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画的来历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汉族
民间艺术之一,亦是常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汉族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
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
年画是中国古代一种寓意吉祥的形象。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年节风俗的演变而衍生形成的一种中国民间特殊
的象征性装饰艺术,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的 自然崇拜观念和神灵信仰观念。中国早期的年画都与驱凶 避邪、祈福迎祥这两个主题有着密切关系,在祈祷丰收、 祭祀祖宗、驱妖除怪等年节风俗习俗化的过程中,逐渐出 现了与之相适应的年节装饰艺术。
从广义上说,凡民间艺人创作并经由作坊行业刻绘和 经营的,以描写和反映民间世俗生活为特征的绘画作品, 均可归为年画类。年画习俗反映了古人的心灵慰藉和精神 信仰。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崇拜逐渐转
化为对社会性人格神的崇拜与信仰,从最早的桃符、苇索、金鸡、神虎,到神茶、郁垒,再到后来的关羽、赵云、尉
迟恭、秦叔宝等武将和钟馗、天师、东方朔等神仙,其间 有着一条鲜明的发展轨迹。
年画变成“年话”是在宋代。当时,宋徽宗扩建“翰 林图画院”,时逢传统绘画和雕版印刷术交融发展,木版 彩色套印年画走向成熟和普及。此时,春节家家户户贴门 神已成为一种风尚,门神从镇宅消灾演变成了迎福纳祥的 美好愿望。后来,逐渐形成了祈求人寿年丰、吉祥如意、 招财进宝的习俗,年画在此时完成了向祝福年话演进过程。 年画的题材包罗万象,总计画样,有两千多种,堪称
一部民间生活百科全书。它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 (一)神仙与吉祥物
这是年画的基本题材。神仙是早期年画的主要表现内容,它在年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吉祥物包括狮、虎、鹿、鹤、凤凰等瑞兽祥禽,莲花、牡丹等花卉,摇钱树、聚宝
盆等虚构品,通过隐喻、象征或谐音等手法表示吉利祥瑞 的意义,表达辟邪禳灾、迎福纳祥的主题。 (二)世俗生活
民间艺术家通过自身的观察与感受,表现现实生活。 这类题材在年画中少于其他题材。世俗生活的题材主要包 括人们的生息劳作,节令风俗,时事趣闻等。 (三)娃娃美人
这种题材在民间年画中占有很大比例,表达了人们早 生贵子、夫妻和美的良好愿望。 (四)故事传说
这一部分大多取材于历史事件、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笔记小说以及戏曲等,其中戏曲题材比重最大。这类年画
常见的有《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 楼梦》、《白蛇传》、《牛郎织女》等。人们往往通过这 从种类上看,年画大致可分为六大类: (一)门神类
新年贴在门上的年画叫门画,它是年画的最早的形式。“门神”是门画中最早也是最主要的一个类别。
(二)吉庆类
这类年画直接表达了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常见 的有:《天官赐福》、《连年有余》、《富贵满堂》、 《加官进禄》等。吉庆类年画最受百姓喜爱。 (三)风情类
表现民间生活的年画,是民间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写照。多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晚清以后还出现了时事、风
俗和幽默年画,如《老鼠嫁女》、《猴抢草帽》等也可归 为此类。 (四)戏出类
表现戏曲故事的年画。其形式类似于连环画、组画或 者文学插图。它兴起于晚清,举凡著名的戏曲故事,都会 在年画中有所反映。如《群英会》、《盗仙草》、《杨家将》、《西厢记》、《宝莲灯》等。
(五)符像类
以神像和符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旨在驱邪纳祥的年画。 这类年画具有较强的宗教内涵,后又被附加了为民众驱邪 祈福的意义。与门画中的神像不同的是,这类年画的神像 有相应的龛位,有的要接受香火祭拜,有的作为纸马而须 焚烧。符被认为具有辟邪镇宅的功能,一般以文字和图案 组成,如“同安宝符”、“太极八卦符”等。这类年画随 着迷信思想的破除而成了历史的遗迹。 (六)杂画类
这类包括灯画(元宵节用来糊灯笼的纸)、窗画(过
年时糊窗户用的纸)、拂尘纸(过年时糊挂碗柜、碗架的纸)、桌围画(过年时贴在八仙桌侧面的纸)、糊墙纸
(过年时裱糊墙壁的纸)、布画(年节期间吊挂在街上的 年画,俗称“吊挂”)、花鸟字(用花鸟图形组成的汉字 图案,是介乎书法和绘画之间的一种民间年画)以及月份 牌年画(1914年出现于上海的一种商业广告,后成为年画,因多使用炭笔擦绘,又称为擦炭画)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