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 作业 (21)

来源:九壹网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 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革命头 嘉男

黄昏时,她潜进了一个村子。

她在村边一户人家的柴草垛与院墙之间的空隙中蹲伏下来。其实她已筋疲力尽,肚子咕噜响着,胳膊上的伤口灼灼地痛着。但她深吸了一口气,用以支撑自己,眼睛警惕地盯着四周。

这户人家的院门吱呀一响,一个大闺女迈出门槛,向柴草垛走来。这闺女,一根乌黑的大辫子垂到脸下,留着长长的辫梢,红头绳系了有三指宽。她屏住呼吸,看着这根长辫子。她也曾有这样一根长辫子,绸缎一样亮光光油滑滑的,村里的姐妹们羡慕,她自己也暗自得意。两年前,两支共产党的队伍来到她的家乡,她一下子羡慕起那些女兵来了,她们个个都梳着齐耳短发,又新潮又神气,村里人把那叫革命头。女兵们把村里的女子组织起来唱歌:“人人来宣传,妇女听一番,宣传的话儿好好听,放足闹革命,打败鬼子兵,保家保和平!”于是,会唱民歌的她瞒着娘,跳下火炕,冲出家门,去了区政府,也成了一名“女宣传”,辫子咔嚓一声落了地,她也有一个革命头了。没想到,只一年,日本鬼子被打跑了,又开始打国民党。最近的一仗打得不顺,她和战友们被打散了。

怕吓着这闺女,她一动不动,一声不吭。

闺女抱了一抱柴,扭身离去,辫子晃悠着。她刚想叫住闺女,一个梳着发髻的中年妇女,挎着篮子从柴垛边的小路经过,她只得又缩了回去。看着妇女的发髻,她想起了母亲,两年没见,不知母亲怎么样了。她发现这个村子和她的家乡一样,女人们的发型就两种,没出嫁的就是一根大辫子,出嫁的,上了年纪的,就是一个发髻。

正犹豫着要不要去敲这户人家的大门,那闺女又出来了,又朝柴垛走过来。她四周瞅了一圈儿,没有人,便轻咳一声,站了起来。闺女吃了一惊,一看她的发型和衣服,认得是共产党的女兵,脸上的表情松下来,眼睛倏地放出光芒。闺女也四周看了看,朝她招招手,扭身往家走,她跟了进去。

闺女的娘正在做饭,平静地看了她一眼,和蔼地说:“你不用怕,我儿子也在外面打国民党呢。”闺女把她领进自己的屋,让她洗了脸,替她包好胳膊上的伤口,又找出自己的一套衣服让她换上。这时饭也差不多好了,闺女把一碗菜汤和两个红薯摆在她面前,让她趁热快吃,自己又出去了。

一会儿工夫,闺女带回一个也是梳着发髻的女人,对她说:“这是村里妇救会的会长。”妇救会会长上来拉着她的手,问明一些情况,说:“让你受苦了,你放心,俺一定要保护好你。”她像见到组织和亲人一样,心里踏实了许多,虽然吃了点儿东西,有了点儿力气,但是沉重的困倦又黏上来了。她摇晃了一下,会长和闺女连忙扶她躺下,让她放心好好休息。

她躺在闺女的炕上,迷迷糊糊听到会长和闺女去了外屋,加上大娘,几个人在商量事呢。会长说:“怕是国民党的人又要来搜查了。”大娘说“家里是没地方藏,要不到山洞里躲躲?”会长说:“天冷了,洞里更冷,

谁受得了?再说你知道山上有洞藏,那些人就不知道到洞里去找?”闺女说:“要不还是老办法,再找个假发髻给她戴上?就说她是俺姐,回娘家来了。”会长说:“哄不住那些人,你忘了去年,有两个共产党的女兵藏在咱村,我给弄了两个假发髻戴着,还不是叫那些人一把揪下来,露了馅儿,把人给抓走了?”闺女说:“兴许来的不是那伙人呢?”会长坚定地说:“不行,还得想别的招儿……”

她的意识越来越模糊,听到的话越来越遥远,慢慢就睡过去了。天亮后,她醒来,见那闺女正站在炕下对着镜子梳头,辫子没了,是齐耳短发,和她一模一样。闺女对她笑笑,她愣了一下,也笑笑。

然,那些人来了,挨家挨户搜,把村里四十岁以下的女人赶到破庙里集合。她也随着闺女去了。她愣在那里,一夜之间,村里的姑娘媳妇们,发髻和辫子都变成了清一色的齐耳短发。那些人更是愣了,眨巴着眼睛,不知从何处下手。

革命胜利后,她在文艺单位任职,有机会梳长发,也有机会烫头发,但她一直留着齐耳短发,直到老,病故。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人物都没有具体姓名,只用“她”“闺女”“妇救会会长”“闺女的娘”等称谓,表明了人物的普通平凡,使故事更能打动人心。

B.第三自然段中的插叙,交代了“她”从农村女孩成长为革命女兵的过程及到此村的原因,意在突出环境的恶劣和女兵形象的高大。

C.妇救会会长和闺女、大娘等商量如何周全保护女兵的情节,表现了群众对革命战士真挚的情感,也体现了救助事件的普遍性。

D.小说外貌描写采用了简笔勾勒,手法独特,如用不同的发型表现不同人物的身份:大辫子的是姑娘,给发髻的是出嫁的、上年纪的。 【答案】B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B项,“意在突出环境的恶劣和女兵形象的高大”分析有误。为了交代她当兵的由来,交代她躲这儿的原因,同时也交代她为什么看着姑娘的长辫子。故选B项。

2.小说倒数二、三段中三处加点的“愣”字,分别揭示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第一处,表现“她”发现那闺女发型突然变化时内心的惊讶;②第二处,面对村里女人们清一色的齐耳短发,“她”明白了她们的用意,内心震撼、感动;③第三处,表现了敌人面对清一色的发型无计可施时的狼狈。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词语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答题前,先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把握人物形象特

点,了解主要的写作手法,领悟小说的主旨。本题要求分析小说倒数二、三段中三处加点的“愣”字,对表现人物心理的作用。第一处的“愣”,是写她昏迷后醒来时看到那姑娘的长辫子没了,是齐耳短发,和她一模一样时,她内以后惊讶。第二处“愣”字,是村子里的女人们被集中到一块后,她发现所有到场的女人都是一样的齐耳短发,她知道她们这样做是为了救她,她内心既震惊,又感动。第三处“愣”字,是写敌人本想通过发型来查出藏在村子里的女共产党,哪知,面前的女人个个都是清一色的刘耳短发,这让敌人傻眼了,不知该如何是好。

3.“革命头”这一发型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推动情节的发展,村里女人们发型的变化,使小说情节发生突转,更为曲折生动;②突出了人物形象,村里女人们集体改变发型,巧妙地保护了受伤的女兵,使战争年代对敌斗争中勇敢智慧的女子群像更加鲜明;③深化主题,“革命头”这一特殊发型,既是追求革命、支持革命的象征,也蕴含了战争年代我党我军与百姓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凝结而成的鱼水深情。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中形象的作用。本题要求分析“革命头”这一发型在小说中的作用。分析形象的作用,可以从形象与情节的角度,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角度,对表现小说主旨的角度分析。从情节的角度看,因为她是革命头,而村子里的女人们要救她,因此才有了后面的清一色的革命头,因此“革命头”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对表现人物形象来说,村子里的女人们都变了发型,是为了掩护她,能表现战争年代对敌斗争中勇敢智慧的女子群像。从表现主旨的角度分析,“革命头”这一发型,既是她追求革命的象征,也是村子里的女人们支持革命的象征,也能表现战争年代军民鱼水深情,这也深化了主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最好的顾客 [法]亨·特罗亚

厄泰尔普夫妇的花圈铺子恰好设在一个市民公墓的附近。店铺外陈列着三五个花圈,暗紫色的飘带在风中飘荡着,店铺内的各种花圈摆放得错落有致,在昏黄的灯光下静默不语。

一天傍晚,快关店门的时候,厄泰尔普太太正在忙着结账,突然进来一个陌生人。他很瘦,看上去有七十来岁,显得很忧虑,一只手按住胸口,显出痛苦的表情,双目直勾勾的,撅着嘴唇,像个真正要买东西的顾客。

厄泰尔普太太温和地招呼客人:“花圈都在这儿,您要多大价钱的?您同那位仙逝的人之间的关系?” 一听这话,陌生的顾客变了相,他深深吸了一口气,低声说: “亲戚关系。”

“是男的,还是女的?” “男的。”

“他是您的什么人?”

顾客拉长了脸,盯着厄泰尔普太太的前额,那眼神好像是喷射而出的一股冷水。

“无可奉告,但每一种要一个。”

“请原谅!”厄泰尔普太太惊得透不过气来,低声说。

“每种一个,别再哆嗦!”那人气愤地重说了一遍,“当然仅限于男性的,这很清楚,在我看来!” “我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了!您家所有的男人在一次事故中全部遇难了!”

“一点不错!”陌生人辩白道,“但是,快一点,把那个送给伯伯的花圈放好一点,摆在这里!我坐在司机的旁边……”

他毫无争议地付完钱,上了出租汽车,关上车门,没有打招呼,汽车就开走了。 回到店里,她把此事的经过叙述给丈夫维克多听。

“谁会付这么一大笔款子?”维克多说,“你开玩笑!他没让你减一点价钱,而且数量又是很多。毫无疑问,他想在近几天把家中的男性逐个干掉,或者一次灭绝。”

厄泰尔普太太感到这真可怕,应该不惜一切避免这样的大屠杀,需要赶紧采取措施。她选择了报警。 …… ……

一年快过去了,那个不可捉摸的顾客并没表现出杀人的行为。

忙碌了一天,厄泰尔普太太坐在店门口,想透口气。还没坐五分钟,突然看见马路对面的人行道上正走着她想要找的那个恶棍。厄泰尔普太太像打了鸡血一般,不假思索地站起来,穿过马路,跟上那人,始终保持着一段距离。他走进了一道走廊,她蹩在墙角,远远监视着。她见他打开了一个房门,房间里赫然摆放着那些花圈。厄泰尔普太太突然出现:

“站着别动!你叫什么名字?” “莫里斯·巴罗丹。” “婚姻状况?” “未婚。” “年龄?”

“七十……但是,您有什么权力问我这些?” “不许动!”

“不要这样,太太,我是在自己家里,我有权……” “你什么权也没有。你得听我的,是我卖给你的这些花圈!”

一听这话,莫里斯·巴罗丹用双手捂起了脸,双膝略微弯曲了下来。厄泰尔普太太看到她正击中了那人的疼处,接着说:

“是的,当时我没有弄清你买那么多花圈的用意。但是,我很快就明白过来了。你是一个坏人,倒是想得出谋害亲人的鬼点子。我已经报告了警察……”

他坐在一把椅子上,仍捂着脸,哽咽了起来。在厄泰尔普太太听来,这种哭泣声是十分悦耳的。

“不应该报告警察,”他呜咽着说,“我没有害人的心,我向您发誓……”

“我很想相信你,”她嘲弄似的驳斥道,“但是,请你解释一下,你从我这里买一整套花圈究竟是为了什么!” 他抬起了头,苍老多皱的脸上挂满了泪水,像被雨水打湿的破布。嘴唇在黄牙上哆嗦着,磕磕巴巴地说: “这是……这是一个秘密……我全给您说了吧……是这样,我老了……有心脏病……医生们都说我还能活几个月,也许只能活几天……简单地说,我总是想着死,想着自己的葬礼。在这个世界上,我没有亲人,没有朋友。什么人也没有。因此……可以想象出我那穿街而过的柩车,没有一个花圈,没有一束鲜花,默默无闻,光秃秃,孤零零。为了避免这沮丧的结局,我给自己造出所有的亲人来。从此之后,我心安理得了,感到生活在亲人们的中间,被人爱着,心里很温暖。好像人们确实怜惜我……”

他微微动着嘴唇,喃喃道:“我在您眼里也许是荒诞可笑的,请原谅……” “请求原谅的应该是我!”厄泰尔普太太泪流满面。

正如他所预见的那样,几个月之后,他死了。他的葬礼惊动了所有爱看热闹的人。柩车上堆满了花圈,看上去真像巍峨的高山。一条条紫色的飘带显示出一个繁茂而忠实的家族的痛苦。在花圈堆中,有一个由厄泰尔普夫妇献的特大花圈,飘带上写着一行金字:“献给我们最好的顾客。”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的开头交代花圈铺子在公墓的附近,环境阴森、色彩暗淡,渲染了肃穆悲伤的氛围,引起下文人物的出场。

B.小说对人物的心理刻画非常逼真传神。比如“在厄泰尔普太太听来,这种哭泣声是十分悦耳的”体现了她的冷酷无情。

C.厄泰尔普太太的丈夫维克多作为次要人物在小说里出场很少,却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得情节一波三折,紧张刺激。

D.小说的结局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莫里斯·巴罗丹身患重病前文已有伏笔,而看似突兀的结局更能表现主题。 【答案】B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要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B项,“体现了她的冷酷无情”分析有误。此处体现她疾恶如仇,因为当时她还认为他是个恶棍。故选B项。

2.小说中的“花圈”与莫里斯·巴罗丹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买所有祭奠男性的花圈,行为怪僻;②家里摆放花圈,聊以自慰、心安理得;③因花圈被质询,内心苦楚;④坦白买许多花圈的原因,身世悲惨。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形象、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花圈”与莫里斯·巴罗丹的形象之间的

关系。答题前,先通读小说,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把握人物形象特点,了解主要的写作手法,领悟小说的主旨。本题要求考生抓住“花圈”分析莫里斯·巴罗丹的形象。他来店里买花圈时说“无可奉告,但每一种要一个”,表明他行为怪异。一年之后,厄泰尔普太太跟踪到了他家,才知事情的原委,莫里斯·巴罗丹独自一个人生活,无亲无故,担心自己死后场面太冷清,无人送花圈,所在提前买了放家里,自我安慰。莫里斯·巴罗丹说出的事实真相“我没有亲人,没有朋友。什么人也没有。因此……可以想象出我那穿街而过的柩车,没有一个花圈,没有一束鲜花,默默无闻,光秃秃,孤零零”表明他身世悲惨。 3.请探究小说标题“最好的顾客”的深刻意蕴。(6分)

【参考答案】①本以为他会“害人”,是个“恶棍”,结果却是一个患有心脏病的可怜的人,称之为“最好的顾客”饱含着厄泰尔普夫妇的歉意;②孤独的莫里斯·巴罗丹死了,葬礼上没有任何亲人,厄泰尔普夫妇却在特大的花圈上写上“献给我们最好的顾客”,表明厄泰尔普夫妇的善良人性;③小说的开端出现的却是“最坏的顾客”,设置悬念,欲扬先抑,以强烈的心理反差吸引读者,增强小说的故事性和感染力;④风烛残年的老人购买花圈却是为了祭奠孤独的自己,以此为题,呼吁社会给予孤独的人关爱、温暖和同情。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标题的意蕴。答题前,先通读小说,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把握人物形象特点,了解主要的写作手法,领悟小说的主旨。本题要求探究小说标题“最好的顾客”的深刻意蕴。考生可以从小说标题本身的表达效果,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对小说情节的作用,对表现小说主旨的作用。从自身表达效果看,标题是“最好的顾客”,能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从情节的角度分析,标题是“最好的顾客”,而文章开头呈现的却是“最坏的顾客”,是“想在近几天把家中的男性逐个干掉,或者一次灭绝”的恶人,结尾才揭示出他是“最好的顾客”,欲扬先抑,前后形成强烈反差,使小说更具故事性和感染力,吸引读者。从表现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孤身一人的莫里斯·巴罗丹死了,本以为他会“害人”,是个“恶棍”,结果却是一个患有心脏病的可怜的人,厄泰尔普夫妇却在特大的花圈上写上“献给我们最好的顾客”,表达了厄泰尔普夫妇的内心深深的歉意,因为误会了这么一个可怜的人。同时也能表明厄泰尔普夫妇是善良的人。从表现小说主旨的角度分析中,生命垂危的老人购买好多花圈,竟然是祭奠自己,以“最好的顾客为题”,能表达出作者希望社会能多关注孤独的人,多给他们一些温暖和关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