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浙江省东阳市第二高级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来源:九壹网
2014下期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命题人:郭华进 审核人:贾培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觊觎(jì) 颀长(qí) 蒙骗(mãng) 时乖运蹇(jiǎn) .... B.罅隙(xià) 谶语(chân) 鸟喙(huì) 封妻荫子(yìn) .... C.剽窃(piáo) 什物(shí) 龃龉(yǔ) 审时度势(duï) ....D.压轴(zhîu) 毗连(pí) 拓片(tà) 一应俱全(yìng)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王羲之作为“书圣”的名声与影响,可谓妇孺皆知。但这位“书圣”结缘浙江天台上的情况,知道的人却并不多,天台山主峰华顶山上,曾经树立过王羲之独笔鹅石碑。

B.“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政府和人民始终坚信,我们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不幸历史,但我们必须对未来负责,必须从历史中汲取沉痛的教训,不让历史悲剧重演,为子孙后代创造美好幸福的明天。

C.央行紧急叫停二维码支付和虚拟信用卡业务,认为其风险控制水平直接关系到客户的信息安全和资金安全。可有网友却认为央行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D. 北大校长周其凤在长沙市一中举行演讲。他称美国的教育一踏糊涂,每一任总统都不懂尊重人,总把自己意愿强加于别人。他认为中国的教育很成功。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越来越多的民众渐渐习惯于通过屏幕进行社会交往,一些传统的、面对面的文化礼仪逐渐淡化,并且退出了历史舞台。 ..

B.几十年来,母亲对我们兄弟姐妹的事总是按下葫芦又起瓢,直到晚年还有操不完的心。 .......C.成都某职业学校学生王强因偷懒未叠被子,遭学校数名护卫殴打,被护卫从五楼拽至一楼。学生有错,但罚不当罪,殴打明摆理屈。 ....

D.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父母们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各种竞赛班,真是费尽心机,但往往心劳日拙,效果不好。 ....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近年来,我国各地日渐增多的灰霾天气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灰霾天气不仅给人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而且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B.《我们看海去》由著名作家林海音创作,是关于林海音童年在北京生活的五则小故事,曾改编成电影。代表作有《城南旧事》《城南旧影》等。

C.针对“三农”问题,全国政协组织专题调研组分赴黑龙江等地,与全国13个产粮大省政协联合调研,提出关于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农村消费的建议。

D.当前,很多地方都兴起了修复中国传统文化书院的热潮,其目的之一在于,用国学中的精华部分启发90后,使这些年轻人无时无刻不能忘掉国学经典中的人生哲理。 5.依此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严密的心幕,慢慢地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一条很长的古道, 。 。 。 。一边走着,似乎道边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笑。

①田沟里的水,潺潺地流着 ②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 ③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 ④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 A.②③①④ B.②①③④ C. ③①④② D.①③②④

6.校园中师生间的交流要讲究方法。以下两个情境中师生的话语不够得体,请根据其要表达的意思作调整,使听者乐于接受。(4分)

情境一:高三月考后,沈鑫成绩滑坡,心里很难过,就去找班主任谈心。班主任说:“你这次考不好,早在我预料之中,还难过什么!不好好反省反省,下次只会更糟。”

班主任说:“ ”

情境二:韩梅上数学课时有块内容没听懂,中午她去找郝老师,郝老师正在批作业。韩梅说:“老师,你今天讲课速度太快了,我没听懂,你现在给我讲一讲吧。”

韩梅说:“ ” 7.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15个字(4分)

我们说要向雾霾等污染宣战,可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来宣战。我们去年出台了国务院治理大气污染的十条措施,在161个城市进行PM2.5数值的监测,这在发展中国家是最多的。这不仅是要让人民群众提高自身防护的意识,更是给政府增加责任。今年我们主动加压,加大降耗力度,也就是确定能源消耗强度要下降3.9%,而去年实际完成是下降3.7%,这意味着要减少2.2亿吨煤炭消耗。

对包括雾霾在内的污染宣战,就要铁腕治污加铁规治污,对那些违法偷排、伤天害人的行为,政府绝不手软,要坚决予以惩处。对那些熟视无睹、监管不到位的监管者要严肃追查责任。

8.仿照示例的格式,另选话题写一首小诗。(4分) 示例: 知了

不知疲倦地叫着,一遍又一遍,从不在乎,有没有观众。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9分)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

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儒家好比是粮食店,是精神的加油站。人没有饭吃,活不成;没有精神食粮,同样也活不成。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道家好比是药店,当人遇到了精神困惑的时候,光吃粮食是不行的,还需要吃药,上药店。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去除我执和法执,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佛教是一个精品店,它要化解人生中的烦恼,达到精神上的解脱,使心灵得以净化。

拿得起,想得开,放得下,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都可以在中国哲学中得到解决。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告诉人们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勘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的形成。

9.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作者认为,“和合”文化是一种健全的心态,它涉及到人的多种精神诉求。

B.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才是“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

C.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而不是简单的同化。

D.中国哲学可以解决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儒讲“拿得起”,道讲“想得开”,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

10.“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下列说法不能作为其依据的一项是( )

A.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仅靠一种

学说是不可能做到的。

B.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

C.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合的心态。

D.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趣旨,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互为补充。

1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旨。(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20分)

古 渡

朱以撒

⑴这个古渡,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年头了。在我曾经过往的日子里,它总是充满生机和喧哗,如同古渡的流水一样。

⑵那些日子,这条河上没有一座桥,靠一只木船来回渡河,终年无绝。古渡脚下的卵石,总是被那些肩头沉沉负重的农家人的草鞋磨得光亮。当船还未过来时,他们就坐在卵石上,抽着旱烟,聊着桑麻,或者说些七荤八素的话题,激起阵阵笑声。古渡是这些劳作者短暂的栖泊处,在这里他们可以坦然地放下重负,等待着对岸木船犁开涟漪,桨声欸乃缓缓而来。撑船的壮实汉子无疑是最有人缘的,候船的人远远叫着他的小名,催他撑得快些。尤其是赶墟那天,大姑娘小媳妇多,满满地坐上一船,红红绿绿,总会让他心绪舒畅,撑得又快又稳,赢得阵阵惊叹和好评。这个时候,会让人感到生活的平和与灿烂,所有的劳累和苦涩,都似流水一般远去了。可是,有几次洪峰下来的时候,浊浪滚滚漫过堤坝,河面上飘浮着枯枝败叶,打着旋儿推搡向前,这时的古渡和渡船就难免出现惊险、慌乱的情景,尤其是暮归时分。 ⑶古渡苍老,河水悠悠,连同过去的生活悄悄流逝。

⑷许多年以后途经这里,古渡犹在,人迹杳无,往日那些声响都已沉入岁月深处。肆无忌惮的葛藤遮盖了光滑的卵石,离这不远有一座彩虹般的水泥桥飞架。涨水时节,有不少闲人站在桥上,看着洪波涌起惊涛拍岸。那指指点点的从容神情,全然是欣赏的样子。最后的一只渡船,静静地泊在那里,船底已浸满了水,有一只长嘴巴的翠鸟立在船头,纹丝不动。一切都表明,一茬一茬的船工,结束了撑船岁月,已渐渐老去。古渡对于宽敞平坦的水泥桥来说,除了新旧之别和材料迥异以外,承载了不同的生存观念、生活理想。生活在日日向前,是以告别过去的方式、情调、趣味作为标志的。有许多过去极为普通的日用品,已经成为民俗博物馆的藏品。人们要使怀旧有个引子,只好到这些地方去。可是,对于没有以往那些生活经历的人而言,这些东西并没有什么精神价值,只是物质属性,看也罢,不看也罢,没有什么两样。

⑸过去的一切在我的心目中是很带有朴素化韵味的。时代的进展,使我们所见到的都变

得比以前漂亮和精细。残垣断壁的古宅换成了高楼大厦,长衫对襟也剪裁成了时髦短装,再如家居用具,葫芦瓢、蓑衣、木桶,无不换成了铝合金或塑料制品。变化最多的当属人的形相、人的神情。前不久我特地坐下来,再看一遍黑白影片《鸡毛信》。我并不注重海娃送信的艰辛过程,而是沉浸在那土得掉渣的陕北背景里——那满是沟壑的黄土高坡、愣头愣脑的群羊,还有黑不溜秋的老棉袄。那时节,人的举止、表情,都是那么的朴素实在,拙得有味,土得深厚。这些情景,总是让人想起真实无华的泥土,没有一丁点儿文饰。后来,我又看了几部重拍片,黑白换成了彩色,演员队伍也换了另一拨,主要角色漂亮多了,动作也表演似的,眉宇间巧多于拙,那种能表现苦难、风霜的背景如风飘散。在我看来,拍出一些没有时代特征的片子来,让人眼睛看着,情感却无从附着。

⑹向前的生活,必定以向前的状态展开,使人面向电脑,面向新奇繁杂的信息。可是,闲散下来,还是会感到传统的人格心理在变与不变、新与旧之间,有回味不变和陈旧的成分。那历史的神髓、底蕴亦如天地苍冥中来去的飞鸿,究竟难以付之提挈和把捉了,只是常常泛起,成为一种最亲近和深沉的感怀。即便是很寻常的乡间古渡,也概莫能外。

(本文有删改)

12.根据文章第二段内容,概括农家人生活的特点。(不超过10字)(2分) □□□□□□□□□□

13.第三段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14.赏析第四段中的画线句。(3分)

15.本文标题是“古渡”,可第五段却有较多关于影片《鸡毛信》的描写,作者为何这样写?(6分)

16.本文借“古渡”和“水泥桥”表达了怎样的思考?请分点阐述(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8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20分)

养 晦 堂 记 曾国藩

凡民有血气之性,则翘然而思有以上人。恶卑而就高,恶贫而觊富,恶寂寂而思赫赫之..名。此世人之恒情。而凡民之中有君子人者,率常终身幽默,暗然退藏。彼岂与人异性?诚见...乎其大,而知众人所争者之不足深较也。

盖《论语》载,齐景公有马千驷,曾不得与首阳饿莩挈论短长矣。余尝即其说推之,自秦汉以来,迄于今日,达官贵人,何可胜数?当其高据势要,雍容进止,自以为材智加人万万。.及夫身没观之,彼与当日之厮役贱卒,污行贾竖,营营而生,草草而死者,无以异也。而其

间又有功业文学猎取浮名者,自以为材智加人万万。及夫身没观之,彼与当日之厮役贱卒,污行贾竖,营营而生,草草而死者,亦无以甚异也。然则今日之处高位而获浮名者,自谓辞晦而居显,泰然自处于高明。曾不知其与眼前之厮役贱卒、污行贾竖之营营者行将同归于澌尽,而毫毛无以少异。岂不哀哉!

吾友刘君孟容,湛默而严恭,好道而寡欲。自其壮岁则已泊然而外富贵矣。既而察物观变,又能外乎名誉。于是名其所居曰“养晦堂”,而以书抵国藩为之记。

昔周之末世,庄生闵天下之士湛于势利,汩于毁誉,故为书戒人以暗默自藏,如所称董梧、宜僚、壶子之伦,三致意焉。而扬雄亦称:“炎炎者灭,隆隆者绝。高明之家,鬼瞰其室。”.君子之道,自得于中,而外无所求。饥冻不足于事畜而无怨:举世不见知而无闷。自以为晦,天下之至光明也。若夫奔命于烜赫之途,一旦势尽意索,求如寻常穷约之人而不可得,乌睹可谓焜耀者哉?余为备陈所以,盖坚孟容之志;后之君子,亦观省焉。 .

【注】①翘然:翘,音qiáo,翘然,意气饱满的样子。②厮役贱卒、污行贾竖:现犹称奴仆、差役、贪

(坏)官、奸商。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恶贫而觊富 觊:希望。 . B.率常终身幽默 幽默:沉寂。 .. C.自以为材智加人万万 加:多。 . D.余为备陈所以 备:详尽。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则翘然而思有以上人 缇骑按剑而前 .. B.彼岂与人异性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C.如所称董梧、宜僚、壶子之伦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

D.故为书戒人以暗默自藏 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 ..1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凡民有血气之性,则翘然而思有以上人”乃“世人之恒情”,又言及君

子的不同作为,在对比叙写中突出了对后者的肯定。

B.作者引用扬雄的话,意在说明“湛于势利,汩于毁誉”之人容易被富贵名誉所累,甚至

因此而招来毁灭,只有“高明之家”才能获得神灵的护佑。

C.文章采用了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阐发了人生不应汲汲于当世之富贵、名誉,而应追

求内心的恬淡、安然的哲理。

D.本文虽是为养晦堂作记,但作者实是借机发表观点并勉励友人。文章许多关键语句使用

了排比、对偶的修辞方法,语言上有参差错落之美。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诚见乎其大,而知众人所争者之不足深较也。(4分)

(2)饥冻不足于事畜而无怨;举世不见知而无闷。(4分)

21.用“/”给下面的划线部分断句。(3分)

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

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音平慎始。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8分)

溪桥晚兴 郑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③ 。

【注】 ① 郑协,宋末遗民。②芊芊:草茂盛状,有草盛无人赏的悲凄之意。③ 杜鹃:又称布谷鸟、子规,

惯作悲啼,常引人伤感。

22.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写景应用了哪些手法?(3分)

23.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5分)

(三)古诗文默写(6分)

2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⑴子曰:“饭疏食,饮水, ,乐亦在其中矣。 ,于我如浮云。”(《论语》) ⑵遥襟俯畅,逸兴遄飞。 , 。 (《滕王阁序》) ⑶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 ; ,而后乃今图南。(《逍遥游》) ⑷ ,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 。(《蜀道难》) ⑸在天愿作比翼鸟, 。 ,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 四、作文(60分)

25.有这样一句电影台词:“人生不能象做菜,把所有的料都准备好了才下锅。” 你是否认同这句话中的观念?它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感悟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自选模块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1、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6)

2、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7) 3、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8) 请你结合上述材料,联系现实谈谈对“孝”的认识?(10分)

2014下期高三语文期中考试答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 2 3 4 5 9 10 17 18 19

二、主观题(共60分)

6、班主任说:“ ”(2分) 韩梅说:“ ” (2分) 7、 (4分) 8、

(4分) 11、 (3分) 12、 (2分)

13、 (3分) 14、 (3分) 15、 (6分) 16、 (6分) 20.(1) (4分) (2) (4分)

21.用“/”给下面的划线部分断句。(3分)

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

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音平慎始。

22. , (3分) 23. (5分) 2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共6分) ⑴ ⑵ ⑶ ⑷ ⑸

自选模块(10分)

作文(60分)

写在背面方格纸上,要求书写清楚,卷面整洁,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1.B(A项“蒙”读mēng;C项“剽”读piāo;D项“应”读yīng。) 2. B (A.树立—竖立C何患无词---何患无辞D.一踏糊涂------一塌糊涂)

3. C (A. “并且”连词,常表并列关系,而语境中后者有更进一层之意,此处用”甚至”更妥;B. 按下葫芦又起瓢:比喻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无法使事情圆满解决。正确。C. 罚不当罪: 指处罚和所犯罪行不相称,多指处罚过重;D.心劳日拙:现多指做坏事的人,虽然使尽坏心眼,到头来不但捞不到好处,处境反而一天比一天遭,多用作贬义,与语境感情色彩不符) 4.C (A.语序不当,应该是“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在前,“给人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在后;B.偷换主语。D、不合逻辑,“无时无刻不”相当于“每时每刻都”) 5、C

6.情境一:你这次是考得不理想,心里难过我能理解,(1分)要认真反思退步的原因,老师相信你下次会考好的。(1分)情境二:对不起,郝老师,打扰您工作了。(1分)课堂上我有些内容没听懂,您现在方便给我讲解一下吗?(1分) 7、用铁腕和铁规主动向雾霾宣战。 8、梅花

不畏严寒地开着,一朵又一朵,从不在意,有没有知己。 (一)(9分)

9.B 【解析】B项原文相关信息是“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

10.C【解析】选项中“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这属于无中生有。 11.儒释道三家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健康心态。

12.辛劳、平和(或“纯朴”)、快乐(“辛劳”1分,“平和”“快乐”1分)

13.结构上承上启下,(1分)承接上文对农家人生活场景的描写,引出下文对多年以后的生活的描写、议论(1分);表达了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之情。(或“对过去生活流逝的怅惘之情”)(1分)。

14.最后一只渡船“静静地泊在那里”和翠鸟的“纹丝不动”,表现了古渡的沉寂,(1分)与文章开头处渡口的“喧哗与生机”形成对比。(1分)表达了对过去的事物、生活消逝的怅惘之情。(1分)

15.(1)丰富了文章的内容:黑白影片《鸡毛信》和“古渡”同属过去的一切,彩色影片则和“水泥桥”共属新事物。(2)丰富了文章的主旨,引发读者思考:在时代进展中,“变化最多的当属人的形相、人的神情”,“朴素实在”变成了“巧多于拙”等内容,丰富了主旨,引发读者的思考。(3)表达了时代进展中人的“情感却无从附着”的苦恼和怅惘。(每点2分,共6分)

16.(1)“水泥桥”代替“古渡”,表明“生活在日日向前”,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2)在时代发展过程中,像“水泥桥”这样的新事物再漂亮、精细,也不能替代旧事物所具有的情调和趣味。(3)新事物虽漂亮、精细,但我们的情感却无从附着,旧事物则常常能带给我们内心的慰藉,带来“最亲近和深沉的感怀”。(每点2分) 17.C(加:超过。)

18.A(A连词,表修饰。B介词,和:动词,结交、亲附。C代词,这些;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D介词,用;介词,凭借。)

19.B(“高明之家”才能获得神灵的护佑。)

20.(1)(君子们)确实是看到了那重人的(道理),因而知道一般人所争的是不值得过多计较的。(2)饥饿寒冻不足以侍奉父母、养育妻儿,却没有怨言;全世界的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愁闷。

21.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译文:唉!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因此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22、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杜鹃鸣;(1分)

动静结合,反衬(以声衬静,以乐景写哀情)等。(2分)

23、不同意。(1分)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

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怅惘,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5分) 24.默写

1、曲肱而枕之 不义而富且贵 2、爽籁发而清风生 纤歌凝而白云遏 3、而后乃今培风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4、连峰去天不盈尺 砯崖转石万壑雷 5、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 【参考译文】

普通人只要还有血气的本性,就会意气饱满地想要有所凭借来超过他人。厌恶身份低微就会想升高,厌恶贫困就会希望富裕,厌恶默默无闻就会想赫赫有名。这是世人的常情。然而普通人中有为人高尚的人,(他们)人都一生深静不显,暗暗地隐藏自己。难道他们的本心和其他人不同吗?(君了们)确实是见到了那重大的,并且知道一般人所争的是不值得过多计较的。

《论语》记载齐景公有四千匹骏马,竟不能和首阳山饿死的人相提并论。我曾经对这个说法推论,自从秦汉以来,到现在为止,达官贵人,怎么能数得清?正当他们占据高高的地位,从容不迫地行动时,自以为资质和智慧远远超过别人。等到那些人身死之后再去看他们,

他们与当日的忙忙碌碌地生、庸碌无为地死去的奴仆、差役、贪(坏)官、奸商等,没有什么不同。而这中间又有用功劳业绩文学获取虚名的,自以为资质和智慧远远超过别人。等到他们身死之后去看,他们与当日的忙忙碌碌地生、庸碌无为地死去的奴仆、差役、贪(坏)官、奸商等,也没有什么小同。既然这样,那么如今正处于高位并且获取虚名的人,自认为不退藏而处于显扬,自己内心安然地处于显赫高贵的地位。(他们)竞不知道自己与眼前忙忙碌碌的奴仆、差役、贪(坏)官、奸商即将一同消尽,且没有丝毫的差别。难道不可悲吗? 我的朋友刘孟容,深沉静默而严肃谦逊,喜爱道学而淡泊少欲,从他壮年时就已经恬淡无欲而把富贵置之度外,随后,体察外物观察世事变故,又能把名誉置之度外。于是把他的居所命名为“养晦堂”,写信给我,让我给它作记。

周代末年,庄生怜恤天下的士人深陷于势利,被毁谤和荣誉所淹没,所以著书告诫人们暗暗地藏起锋芒,如所称许的董梧、宜僚、壶子这些人,多次表达这个意思。而扬雄也说道:“旺盛的火必灭,隆隆雷声终究消失。富贵的人,鬼神会关注他(即被鬼神盯上,被鬼神厌弃)。”君了的原则是,内心有所得,而对外物没有什么要求。饥饿寒冻不足以侍奉父母、养育妻儿,却没有怨言;全世界的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愁闷。自己认为退藏其实就是世上最显耀的。像那些在辉耀的人生旅途中奔命的人,有朝一日事情了结、意兴阑珊,追求像寻常的不得志穷困的人的生活却不能得到,怎么能看到值得称作辉煌的东西呢?

我替他详尽地陈述个中原因,希望坚定孟容的志向;后世的君子,也能从中观察世相、反省自己。 自选模块 答案要点:

1、不要让父母担忧, 关心父母的身体。( 你的父母,最担心的是你生病。父母老了,容易生病,你不应当关心一下父母的病吗?) 2、对父母要尊敬

3、不仅要物质赡养,更要精神赡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