去说明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还有意义了”。1919年正是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历史走向的拐点,一战战败给德国带来得不仅是国力上的创伤,更对人们的心里产生了极大的伤害,大繁荣,大萧条都在这一年前后陆续铺开,在这个戏剧化时期,韦伯做了演讲。
二、《学术与政治》内容概要
(一)《以学术为业》内容概要
1、研究的问题
韦伯在《以学术为业》中,重点探讨“学术的价值”,从学术的外部环境开始分析,再
1
汤琪
到分析政治与学术的关系,通过从事学术教育的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最后讨论科学本身是一项有其客观价值的职业。韦伯认为学术研究应该客观,教师应遵循价值中立的学术标准,通过专业化学科教育,提供给学生有关自我认识和认识事实的思考方法。
2、研究的内容
《以学术为业》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学术的外部环境开始,韦伯采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比较德国与美国从事学术者的处境,发现如今德国学术系统中许多领域最近的发展,也有着与美国相同的趋势。①这种官僚化的发展在技术上虽然有它的优势,但与德国大学的历史氛围不合。大学中的遴选制度让教师在职位的获得上更多依靠的是机遇而不是才干。韦伯认为根源在于选拔方式的不恰当,“做学术的人不但必须具备学者的资格,还得是一名合格的教师,两者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事情。”②他认为教学技巧是一种个人天赋,并非一定会与学者的学术素质相吻合,按照德国的传统,大学应分别对研究和教学的要求做出裁判。
第二部分讨论学术与政治的关系。韦伯认为,学术与政治应是独立的,学术工作中不应涉及政治观点。韦伯指出,社会生活具有价值多元取向性,所以一名正直的教师,他的首要职责是通过自身的头脑清明引导学生分析事实,学会选择和判断,从而也达到头脑清明,培养起业务和责任感。“真正的教师会保持警惕,不在讲台上以或明或暗的方式,将任何态度强加于学生。”③讲台不是先知和煽动家应呆的地方,作为教师应该用自己的知识和科研经验去帮助学生认识事实,而不是通过讲台兜售自己的政治见解。
第三部分讨论了科学与职业之间的关系。韦伯认为,科学本身是一项有其客观价值的
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译,出版社版,第19页。 ②
同上,第21页。 ③
同上,第37页。
①
2
汤琪
职业,通过专业化学科的操作,服务于有关自我和事实之间的知识思考。科学作为“职业”对现实的和个人的“生命”的积极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利用技术知识的计算对生活—包括外在事物和人的行为—进行控制;第二个是培养思维方法,以及这种方法所必须的手段和训练;第三个作用是可以帮助我们拥有头脑的清明。现实生活中单靠祈求和等待,只能一无所获,我们应当去做我们的工作,正确地对待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天职方面的“当下要求”。
(二)《以政治为业》内容概要
1、研究的问题
韦伯在《以政治为业》中,试图探讨“什么样的人能够以政治为业”。他从政治最基本概念开始,到对以政治为业的人的区分,再到探讨成为一个真正以政治为志业的人所需的品质,最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政治家不仅需要拥有一颗强韧的心,更要能泰然面对希望的幻灭,这样才能承担“使命与召唤”。
2、 研究的内容
《以政治为业》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政治与权力的关系。韦伯开篇先对政治进行定义,从社会学角度阐述了国家存在及暴力手段使用的合理性。他指出“政治”就是指争取分享权力或影响权力分配的努力,政治不仅发生在国家之间,也发生在一国之内的团体之间。权力在分配、维持或转移中的各种利益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权力是政治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国家是一种人支配人的关系,其支配的类型又分为三种:“传统的”支配、个人神宠型的权威和依靠“法制”有效性、客观性“功能”的信任而实行的支配。近代国家是组织支配权的强制团体,在一定疆域内,将作为支配手段的暴力的正当使用权加以垄
3
汤琪
断,而政党是现代政治团体最常见的组织形式。
第二部分讨论了政治中人的因素。韦伯阐述了两种以政治为业的方式,分别是“为”政治生存和“靠”政治生存。他们都是以政治为业,但是,在本质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前者是真正的以政治为志业,从内心里将政治作为他的生命,而后者则是把从事政治当作谋生的手段,力求将政治作为固定收入来源,并以这种方式区分了近代专业官吏和政治家。近代官吏团体已发展成一支高度素质化的专业劳动力,经过长期的预备性训练后各有专长,而职业政治家有五个主要类型:僧侣阶层、受过人文主义教育的文人、宫廷贵族、由小贵族和城市食利者组成的显贵阶层、法律学家,他们有着“好恶分明”的明显特征。文官忠于执行,政治家却是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进而说明了官员要具有高度的道德立场,所以不能说是真正的政治家。
而后韦伯又阐述了新闻与政治的关系。他指出,新闻工作是职业政治活动的一条重要途径,新闻工作者作为群众政治家中的典型,在政治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他们极具煽动性,并通过印刷文字使其影响力更为持久。由于新闻工作具有的特殊条件与职业环境,所有重要的政治家都需要新闻界的影响力,但也因为这特殊性从新闻界内产生政治领袖的可能性并不大。
最后,韦伯又描述了德国政治家的现状。他们既无权也无责任,一直靠一种行会本能,而议会党团已完全变成行会组织,只有被指定发言的人才能发表意见。所以韦伯得出结论“所有的政党中都有对领袖的小资产阶级式的敌视,社会民主党也不例外,这使得政党形态的未来发展和所有这些机会,依然处在一片黑暗之中。”①
第三部分韦伯分析了政治与道德的关系。韦伯认为政治家需要拥有:激情、责任感和
①
同上,第117页。
4
汤琪
恰如其分的判断力,但是以政治为志业的政治家必须能够承担起“使命与召唤”,勇敢面对艰苦前途的考验。“权力本能”属于政治家的正常品质,政治行为的最后往往与初衷不符甚至截然相悖。以政治为志业的人既不能纯粹按信念伦理行动,也不能纯粹按责任伦理行事,政治靠头脑产生但绝不仅仅以头脑为己足。从“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两方面深刻阐述二者既对立又互为补充,唯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构成一个真正能够担当“政治使命”的人。政治是长期的事业,“所有历史经验都证明了一条真理:可能之事皆不可的,除非你执著地寻觅这个世界上不可能之事。”一个真正的政治家不仅需要拥有一颗强韧的心,更要能泰然的面对希望的幻灭。
三、心得体会
第一次读马克斯·韦伯的《学术与政治》这本著作,我就被他的学识所震撼。尽管本书语言方面有些晦涩,我的理解方面仍然较浅,但依然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他呼吁人们为政治而“政治”,把政治作为自己的志业而不是仅仅作为职业,从内心里将政治作为他的生命,所以以政治为志业,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够强大的内心,面对希望的幻灭还是能够不改初衷,义无反顾的投身于自己所爱着的政治事业中去。
在近100年后的今天,韦伯的这些思想依然值得我们思考。学术与政治之间既有共同点也存在明显的差别,无论是学术还是政治,它们都需要激情,激情能够是人们全身心的投入自己的研究,一个成功的人必定深爱着他所从事着的事业,能够泰然面对困难,不因现实而气馁,自由的追求梦想。
而就学术来说,“价值中立”可以作为我们的最高信仰。学术研究中,价值中立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很多时候我们有意识的避免在研究中带入自己主观的态度,但很少有人能完全做到价值中立。韦伯的演讲认为,致力于以学术为业的人,应该将“为世界除魅”作为
5
汤琪
准则,以理性的推理和基于事实的分析去判断对错。而政治则不同,政策不是在认定一个乌托邦后决定的,“政治是靠头脑产生的,但肯定不是仅仅依靠头脑”,政治家们应该慎重的去思考自己权力背后的责任。因为政治本身带有目的性,责任伦理约束着政治家的行为,根本无法做到价值中立,这是学术与政治最大的区别,大概也是为什么韦伯认为政治与学术应该而且必须分离最主要的原因。
参考文献
1.白敏珍:《对马克斯·韦伯政治家思想的研究》,云南大学,2014年9月 政治学理论,硕士。
2.戴辉礼:《权力、支配与国家利益:韦伯政治思想中的逻辑关联》,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6月。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