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分析
作者:周一青
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8期
摘要:对于“新媒体时代,我们究竟是离真实更近还是更远?”这个问题,似乎并没有确切的答案。不得不承认,新媒体给新闻真实性带来莫大的影响。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真实性
面对每天的海量新闻信息,作为受者,我们应该要有甄别与防范的能力。作为传者,我们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自己所发布的信息进行严格把关,不做虚假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
一、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失真的的原因 (一)经济利益的诱惑导致新闻失真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和灵魂。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的新闻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但也要看到,步入市场后,激烈的竞争给新闻事业的发展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新闻从业者经不住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开始抛弃了新闻真实性的准则,导致虚假新闻横行。
以博客为例,博客极大地弱化了道德的自我约束和规范,给社会普遍道德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博客的快速传输,方便了信息的高速传播,但是同时,信息的多元化导致了以及匿名的特性,使部分的内容发布者更重吸引眼球、并从中获得广告利益,而忽视道德伦理、忽视社会普遍道德公约,产生恶劣的反响。事实上,博客作为一个弘扬个性的新媒体载体,其主要目的应该是在发挥自我个性的同时,拓展视野、交流互通,使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快速共享,达到一个健康、个性和平民的网络精神,而不是求新求异求怪,以弱化、异化传统道德来吸引粉丝,最终导致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 (二)阅读方式的改变导致新闻失真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获取新闻的方式不再拘泥于纸质报纸的阅读,越来越多的方式被人们所接受,例如微博、微信等,这些网络媒体更新快、时效性好,但是也让碎片化阅读成为人民阅读新闻的基本方式。碎片化阅读,更容易断章取义、理解片面,无法显示新闻的全貌,并且新媒体管理体制还在探索中,受控难度大,导致虚假新闻横行! (三)传播者趋利避害导致新闻失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般重大的失实报道,都是为了迎合某个人或者组织,为其做到趋利避害,而夸大事情本身或者大事化小。这样的新闻在娱乐界比比皆是,例如为了宣传新出的电视剧,策划出男女主角的绯闻或演员之间不合等非正面新闻,并通过独有的传播渠道,人为制造新闻热点,几乎是强制向观众灌输,目的是宣传新剧。这样的有目的的炒作,不仅为新媒体时代虚假信息的滋生提供了土壤,更带坏了社会风气。
(四)缺乏完善的约束机制和完备的整顿措施导致新闻失真。虚假新闻频出,引起了传媒界的高度重视。应该看到各个媒体都制定了各自的对虚假新闻制造的的惩罚措施,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但从政府层面来说,更注重于对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产生虚假新闻时的追责,同时力度也不足以虚假新闻绝迹。对新媒体的约束机制更是属于空白,尽管目前国家层面正在努力探索并已出台对网络媒体监管的机制,但因为更注重于内容发布者而非发布平台,因此在海量信息下,收效甚微。
(五)新闻从业人员媒介素养较低导致新闻失真。
新闻素养是指新闻发布者在发布新闻之前对各类未经核实的信息应该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能够批判性的识别解读和运用信息。
一名合格新闻从业人员,培养成熟需要5至10年时间。而网络媒体的新闻发布在大多数人看来无非是进行内容的粘贴、复制,操作简单便捷,且并无太多技术含量。因此,许多网站的媒体从业人员不但并非专业的新闻记者,此前也未经受过任何新闻采编方面的专业培训,并且人员流动行极大。这样就极易造成,当网络上出现虚假新闻时,这些非专业的网络新闻从业人员会为了抢占时效性而不加任何辨别、不经核实地盲目发稿或进行大量转发,不断弱化了自己新闻“把关人”的角色,使得虚假新闻横行。 二、新闻失真的表现
新闻失真的表现有虚构、添加、拼凑、夸张、偏颇、孤证、回避、假象等,可归结为两种,即具体失实与总体失实。
以下案例具体解析新闻失实的具体表现:
2015年9月一篇名为《中国游客因“不文明记录”被美遣返》的消息在微博上疯传。中国青年网据此刊登报道,但是9月21日上午,中国新闻网刊发辟谣文章《中国一游客10年签证作废美媒:无关不文明记录》
这则新闻,是当下不断产生新闻反转的典型。具体失真,是新闻事件存在,但出现该事件的原因不存在。转载媒体主观偏颇,在没有适度核实的情况下,就认定这一定是事实。首发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则消息的媒体失真,而转发媒体也纷纷的不假思索、不做考证、照搬不误,才造成错误的舆论占领网络首页。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的获取途径增加,新闻的传播速度增加,必然导致监管的不足,在新媒体环境下,虚假新闻横行网络,新闻失真误导读者,欺骗受众,具有非常严重的危害。 三、新闻失真造成的巨大危害
(一)新闻失真,误导了受众,产生错误舆论,危害社会。 虚假新闻浪费了受众的时间和精力,使他们的情感受到了欺骗,将他们的思想带入错误的方向,危害了受众的身心。失真新闻传递出的不正确理念、思想,影响了人民尤其是青少年三观的养成,甚至扰乱社会秩序。 新闻报道历来具有舆论导向的社会功能,而舆论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影响形象,丧失威信。媒体,尤其是党媒,是一级政府的耳目喉舌,出现虚假新闻,不但破坏了媒体在受众心目中的权威性,更会损害政府形象,降低政府的公信力。 (三)侵害他人的权益,造成他人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由于虚假新闻是不真实的,是拼凑、杜撰出来的,往往会涉及侵权问题,所以会带来“新闻官司”,轻者罚款处理,重则可能被追究相关刑事责任。
总结:古人云,言有物而行有格也。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树立崇高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职业追求。 参考文献:
[1]陈丽.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真实性问题[J]. 新闻研究导刊,2017,8(15):18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