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湖南高一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来源:九壹网
湖南高一高中语文月考试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小题。 《红楼梦》作者新考(节选) 陈 林

20世纪90年代初,周文康先生在《红楼梦学刊》上连续发表两篇论文,即《〈红楼梦〉后四十回非后人续作的内证及其作者出生年月日考辨》和《“天德二月坐本命”辨——元妃“原型”生辰补考证》。周先生在论文中提出,小说后40回明写元春“生于甲申,死于乙卯,存年四十三岁”是一个明显的常识性错误。《考辨》一文由小说第86回所写元春生辰八字命理入手,用逆推的方式考证其“原型人物”——曹寅长女、曹雪芹的姑母曹佳氏的生辰八字,周先生的结论是:“康熙三十一年壬申正月辛亥朔,十五日丁卯,则其生辰八字为:壬申岁庚寅月丁卯日乙巳时。”在《补考证》一文中,周先生将他所推导出来的曹佳氏的生辰八字与小说中算命先生对元春命理的论断相比照,认为两者“竟然基本相符,而且几乎不可思议的是,恰恰与其所论的元妃出生年月日时干支八字不合之处一一对应,岂不值得持高鹗(或其他什么人)续补后40回之说者深长思之?!”

遗憾的是周先生所持的八字命理和历法推算方法根本就是错误的。但是他的研究思路却给了我极大的启发。2003年我偶然得到了计算节气交接时刻的工具、照录清代历日数据的《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以及《三命通会》,来破解200年来困扰无数红楼爱好者、专家学者的谜团。拙文关键在于揭示了120回小说情节之中的确隐藏并暗示了一个从1706年到1724年的真实年代序列。在拙文中,这个真实年代序列的推出,首先在于确证了元春真实的生死日期;然后以元春真实死亡日期为基准,可以梳理出120回情节的真实年代序列。从后40回文本具体的描写来看,作者犯了一系列“明显的常识性的错误”。按照正确的数值计算,元春只活了31岁,而不是第95回所写的43岁;按照《三命通会》既定的“算命规则”,元春正确的出生时间绝不是86回所写的“甲申年丙寅月乙卯日辛巳时”,而是“某年正月(寅月)壬子日辛亥时”;从后40回文本提供的时间线索来看,元春正确的死亡时间也不是第95回所写的“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后的十九日”,而是“某寅年十二月立春后的年底或某卯年年初”。由于后40回的作者将第5回中元春判词“虎兕(兔)相逢大梦归”明确描述成了“寅年丑月立春交卯年寅月”这个特定时间。通过逐年查证自康熙最后一次南巡的1707年到程甲本刊出的1791年之间的历法资料,结合曹家史料进行综合判断,我们就可以发现:后40回所暗示的元春的真实死亡日期是“壬寅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723年2月4日)立春之后(二十九日当天或雍正元年癸卯年正月初一)”。由这个死亡日期逆推,元春真实的出生时间就是“壬申年壬寅月壬子日辛亥时”(1692年2月18日),这个“八字”具有的命理特征才能最大程度地符合第86回所写的算命内容,并且这个“壬子日”不是“大年初一”而是“正月初二”。

【1】周文康两篇论文所要论证的观点是( )

A.《红楼梦》后40回明写元春“生于甲申,死于乙卯,存年四十三岁”是一个明显的常识性错误。 B.曹寅长女、曹雪芹的姑母曹佳氏的生辰八字是:“康熙三十一年壬申正月辛亥朔,十五日丁卯。” C.共有120回的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其后40回并不是高鹗或者其他什么人续写的。

D.曹佳氏的生辰八字与元春命理相比照,两者“竟然基本相符”,甚至“干支八字不合之处一一对应”。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所言周先生“研究思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后40回显露的明显错误进行辩证分析,寻找120回是一个有机整体的“内证”。 B.从分析文学人物的生辰八字命理入手,并用逆推的方式考证其“原型人物”。 C.寻找出续书作者“明显的常识性错误”,然后再推导出元春真实的生存时间。 D.采用比照的方法,将对元春命理的论断与曹佳氏的生辰八字相比照来推导结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文康在《红楼梦学刊》上连续发表的《考辨》《补考证》两篇论文,正是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缘起。 B.作者认为周文康所持的八字命理和历法推算方法根本就是错误的,所以他推出的结论也是错误的。

C.作者认为梳理出120回情节的真实年代序列,就可以确证元春真实的生死日期,并考证出元春的“原型人物”。 D.作者用后40回所暗示的元春真实死亡日期,推断出她的出生时间是“壬申年壬寅月壬子日辛亥时”。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李白心灵里的故乡 车延高

①李白的故乡究竟在何处,这些年始终没有停止过纷争。

②故乡,其实就是一种回望,由现实里的无意触发,突然对自己最难忘最信赖最依靠的故土故地故人故情产生一种意念性的向往。它是抽象的具体,又是具体的抽象。基于这点,我们可以大着胆子学着诗仙的狂放,喝下几杯酒,迈着醉步走进诗人心灵之门。这时,你就会发现诗人心灵的故乡是变化的多样的唯美的抽象的。

③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从碎叶城到成纪,再折道江油,是十分漫长艰难的跋涉。那时的李白太天真,懵懂的眼睛在有节律的马背上晃着。在没有驿道的沙漠戈壁野岭山道间,一行嗒嗒作响的马蹄,在白天和黑夜里骑着阳光和月色行走。就这样直到马蹄停在江油。回忆中,父母谈到了碎叶城,李白像听天书,那一段记忆是空白的,但他熟记着马蹄,熟记着马蹄踩踏疲劳和喘息时那种沉重的声音,记得马蹄后面的路弯弯曲曲,也记得马蹄前面的路曲曲弯弯。停下来歇息时母亲指着身后告诉他,马蹄的那一头是故乡!但那时的李白想:最后一个马蹄圆寂的地方,才是他今世的故乡。

④传说李白出生时,母亲梦见了太白金星,所以他名白字太白。夜空里的星宿与月亮本身就是神秘的默契者。所以李白一生爱月。月是他发酵灵魂的种子,他一生爱月读月写月,留下了许多吟月歌月颂月的千古佳句。

⑤“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过去我只把它理解为诗人的一种思乡情怀,现在站在心灵的门槛上重新品读,才明白在诗人的灵魂最深处,明月和故乡是等量齐观不分伯仲的。在诗人的精神世界,一轮皓月是皎洁的,它高悬于黑夜,不因阴暗而玷污自己,不因孤独而放弃执著的操守。它高洁而不清高,有时一地清辉,有时平卧江湖之底,让居住莲花的清水磨洗出一个洁净的灵魂。静影沉璧,是诗人生命的寄托和向往。

⑥因此,诗人在举头和低头之间,看到和想到的都是灵魂最后要归去的地方。最后当诗人的诗歌人生耗尽最后的灵感,才华和豪情开始憔悴。憔悴的身影已经引起了月光的同情和怜悯。他终于在采石矶将酒杯轻盈一掷,借着酒力腾身一跃,入水捉月去了。月没有拒绝他,随着光影一零乱,他去了最好的存放灵感和才华的地方,将自己的名和太白金星融为一体。

⑦“李白斗酒诗百篇”传为千古佳话,那是放大后的夸张。就李白的许多诗句看,诗人倘若喝得适量,酒入微醺,诗胆开张,真的是“口吐天上文”,“诗才比天高”。我们读几句诗人的诗胆被美酒浸泡之后从白云为帘的天边摘来的句子,就有“句从天上落,人从帝乡来”的感觉。酒本身不能给诗人创造灵感,但他却在“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的癫狂中放大了诗人的诗胆。所以,李白爱酒,“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已经爱到了错把酒香当故乡的境地。一旦喝到“三杯通大道”,就进入无意、忘我的境界,什么三纲五常皇帝老子都去了九霄云外,这时的谪仙就有了“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霸气。想象和夸张伸拉出最大的张力,豪气贯于天地之间,如排山雪浪直贯银汉彩虹,大千世界浩荡联翩直扑眼底。这时,被称为诗仙的李白,端坐于酒香里,一叶轻舟,夹岸桃花,举杯邀月,“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⑧除了天空,人间最大莫过于土地。按照一脉相承的理念去想,在同根同宗的中国,其实远行的游子,无论走到哪里,脚下的土地就是故乡。

⑨“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在诗人的意想里,峨眉山月和长安厚土、八百里秦川是横跨时空的画面组合。月光普照,使我们无论走到哪里举头都能望见故乡的明月;土地博大,任我们走到哪里脚下都踩着放大了的故土。诗句里,李白借物寓意,把广义的故乡交代得那么清楚。其实不论是现在落脚的土地,还是远在记忆深处的故乡,头顶一轮月,与脚下一片土,就是照临和被照临的关系。对于后面的每一个脚印来说,前一个脚印所站立过的地方都叫故土,当最后一个脚印把自己踩进泥土,就是生命的归宗。从这个意义上讲,土地是每个人永恒的故乡,而那些关于李白故乡究竟在何处的纷争未免显得有些浅薄和世俗。 (节选自《新华文摘》,略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试简要说明。

【2】文章第②段说“诗人心灵的故乡是变化的多样的唯美的抽象的”,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李白心灵的故乡是变化的多样的?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3】作者为什么说“那些关于李白故乡究竟在何处的纷争未免显得有些浅薄和世俗”?谈谈你的理解。

二、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忖度(cǔn)笑靥(yǎn)瞋视(chēn)孽根祸胎(niè) B.懵懂(měng)嫡亲(dí)伺候(cì)敛声屏气(píng C.蹙缩(cù)踌蹰(chóu)形骸(hái)少不更事(gēng) D.沮丧(jǔ)撬开(qiào)模样(mó)皮开肉绽(zhàn)

2.下列语句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开始人们也都非常同情祥林嫂的遭遇,可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却忘记了她的不幸,甚至咀嚼鉴赏起她的悲哀来。

B.在荣国府中,荣禧堂是一个重要的建筑,它居于贾府正院的中心位置,四通八达,器宇轩昂,是贾府地位与威

严的象征。

C.中国女子网球的著名选手李娜能够在人声鼎沸的赛场上做到充耳不闻、心静如水、稳如泰山,但是如果她一旦发力,常常令对手不寒而栗。

D.“歼20”是中国自主研制的隐形战斗轰炸机,性能优越,既可空中格斗,又能对地攻击,它可以居高临下地为地面部队提供火力支援。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今年,武汉警方提前介入,精心研究、制定了周边道路单双号通行及校园内主要道路禁止机动车通行,警方还派出了大量民警现场疏导交通。

B.重成绩、轻道德是大学教育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学校教育的急功近利、过度市场化是导致大学生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

C.小人书中的连环画是根据文学作品故事,或取材于现实生活,编成简明的文字脚本,据此绘制多页生动的画幅而成。

D.“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微笑列车”“爱心包裹”……这些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不仅是一个个慈善项目,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动、饱含国人情感的记忆。

4.下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湓浦口(pén)贾人(ɡǔ)六幺(yāo)迁谪(dí) B.转轴(zhóu)拨弦(xián)幽咽(yè)花朝(zhāo) C.船舫(fǎnɡ)衣裳(shánɡ)信手(xìn)虾蟆陵(há) D.慢捻(liǎn)荻花(dí)钿头(diàn)琵琶行(xínɡ)

5.下面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快弹数曲(畅快)歌以赠之(作歌)欲语迟(迟疑) B.低眉信手(随手)银瓶乍破(忽然)却坐(退) C.声声思(思考)阑干(纵横交错)是夕(这)

D.漂沦(漂泊沦落)间关(形容鸟鸣声)弦转急(变化)

6.所用的修辞方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 A.主人下马客在船 B.终岁不闻丝竹声 C.秦时明月汉时关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三、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理解。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1】下列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

①明年秋 ②委身为贾人妇 ③曲罢悯然 ④今漂沦憔悴 ⑤铁骑突出刀枪鸣 ⑥整顿衣裳起敛容 ⑦恬然自安 ⑧因为长句 ⑨暮去朝来颜色故 ⑩去来江口守空船 A.①②⑤⑥ B.②③④⑦ C.①③⑧⑨ D.④⑤⑨⑩

【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例:歌以赠之

A.浔阳江头夜送客 B.遂命酒 C.问君西游何时还 D.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3】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感斯人言 B.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 C.转徙于江湖间 D.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 ②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③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登岳阳楼②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①此诗为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时而作。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②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 【1】这两首诗都写登岳阳楼,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相同的。试作简要分析。

【2】在李诗的颈联、杜诗的首联中任选一联,对其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

五、默写

默写。

①扪参历井仰胁息, ② 连峰去天不盈尺, ③江间波浪兼天涌, ④ , 蓝田日暖玉生烟。 ⑤ , 独留青冢向黄昏。

⑥万里悲秋常作客, 。 ⑦千呼万唤始出来, 。 ⑧ 别有幽愁暗恨生, 。

湖南高一高中语文月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小题。 《红楼梦》作者新考(节选) 陈 林

20世纪90年代初,周文康先生在《红楼梦学刊》上连续发表两篇论文,即《〈红楼梦〉后四十回非后人续作的内证及其作者出生年月日考辨》和《“天德二月坐本命”辨——元妃“原型”生辰补考证》。周先生在论文中提出,小说后40回明写元春“生于甲申,死于乙卯,存年四十三岁”是一个明显的常识性错误。《考辨》一文由小说第86回所写元春生辰八字命理入手,用逆推的方式考证其“原型人物”——曹寅长女、曹雪芹的姑母曹佳氏的生辰八字,周先生的结论是:“康熙三十一年壬申正月辛亥朔,十五日丁卯,则其生辰八字为:壬申岁庚寅月丁卯日乙巳时。”在《补考证》一文中,周先生将他所推导出来的曹佳氏的生辰八字与小说中算命先生对元春命理的论断相比照,认为两者“竟然基本相符,而且几乎不可思议的是,恰恰与其所论的元妃出生年月日时干支八字不合之处一一对应,岂不值得持高鹗(或其他什么人)续补后40回之说者深长思之?!”

遗憾的是周先生所持的八字命理和历法推算方法根本就是错误的。但是他的研究思路却给了我极大的启发。2003年我偶然得到了计算节气交接时刻的工具、照录清代历日数据的《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以及《三命通会》,来破解200年来困扰无数红楼爱好者、专家学者的谜团。拙文关键在于揭示了120回小说情节之中的确隐藏并暗示了一个从1706年到1724年的真实年代序列。在拙文中,这个真实年代序列的推出,首先在于确证了元春真实的生死日期;然后以元春真实死亡日期为基准,可以梳理出120回情节的真实年代序列。从后40回文本具体的描写来看,作者犯了一系列“明显的常识性的错误”。按照正确的数值计算,元春只活了31岁,而不是第95回所写的43岁;按照《三命通会》既定的“算命规则”,元春正确的出生时间绝不是86回所写的“甲申年丙寅月乙卯日辛巳时”,而是“某年正月(寅月)壬子日辛亥时”;从后40回文本提供的时间线索来看,元春正确的死亡时间也不是第95回所写的“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后的十九日”,而是“某寅年十二月立春后的年底或某卯年年初”。由于后40回的作者将第5回中元春判词“虎兕(兔)相逢大梦归”明确描述成了“寅年丑月立春交卯年寅月”这个特定时间。通过逐年查证自康熙最后一次南巡的1707年到程甲本刊出的1791年之间的历法资料,结合曹家史料进行综合判断,我们就可以发现:后40回所暗示的元春的真实死亡日期是“壬寅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723年2月4日)立春之后(二十九日当天或雍正元年癸卯年正月初一)”。由这个死亡日期逆推,元春真实的出生时间就是“壬申年壬寅月壬子日辛亥时”(1692年2月18日),这个“八字”具有的命理特征才能最大程度地符合第86回所写的算命内容,并且这个“壬子日”不是“大年初一”而是“正月初二”。

【1】周文康两篇论文所要论证的观点是( )

A.《红楼梦》后40回明写元春“生于甲申,死于乙卯,存年四十三岁”是一个明显的常识性错误。 B.曹寅长女、曹雪芹的姑母曹佳氏的生辰八字是:“康熙三十一年壬申正月辛亥朔,十五日丁卯。” C.共有120回的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其后40回并不是高鹗或者其他什么人续写的。

D.曹佳氏的生辰八字与元春命理相比照,两者“竟然基本相符”,甚至“干支八字不合之处一一对应”。

【答案】C

【解析】此 题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所有内容都在文章第一段中,A.B.D三项也分别是两篇论文的观点,只有C项,是两篇论文共同表明的观点。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所言周先生“研究思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后40回显露的明显错误进行辩证分析,寻找120回是一个有机整体的“内证”。 B.从分析文学人物的生辰八字命理入手,并用逆推的方式考证其“原型人物”。 C.寻找出续书作者“明显的常识性错误”,然后再推导出元春真实的生存时间。 D.采用比照的方法,将对元春命理的论断与曹佳氏的生辰八字相比照来推导结论。

【答案】A

【解析】周文康先生研究《红楼梦》的方法在画线语句前面有明显的概括“八字命理和历法推算方法”,其研究目的不是“考证其‘原型人物’”,也不是为了“再推导出元春真实的生存时间”,而是为了证明后40回不是后人续写。B.C.D三项是作者在周先生“研究思路”的启发下的研究方法。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文康在《红楼梦学刊》上连续发表的《考辨》《补考证》两篇论文,正是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缘起。 B.作者认为周文康所持的八字命理和历法推算方法根本就是错误的,所以他推出的结论也是错误的。

C.作者认为梳理出120回情节的真实年代序列,就可以确证元春真实的生死日期,并考证出元春的“原型人物”。 D.作者用后40回所暗示的元春真实死亡日期,推断出她的出生时间是“壬申年壬寅月壬子日辛亥时”。

【答案】C

【解析】理解这个问题,要结合文章的题目——“《红楼梦》作者新考”。C项理解分析错误,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材料和推算,其真正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证出元春的‘原型人物’”,而是为了证明前80回与后40回是不是出自同一人之手的问题。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李白心灵里的故乡 车延高

①李白的故乡究竟在何处,这些年始终没有停止过纷争。

②故乡,其实就是一种回望,由现实里的无意触发,突然对自己最难忘最信赖最依靠的故土故地故人故情产生一种意念性的向往。它是抽象的具体,又是具体的抽象。基于这点,我们可以大着胆子学着诗仙的狂放,喝下几杯酒,迈着醉步走进诗人心灵之门。这时,你就会发现诗人心灵的故乡是变化的多样的唯美的抽象的。

③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从碎叶城到成纪,再折道江油,是十分漫长艰难的跋涉。那时的李白太天真,懵懂的眼睛在有节律的马背上晃着。在没有驿道的沙漠戈壁野岭山道间,一行嗒嗒作响的马蹄,在白天和黑夜里骑着阳光和月色行走。就这样直到马蹄停在江油。回忆中,父母谈到了碎叶城,李白像听天书,那一段记忆是空白的,但他熟记着马蹄,熟记着马蹄踩踏疲劳和喘息时那种沉重的声音,记得马蹄后面的路弯弯曲曲,也记得马蹄前面的路曲曲弯弯。停下来歇息时母亲指着身后告诉他,马蹄的那一头是故乡!但那时的李白想:最后一个马蹄圆寂的地方,才是他今世的故乡。

④传说李白出生时,母亲梦见了太白金星,所以他名白字太白。夜空里的星宿与月亮本身就是神秘的默契者。所以李白一生爱月。月是他发酵灵魂的种子,他一生爱月读月写月,留下了许多吟月歌月颂月的千古佳句。

⑤“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过去我只把它理解为诗人的一种思乡情怀,现在站在心灵的门槛上重新品读,才明白在诗人的灵魂最深处,明月和故乡是等量齐观不分伯仲的。在诗人的精神世界,一轮皓月是皎洁的,它高悬于黑夜,不因阴暗而玷污自己,不因孤独而放弃执著的操守。它高洁而不清高,有时一地清辉,有时平卧江湖之底,让居住莲花的清水磨洗出一个洁净的灵魂。静影沉璧,是诗人生命的寄托和向往。

⑥因此,诗人在举头和低头之间,看到和想到的都是灵魂最后要归去的地方。最后当诗人的诗歌人生耗尽最后的灵感,才华和豪情开始憔悴。憔悴的身影已经引起了月光的同情和怜悯。他终于在采石矶将酒杯轻盈一掷,借着酒力腾身一跃,入水捉月去了。月没有拒绝他,随着光影一零乱,他去了最好的存放灵感和才华的地方,将自己的名和太白金星融为一体。

⑦“李白斗酒诗百篇”传为千古佳话,那是放大后的夸张。就李白的许多诗句看,诗人倘若喝得适量,酒入微醺,诗胆开张,真的是“口吐天上文”,“诗才比天高”。我们读几句诗人的诗胆被美酒浸泡之后从白云为帘的天边摘来的句子,就有“句从天上落,人从帝乡来”的感觉。酒本身不能给诗人创造灵感,但他却在“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的癫狂中放大了诗人的诗胆。所以,李白爱酒,“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已经爱到了错把酒香当故乡的境地。一旦喝到“三杯通大道”,就进入无意、忘我的境界,什么三纲五常皇帝老子都去了九霄云外,这时的谪仙就有了“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霸气。想象和夸张伸拉出最大的张力,豪气贯于天地之间,如排山雪浪直贯银汉彩虹,大千世界浩荡联翩直扑眼底。这时,被称为诗仙的李白,端坐于酒香里,一叶轻舟,夹岸桃花,举杯邀月,“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⑧除了天空,人间最大莫过于土地。按照一脉相承的理念去想,在同根同宗的中国,其实远行的游子,无论走到哪里,脚下的土地就是故乡。

⑨“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在诗人的意想里,峨眉山月和长安厚土、八百里秦川是横跨时空的画面组合。月光普照,使我们无论走到哪里举头都能望见故乡的明月;土地博大,任我们走到哪里脚下都踩着放大了的故土。诗句里,李白借物寓意,把广义的故乡交代得那么清楚。其实不论是现在落脚的土地,还是远在记忆深处的故乡,头顶一轮月,与脚下一片土,就是照临和被照临的关系。对于后面的每一个脚印来说,前一个脚印所站立过的地方都叫故土,当最后一个脚印把自己踩进泥土,就是生命的归宗。从这个意义上讲,土地是每个人永恒的故乡,而那些关于李白故乡究竟在何处的纷争未免显得有些浅薄和世俗。 (节选自《新华文摘》,略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试简要说明。

【答案】引出后文,表明本文是针对李白故乡之争而提出自己的看法——从李白的心灵去探讨李白的故乡,与文章最后一句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解析】这句话冠于篇首,从全文来看,有交代写作缘由 , 引出下文,与篇末照应的用意。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

【2】文章第②段说“诗人心灵的故乡是变化的多样的唯美的抽象的”,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李白心灵的故乡是变化的多样的?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答案】(1)从童年李白的经历写,马蹄就是他的故乡。(2)从李白一生吟月歌月颂月写,月亮就是他的故乡。(3)从李白爱酒饮酒写,酒香就是他的故乡。(4)从“人间最大莫过于土地 ”写,土地就是李白的故乡。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思路的理解,可结合文章的结构层次回答。马蹄——李白记忆里的故乡,月亮——李白灵感归隐的故乡,美酒——李白放大诗胆的故乡,土地——李白脚下的故乡。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3】作者为什么说“那些关于李白故乡究竟在何处的纷争未免显得有些浅薄和世俗”?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李白的故乡究竟在何处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走进李白的心灵里的故乡,感受李白心灵的追求、向往,放大 故乡的文化意义。(或:在作者看来,重要的是研究李白有关月亮美酒土地的诗歌对后世的审美和影响以及他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的诗来。)

【解析】从文章内容看,作者并不赞同人们对李白故乡的 纷争,也提出了自己对“李白心灵的故乡”是“马蹄”“月亮”“美酒”和“脚下”的土地的看法,希望人们抛开具体的地域,走进李白的心灵。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忖度(cǔn)笑靥(yǎn)瞋视(chēn)孽根祸胎(niè) B.懵懂(měng)嫡亲(dí)伺候(cì)敛声屏气(píng C.蹙缩(cù)踌蹰(chóu)形骸(hái)少不更事(gēng) D.沮丧(jǔ)撬开(qiào)模样(mó)皮开肉绽(zhàn)

【答案】C

【解析】A项,“笑靥”的“靥”读“yè”;B项,“敛声屏气”的“屏”读“bǐng”;D项,“模样”的“模”读“mú”。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下列语句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开始人们也都非常同情祥林嫂的遭遇,可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却忘记了她的不幸,甚至咀嚼鉴赏起她的悲哀来。

B.在荣国府中,荣禧堂是一个重要的建筑,它居于贾府正院的中心位置,四通八达,器宇轩昂,是贾府地位与威严的象征。

C.中国女子网球的著名选手李娜能够在人声鼎沸的赛场上做到充耳不闻、心静如水、稳如泰山,但是如果她一旦发力,常常令对手不寒而栗。

D.“歼20”是中国自主研制的隐形战斗轰炸机,性能优越,既可空中格斗,又能对地攻击,它可以居高临下地为地面部队提供火力支援。

【答案】D

【解析】A项,“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比喻这一方面有情,那一方面无意。多指男女恋爱。B项,“器宇轩昂”,用于指人。使用对象不当。C项,“充耳不闻”,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不合语境。D项,“居高临下”,处在高处, 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地位。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今年,武汉警方提前介入,精心研究、制定了周边道路单双号通行及校园内主要道路禁止机动车通行,警方还派出了大量民警现场疏导交通。

B.重成绩、轻道德是大学教育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学校教育的急功近利、过度市场化是导致大学生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

C.小人书中的连环画是根据文学作品故事,或取材于现实生活,编成简明的文字脚本,据此绘制多页生动的画幅

而成。

D.“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微笑列车”“爱心包裹”……这些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不仅是一个个慈善项目,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动、饱含国人情感的记忆。

【答案】B

【解析】A项,宾语中心语残缺,在“机动车通行”后加“的措施”。C项,句式杂糅、主宾搭配不当,应为“连环画是……的一种图书”。D项,关联词搭配不当,“不仅是……而且是”。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

4.下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湓浦口(pén)贾人(ɡǔ)六幺(yāo)迁谪(dí) B.转轴(zhóu)拨弦(xián)幽咽(yè)花朝(zhāo) C.船舫(fǎnɡ)衣裳(shánɡ)信手(xìn)虾蟆陵(há) D.慢捻(liǎn)荻花(dí)钿头(diàn)琵琶行(xínɡ)

【答案】B

【解析】A项迁谪zhé;C项衣裳Chánɡ;D项慢捻niǎn。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5.下面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快弹数曲(畅快)歌以赠之(作歌)欲语迟(迟疑) B.低眉信手(随手)银瓶乍破(忽然)却坐(退) C.声声思(思考)阑干(纵横交错)是夕(这)

D.漂沦(漂泊沦落)间关(形容鸟鸣声)弦转急(变化)

【答案】C

【解析】C项:思:悲伤。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6.所用的修辞方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 A.主人下马客在船 B.终岁不闻丝竹声 C.秦时明月汉时关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答案】B

【解析】B项是借代,A.C.D三项是互文。 【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

三、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理解。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1】下列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

①明年秋 ②委身为贾人妇 ③曲罢悯然 ④今漂沦憔悴 ⑤铁骑突出刀枪鸣 ⑥整顿衣裳起敛容 ⑦恬然自安 ⑧因为长句 ⑨暮去朝来颜色故 ⑩去来江口守空船 A.①②⑤⑥ B.②③④⑦ C.①③⑧⑨ D.④⑤⑨⑩

【答案】B

【解析】 B项②③④⑦都是古今同义的词语,其它几个词语都是古今异义词。①“明年”古义为第二年,今义为今年的下一年;⑤“突出”古义为撞击、冲突,今义为表现比平均水平优秀;⑥“整顿”古义为整理,今义为使紊乱变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⑧“因为”古义为“因”有表因果、趁机、于是等意义,“为”有做、当等意义,要具体分析。今义:表因果的关联词;⑨“颜色” 古义为脸色、女子的姿色,今义为色彩、颜料;⑩“去来” 古义为去了以后,今义为去和

来。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例:歌以赠之

A.浔阳江头夜送客 B.遂命酒 C.问君西游何时还 D.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词类活用,例句与B项加点字都是名词作动词;ACD三项的加点字都是名词作状语。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3】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感斯人言 B.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 C.转徙于江湖间 D.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答案】C

【解析】C项是介词结构后置句;ABD三项都是省略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 ②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③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答案】①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 ②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 ③于是创作了这首七言诗,作歌行来赠送给她。

【解析】文言翻译应当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还要字字落实,尤其要抓住一些关键字。关键字①命酒”指命人摆酒;“快”指畅快的;“悯然”指闷闷不乐的样子;②“斯”这个人;“是”这;③“因为”指趁机作了,“歌”指作歌。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登岳阳楼②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①此诗为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时而作。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②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 【1】这两首诗都写登岳阳楼,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相同的。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李诗是诗人流 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时而作,诗人所表达的是快乐、喜悦的心情。大雁高飞,带走了我心中的忧愁和苦闷,好月出山,仿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大雁多情,君山有意,愁去喜来,令诗人喜

出望外。杜甫晚年漂泊荆湘一带,登岳阳楼而作此诗,诗人表达的是一种漂泊流离、凄凉落寞的感情。没有亲朋的援助,既“老”且“病”,心中无限辛酸,眼望万里关山,天下动荡不安,诗人不禁声泪俱下,悲愤满腔。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情感的分析,可以从两个角度思考:一是抓诗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字词,二是从诗歌的整体感知。第一种方法可以从李诗中找出“愁心去”“好月来”等,杜诗“坼”“浮”“老病”“孤舟”“涕泗”。第二种方法,可以看出李诗是乐观的,杜诗是悲怆的。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在李诗的颈联、杜诗的首联中任选一联,对其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

【答案】李诗颈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想象奇特,在云间“连下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杜诗首联运用对比手法,抒写人世沧桑的感慨。此联叙事,看似平常,却有深意。诗人年轻时,国家昌盛,久闻洞庭大名,心向往却未能一游,十分遗憾。而今,山河破碎,满目疮痍,已到暮年,此时登楼,不禁感慨万千。

【解析】此题灵活性较大,可选出自己比较有把握的诗句鉴赏。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要注意修辞手法和抒情手法。分析诗歌所用的艺术手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描写手法:包括虚实相生(作用是拓展了词的意境,丰富了画面内容)、动静结合、白描、工笔、点面结合、衬托、渲染、触觉和视觉等多种感觉描写等。②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衬托(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反衬有以声衬静和以动衬静)、渲染、象征、托物言志、抑扬、以小见大。③结构方式,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伏笔照应、铺垫。④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比拟、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复、双关、用典、互文等。明确了以上内容,结合具体诗句对号入座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五、默写

默写。

①扪参历井仰胁息, ② 连峰去天不盈尺, ③江间波浪兼天涌, ④ , 蓝田日暖玉生烟。 ⑤ , 独留青冢向黄昏。

⑥万里悲秋常作客, 。 ⑦千呼万唤始出来, 。 ⑧ 别有幽愁暗恨生, 。 【答案】① 以手抚膺坐长叹 ② 枯松倒挂倚绝壁 ② 塞上风云接地阴 ④ 沧海月明珠有泪 ⑤ 一去紫台连朔漠

⑥ 百年多病独登台 ⑦ 犹抱琵琶半遮面 ⑧ 此时无声胜有声

【解析】该题属于一般性默写,难度不大,默写时要把握一些重点字词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如“膺”“沧”“朔漠”“遮”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平时还要注意多多积累常见的名句名篇。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