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4、古诗四首资料

来源:九壹网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两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曹操这首《观沧海》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

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作者面对萧瑟秋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

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这是一首写景诗,就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是谓即景生情。

“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青山绿水寻常用法,未免近于俚俗。但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却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两岸”“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颔联完全是写景,其中“平”“阔”“正”“悬”都是诗眼。因为潮平两岸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颈联是即景抒情,见得海日又生残夜,江春又入旧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作客日久,引动归思,就结出盼望乡书欲借雁足以传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杨花都凋谢了,只有杜鹃在声声哀啼,我得知你被贬龙

标去跋涉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把我的愁心托付给明月, 一同伴随你奔赴夜郎之西。

【鉴赏】 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我们不难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内容的,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借明月以抒发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这种联想和表现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诗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现过。前代诗人还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后联想到异地的亲友或进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 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 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来, 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极远的地方。

赏析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这首小令寓情于景,生动的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这首小令句法别致,

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 “断肠”二字为诗眼。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