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案第1篇】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惠、崇,蒌、蒿、豚”,了解重点字、词“竹外,鸭先知,蒌蒿,芦芽,欲、上”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能借助资料了解作者苏轼,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古诗大意,感受春天的美景。
3.能背诵古诗,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培养对古诗的学习的浓厚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能借助书中注释和资料书来理解古诗的意思。 (二)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事先为学生每人准备一张《惠崇〈春江晓景〉》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诗人。
(1)谈话:在我国灿若星河的诗歌殿堂里,有这么一位大诗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属于四川)人,是中国北宋时期(公元960--公元1127年)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曾担任嘉佑进士等官方职位,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你猜出他是谁了吗?
(2)根据生的回答在屏幕出示诗人的画像,并在黑板板书:(北宋)苏轼 2.背古诗。
(1)我们以前学过他的两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和《赠刘景文》,谁还能背一背。 (2)请个别生背。 (二)新授 第一,诵读
1.大家背诵的多好啊!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看屏幕,齐读课题。(《惠崇春江晚景》)
什么意思呢(惠崇是一个和尚的名字,他画了一幅画叫《春江晚景》,让苏轼题的诗。)
2.看来这首诗的作者就是苏轼。
我们对苏轼已经不陌生了,谁找到了关于苏轼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通过看书和上网找资料来介绍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
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是父亲苏洵的长子,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3.下面咱们就来读读这首诗吧,打开书第九课,自己读一读,注意要读准字音。(学生自渎)
咱们班同学的朗读能力都很出色,谁来读给大家听(看屏幕几个学生读)
4.接下来我们把这首诗的节奏划分一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咱们一起读一读。 第二,学诗
1.好,下面同桌两个人就利用手中的资料来学习这首古诗,理解诗的意思。(同桌自学古诗意思)
2.学习任务完成了吗谁来向大家汇报你的学习成果
(学生说第一句诗的意思: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 3.谁来说说第二句的意思
(学生说第二句诗意:春天迎来,寒冰消融,水温一升高,群鸭好像就最早感觉到了春天的信息,急不及待地到江水中嬉戏玩耍了。) 4.后两句呢(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面来了。) 有不明白的地方吗(什么是蒌蒿\\芦芽看图了解)
5.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一起说说(学生说诗意: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面来了。)
6.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是写景的(前三句) 那第四句是写什么的(作者的联想)
7.再读这首诗,你感受到什么了(春天的美景)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热爱大自然) 第三,背诵欣赏吟诵
1.整首诗我们都明白了,现在试着背一背。(学生看课件图背诗。)
2.老师还找到了一些关于这首诗的视频资料,咱们来欣赏一下。(看视频)
3.学习《惠崇春江晚景》的吟诵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会借助资料来自学古诗,而且还进行了《惠崇春江晚景》的吟诵学习!课下大家可以读读后面的散文诗,以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 五、作业安排
1.默写古诗《惠崇春江晚景》
2.将《惠崇春江晚景》的吟诵回家吟诵给父母听 六、板书设计
《惠崇春江晚景》 北宋·苏轼 惠(实惠) 竹外: 崇(崇高) 鸭先知: 蒌(蒌蒿) 蒌蒿: 蒿(艾蒿) 芦芽: 豚(河豚) 欲: 上: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案第2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借助此诗的学习,初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学习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感受诗人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诗歌中不理解的地方质疑,整体感知诗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此诗的学习,初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借助注释和有关资料,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画面生动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3、结合插图展开联想,理解诗意,感受诗人对画生动的描述和对生活热爱的情感。 一、新知探究
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小黑板出示小知识。
课外知识积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等各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与南宋辛弃疾合称“苏辛”。 2、板书课题:惠崇《春江晚景》
3、出示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学挂图。
引导学生读懂诗题,指导学生观察教学挂图上的内容;
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为北宋名僧惠崇所作之画《春江晚景》而题诗,写的是江南初春的景象。 二、初读古诗
1、小黑板出示自学提示
(一)①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②能认识“蒌蒿”二字,正确书写“崇”、“轼”二字。 2、学生自学。
3、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相机出示教学挂图)。
①识字“蒌蒿”、“崇”、“轼” ②指多名学生读诗,集体评价,用“/”画出诗中停顿的地方,再齐读。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三、再读古诗,读懂诗意1、出示自学提示
(二)①再读古诗,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逐行理解诗意。 ②了解诗人是如何描绘《春江晚景》这幅画上的内容。
2、学生按自学提示自学,教师行间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适时点拔。 3、教师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①指多名学生述说每行诗的意思,教师及时点评。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生: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嬉戏游玩,好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师:“桃花三两枝”说明了什么?(两三枝桃花开放,给我们报告了
春的的信息)。
生:“鸭先知”表明鸭子最先知道初春的江水回暖,所以迫不急待地在水中嬉戏。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生:这名话的意思是:河滩上已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出嫩芽,此时正是鲜美的河豚上市之时。
师:“蒌蒿满地芦芽短”体现怎样的景象?(春天的活力惹人喜爱),“河豚”是画中的事物吗?(河豚不是画中的事物)。
你能结合课文和图画进行联想吗?(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②在师生共研中让学生知道这首诗诗人由江边——江中——江岸——想象,其中第1—3行是咏画的景物,描绘竹林、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这此景物突出了江南初春的美丽景色,第4行诗由画面景物跳出画面,展开了极为丰富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四、三读古诗,背诵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
(三)①三读古诗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②背诵古诗。 2、学生进入第三次先学,在学习中做到自主、合作、探究。 3、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①引导学生概括题画诗的特点。出示《题画兰》这首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让学生结合这两首诗来了解题画诗的特点。 ②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对又快。学生背诵古诗。 五、课堂训练 1、辩字组词:
崇()芦()豚()蒿()崇()庐()逐()篙() 2、这首诗中写咏画面景物的诗句是:作者展开想象的诗句是: 3、古诗赏析:
①这是一首诗,诗的作者是朝诗人。 ②这首诗描写了时节的景象,体现了诗人。
学生完成练习,教师了解学生的练习情况。读一读小知识。观察教学挂图上的内容,读懂诗题。自由读古诗。能认识“蒌蒿”二字,正确书写“崇”、“轼”二字。学生读诗。再读古诗,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逐行理解诗意。学生述说每行诗的意思。研读古诗体会情感。背诵古诗。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拓展。比一比古诗背诵。学生课堂练习。
四、总结回顾学了这首诗,从古诗的内容和思想上你有哪些感受?从诗人描给的图画的方法上你受到哪些启发? 五、作业布置默写古诗
六、预习布置了解诗人叶绍翁。收集、阅读其他关于赞美春天的古诗。 板书设计桃花鸭子画中蒌蒿芦芽画外河豚(联想)
教学反思在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的教学上,我依据语文教学的基本思想,结合这首题画诗的基本特点,采取了自读自悟,以读促学的基本理念。
首先让学生把古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然后再读古诗,读懂诗意,了解苏轼是如何描绘《春江晚景》这幅图上的内容。在充分解读古诗后,让学生能了解题画诗的特点,从而在学习中让学生能读会背会说。
切实使学生的学习做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其次,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古诗教学的大语文观,在充分地解读文本、解读学生的基础上,要让教学生活化,学生的学习自主化,教师的指导系统化。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分解为三个阶段目标,力争实现“三维目标”。在每一个阶段目标的实现下让学生能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读书、表达、分析、理解能力,掌握课堂内外的相关知识,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通过对诗的感情与深入探讨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最后,在教学策略上,我通过学生对课外知识的了解与积累,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学生对古诗的赏析、品读、感悟,进一步培养语感,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魅力四射,让师生在课堂活动中,与诗人达成共鸣。从而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认为不论逝诗的教学,还是课文的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都离不开学生的体验,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才能做到教就是为了不教,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案第3篇】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理解诗的内容,感受春的美好,体会诗人对春的热爱。
3.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晚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
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减缓想象难度。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所进行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作业
背诵古诗《惠崇〈春江晚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