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长征精神
罗
[2]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委宣传部
传承红色基因
341000;
江西·赣州
341000)
强[1]刘志平[2]
([1]江西赣州国泰特种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江西·赣州
中图分类号:D642文献标识码:A
摘
要弘扬长征精神,不仅仅在于传承优良革命传统,更
重要的在于汲取丰富的精神力量,要深刻把握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突出抓好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党的宗旨意识教育,躬身践行长征精神。关键词长征长征精神红色基因
CarryingforwardtheSpiritoftheLongMarchandIn原heritingtheRedGene//LuoQiang,LiuZhiping
AbstractCarryingforwardthespiritoftheLongMarchliesnotonlyininheritingthefinerevolutionarytradition,butalsoinlearningfromitsrichspiritualforce.WeshouldprofoundlygrasptherichconnotationofthespiritoftheLongMarch,highlightidealandbeliefeducation,patriotismeducation,revolutionarytraditioneducationandtheParty'saimeducation,andalsoprac-
ticethespiritoftheLongMarchpersonally.
KeywordstheLongMarch;thespiritoftheLongMarch;redgene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参观三军会师纪念馆时强调,红军长征创造了中外历史的奇迹。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这些都是长征精神的内涵。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弘扬长征精神,不仅仅在于传承优良革命传统,更重要的在于汲取丰富的精神力量,为我们当下正在进行的许多具有伟大历史特点的斗争提供精神支撑,为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1深刻把握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
长征精神思想内涵十分丰富,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情操、品质、意志、作风、价值取向等红色价值。长征精神,是滋养干部群众成长的营养剂,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1.1理解敢于坚定信念的必胜精神
坚信正义事业必胜,坚定革命理想一定能够成功,是长18
DOI:10.16871/j.cnki.kjwha.2017.01.008
征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也是长征精神的灵魂和力量源泉。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由大江南一路千辛万苦抵达大陕北。长征的艰难,不仅仅是来自路程的遥远,更多的是面临无法预料的道路难走、自然环境恶劣,以及敌人疯狂的围追堵截和党内路线斗争等等,红军凭借强大的理想信念,在革命信仰的支撑下,成功“啃下”这些硬骨头,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红军长征的胜利表明,忠诚于理想信念,忠实于革命事业,是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1.2理解敢于迎难而上的担当精神
担当是一种情怀、一种责任、一种精神,是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崇高品格。共产党人的担当建立在对人民朴素的感情上,建立在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坚定践行中。长征途中,广大红军将士既要和枪林弹雨作抗争,也时常面临死神的考验,可以说,每一步的前进都要付出巨大的流血牺牲。据统计,长征中平均每天走37公里,平均每前进70米就牺牲一名红军将士。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没有人畏惧,
没有人退缩。相反,更加激发出他们顽强的斗志和巨大的勇气。这种因救国救民而无惧困难、无畏生死的担当精神,彰显了共产党人的英雄气概,创造了人类历史的伟大奇迹。1.3理解敢于打破束缚的求真精神
不唯书、不唯上,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真精神构成了长征精神的重要内涵。长征初期,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的“左”倾教条主义和机会主义的错误指导下,中国工农红军接连失败,损失惨重,由出发时的8.6万人,到湘江战役后锐减到3万余人。在这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敢于打破错误路线的束缚,及时纠正自身路线上的失误,在关键时期召开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从而取得了长征路上一个又一个胜利。可以说,正是因为我们党敢于探索,敢于求真,才能够使党和红军凤凰涅槃、重获新生,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2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在升华思想和注重实践上下功夫,善谋方式方法,传承红色基因,找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总第373期2017年1月(上)TheScienceEducationArticleCollects
Total.373
January2016(A)
准着力点,突出抓好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党的宗旨意识教育,躬身践行长征精神,确保入脑入心,根植灵魂。
2.1筑牢理想信念这个“压舱石”
理想信念教育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核心,是我党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也是长征精神的基本思想内涵。长征途中,面对“天上有飞机袭扰,地上有坦克重炮;前面有劲敌拦路,后面有追兵截堵”的恶劣生存环境,在食物紧缺,经常辘辘饥肠,食不果腹,没有保暖衣服御寒的情况下,这样一支装备简陋的人民武装靠什么战胜行军路上的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攻克一个又一个革命难关?靠的是理想信念,靠的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动摇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长征胜利,充分展现了革命理想的伟大精神力量。正如张闻天在给陕北公学学生的一次讲演中说道:“长征中我们的确曾经碰到了无数困难……然而我们那时只有一个思想,就是无论如何要克服这些困难,要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到底。”在这种“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指引下,红军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可以说,红军长征的胜利是理想信念的胜利。“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始终坚定“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理想信念,补好补足精神上的“钙”,切实增强政治定力、思想定力和实践定力。要不忘初心,坚定“四个自信”,通过真学、深学、结合实际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和运用,从而以理论上的清醒来炼就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的坚定,不断在学以致用上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要持续生成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用活用好系列讲话精神,切实把讲话精神转化成推动工作的动力、发展事业的生产力。
2.2抓紧爱国主义教育这个“助推器”
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爱国主义精神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助推器,也是维系各民族大团结的精神纽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魔爪”步步逼近,不断扩大侵略范围,加深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加上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消极抗日政策,持续对中央苏区展开疯狂的军事围剿,加重了民族危机。“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面对处于水深火热的中国人民,面对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广大红军将士抛弃个人利益,把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扛在肩上,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义无反顾地加入到救国救民的革命战争中,用实际行动打造命运共同体。两年的长征征途,广大红军将士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投身反动反侵略运动,他们或“弃笔从戎”、或以创作油画、编创歌曲、创办报纸、撰写文章、编排话剧等形式,宣传抗日救国,讴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抗争到底的伟大革命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讲,
长征不是一支队伍的长征,而是一群热爱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全民长征”,它既是躯体的长征,更是精神和灵魂的长征。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始终弘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用重大历史事件警醒人,用先进典型鼓舞人,用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激励人,不断激发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人们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的热情。要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切实以优秀的传统文化感染人、教育人、鼓舞人。
2.3用好群众路线这个“传家宝”
群众观点是我们党的基本政治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生命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取得各项事业成功的“法宝”,不管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都不能丢,都不会变。红军长征的胜利,不仅来自党和红军的艰苦奋斗,也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宗旨和路线,得益于全国各族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倾力支持。长征时期,红军每到一处,都积极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方针,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严格遵循“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动群众一草一木,真心实意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以切实的行动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正是因为红军纪律严明,关心群众生活,真正为群众谋利益,群众才相信红军,拥护红军,真正把红军当作亲人。他们主动帮红军烧水做饭、护送伤员、支援前线,涌现出无数母送子、妻送夫、兄妹互送踊跃参加红军的感人场景。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把群众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把群众的小事当做自己的大事来办,多一些嘘寒问暖,多一些雪中送炭,多一些“望闻问切”。一是要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不在群众面前打官腔、说官话、摆官架子;不高高在上,不以权压人,不以“貌”取人。二是在情感上贴近群众,放下为官姿态,勤拜群众为师,甘当“小学生”,多到田间地头、群众家里坐一坐、聊一聊、看一看,问一问,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难题。三是在工作上依靠群众,经常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及时收集群众反应最强烈的问题,认真解决群众迫在眉睫的紧要事困难事。四是在作风上深入群众。牢记“两个务必”,传承苏区精神,充分发挥苏区干部好作风,发扬务实求真的工作作风,深入基层与群众打成一片,真正深入群众,融入群众,努力创造新时期的“第一等工作”。
编辑张效瑞
19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