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2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冲刺试卷 附答案

来源:九壹网
2022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冲刺试卷 附答案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20分钟,本卷满分为15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姓名:_______ 考号:_______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小新的爸爸拿来两罐同样分量的可乐,将其中的一罐倒进一个大杯子里,将另外一罐倒进两个小杯子里,然后让小新挑选。小新经过思考之后选择了大杯可乐,并喃喃自语道:“还是大杯子的多。”那么,小新处于( )阶段。 A.感知运动 B.前运算 C.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

2、警示教育所产生的强化作用是( )。 A.外部强化 B.自我强化 C.替代强化 D.积极强化

3、最早提出“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教学法的教育学家是(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第 1 页 共 13 页

C、亚里士多德 D、昆体良

4、小华认为:法律或道德是一种社会契约,为维护社会公平,每个人都必须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但同时他又认为,契约可根据需要而改变,使之更符合大众权益。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小华的道德判断处于(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超习俗水平

5、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 )。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6、借助语言进行学习的认知结构形式是( )。 A.动作表象 B.图像表象 C.符号表象 D.形象表象

7、学生能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从而改变自己的态度与行为,同时将这些观点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说明其品德发展到( )。 A.服从阶段 B.依从阶段 C.认同阶段 D.内化阶段

8、教育者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教育,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道德

第 2 页 共 13 页

实践活动,这符合中学德育( )的原则。 A.言行一致

B.正面说服教育、积极引导 C.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D.通过集体进行教育 9、教育的本质特点是( )。 A.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B.促进社会发展 C.有目的地培养人 D.完善人的自身生产

10、主张课程的内容和组织应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鼓励学生“做中学”,通过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反映的课程类型是(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分科课程 D.综合课程

11、教师引导学生选择有针对性的格言、箴言作为座右铭以自励、自律,使其获得教益的德育方法是( )。

A.说服教育法 B.个人修养法

C.环境陶冶法 D.品德评价法

12、小刚利用改变物体接触面积大小或光滑程度的方法,来增强或减弱滑板的摩擦力这主要说明小刚能够运用( )。

A.元认知 B.描绘性知识

第 3 页 共 13 页

C.情境性 D.程序性

13、韩波进入中学后,经常独立思考“我是谁” ,未来从事何种职业,在社会上处于什么样的地位等问题,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韩韩波的人格发展处于( )。

A.主动对内疚阶段 B.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 C.自我整合阶段 D.自主对羞耻和疑虑阶段

14、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过程是( ).

A、课程评价 B、课程实施 C、课程组织 D、课程设计

15、高中生趋鸣喜欢写诗,前几天他的诗言次在报纸上发表,并得到了平生第一次稿费,因 此近期他做什么事都很愉決。曲呜表现出绪状态属于( )。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16、根据经典条件作用理论,食物引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是( )。

A.中性反射 B.条件反射 C.无条件反射 D.操作反射

17、按照苛勒的观点,学习的本质是( )。

第 4 页 共 13 页

A.形成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 B.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C.构造一种“完形” D.对环境条件的认知

18、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最有利于提升学习效果的动机水平是( )。

A.低水平 B.高水平 C.中等水平 D.极高水平

19、( )即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来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A、直接强化 B、外部强化 C、自我强化 D、替代性强化

20、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形式的课程类型个属于( )。

A.学科课程 B.经验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21、张校长特别重视学校文化建设,提出“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开口说话”,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张校长强调的德育方法是( )。

A、陶冶法 B、示范法

C、锻炼法 D、说服法

第 5 页 共 13 页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2、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就是为取得教师资格证。

3、根据皮亚杰论,在良好的外界环境作用下,学生的认知发展可以从前运算阶段直接跨越至形成运算阶段。

4、技能是习惯。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第 6 页 共 13 页

1、简述增进师生沟通的心理学原则。

2、简述促进知识获得和保持的方法:

3、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和内容。

4、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运用说服教育法有哪些要求?

第 7 页 共 13 页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小林进入初中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学时她经常把“这是老师说的”挂在嘴边,现在她经常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书本以及老师的一些观点。觉得书本上和老师的很多观点不合理,经常以独立批评的态度对待老师和家长给出的建议,有时候会为了一个问题的观点同老师争的面红耳赤,老师觉得小林有时候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对所学原理恰当的加以运用,看待问题有点片面,对一些观点怀疑和批评缺乏充足的证据。

根据心理学原理分析小林思维变化的特点,提出小林思维发展的建议。

2、高一女生马英前几天向班主任廖老师倾诉了自己的烦恼。她感觉自己喜欢上了班里的男生周勇,上课时,总是走神,不由自主的看周勇在干什么,下课后,她的目光总是跟随周勇的身影;如果看不到周勇,她就心神不定,书也看不进去。她对自己目前的状况非常忧虑,担心被父母,老师发现。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会因此下降。她十分因扰,问廖老师自己该怎么办? 问题:

(1)请根据中学生异性交往特点分析案例中马英的问题。 (2)如果你是马英的班主任会提出什么建议?

第 8 页 共 13 页

第 9 页 共 13 页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B 2、C 3、D 4、答案:C 5、答案:A 6、C 7、D 8、A 9、C 10、B

1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方法。题中关键词“自励”指自己勉励或激励自己;“自律”指自己约束自己。二者均属个人修养法。 12、答案:D程序性知识 13、B 14、D 15、A 16、C 17、C 18、C 19、C

20、答案:B经验课程 21、A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第 10 页 共 13 页

1、【参考答案】错误。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 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因此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2、错误。理由: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在实际运用中,能够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教师资格证只是从事教学的资格证明,不能狭隘地把它作为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

3、说法是错误的,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他把人的认知发展划分成顺序不变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教育可以适当缩短每阶段的时间,但是不能实现阶段之间的跨越,因此,题中的说法是错误的。

4、【参考答案】错误。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确保某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而习惯是指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和特殊倾向。所以技能不是习惯。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1)真诚:自由地表达真正的自己,表现出开放与诚实 (2)尊重与接纳但不对学生进行无理性的溺爱和迁就

(3)同理心。同理心包括三个条件:第一,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第二,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第三,让对方了解自己对其设身处地的理解。 2、(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7)有效运用记忆术 (8)适当过度学习

3、课程计划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包括: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其中,教学科目的

第 11 页 共 13 页

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内容。

4、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都相互配合、综合运用。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必须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说服教育要有针对性。这是提高说服教育实效性的前提和条件。针对性即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及心理状态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说服教育。 (2)说服教育要有感染性。感染性是指能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情感,以达到师生双方心理相容,提高教育效果的目的。要使说服教育具有感染性,一要从爱护和关心中学生出发,抱着尊重和信任的态度,设身处地地为中学生着想,循循善诱、推心置腹、坦诚相见,而不能以惩罚等手段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二要使说服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说服要注意给学生以知识、理论和观点,使他们受到启迪、获得提高;同时选用的内容、表述的方式要生动有趣,使他们喜闻乐见,留下深刻的印象。三是使说服真诚自然,不能言不由衷或装腔作势。

(3)说服教育要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所谓科学性,即阐述的道理必须符合客观真理、符合实际,要对学生讲实话。所谓艺术性,即要灵活运用说理的方法和方式。这就要求讲的道理符合客观实际,所举事例是真实的,而不是杜撰或歪曲的;注意营造相宜的环境和气氛,注意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加强语言修养,讲究言词和方式。

四、材料分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1)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思维还离不开事物的具体形象,需要借助具体事物的表象来解决问题。但这并不说明他们的思维不具抽象性。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逐步学会区分概念中的本质和非本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过程中,存在不平衡性,即不同学科,不同学生的发展趋势不平衡。 到了中学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得到迅速的发展。初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有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还起作用。学生已能够运用假设,理解和掌握一般的抽象概念(如定理、定义),并进行逻辑推理。

(2)建议:①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②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③加强言语交流训练。④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⑤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2、(1)参考答案:中学生异性交往特点与异性交往的需要与实际交往状况存在差异;异性交往主要倾向于友谊的交往疢往动机的多样性以及趋于强烈化。

(2)参考答案:培养健康交往意识,做到落落大方引导学生广泛交往把握好深法稳重大方,对异性有礼有节。引导学生注意交往的分寸,避免产生早恋。

第 12 页 共 13 页

第 13 页 共 13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