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 承 国 学 文 化 弘 扬 民 族 精 神 品 读 圣 贤 经 典 开 启 智 慧 人 生 《周易》启蒙之《周易》概述 我本人,自研读国学以来,深感,古人用字之考究,思维之缜密,智慧之精深,我后辈当继承前人之优秀成果,不负先人所留宝贵之文化遗产,现借此平台,斗胆将自己的一点学习心得,并我本人的一点微薄之见,与志同道合者共勉交流。不妥之处,敬请各路豪杰批评指正,本人定将吸纳各方见解,以达扬我中华文化精髓之宏伟梦想。 今天,要和各位同仁交流的是《周易》,《周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易经》。 本人著述《周易》启蒙,共十七讲,这是第一讲。 提起《易经》,可能有的人阅读并研究过,称得上是精通《易经》;可能有的人听说并接触过,算得上是了解《易经》;有的人可能对《易经》比较模糊,甚至是没听说过,不知道。不管您属于哪一类人群,今天我们都抱着同一个目标与信念,那就是我们共同学习交流《易经》,真正的能在《易经》中得到智慧和感悟,并用《易经》中的智慧去感悟我们的人生,这也是我们研读《易经》的初衷。 那么,有人问了,我们研究《易经》,《易经》究竟有多大的价值呢? 我们看看历史上的《周易》名家便可知晓,比如诸葛亮,刘伯温,张良等等军事家精通《易》学。还有像周敦颐,邵庸,苏轼等大文理学家也都对《易经》有很深的造诣。当代《易》学大师有南怀瑾,曾仕强,傅佩荣等等。 尤其至圣先师孔子更为我们留下了韦编三绝的美谈。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孔子晚年很爱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一日内折断了好几次。 1 传 承 国 学 文 化 弘 扬 民 族 精 神 品 读 圣 贤 经 典 开 启 智 慧 人 生 “韦编三绝”语出《史记·孔子世家》。这个成语说明孔子读《易经》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后来用“韦编三绝”形容读书勤奋。 孔子将读《易经》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创作了《易传》,也就是十翼,使得《易经》得以展翅腾飞。 实际上,历史上通过研读《易经》而成就一番事业的名家不胜枚举。 那么,《易经》究竟是一部什么著作呢?今天我跟大家所要交流学习的就是《易经》这部著作,这一讲就叫《周易》概述,也就是大概的叙述一下《周易》这部书。 说《易经》是一部普通的书,其实是把《易经》说小了,应该说《易经》是一部惊世巨著。 我们的先人授予《易经》的美誉太多了,《易经》一度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易经》还被学术界称之为解开宇宙人生密码的一部宝典。 可以说,《易经》是经典中的经典,哲学中的哲学,智慧中的智慧。 刘向、刘歆是汉代著名学者,对《周易》颇有研究。刘氏父子特别推崇《易经》。他们不仅将《易经》列为群经之首,而且在《六艺略》中明确提出了“《易》为五经之原”的观点。 《六艺略》收录在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六艺之文如下:《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曰“《易》2 传 承 国 学 文 化 弘 扬 民 族 精 神 品 读 圣 贤 经 典 开 启 智 慧 人 生 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终始也。 六艺之文的意思是:《乐》用来调节精神,是仁的表现;《诗》用来端正语言,是义的运用。《礼》用来明确规矩,明确了就容易见得着,所以没有注释。《书》用来推广道德,是求知的方法。《春秋》用来判断处理问题,是信用的标志。这五部书,体现仁,义,礼,智,信,相互补充,不可或缺,而《易》又为其本源。所以说“《易》的意义不知道,那么乾坤差不多就要停息了。”,这是说《易》是同天地共始终的。 这里,以仁、义、礼、智、信五常与五经相配,认为五经象五常一样,相须而备,更迭用事,皆以《易经》为其本原,因为《周易》能够与天地共长久。 那么,《易经》究竟是一部怎样的著作?我们能否用几句精炼的语言去概括这部巨著呢? 概括的讲:《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总和,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是中国文化之根。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均来自《易经》,《易经》派生出了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中国文化。 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易类》说:《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于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类》这段话意思是说:《周易》的内容是推演天地自然之道来3 传 承 国 学 文 化 弘 扬 民 族 精 神 品 读 圣 贤 经 典 开 启 智 慧 人 生 说明人的活动规律,也就是说以自然规律来说明社会规律,从而指导人们的行动。《左传》里面记载的占筮筮例,大概还是古代太史占筮的传统方法。到了汉朝,经学大师都用象数来说明,与古代的传统还比较接近。象数派传到京房、焦赣,一变变成说明占验征兆的书;传到宋朝的陈抟、邵雍,再一次变成以河图、洛书探究天地奥秘的书,于是《周易》就不再适合民用了。三国魏的王弼把象数全部扫荡无余,用老子、庄子的思想来解释《周易》,于是出现了义理一派。义理派传到宋朝的胡瑗、程颐,才开始用儒家的思想来阐明《易》理。再传到李光、杨万里,又用历史事实去考证它的卦爻辞,于是就出现了争论。以上象数、义理两大派,分出象数、祥、图书、义理、儒理、考史六个宗系,互相攻击驳斥。另外,《周易》的大道广大无边,无所不包,可以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音韵学、算术,以至于道家用炉火炼丹,都可引《周易》作为根据建立自己的学说。爱好标新立异的人就把这些学说拉进《周易》里来,所以《周易》的说法就更加繁杂了。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说法比较客观。《周易》是中华民族的古典哲学,带有母科学的性质,揭示自然与社会最基本的规律,任何科学都不会与它毫不相关。所以它揭示的普遍性认识可以反映在各种学科里,但又不能把《周易》与某种学科混为一谈。 比如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用《周易》讲炼丹,这不能说明《周易》是炼丹的书。魏伯阳也不是在讲《周易》,他是用《易》道来建立自己的学说,另有其价值。从开派的角度说,这类著作都是大手笔,但对《周易》来讲只能是末流。只能作为《周易》的支流。 任何一门学科,只要按天地自然之道,正确揭示了本学科的规律,都可能与《周易》的正确原理保持一致性。 不仅是上面提到的算术、音韵学等等,其他如中医、气功、美学、国画、书法都可援《易》以为说,这丝毫没有什么奇怪。 4 传 承 国 学 文 化 弘 扬 民 族 精 神 品 读 圣 贤 经 典 开 启 智 慧 人 生 不仅是这些间接的学科,即使是直接受《周易》影响的谶纬、太乙、六壬、遁甲、星命、相术、堪舆选择等等,也都以《周易》做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中,研究《易经》而卓有成就的人都是经邦济世的大人物。他们或为圣贤、帝王,或为名相、名将,或为名医、高僧,或为诗人、思想家……他们推动着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 那么,《易经》思想是如何一步步建立发展起来的呢? 简单来说,《易经》思想起源于伏羲,成熟于周文王、周公、孔子,发扬于董仲舒、京房、邵雍等人。从这一时间线索来看,《易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实际上,我们日常无时无刻不在运用《周易》中的哲理与启示,言论与说辞。用至圣先师孔子他老人家的一句话就是“百姓日用而不知”,是说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周易》的言辞与道理,只不过不知道而已。单其《周易》中出现的名词术语就数不胜数。 《周易》共八八六十四卦,就《周易》的第一卦《乾卦》来说,其术语有潜龙勿用,见龙在田,终日乾乾,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群龙无首等等,可以说,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处于这几个阶段当中。 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分别来自《乾》《坤》两卦,《周易》六十四卦,另加孔子十翼即《易传》,我们日常生活中来自《周易》的名词术语多的不胜枚举。 其实中国现代的教育,中国学生并非没有学好母语,而是没有学到中国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延续。 5 传 承 国 学 文 化 弘 扬 民 族 精 神 品 读 圣 贤 经 典 开 启 智 慧 人 生 中国文化的精髓尤其在《周易》这样的惊世巨著里,作为中国人,真的不该抛弃我们传统的经典文化。继承和发扬国学经典文化是我们后辈晚生应尽的一份责任。 那么,《周易》这部惊世巨著在众多世界名人的眼中是怎样的呢?他们是如何评价《易经》的呢?请看下集:名人评《易》。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