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来源:九壹网


兰州一中2022-2023-1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试题

语 文

说明: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材料一:

“五四”以来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现一种认为“世界文化本一体,中西文化的差异纯粹是时代性”的观点,可称为“有古今无中外论”。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既然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那么,人类文化也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共同的民族文化不仅可以把一定数量的人民凝聚在一起,也可以把这些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构。因此,文化“有古今无中外论”既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一般能通过特殊而存在的辩证法。

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首先,地理的隔绝机制是民族差异形成的基本条件。因为地域的辽阔、山海的阻碍等因素,各个民族各自独立地生存,文化上差异的产生也不可避免。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例如,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就分别产生了农业部族、畜牧业部族及少数以工商为主的部族。

其次,不同文化发展成果对人类自身的不同改造是民族差异的最高表现。文化是人创造出来的,但文化发展的成果又不断地反作用于人本身。各民族在创造不同风格的音乐、美术的同时,也发展了不同的审美趣味。各民族不同的审美偏好,正是文化成果长期作用于人本身的结果。审美趣味如此,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也莫不如此。在这个意义上,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不仅表现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而且创造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这种文化成果与人自身的身心变化的相互作用,是民族差异的放大器、加速器和稳定器。

其三,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由创造只是在这一定范围内的发挥。因而,文化的发展既非绝对必然的,也非完全自由的,而是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

材料二:

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历史上对待这种差异性曾经有过三种不同的态度。

第一种是对凡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人,一概作为异端,必征服之,同化之,以至绝灭之而后快。当年白种人占领南、北美洲,对当地土著文化就是持这种态度。

第二种是承认其价值,但只是作为珍稀的收藏、猎奇的点缀或某种可供研究的历史遗迹,实际上是排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抽空其生命,崇拜其空壳。如果我们混同了已成遗迹的、定型了的“传统文化”和今天仍然活着的并主宰着亿万中国人民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的,受过现代文化洗礼的“文化传统”之间的根本区别,以复旧充新生,抵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那么,中国文化的发展将陷入困境。

第三种态度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这是将事物放到其自身的文化语境内去进行观照的一种方式。它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去评判另一文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因而应受到尊重。这种态度当然远比前两种态度来得宽容合理,但再进一步追问:千差万别的文化有没有普遍认同的东西呢?人类有没有可能超越民族中心主义?这些都是文化相对主义所面临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无论如何,文化差异总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事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样

兰州一中2022-2023-1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试题 语文 第1页 共8页

性。我们固然不必保留辫子或者“三寸金莲”以供猎奇者玩赏,但中国文化自有其无法“欧化”的特殊的魅力,中国文化的更新也自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殊性。所谓的文化相互同化、融合而导致的“世界文化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事实上,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将异国作为帮助自己发现自己的“他者”,从另一种文化的陌生角度来观察自己,看到许多从内部无法看到的东西。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将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认知和解释。文化之间的误读难以避免,无论是主体文化从客体文化中发现新义还是反观自己,都很难不包含误读的成分。而从历史来看,这种误读又常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的契机,因为恒守同一的解读,其结果必然是僵化和封闭。

(摘编自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社会在一定历史阶段以民族形式存在,决定人类文化也只能是民族的、具体的,不存在一般的人类文化。

B.地理环境影响民族文化的形成,还阻碍了文化之间的同化、融合;地理条件不同,产生的部族也一定不同。

C.不同的文化发展成果长期作用于人,可造就不同的民族心理;不同的民族心理又反过来催生不同的文化成果。

D.文化相对主义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承认一切文化的合理性,应成为我们文化交流时需要坚守的原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差异造就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它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它的存在有必要性与普遍性。

B.如果在自由创造上不同,即使种族、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要素相同,发展出来的文化也仍然有可能不一样。

C.对待传统文化,应发挥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以保持其生命力,而不应把它珍藏起来或当作历史研究的对象。

D.在文化交流中,既要保持本国文化的特殊性以避免被同化,又要分清主客,利用客体文化来反观自我、发展自我。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B.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三国志•夏侯玄传》) C.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北史•吐谷浑传》) D.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林则徐)

4.对“世界文化一体化”论调的批驳,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 5.下列文字提到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与中国《木兰辞》存在差异,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这种差异?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4分)

《木兰辞》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讲述木兰替父从军、最后荣归故里的故事,体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忠孝两全的价值观。美国动画版《花木兰》则对《木兰

兰州一中2022-2023-1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试题 语文 第2页 共8页

辞》进行重新诠释,木兰为了证明男女平等、实现自身价值而主动从军,体现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的民族性格。《花木兰》在中国上映后,获得不错的票房。不少观众表示故事有新意,能带来启发。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吴 市 冯至

子胥忽然听到一片喧哗,看见在不远的地方聚集着一堆人。这些人围拢在一家门前,门前站立着一个高大的男子,那男子满脸怒容,发出粗暴的声音说:“我住在这里,本来是清清静静的,不想沾惹你们,天天早晨打开门,是一片绿油油的田野。但是几年来,城里不知为什么容不下你们了,在我的四围左盖起一所房子,右盖起一所房子,把我这茅屋围得四围不透气。我住的本来是郊,不知怎么就变成了郭了。我当然无权干涉你们,但是你们真会搅扰我。一清早就有女人们唱着不知从哪里学来的外国歌,那样不自然,像是鹦鹉学人说话一般;晚上又是男人们呼卢喝雉的声音。弄得我早晨不能安心研究我的剑术,晚上不能睡眠。你们这些人——”

“你们这群败类,”他的愤恨促使他说出更粗野的话,“你们就和这些腐烂的鱼鳞虾皮一样地腥臭。”

这句话激怒了群众。这人看着这群人的激动,便挽起袖子,他的两只胳膊上露出来两条文饰的毒龙。当他拔起他腰间的匕首时,四围又是一片暂时的平静,平静中含着一些悚惧。正在这瞬间,门内走出一个老太婆——

“专诸,进来吧!你又在闯什么祸?”

那人听见母亲在门内呼唤他,他的愤怒立即化为平静,把匕首插入鞘中,向人群投了一个轻蔑的眼光,走进去了。

子胥在一旁看着这幕剧,心里有些惊奇。他从那老太婆的口中知道,这个“人的憎恨者”叫作专诸。他想,那些人从早到晚在搅扰他,使他不能清静地生活,如今他不能不愤怒了,这愤怒,谁能平息呢?只有那四围是和平围绕着的老母,因为他多少年平静的生活都是和他的母亲一同度过的,所以平静也永久凝集在他母亲的身上。

有人在拍子胥的肩,使子胥吓了一跳。他端详一些时,才认识出是少年时太学里的一个同学。那人望着子胥,半惊半喜地说:“我看你有些面熟,我不敢认,你莫非是精于射术的子胥吗?你怎样也会到这里来呢?”子胥还没有回答,那人接着说:“我在这里已经很久了,这里的同乡并不少。我在这里教音乐,你知道,一个新兴的国家是怎样向往礼乐……”

子胥不愿意遇见熟人,他听了这话,面前好像又看见有一片污泥,同时他想起方才专诸所骂的外国歌,必定是这类人给传来的。那人不管子胥在想什么,却兴高采烈地说下去:“你来了真好,这里也有同乡会,自从申公丞臣以来,我们楚人在这里都很被人欢迎。你知道吗,一个新兴的国家是多么向往礼乐!我除却教授音乐,还常常作几章诗刻在竹板上,卖给当地的富商们,他们很愿意出重价呢……

“前些天还来了一位同乡,据说他研究过许多年的祷杌,他在这里一座广场上讲齐桓、晋文、秦穆、楚庄称霸的故事,说得有声有色,招来了许多听众。每个听者都要缴纳一个贝

兰州一中2022-2023-1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试题 语文 第3页 共8页

壳,坐在前排的一个大贝壳,坐在后排的一个小贝壳,讲了几天,他背走了好几口袋贵重的贝壳……

“谁说时代乱不容易找金银呢?金银到处都是。”

子胥听着这些话,真是闻所未闻,好像另外一个世界里的事,他无法回答。

子胥心中感到无限的苍凉。在林泽,在田野,复仇的事无从开始;一到人间,就又难免遇到些拖泥带水的事,听到许多离奇古怪的话。他一路的遭逢,有的很美,有的很丑,但他真正的目的,还在一切事物的后面隐藏着。他意想不到,这里也有这样多的楚人,他为了避免无谓的纠纷,他不得不隐蔽他的面目;但他为了早一日达到目的,又急切地需要表露他的面目。在这又要隐蔽、又要表露的心情里他一步步地进入吴市。

不久,吴市里便出现了一个畸人:披着头发,面貌黧黑,赤裸着脚,高高的身体立在来来往往的人们中间。他双手捧着一个十六管编成的排箫,吹一段,止住了,止住一些时,又重新吹起:这样从早晨吹到中午,从中午又吹到傍晚。这吹箫人好像在尽最大的努力要从这十六支长长短短的竹管里吹出悲壮的感人的声音。这声音在听者的耳中时而呈现出一条日夜不息的江水,多少只战船在江中逆流而上,在这艰难的航行里要显出无数人的撑持;时而在一望无边的原野,有万马奔驰,中间掺杂着轧轧的车声,有人在弯着弓,有人在勒着马,在最紧张的时刻,忽然万箭齐发,向远远的天空射去。水上也好,陆地也好,使听者都引领西望,望着西方的丰富的楚国……

再吹下去,吹出一片周围八九百里的湖泽,这比吴市之南的广大的震泽要神秘得多,那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产;再吹下去,是些奇兀的山峰,在山的深处有钢脉,有铁脉,都血脉似的在里面分布,还有红色的、蓝色的、绿色的宝石。在里面隐埋……吴人听到这里,耳朵要用很大的努力才能听下去,好像登山一样艰难。

但是谁也含不下这雄壮的箫声了,日当中天,箫声也达最高峰,人人仰望着这座高峰,像是中了魔一般,脚再也离不开他们踩着的地面。

这事传入司市的耳中,司市想,有人在这里吹箫,听说他既不要贝,也不要金银,可是为什么呢?他必定是另有作用,要在这里蛊惑人民,做什么不法的事。但当他也混在听众中,一段一段地听下去时,他也不能摆脱箫声的魔力了,一直听到傍晚。他本来计划着要把这吹箫人执入圜土里定罪,但他被箫声感化了,他不能这样做。

他没有别的方法,只有把这事禀告给吴王。

(有删改)

[注]历史小说《伍子胥》写于1942-1943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的复仇故事,叙述他由楚至吴的辗转逃亡。小说共九节,《吴市》为第九节,写伍子胥到达吴市,在了解了吴市的一些情况后,采用了独特的方式向吴王自我引荐。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被打扰了居住的清静,专诸忍无可忍,愤怒地斥责那些人像腐烂的鱼鳞虾皮般腥臭,这使得他和群众的矛盾激化。

B.仅仅是母亲一句简单的呼唤就将专诸要喷发的情绪收住,小说这样写的目的在于突出专诸对母亲的孝顺,丰富了人物形象。

C.经过逃亡路上的思想转变,伍子胥由满腔仇恨的复仇者变成了智者。他化身畸人,用

兰州一中2022-2023-1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试题 语文 第4页 共8页

排箫将自己一路上的经历都化为了音乐。

D.作者融汇了多种形象、色彩、声音与情调,详写伍子胥在吴市吹排箫的场景,就像一部交响乐,使小说的情节达到了高潮。

7.关于文中伍子胥邂逅太学里的同学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听到少年时的同学的话,过度的兴奋使伍子胥陷入了沉默,因为这和他想象中的吴国迥然不同。

B.伍子胥的同学在吴国遇到伍子胥后,一直介绍来吴后的经历见闻,伍子胥丝毫插不上话。

C.“那人”两次提到新兴的吴国非常向往礼乐,为下文伍子胥化身畸人在吴市吹排箫做了铺垫。

D.“那人”实际上是试图发国难财的读书人,作者采用漫画式的写法,对他的行为予以讽刺。

8.小说中说“在这又要隐蔽、又要表露的心情里他一步步地进入吴市”。“隐蔽”和“表露”在本文中分别指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9.史书中伍子胥到吴之后借助吴王的力量终于复仇,而本文则以司市打算将伍子胥的事告诉吴王终结,并且作者也说自己不打算写“吴市以后的伍子胥”。这样终结全文有着怎样的文学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绩。文伯曰:“以歜之家而主犹绩,惧忓季孙之怒也。其以歜为不能事主乎!” .

其母叹曰:“鲁其亡乎!使僮子备官而未之闻耶?居,吾语女。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逸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是故天子大采朝日与三公九卿祖识地德;日中考政,与百官之政事,师尹惟旅牧相,宣序民事;少采夕月,与大史、司载纠虔天刑;日入,监九御,使洁奉禘郊之粢盛,而后即安。诸侯朝修天子之业命,昼考其国国职,夕省其典刑,夜儆百工,使无慆淫,而后即安。卿大夫朝考其职,昼讲其庶政,夕序其业,.

夜庀其家事,而后即安。士朝受业,昼而讲贯,夕而习复,夜而计过无憾,而后即安。自庶人以下,明而动,晦而休,无日以怠。 .

“王后亲织玄紞,公侯之夫人加之以纮綖,卿之内子为大带,命妇成祭服,列士之妻加之以朝服,自庶士以下,皆衣其夫。社而赋事,蒸而献功,男女效绩,愆则有辟,古之制也。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训也。自上以下,谁敢淫心舍力?今我寡也,尔又在下位,朝夕处事,犹恐忘先人之业,况有怠惰,其何以避辟!吾冀而朝夕修我,曰:‘必无废先人。’尔今曰:‘胡不自安。’以是承君之官,余惧穆伯之绝嗣也。” .

仲尼闻之曰:“弟子志之,季氏之妇不淫矣。”

(节选自《国语•鲁语下》)

[注] 公父文伯:姓公父,名歜,鲁国大夫。

兰州一中2022-2023-1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试题 语文 第5页 共8页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沃土之民不材/逸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是故天子大采朝日/与三公九卿祖识地德/

B.沃土之民/不材逸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是故天子大采/朝日与三公九卿/祖识地德/

C.沃土之民不材/逸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是故天子大采/朝日与三公九卿/祖识地德/

D.沃土之民/不材逸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是故天子大采朝日/与三公九卿祖识地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以歜为不能事主乎”的“事”指侍奉,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的“事”含义相同。

B.“诸侯朝修天子之业命”的“朝”指在早晨,与《苏武传》中“人生如朝露”的“朝”含义相同。

C.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晦”后来也泛指黑夜。文中“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D.“胡不自安”的“安”指安逸,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安”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官居高位的公父文伯退朝之后就去拜见母亲,以示敬奉,说明他是一位崇尚礼数、深明孝道的贤人。

B.公父文伯之母驳斥儿子的说法,不留情面,语锋尖锐,表现出公父文伯之母这位贵族妇女对治国安邦之道的见解和忧国忧民的胸襟。

C.公父文伯之母认为土地的肥沃或贫瘠,会决定百姓的品德,只强调了客观世界对人的影响,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失偏颇。

D.这篇文章揭示的道理,跟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欧阳修的“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颇为相似。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天下。 (2)以是承君之官,余惧穆伯之绝嗣也。

14.作为鲁国大夫之母,公父文伯之母坚持亲手织绩,她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节选)

苏轼

松风亭下荆棘里,两株玉蕊明朝暾。 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叩门。 酒醒梦觉起绕树,妙意有在终无言。 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樽。

兰州一中2022-2023-1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试题 语文 第6页 共8页

[注]①此诗为苏轼于1094年(绍圣元年)六十岁时在惠州贬所写。②暾(tūn):初升的太阳。

③砌:台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两句写梅花开放在荆棘丛中,朝阳映射明洁如玉,饱含作者的欣喜之情。 B.诗人在歌咏梅花时,着力于正面描写和具体刻画,突出了梅花的独特个性。 C.第五、六句写诗人酒醒绕树,对花妙意存心,却终而无言,表达深沉的思绪。 D.第七、八句写诗人强作排遣口吻,独把清樽,对此名花,领取这短暂的欢愉。 16.清朝评论家汪师韩称:“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叩门”两句非常“传神”。请赏析这两句诗的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 ”

两句暗含了人们常常会忘却历史之意。

(2)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 , ”两句来

描写山中秋冬之景。

(3)《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厚重、悠久的文化内涵,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是我们国家和民族 ① 的历史记忆,是全国各族人民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因此让非遗好好“活”下来,真正“火”起来,是当代的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让一项项非遗进行创造性、现实性的转化,实现和当下的生活“美好相遇”,更是对增进民众的历史文化认同,对筑牢文化自信 ② 。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背后都有着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物背后都蕴藏着文明的密码,肩上都扛着让非遗代代相传的沉甸甸的责任。毋庸置疑,尽管在非遗项目传承与弘扬上,从国家到地方做了许多工作,推出了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举措,也让非遗走到了我们生活之中,但由于我国非遗项目 ③ ,在发掘、保护、传承和弘扬上也存在不平衡等现象。

期待各地的非遗传承人本着在创新中保护和传承好民族文化为目的,在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积极性开发做出更多的努力。让更多非遗从田野巷陌中走出来,让一个个具有生命力的文明活化石再次在当下的生活中绽放出自己的光彩。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20.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拟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今年夏天,和气温一样火热的,还有各地开展的“夜经济”。夜幕降临,要感受传统与潮流碰撞就到隆福寺宝藏市场打卡;逛吃潮玩美食可以夜探江湖簋街,那里永不打烊;夜游

兰州一中2022-2023-1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试题 语文 第7页 共8页

蓝色港湾及亮马河风情水岸,感受沉浸式光影体验……天暗下来,灯亮起来,北京夜经济活跃起来了。这些经济活动不仅给商家带来了“真金白银”的收益,还让人们的夜生活更加精彩。

一般来讲,“夜经济”发生在晚上七点之后到次日六点之前,这一经济活动早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在我国一些沿海城市初现雏形。近几年来,随着消费模式的发展和新生代消费群体的崛起,“夜经济”发展至今,不仅规模在持续扩大,形式也在不断更新。以往我们总认为“夜经济”主要就是围绕夜市、商圈等消费场景,而实际上,“夜经济”集合了休闲、旅游、文化、餐饮、购物等多种消费,是城市消费的“新蓝海”。“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目前,我国夜间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为了顺应当下的变化趋势,社会还要满足更多个性化、多层次、品质化的夜间消费需求。

21.下列对文中“夜经济”定义的阐述,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夜经济是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沿海城市出现,之后在全国各地展开的夜市、商圈等消费活动。

B.夜经济是发生在晚上七点之后到次日六点之前的休闲、旅游、文化、餐饮、购物等多种消费活动。

C.夜经济是一种旨在丰富消费者夜间生活并为商家带来一定经济收益的夜间经济活动。 D.夜经济是为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层次、品质化的夜间消费需求的城市消费的“新蓝海”。

2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整句(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并简析改后的表达效果。(6分) 四、写作(共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第十届海外高层人才座谈会上,87岁的袁隆平以流利的英语完成了一次长达20分钟的演讲。他卓越的科技贡献和精彩的演讲内容获得了现场观众数次热烈的掌声。国际友人称颂这位“当代神农氏”培育的杂交水稻,是中国继指南针、火药、造纸、活字印刷之后,对人类做出的“第五大贡献”。袁隆平堪称“中国骄傲”!

深圳一个名叫袁姗的7岁小女孩,在家里煤气泄漏、父母昏倒在浴室的危急时刻,她处乱不惊,果断打开浴室门,借助衣架撬开高高的窗子,迅速关上煤气,跑到客厅拨打了110、120求救电话,简洁准确地自报位置,使救援人员在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从而成功挽救了父母的生命。袁姗也因此当选为年龄最小的“中国骄傲”。

对“中国骄傲”,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兰州一中2022-2023-1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试题 语文 第8页 共8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