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研究

来源:九壹网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研究

目前,中国制造业正处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中间阶段。宏观上看,我国制造业发展很快,以至于现在有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的说法。这种说法有两个依据:一是制造业对我国出口的贡献;二是制造业的发展速度。我国已完成工业化的初级阶段,此阶段以劳动密集型产业飞速发展为特点,产业结构轻型化,我国已将加工制造业在这一阶段发展到极致,“世界制造工厂”并非浪得虚名,但也仅仅局限于消费品领域。本文通过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对中国制造也面临的困境提出相应措施,希望有助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

1.中国制造业的现实状况

1.1制造业全球增长最快 中国制造业产量微弱领先美国,2010年刚刚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据美国研究机构HIS的计算,2010年世界制造业总产出为10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占世界制造业产出的19.8%,略高于美国的19.4%。联合国统计署也证实了HIS的计算。在产量上,中国制造业2010年时的确成了世界第一。据香港电台报道,汇丰12年1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初值重上50以上的扩张水平,由10月终值的49.5升值50.4,创13个月新高。分项指数方面,产出分享指数初值亦创逾1年新高,由10月终值的48.2升至51.3,。另外,新出口订单指数升至2年最高位。

1.2制造业对外贸易快速发展 受全球经济复苏及外汇市场人民币升值影响,2010年以来我国进口贸易总值增长迅猛。据海关总署网站数据显示,1-12月累计进出口总值达 29727.62亿美元,实现同比增长34.7%,较上年同期增加7655.43亿美元。

1.2 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得到提高 随着外商投资的产业链延伸和配套规模不断扩大,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研发机构逐步增多。中国的部分行业已开始与国际接轨,采用国际标准或引进外国技术、资金进行生

产、加工和销售,竞争能力提高。外商投资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珠江三角洲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承接IT产业的转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2.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分析

2.1我们在资源、能源产业的发展规模和产能已经位居全球领先地位,但是阻碍重重。我们在纺织、服装、钢铁、电解铝、电器、水泥等行业,产能和产量已经居于世界首位,在汽车、造船、技术装备制造等方面也已经接近世界首位。拥有强大的制造能力值得欣慰,但是,要维系这个制造系统的运行,需要保证原料和能源的供应,需要保有并拓宽市场渠道。目前我们已经面临的危机是:国际供应的原材料和能源价格连年上涨,国外市场非关税壁垒日益严重。

2.2 我国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和高端技术80%掌握在外资手里。我们制造出了产品,但是,利润的大部分给外资拿去,我们只是做些加工贸易的装配工作。比如,我们的DVD机芯,我们计算机的主板芯片,我们汽车的电子芯片,我们机械设备的数码操控系统,还有我们使用的品牌和技术标准,都要仰仗外资提供,我们每制出一个产品,就要给外资拿去一块相当丰厚的利润。等于是我们的制造业在为外资出苦力,我们吃的是草,挤出的奶给了外资,而且,一旦外资不提供这些东西给我们,我们就要停产。

2.3 我们的制造业技术粗放,典型的特征是:高耗能、低附加值。2007年,我们的钢铁产量占到全球产量的40%,水泥占到全球产量的50%,电解铝占到全球产量的16%,我们能耗比高达30%,可我们创造的价值量却只占全球的6%。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模式,在牺牲环境、徒耗资源的前提下,依赖低廉的人力成本得以暂时的兴盛,可这种兴盛毕竟只能是暂时的,一定走不远。并且我们的制造业没有可以预期的前途和可持续的发展前景。我们的企业只注重定型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不注重技术研发,不敢于创新,技术上的瓶颈已经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往往是

引进的技术和设备刚刚投产不久,就已经落后于他人,产品的盛行期十分短暂。

2.4我们的企业规模不大,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在世界上有足够影响力的制造业群体。我们的产品标准和行业标准混乱,导致内需产品难以形成统一的市场,企业各自为战,恶性竞争,互不能发展壮大。2.5 制造业订单正在加速向外流失。中国外贸制造业企业面临着低端“被蚕食”、高端“上不去”的尴尬局面,尤其是低端加工制造业订单正在加速向外流失。海关总署公布的上半年进出口数据显示,1~6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17036.7亿美元,其中出口8743亿美元,同比增长24%。6月单月出口增速为17.9%,连续3个月下滑,显示出口增长在外需放缓的形势下继续减速。

3.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1要密切关注原料和能源问题,要把握原料和能源供应的主动权。我们的政府和企业要通过收购、参股等方式,尽快掌控国际原料和能源市场。我们有那么多外汇储备,而且它还一天天地贬值。我们应该抓紧把这些面临贬值的美元换成铁矿和油田,这样一来控制了主动权,二来,这些储备可是一定会升值的。

3.2积极学习吸收,抓紧研发创新,掌握核心科技。

我们要想独立发展壮大自己的制造业,就要在与外资合作的同时,积极学习吸收,抓紧研发创新,争取早日摆脱外资的束缚。决不能满足于为他人作嫁衣裳的一时繁荣而忘记居安思危,我们的政府要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我们的企业要有长远规划与准备。我们应该改变观念,把一味满足于制造升级为乐于创造。一旦我们可以创造出全新的产品的时候,真正属于我们的经济强盛时代才算来临。

立足当下,放眼长远,勤于学习,自主创新!这只是观念和原则,具体的应对措施是:(1)要鼓励技术研发部门积极与企业合作,尽快促进技术成果转化,使企业的发展的前景更加明朗,更有希望。(2)要给勇于创新的企业支持和鼓励,比如在一些重点工程和国有企业采购项

目中对国内创新技术予以优先采用或减免税待遇等等。(3)要把国内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做好,使企业的创新成果不被侵害。有了创新技术,我们的企业就有了发展前景,那么我们的制造业自然也就有了辉煌的明天。

3.3 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低耗能,集约型产业。

政府应增加节能环保产业投入,企业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研发环保节能产品,使节约渗入每一项产品的制造过程。这里也就是经济学中的激励理论,激励是指人们做一项活动时所附带的奖励和惩罚。奖励即边际收益,而惩罚即边际成本。对激励做出反应,是指当激励发生变化时,人们的行为也会发生变化。由于人们通过权衡某一活动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来制定决策,因此当边际收益或边际成本发生变化时,人们的决策也会发生变化。当政府增加投入,减少该方面是税收,企业采取激励政策,就是高新技术的支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目前中国劳动力密集产业的国际比较优势已经确立,但是要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占据竞争优势,一方面必须优化现有的产业结构,建立符合国际产业发展趋势。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效益的新兴产业;另一方面要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抢占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生产环节,加强优势产业的技术含量,对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实现优势产业结构自身的升级。一是将我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二是鼓励技术创新,发挥后发优势,促进产业结构的高效化

3.4突出产业定位 发挥产业集群效益集群区域内形成外部效应集群内大量专业化企业集聚在一起使区域实现了规模生产企业之间高度的分工协作使整体的生产效率提高产品品质提高市场需求巨大交易能力增强使整个产业集群获得一种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人们在做出理性选择是权衡成本和收益,但此成本和收益并非总成本和总收益,而是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所谓边际量,是指增量。因此,边际成本是指增加一单位活动所导致的成本,而边际收益是增加一单位活动所带来的收益。集

群化使得边际成本不增反减。集群化发展的现实理由——对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效应的追求,产业集群内众多的媒介企业在产业上具有关联性,能共享诸多产业要素,包括专业人才、市场、技术和信息等,一些互补产业则可以产生共生效应,集群内的企业因此获得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双重效益。在集群内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外部效应表现在共享公共资源、技术管理方法快速扩散、市场集聚和辐射作用方面中小企业也可以从集群的庞大销售网络中分享中间品和最终消费品在营销方面的外部经济效应这样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此外集群形成后通过树立“区位品牌”在消费者中间形成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扩大市场竞争优势。同时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群内企业可以利用集群的优势选择产品差异化战略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获取市场竞争优势。

3.5唯有提升才有出路。

如今中国制造业企业面临着外贸、内销“左右为难”的尴尬局面。站在十字路口,中国企业必须走价值提升之路,唯有加快结构转型才能冲破瓶颈。相比于在中国开设旗舰店的国外产品芭比娃娃、Apple等可以发现,中国产品附加值不高,位于国际产业链的边缘。中国是世界工厂,但并不是世界级工厂。中国的产品形象和产品质量有待提高。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前,中国中小企业并非依靠技术创新,而主要依靠低劳动力成本、低价格和数量竞争,缺少全球式的品牌竞争力,这就要求企业具备国际视野,推出制造资本的国际化路线图,同时亟待推进钻、精、深、细的发展,提升企业品牌。 低成本、价格战、恶性竞争是中国制造业这些年走过来的主要路径,但是长远来看,压缩成本不是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最具潜力、最具前景的一条路,相反价值创新——考虑投入更多的成本获得更高的附加值才是明智之道。

4.小结 综合来看,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并与技术创新融于一体是我国制造业得以高速、高质量发展的最重要的方面,世界制造业市场是广阔的,而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必须把握机会,找到自己与发达国家制

造业方面的差距,并根据自己的国情加以改进,为中国制造业和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大环境,以期尽快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和地位。相信,中国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成为未来真正的世界制造业强国。

参考文献

中国机经网专题

http://feature.mei.net.cn/manufacturing/

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