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在甲板的天蓬下面 杰克·伦敦
卡鲁塞尔斯小姐简直是美得惊人,她迷住了周围的每一个男人。她又是一个骄傲的女人。种族的骄傲,门第的骄傲,性别的骄傲,权利的骄傲——她都占全了,这是一种又奇怪、又任性、又可怕的骄傲。
在科伦坡的一天早上,在甲板的天蓬下面,卡鲁赛尔斯小姐召来船长本特利,叫那群给游客表演泅水的当地小孩都到上层甲板上来比赛。她把我们的零钱全收罗过去,亲自把它们一个一个或者一把一把地扔下海,并且规定捞不着的要挨骂,捞得巧妙的会得到额外赏赐。
有个小家伙最出色,他对天鹅入水式非常在行,我从没见过比他跳得更美的人。这个孩子一次次地这样跳,我们都很喜欢看,特别是卡鲁赛尔斯小姐。他至多不过十二三岁,是一个美丽的孩子,好像一个身体柔软的少年神仙的青铜塑像,几乎全身都射出了生命的光辉。他的皮肤闪烁着生命,眼睛里充满了炽热的生命,我几乎听到了生命从他身体里爆裂的声音。一瞧见他,就像闻到一股臭氧的气味——他就是这样新鲜,这样身体健康、精神焕发,这样粗野奔放。
突然这些孩子拼命奔向舷门,用他们最快的姿势游水,乱糟糟地、手脚不停地打得水花四溅,脸上充满了恐怖,一蹿一跳地爬出水面。
“怎么回事?”卡鲁赛尔斯小姐问道。 “大概是鲨鱼。”船长本特利回答道。 “他们怕鲨鱼吗?”她问道。 “难道你不怕吗?”他反问道。
她耸耸肩膀,噘了一下嘴。“无论给我什么,我也不敢到可能有鲨鱼的地方去冒险,”她说完又耸了下肩,“它们太可怕了!”
这时,那些小孩全走上了甲板,表演结束了,船长本特利就叫他们下船。可是,她拦住了他,“等一会儿,船长。我一向听说这儿的土人不怕鲨鱼。”
她把那个会天鹅入水式的小孩喊到身边,要他再跳水。他摇摇头,那群孩子笑了起来,觉得好像是在开玩笑。 “有鲨鱼。”他指着水面说。 “不,”她说,“没有鲨鱼。”
可是,他肯定地点着头,站在他后面的那些小孩子也同样肯定地点着头。
“没有,没有,没有。”她叫道。接着她就对我们说,“谁愿意借给我半个克朗和一个金镑?” 我们立刻掏出了许多克朗和金镑,她从邓尼森手里接过了两个硬币。
她举起那个半克朗给孩子们瞧。可是谁也没有准备跳下去。她把这个半克朗扔下了海。他们望着这个银币飞下去,脸上都带着惋惜渴望的神气,不过谁也没有跟着一块下去。 “千万别用那个金镑来引诱他们。”邓尼森低声对她说。
她一点也不理睬,反而用这个金币在那个会天鹅入水式的小孩子眼前晃来晃去。 “不能这样。”船长本特利说道。可是她却笑了起来,仍然引诱着那个孩子。 “别引诱他。”邓尼森坚决地劝她。“这对于他是一笔大钱,他可能跳下去的。”
她转过身来对着那个孩子,又把那枚金镑举到他眼前。接着,她做了一个要扔出去的样子,这时,那个孩子好像不由自主似地向栏杆跑去,可是伙伴们的大声责备又把他拦住了,他们的声音还带着愤怒。
“我知道你不过是在逗着玩,”邓尼森说道,“你愿意怎么逗他就怎么逗他好了,不过,看在老天面上,千万别扔出去。”
话音未落,那个金币一下就从天篷的影子下飞到了耀眼的太阳光里,在半空中划了一道亮晶晶的弧形。大家还没来得及把那个小孩抓住,他就翻过了栏杆,非常美妙地弯着身体随着那个钱下去了。两个同时都在半空里,很好看。金镑破水而入,那个小孩子也在同一个地方,而且几乎在同一刹那,几乎连声音都没有地钻到水里。 水很清,从上面望下去,什么都清清楚楚。那条鲨鱼很大,一下子就把那孩子咬成了两半。 第一个开口的是卡鲁塞尔斯小姐。她的脸白得跟死人一样。
“我……我做梦也没有想到,”她一面说,一面发出一种短促的、神经质的笑声。
她的全部骄傲都在勉力使她能克制自己。她有气无力地瞧着邓尼森,她眼睛里流露出一种可怕的难过神色,她的嘴唇一直在哆嗦着。
“邓尼森先生,”她说道,“你愿意扶我下去吗?”
他一点也没有改变他凝神注视的方向,他连眼皮也没有动一动。船上一片沉默。
她转过身子,打算镇静地走下甲板。走了不过二十尺,她就摇晃起来,用手扶着墙以免栽倒。后来,她就这样走下去,用手扶着舱板,慢腾腾地走开了。
(节选自《世界十大中短篇小说家——杰克·伦敦》,人民文学出版社)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表演跳水的小孩全身焕发着生命的光辉,作者对他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可以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原始生命力的喜爱和赞美。
B.小说开头介绍卡鲁塞尔斯小姐有一种“又奇怪、又任性、又可怕的骄傲”,暗示我们她后来引诱孩子跳水导致其死亡的行为,全是因为她这种古怪的任性。
C.小说对那群表演泅水的小孩的神态描写非常细致,既有对金钱的渴望,也有对鲨鱼的惧怕,还有对卡鲁塞尔斯小姐的愤怒,非常生动真实。
D.小孩被鲨鱼咬死后,卡鲁塞尔斯小姐脸色苍白,身体摇晃,显出难过的神色,这说明她良知未泯,已经为自己犯下的错误感到深深地自责和悔恨。
E. 小说中把跳水的小孩充满生命力的形象与其被鲨鱼吞噬的悲惨遭遇作对比,增添了作品的悲剧色彩,也使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2】作品中的卡鲁塞尔斯小姐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批判人性的丑陋,也有人认为小说的主题是揭露金钱的罪恶。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今天中国的大学制度其实是从西方引进的。大学在西方中世纪是指研究事物本质或“事物的一般概念”的机构,最初由教会掌握,因为基督教认为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只有研究上帝所创造的整个世界的知识的学校,也才配叫做“大学”。但教会机构在学术方面要听神学学者和教授们的,所以大学对于教会和世俗政权逐渐取得了一定的独立性,形成了自治的传统。
传统的大学课程是语法、逻辑、修辞,法律、医学和神学。前三门是基础课,都与上帝的“道(Logos)”有关;后三门,法律相当于社会科学,医学相当于自然科学,最高则统摄于神学。由于大学与神圣的学问有关,因而超越于世俗生活之外,所以最初大学生可以免交赋税、不服兵役,甚至不受民法制约。但因此他们经常闹事,甚至可以从一个学校集体迁移到另一个学校(如剑桥大学就是这样从牛津大学分出来的),为了便于管理,学校建立了集体宿舍,规定了严厉的校规,有的甚至与市民社会隔离开来,形成“大学城”。
现代类型的大学最早是德国的哈勒大学(1694),那时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都还只是学院,相当于高中。后来各国都仿效哈勒大学建立现代大学体制,如1859年美国密歇根大学颁布的大学宗旨中要求其所有学院都要与德国古典中学的课程相一致,并宣称一个学校“如果不尽可能使每个学生学到他所喜欢学的东西,达到他所愿意学到的程度,就不配称为一个大学”。
这种观念使西方大学的课程逐渐以自由选修为主体,并随着知识的发展和日益增加的社会需要而大大扩充了大学课程的科目。大学之大,不仅仅是有“大师”之谓,而是以个人自由兴趣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为前提的(最初则是以上帝智慧的无限性为前提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大学”条说:(即使在日益功利化的现在)“大学基本的传统职能仍保持不变,也就是仍要使学生能够从文化遗产中求得知识,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理智的和创造的能力,鼓励他们成为讲人道的、富有责任感的人。大学扩大了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使人们更加懂得生活,更会享受生活。”我还想加上一句,更会创造生活。
西方大学制度引入中国后,也将这一套大学理念带进来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官方社会教育理念是读书做官,此外就只有私人专门的谋生技术的传授。蔡元培接办北京大学,首次提出了新的教育思想,认为培养官僚不是大学的目的,甚至科学知识、实用技术、职业培训也不是大学的最终目的,大学的目的必须提升到与终极价值体系有关的“世界观教育”。这种世界观教育不再是儒家以天命自居来弘道的政治教育,而是“超越政治之教育”,它以“发展个性的自由”为目的。他给教育下了个定义:“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大学则是“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这与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大相径庭。中国官方的社会教育思想、科举制度是为了统治者“得民心”,培养官僚,目标单一,不可能考虑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而是要把千差万别的人纳入到同一个模子里面来成型,这导致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片面化。
(节选自邓晓芒《在大学中成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现今的大学制度其实是从西方引进的,它从教育理念、学习方式、课程科目等多角度借鉴了西方现代类型
的大学。
B.由于宗教的信仰,西方的大学在中世纪是一个研究事物的本质或“事物的一般概念”的机构,它最初是由教会掌握的。
C.在西方,评价一所学校是否配被称为“大学”,唯一的标准是它是否是一所研究上帝创造的整个世界的知识的学校。
D.西方大学自治传统的形成,有赖于大学神学学者和教授们在学术领域的权威性,教会机构在学术方面是以他们为权威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统大学课程里的语法、修辞、逻辑是与上帝的“道(Logos)”有关的基础课,而神学相对于法律和医学处于统摄地位。
B.大学与神圣的学问有关,由此产生的一个不良后果是学生经常闹事,剑桥大学从牛津大学分离出来则是出于管理的需要。
C.德国的哈勒大学创建现代大学体制要早于后来的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世界 级名校,它是最早的现代类型的大学。
D.大学之大的重要条件,一是要有“大师”,二是学校要以个人自由兴趣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为前提,本文更强调后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大学应该保持传统职能,包括使学生成为讲人道、富有责任感、懂生活、会享受生活的人。
B.教育观念的改变使西方大学的课程逐渐以自由选修为主体,并随着知识的发展和日益增加的社会需要扩充了课程科目。
C.新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建立始于蔡元培,他的观点与传统教育完全不同,他认为大学的目的最终应该是“世界观教育”。
D.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是读书做官、学习谋生,没考虑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这相对于西方的教育来说有较大的片面性。
3.实用类文本阅读
白纸上作戏,世故里写真 ——记连环画家贺友直 舒靓芫
2016年3月16日晚20时30分,连环画泰斗贺友直在上海瑞金医院病逝,享年94岁。
说起“泰斗”一词,先生生前特地翻过《辞海》:“哪里是泰山北斗啊,看了心就慌了,哪能敢当啊?画画的,够得上‘画家’已经蛮吃力了,更勿要讲是‘大师’来。”他认为自己只是画家,而且不敢是“专家”,只是在连环画方面的“内行”。 有人曾形容,写老上海没人写得过张爱玲,拍老上海没人拍得过王家卫,画老上海没人画得过贺友直。先生说:“我不敢当。我是从社会底层出来的人,有直接的感受,所以大家觉得,贺友直画老上海有味道。”
1938年先生初到上海,他先在亲戚开的小工厂做工,后在印刷厂学徒,各行各色人等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那个年代的生活艰辛,工作乏味,他的乐趣是“一个月发一次零用钱,除去剃头洗澡,佘下的钱逛一趟游乐场”。对身边人群、事态的观察,成就了他记录民生万象最原始的积累。
先生说过:“我来自民间,所以我懂得斗升小民关心啥。”所以,他把老上海平民百姓的悲欢离合变成了连环画——《贺友直画三百六十行》,展示了20世纪上海各行业人物的典型形态和表情,这“三百六十行”的连环画也被誉为“老上海社会文化记忆中的珍宝”。华君武先生称先生“目光如炬,观察人间万物”,冯其庸先生则称先生的“画笔实亦史笔”。
抗战时期,先生印象中的上海是一席“畸形的”盛宴:穷人、富人、外国人,混在一起避难;戏院、餐馆、舞厅、妓院,各种纸醉金迷的行当争先恐后地兴起。
如今再没了那畸形的繁华,先生感慨道:“大环境不一样了,我们那时画连环画是当做饭碗的。1996年我的一个连环画展名字叫《谈情说爱》,情就是我对连环画的感情,爱就是我爱上了这碗饭。当时真的非常投入,画什么像什么,现在画什么都不像了,因为没有了那个生活底子。”他坦言:“现在艺术浮躁得很,不少是乱七八糟的东西。” 如果说画里的作戏,是老先生独立于大众而创造,那么画外,先生则过着属于自己的真实人生,从不作戏给任何人看。
任职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时,先生原来住于一个“容纳了108将的大办公室”。他不爱去那种划成一小格一小格的新式办公室,他比喻说“把人放进冰箱格子”一样,还为此画了一张《最没有人性的格局》。
1955年,先生一家搬进巨鹿路一间30平米的一居室。画画、见客、饮食、起居都在这里,真是“一室四厅”。屋子
不大,打扫起来也不麻烦,家里不用保姆,先生吃的是老伴为他烧的饭,两老一个月退休金加起来,总也花不完。先生拍拍胸口,笑称虽然“买不起房”,但生活上“不差钱”,“天地之大,全在心中”。
先生的生活中,自有一件顽皮可爱的事——爱喝老酒。每天中午和傍晚两个时段,他定会“呡几口老酒”。这个习惯几十年如一日,雷打不动。老酒,是先生艺术创作的“生命口服液”。每每有熟络的学生去家中做客,总能看到这个老人惬意地呡酒,就像《乘风凉画》里的那位老爷们儿一样,“快活赛过神仙”。
人世间到处都是歌哭与悲欢的交替。在先生真性情的生活中,除了乐得自在,也有另一面。
先生的画传《贺友直自说自画》,就说到过一些关于特殊期间的事情。两年都待在牛棚中,先生始终惦记着家人和孩子们。一次,妻子给他带来一罐辣酱,怕别人看出里面放了肉,就把肉丁切成了肉末。先生看着这些为他精心准备的食物,想着自己无法见到日夜思念的亲人们,他忍不住地嚎啕大哭。
从牛棚出来以后,先生回家头一桩事就是坐在家中餐桌上,喝老伴为他温的酒。三个幼小的女儿就围在桌边看他吮酒。画到这幅画面,先生忍不住泪如雨下。家庭圆满,儿孙绕膝,有如此的温情,只怕每一个尝过人情冷暖,看过事态炎凉的人都会情难自禁。
饶是到了作戏之外的地方,至于世故已淡的时刻,先生依然有牵挂的事情——连环画。他是谦和的,会非常认真地说自己“思维枯竭了,最近画不出了”。在说这话时,他已经获得了“终身成就奖”,但他依然走在“让自己的艺术水平更为精进”的道路上。
20世纪80年代后期,连环画由盛转衰,渐渐失去了昔日的热度。随着国画、油画等画种的价格节节攀升,甚至有“画面以尺定价”的,不少连环画家纷纷转向那些领域。先生却始终坚持自己,坚持到了生命的最后。我们知道,他的傲气不那么锋芒毕露了,但风骨犹存。
他一生为人正直,率真而达观,冷眼给了是是非非,豁达给了坎坎坷坷,固执给了画画描描。对大众他从来都说自己只是“一个画匠”——这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的顶峰。 (摘编自《传记文学》2016年5月,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贺友直画三百六十行》画除了老上海平民百姓的悲欢离合,被誉为“老上海社会文化记忆中的宝”,画老上海没人画得过贺友直。
B.贺友直在小工厂做工,在印刷厂做学徒时生活艰辛,工作乏味,唯一的乐趣是当每个月发零用钱时,除去剃头洗澡,用余下的钱逛一趟游乐场。
C.贺友直先生对连环画有着一种独特的情愫,不仅把1996年的连环画展命名为“谈情说爱”,而且即使在连环画渐趋衰落的时候也始终画画描描。
D.酒是贺友直先生艺术创作的“生命口服液”,他每天都要喝几口酒,以此激发自己源源不断的创作欲望,从而创造出了一系列生动逼真的连环画。
【2】为什么大家觉得贺友直画老上海有味道?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贺友直先生的“真”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并阐释。
二、其他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卞庄子要去刺杀老虎,旅馆里的一位儿童制止他,说:“两只虎正要去吃牛,当它们要吃的时候一定会互相打斗,那么打斗的结果是大虎受伤,小虎死亡,你再朝着受伤的老虎刺去,一下子必可得到杀死两只老虎的美名。”卞庄子认为他说的是对的,就站着等待两只老虎相斗。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斗起来了。大虎负了重伤,而小虎死了,这时卞庄子朝那只受伤的大虎刺去,这一举果然立下了杀死两只老虎的功劳。
这个故事能给你怎样的启示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湖南高一高中语文月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在甲板的天蓬下面 杰克·伦敦
卡鲁塞尔斯小姐简直是美得惊人,她迷住了周围的每一个男人。她又是一个骄傲的女人。种族的骄傲,门第的骄傲,性别的骄傲,权利的骄傲——她都占全了,这是一种又奇怪、又任性、又可怕的骄傲。
在科伦坡的一天早上,在甲板的天蓬下面,卡鲁赛尔斯小姐召来船长本特利,叫那群给游客表演泅水的当地小孩都到上层甲板上来比赛。她把我们的零钱全收罗过去,亲自把它们一个一个或者一把一把地扔下海,并且规定捞不着的要挨骂,捞得巧妙的会得到额外赏赐。
有个小家伙最出色,他对天鹅入水式非常在行,我从没见过比他跳得更美的人。这个孩子一次次地这样跳,我们都很喜欢看,特别是卡鲁赛尔斯小姐。他至多不过十二三岁,是一个美丽的孩子,好像一个身体柔软的少年神仙的青铜塑像,几乎全身都射出了生命的光辉。他的皮肤闪烁着生命,眼睛里充满了炽热的生命,我几乎听到了生命从他身体里爆裂的声音。一瞧见他,就像闻到一股臭氧的气味——他就是这样新鲜,这样身体健康、精神焕发,这样粗野奔放。
突然这些孩子拼命奔向舷门,用他们最快的姿势游水,乱糟糟地、手脚不停地打得水花四溅,脸上充满了恐怖,一蹿一跳地爬出水面。
“怎么回事?”卡鲁赛尔斯小姐问道。 “大概是鲨鱼。”船长本特利回答道。 “他们怕鲨鱼吗?”她问道。 “难道你不怕吗?”他反问道。
她耸耸肩膀,噘了一下嘴。“无论给我什么,我也不敢到可能有鲨鱼的地方去冒险,”她说完又耸了下肩,“它们太可怕了!”
这时,那些小孩全走上了甲板,表演结束了,船长本特利就叫他们下船。可是,她拦住了他,“等一会儿,船长。我一向听说这儿的土人不怕鲨鱼。”
她把那个会天鹅入水式的小孩喊到身边,要他再跳水。他摇摇头,那群孩子笑了起来,觉得好像是在开玩笑。 “有鲨鱼。”他指着水面说。 “不,”她说,“没有鲨鱼。”
可是,他肯定地点着头,站在他后面的那些小孩子也同样肯定地点着头。
“没有,没有,没有。”她叫道。接着她就对我们说,“谁愿意借给我半个克朗和一个金镑?” 我们立刻掏出了许多克朗和金镑,她从邓尼森手里接过了两个硬币。
她举起那个半克朗给孩子们瞧。可是谁也没有准备跳下去。她把这个半克朗扔下了海。他们望着这个银币飞下去,脸上都带着惋惜渴望的神气,不过谁也没有跟着一块下去。 “千万别用那个金镑来引诱他们。”邓尼森低声对她说。
她一点也不理睬,反而用这个金币在那个会天鹅入水式的小孩子眼前晃来晃去。 “不能这样。”船长本特利说道。可是她却笑了起来,仍然引诱着那个孩子。 “别引诱他。”邓尼森坚决地劝她。“这对于他是一笔大钱,他可能跳下去的。”
她转过身来对着那个孩子,又把那枚金镑举到他眼前。接着,她做了一个要扔出去的样子,这时,那个孩子好像不
由自主似地向栏杆跑去,可是伙伴们的大声责备又把他拦住了,他们的声音还带着愤怒。
“我知道你不过是在逗着玩,”邓尼森说道,“你愿意怎么逗他就怎么逗他好了,不过,看在老天面上,千万别扔出去。”
话音未落,那个金币一下就从天篷的影子下飞到了耀眼的太阳光里,在半空中划了一道亮晶晶的弧形。大家还没来得及把那个小孩抓住,他就翻过了栏杆,非常美妙地弯着身体随着那个钱下去了。两个同时都在半空里,很好看。金镑破水而入,那个小孩子也在同一个地方,而且几乎在同一刹那,几乎连声音都没有地钻到水里。 水很清,从上面望下去,什么都清清楚楚。那条鲨鱼很大,一下子就把那孩子咬成了两半。 第一个开口的是卡鲁塞尔斯小姐。她的脸白得跟死人一样。
“我……我做梦也没有想到,”她一面说,一面发出一种短促的、神经质的笑声。
她的全部骄傲都在勉力使她能克制自己。她有气无力地瞧着邓尼森,她眼睛里流露出一种可怕的难过神色,她的嘴唇一直在哆嗦着。
“邓尼森先生,”她说道,“你愿意扶我下去吗?”
他一点也没有改变他凝神注视的方向,他连眼皮也没有动一动。船上一片沉默。
她转过身子,打算镇静地走下甲板。走了不过二十尺,她就摇晃起来,用手扶着墙以免栽倒。后来,她就这样走下去,用手扶着舱板,慢腾腾地走开了。
(节选自《世界十大中短篇小说家——杰克·伦敦》,人民文学出版社)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表演跳水的小孩全身焕发着生命的光辉,作者对他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可以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原始生命力的喜爱和赞美。
B.小说开头介绍卡鲁塞尔斯小姐有一种“又奇怪、又任性、又可怕的骄傲”,暗示我们她后来引诱孩子跳水导致其死亡的行为,全是因为她这种古怪的任性。
C.小说对那群表演泅水的小孩的神态描写非常细致,既有对金钱的渴望,也有对鲨鱼的惧怕,还有对卡鲁塞尔斯小姐的愤怒,非常生动真实。
D.小孩被鲨鱼咬死后,卡鲁塞尔斯小姐脸色苍白,身体摇晃,显出难过的神色,这说明她良知未泯,已经为自己犯下的错误感到深深地自责和悔恨。
E. 小说中把跳水的小孩充满生命力的形象与其被鲨鱼吞噬的悲惨遭遇作对比,增添了作品的悲剧色彩,也使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答案】EA
【解析】B项“全是因为她这种古怪的任性”理解表面化;D项“为自己犯下的错误感到自责和悔恨”属于主观推断和道德拔高,且和作者想要塑造的人物形象不一致。C项“对卡鲁塞尔斯小姐的愤怒”不准确。
点睛: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本题中,B项考查文本的内容,CD两项侧重对人物形象的考查。
【2】作品中的卡鲁塞尔斯小姐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充满魅力的权贵人家的小姐,外貌美丽,迷住了周围的人。②性格高傲任性,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为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明知海里有鲨鱼也坚持要小孩跳水。③行为冷酷残忍,用金钱诱惑表演泅水的小孩冒险跳水,致使他被鲨鱼吞噬。
【解析】题干问的是“作品中的卡鲁塞尔斯小姐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概括的方法是“听其言,观其行”并结合文中此人和其他人的关系。分析的角度有:性格特点、身份职业、为人品德。先从形象上进行概括,“美得惊人,她迷住了周围的每一个男人”,再从性格上进行概括,“她又是一个骄傲的女人。种族的骄傲,门第的骄傲,性别的骄傲,权利的骄傲——她都占全了,这是一种又奇怪、又任性、又可怕的骄傲”,最后从行为品质上进行概括,她用金钱诱惑小男孩冒险跳水,以至于被鲨鱼吞噬掉。
点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第三,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四,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五,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六,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概括(或分析)人物性格要学会“三看”:一看情节。二看细节。三看行为。比如本题分析“卡鲁塞尔斯小姐”的特点,可以先找出作者对她的评价的内容,然后再结合她的行为分析。
【3】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批判人性的丑陋,也有人认为小说的主题是揭露金钱的罪恶。请结合小说内容,
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一:人性的丑陋。①卡鲁塞尔斯小姐虽然出身高贵,长相美丽,但却任性妄为,把她的追求者玩弄于股掌之上,并以此为乐;用金钱诱惑表演泅水的小孩冒险跳水,以满足其好奇心和虚荣心,其行为自私冷酷。她虽外表美丽,但灵魂丑陋。②“我”、邓尼森、船长本特利等人爱慕卡鲁塞尔斯小姐的美貌,对其不当行为只是口头上轻描淡写地劝阻,而并没有严加制止,事后也只是冷淡相对,沉默不语.在他们的眼中,小孩子的生命远没有卡鲁塞尔斯小姐的青睐重要,这反映了他们的卑劣与冷酷。③小说中的“我们”是处在社会上层的人,而那些表演跳水的小孩却是处在社会底层的人,在同一片甲板的天篷下,小孩子卖命表演,“我们”却以此随意取乐,打发无聊的时间。“我们”对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孩子没有任何的同情和怜悯,这反映了人们的自私和冷漠。
示例二:金钱的罪恶。①卡鲁塞尔斯小姐用钱来作奖赏,诱惑小孩子冒生命的危险来赢得金钱。金钱使卡鲁塞尔斯小姐这些人拥有了玩弄、无视别人生命的权利,显示了他们卑劣而丑陋的 灵魂。②表演跳水的小孩子本对鲨鱼有着强烈的防范意识,但在金钱的诱惑下,却冒险跳入海中,最终命丧鲨鱼之口。对金钱的渴望让他失去了理智,最终失去了生命。③小说中的“我们”是处在社会上层的有钱人,而那些表演跳水的小孩却是处在社会底层的穷人,在同一片甲板的天篷下,有钱人可以用金钱驱使穷人卖命表演,以此随意取乐,打发无聊的时间,对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孩子没有任何的同情和怜悯,金钱使人们自私和冷漠。
【解析】探究主题类主要包括意蕴类探究和启示感悟类探究:1. 探究思想意蕴要善于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方面切割小角度,善于将文本中的人或事抽象化、符号化;2. 探究情感意蕴要抓住文本中不同的人、事、物,再分别探究作者对他们的情感态度;3. 启示感悟类的探究题则多以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特点及其社会意义为依据。比如本题,题干已经给出了两个方向,考生可以抓住文章中人物的言行进行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今天中国的大学制度其实是从西方引进的。大学在西方中世纪是指研究事物本质或“事物的一般概念”的机构,最初由教会掌握,因为基督教认为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只有研究上帝所创造的整个世界的知识的学校,也才配叫做“大学”。但教会机构在学术方面要听神学学者和教授们的,所以大学对于教会和世俗政权逐渐取得了一定的独立性,形成了自治的传统。
传统的大学课程是语法、逻辑、修辞,法律、医学和神学。前三门是基础课,都与上帝的“道(Logos)”有关;后三门,法律相当于社会科学,医学相当于自然科学,最高则统摄于神学。由于大学与神圣的学问有关,因而超越于世俗生活之外,所以最初大学生可以免交赋税、不服兵役,甚至不受民法制约。但因此他们经常闹事,甚至可以从一个学校集体迁移到另一个学校(如剑桥大学就是这样从牛津大学分出来的),为了便于管理,学校建立了集体宿舍,规定了严厉的校规,有的甚至与市民社会隔离开来,形成“大学城”。
现代类型的大学最早是德国的哈勒大学(1694),那时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都还只是学院,相当于高中。后来各国都仿效哈勒大学建立现代大学体制,如1859年美国密歇根大学颁布的大学宗旨中要求其所有学院都要与德国古典中学的课程相一致,并宣称一个学校“如果不尽可能使每个学生学到他所喜欢学的东西,达到他所愿意学到的程度,就不配称为一个大学”。
这种观念使西方大学的课程逐渐以自由选修为主体,并随着知识的发展和日益增加的社会需要而大大扩充了大学课程的科目。大学之大,不仅仅是有“大师”之谓,而是以个人自由兴趣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为前提的(最初则是以上帝智慧的无限性为前提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大学”条说:(即使在日益功利化的现在)“大学基本的传统职能仍保持不变,也就是仍要使学生能够从文化遗产中求得知识,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理智的和创造的能力,鼓励他们成为讲人道的、富有责任感的人。大学扩大了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使人们更加懂得生活,更会享受生活。”我还想加上一句,更会创造生活。
西方大学制度引入中国后,也将这一套大学理念带进来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官方社会教育理念是读书做官,此外就只有私人专门的谋生技术的传授。蔡元培接办北京大学,首次提出了新的教育思想,认为培养官僚不是大学的目的,甚至科学知识、实用技术、职业培训也不是大学的最终目的,大学的目的必须提升到与终极价值体系有关的“世界观教育”。这种世界观教育不再是儒家以天命自居来弘道的政治教育,而是“超越政治之教育”,它以“发展个性的自由”为目的。他给教育下了个定义:“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大学则是“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这与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大相径庭。中国官方的社会教育思想、科举制度是为了统治者“得民心”,培养官僚,目标单一,不可能考虑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而是要把千差万别的人纳入到同一个模子里面来成型,这导致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片面化。
(节选自邓晓芒《在大学中成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现今的大学制度其实是从西方引进的,它从教育理念、学习方式、课程科目等多角度借鉴了西方现代类型的大学。
B.由于宗教的信仰,西方的大学在中世纪是一个研究事物的本质或“事物的一般概念”的机构,它最初是由教会掌握的。
C.在西方,评价一所学校是否配被称为“大学”,唯一的标准是它是否是一所研究上帝创造的整个世界的知识的学校。
D.西方大学自治传统的形成,有赖于大学神学学者和教授们在学术领域的权威性,教会机构在学术方面是以他们为权威的。
【答案】C
【解析】C.在西方,评价一所学校是否配被称为“大学”,唯一的标准是它是否是一所研究上帝创造的整个世界的知识的学校。这个标准是中世纪西方的观点,后来的观念有了变化。
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此题C.在西方,评价一所学校是否配被称为“大学”,唯一的标准是它是否是一所研究上帝创造的整个世界的知识的学校。这个标准是中世纪西方的观点,后来的观念有了变化。属于范围不当。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统大学课程里的语法、修辞、逻辑是与上帝的“道(Logos)”有关的基础课,而神学相对于法律和医学处于统摄地位。
B.大学与神圣的学问有关,由此产生的一个不良后果是学生经常闹事,剑桥大学从牛津大学分离出来则是出于管理的需要。
C.德国的哈勒大学创建现代大学体制要早于后来的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世界 级名校,它是最早的现代类型的大学。
D.大学之大的重要条件,一是要有“大师”,二是学校要以个人自由兴趣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为前提,本文更强调后者。
【答案】B
【解析】大学与神圣的学问有关,由此产生的一个不良后果是学生经常闹事,剑桥大学从牛津大学分离出来则是出于管理的需要。剑桥大学的分离是由于闹事,不是出于管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大学应该保持传统职能,包括使学生成为讲人道、富有责任感、懂生活、会享受生活的人。
B.教育观念的改变使西方大学的课程逐渐以自由选修为主体,并随着知识的发展和日益增加的社会需要扩充了课程科目。
C.新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建立始于蔡元培,他的观点与传统教育完全不同,他认为大学的目的最终应该是“世界观教育”。
D.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是读书做官、学习谋生,没考虑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这相对于西方的教育来说有较大的片面性。
【答案】A
【解析】《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大学应该保持传统职能,包括使学生成为讲人道、富有责任感、懂生活、会享受生活的人。更懂生活、更会享受生活并不是基本职能。
3.实用类文本阅读
白纸上作戏,世故里写真 ——记连环画家贺友直 舒靓芫
2016年3月16日晚20时30分,连环画泰斗贺友直在上海瑞金医院病逝,享年94岁。
说起“泰斗”一词,先生生前特地翻过《辞海》:“哪里是泰山北斗啊,看了心就慌了,哪能敢当啊?画画的,够得上‘画家’已经蛮吃力了,更勿要讲是‘大师’来。”他认为自己只是画家,而且不敢是“专家”,只是在连环画方面的“内行”。 有人曾形容,写老上海没人写得过张爱玲,拍老上海没人拍得过王家卫,画老上海没人画得过贺友直。先生说:“我不敢当。我是从社会底层出来的人,有直接的感受,所以大家觉得,贺友直画老上海有味道。”
1938年先生初到上海,他先在亲戚开的小工厂做工,后在印刷厂学徒,各行各色人等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那个年代的生活艰辛,工作乏味,他的乐趣是“一个月发一次零用钱,除去剃头洗澡,佘下的钱逛一趟游乐场”。对身边人群、事态的观察,成就了他记录民生万象最原始的积累。
先生说过:“我来自民间,所以我懂得斗升小民关心啥。”所以,他把老上海平民百姓的悲欢离合变成了连环画——《贺友直画三百六十行》,展示了20世纪上海各行业人物的典型形态和表情,这“三百六十行”的连环画也被誉为“老上海社会文化记忆中的珍宝”。华君武先生称先生“目光如炬,观察人间万物”,冯其庸先生则称先生的“画笔实亦史笔”。
抗战时期,先生印象中的上海是一席“畸形的”盛宴:穷人、富人、外国人,混在一起避难;戏院、餐馆、舞厅、妓院,各种纸醉金迷的行当争先恐后地兴起。
如今再没了那畸形的繁华,先生感慨道:“大环境不一样了,我们那时画连环画是当做饭碗的。1996年我的一个连环画展名字叫《谈情说爱》,情就是我对连环画的感情,爱就是我爱上了这碗饭。当时真的非常投入,画什么像什么,现在画什么都不像了,因为没有了那个生活底子。”他坦言:“现在艺术浮躁得很,不少是乱七八糟的东西。” 如果说画里的作戏,是老先生独立于大众而创造,那么画外,先生则过着属于自己的真实人生,从不作戏给任何人看。
任职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时,先生原来住于一个“容纳了108将的大办公室”。他不爱去那种划成一小格一小格的新式办公室,他比喻说“把人放进冰箱格子”一样,还为此画了一张《最没有人性的格局》。
1955年,先生一家搬进巨鹿路一间30平米的一居室。画画、见客、饮食、起居都在这里,真是“一室四厅”。屋子不大,打扫起来也不麻烦,家里不用保姆,先生吃的是老伴为他烧的饭,两老一个月退休金加起来,总也花不完。先生拍拍胸口,笑称虽然“买不起房”,但生活上“不差钱”,“天地之大,全在心中”。
先生的生活中,自有一件顽皮可爱的事——爱喝老酒。每天中午和傍晚两个时段,他定会“呡几口老酒”。这个习惯几十年如一日,雷打不动。老酒,是先生艺术创作的“生命口服液”。每每有熟络的学生去家中做客,总能看到这个老人惬意地呡酒,就像《乘风凉画》里的那位老爷们儿一样,“快活赛过神仙”。
人世间到处都是歌哭与悲欢的交替。在先生真性情的生活中,除了乐得自在,也有另一面。
先生的画传《贺友直自说自画》,就说到过一些关于特殊期间的事情。两年都待在牛棚中,先生始终惦记着家人和孩子们。一次,妻子给他带来一罐辣酱,怕别人看出里面放了肉,就把肉丁切成了肉末。先生看着这些为他精心准备的食物,想着自己无法见到日夜思念的亲人们,他忍不住地嚎啕大哭。
从牛棚出来以后,先生回家头一桩事就是坐在家中餐桌上,喝老伴为他温的酒。三个幼小的女儿就围在桌边看他吮酒。画到这幅画面,先生忍不住泪如雨下。家庭圆满,儿孙绕膝,有如此的温情,只怕每一个尝过人情冷暖,看过事态炎凉的人都会情难自禁。
饶是到了作戏之外的地方,至于世故已淡的时刻,先生依然有牵挂的事情——连环画。他是谦和的,会非常认真地说自己“思维枯竭了,最近画不出了”。在说这话时,他已经获得了“终身成就奖”,但他依然走在“让自己的艺术水平更为精进”的道路上。
20世纪80年代后期,连环画由盛转衰,渐渐失去了昔日的热度。随着国画、油画等画种的价格节节攀升,甚至有“画面以尺定价”的,不少连环画家纷纷转向那些领域。先生却始终坚持自己,坚持到了生命的最后。我们知道,他的傲气不那么锋芒毕露了,但风骨犹存。
他一生为人正直,率真而达观,冷眼给了是是非非,豁达给了坎坎坷坷,固执给了画画描描。对大众他从来都说自己只是“一个画匠”——这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的顶峰。 (摘编自《传记文学》2016年5月,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贺友直画三百六十行》画除了老上海平民百姓的悲欢离合,被誉为“老上海社会文化记忆中的宝”,画老上海没人画得过贺友直。
B.贺友直在小工厂做工,在印刷厂做学徒时生活艰辛,工作乏味,唯一的乐趣是当每个月发零用钱时,除去剃头洗澡,用余下的钱逛一趟游乐场。
C.贺友直先生对连环画有着一种独特的情愫,不仅把1996年的连环画展命名为“谈情说爱”,而且即使在连环画渐趋衰落的时候也始终画画描描。
D.酒是贺友直先生艺术创作的“生命口服液”,他每天都要喝几口酒,以此激发自己源源不断的创作欲望,从而创造出了一系列生动逼真的连环画。
【答案】C
【解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比如本题中,“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B项“唯一”有些绝对,A项“画老上海没人画得过贺友直”有误;文章第三段说的是“有人曾形容,写老上海没人写得过张爱玲,拍老上海没人拍得过王家卫,画老上海没人画得过贺友直”,可见这只是“有人”的观点,E项夸大了“酒”在贺友直画连环画中的作用。
点睛:本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张冠李戴等。答题时注意和文章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错误多为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如本题A项“画老上海没人画得过贺友直”只是“有人”的观点,E项夸大了“酒”在贺友直画连环画中的作用,而B项“唯一”说得过于绝对化。
【2】为什么大家觉得贺友直画老上海有味道?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①贺友直先生从小在小工厂做工,见过各行各色人等,对这种底层生活有直接的感受; ②他目光如炬,善于对身边人群、事态进行认真观察,这些观察成了他记录民生万象最原始的积累; ③他关心斗升小民的生活,钟爱连环画,画什么像什么。
【解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为什么大家觉得贺友直画老上海有味道?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如此题的“贺友直画老上海有味道”的原因,应该是一些画的风格,结合“上海味道”,立足文本找到对应的内容。最后进行概括即可。如他目光如炬,善于对身边人群、事态进行认真观察,这些观察成了他记录民生万象最原始的积累;他关心斗升小民的生活,钟爱连环画,画什么像什么。
【3】贺友直先生的“真”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并阐释。 【答案】①在艺术上求真。他“目光如炬,观察人间万物”,“画笔亦史笔”。
②对人对事率真。他不以“大师”“专家”自居,自认是画画内行;直斥当今“艺术浮躁得很”。 ③在生活中有真性情。生活中乐得自在,因思念亲人而忍不住嚎啕大哭流露真情。
【解析】题干问的是“贺友直先生的‘真’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并阐释”。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传主形象的把握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对题干要进行分析,分析题干的隐含的意思,“真”的体现,实际就是传主拥有行为、思想,明确这一点题目就好答了,到文中找主要的事件,通过事件分析体现传主的什么思想,然后分条作答,注意要对事件记性整合,相同的内容注意合并,各点之间不要相互包含。如本题,贺友直先生的“真”的表现,主要围绕在艺术上,对人对事,在生活中等方面分析。在艺术上求真。他“目光如炬,观察人间万物”,“画笔亦史笔”。对人对事率真。他不以“大师”“专家”自居,自认是画画内行;直斥当今“艺术浮躁得很”。
二、其他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卞庄子要去刺杀老虎,旅馆里的一位儿童制止他,说:“两只虎正要去吃牛,当它们要吃的时候一定会互相打斗,那么打斗的结果是大虎受伤,小虎死亡,你再朝着受伤的老虎刺去,一下子必可得到杀死两只老虎的美名。”卞庄子认为他说的是对的,就站着等待两只老虎相斗。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斗起来了。大虎负了重伤,而小虎死了,这时卞庄子朝那只受伤的大虎刺去,这一举果然立下了杀死两只老虎的功劳。
这个故事能给你怎样的启示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善于把握时机
自古以来狐狸因狡猾、机灵而闻名于世。在于猎狗的较量中,体形弱小且体力远不如猎狗的狐狸注定将成为猎狗的口中食。但是狐狸把握住时机“突然窜入另一条小路”,换来的是继续生活的权利。
“不撞南墙不死心”我们经常用这句话来教训那些不会变通的人。正确地去把握时机,成功的喜悦会离你不远。
“大风起兮云飞扬”一代枭雄刘邦面对鸿门宴的惊险重重,他抓住时机逃回营中。换来的是更上一层的权利。而项羽,面对着如此打好时机,可以将刘邦铲除,但是他面对属下的一次次提醒却置之不理,最后落得充满悔恨的乌江自刎! 一个人生命中有许多时机在不经意间来到你身边,但你不善于把握它,它会像白驹过隙一样匆匆消失掉!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顺利考入美国名校耶鲁大学,他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他认为,在这里读书荒废了他的事业,他要走出大学校门去开创自己的新天地。他看到当今社会在电脑应用技术上没有大的突破,于是新的目标就确立了。这一步,是他获得成功的关键,他善于把握当时的时机,努力作出决定,最终获得“首富”这一称号! 满怀着信心的司马义面对一座空无一兵的城市,他没有抓住机会,最终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但是是科学为生命的袁隆平,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他把握住这次机会。培育出了杂交水稻。还有闵恩泽,在国家最需要他的时候,他站出来燃烧自己,成为煤炭产业的催化剂。他们都把握住了眼前的机会,获得了成功。
但是,盲目的去把握机会而不考虑事情的可行性,迎接你的只有失败的痛苦。妇孺皆知的守株待兔便是最好的例子! 在人生的道路上,时机如流水一般匆匆的和你擦肩而过,善待机会,学会把握时机,将会为你迈向成功准备一块坚实的垫脚石。
时机不会等你,只有你积极地去抓住它,它才会给你带来无限的惊喜。
【解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首先概括材料的内容,这则材料讲述卞庄子听从儿童的建议立下了杀死两只老虎的功劳。从卞庄子的角度来看,卞庄子因听从他人劝谏,最后取得成功,可见要善听良言,等待时机;选择合适的时机出手,果然事半功倍。两虎相斗必有一伤。从老虎的角度来看,二者相争,两败俱伤,说明要和平共处才能双赢;团结合作才不会给别人有机可得;合作共赢等等。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考生可以从卞庄子为何取得成功和老虎为何两败俱伤两个角度分析原因来立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