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溧水规划

来源:九壹网
溧水规划

南京市溧水县城乡总体规划(2010-2030)

公众意见征询

 公示地点

溧水县人民政府网站()

溧水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网站()

 公示时间

2011年3月14日至2011年4月13日  联系方式

联系人:吴达斌 金伟素 联系电话:,025- 传真号码: 邮箱:

邮寄地址:溧水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中山东路32号)  公示单位 溧水县人民政府 溧水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1 / 15

溧水规划

前 言

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2009年底《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成果(报批稿)正式形成。规划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总体部署,提出了南京未来城市发展的目标、规模和布局,成为引领南京市发展的基本依据。

为进一步深化落实新一轮《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成果,根据南京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溧水县人民政府与南京市规划局共同组织编制了《南京市溧水县城乡总体规划(2010-2030)》,旨在明确溧水县的发展目标、功能定位、发展规模、空间布局、重大设施安排和近期建设重点,以此作为指导溧水县城乡发展的基本依据。

该规划由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共同承担,规划在编制过程中进行了多次论证,积极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规划成果,并与2011年3月2日通过了南京市规划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的专家论证。

为更好的落实本次规划,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要求,依法进行公示,广泛征询社会公众意见,以便更好的完善本次规划,报有关部门审批。

2 / 15

溧水规划

县域部分

■规划范围

溧水县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1067.3平方千米。 ■规划期限

近期至2015年,中期至2020年,远期至2030年。 ■功能定位、发展目标与规模 (一)功能定位

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物流中心、生态维育区和文化旅游休闲基地,全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南京南部现代化新城。 (二)发展目标

实现与南京中心城区的一体化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实现现代化,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文明新城。

2015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全民进入苏南先进县市行列, 积极融入南京都市区。

2020 年:健全社会事业体系,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建成要素集聚、资源可持续利用、居住环境优美的生态文明新城。

2030 年:进一步增强产业集聚和经济辐射力,建成区域要素流通节点地区、宁杭城镇带上具有较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经济强县、连接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区域性重要枢轴地区。 (三)发展规模

2015年县域新市镇以上城镇建设用地85平方千米,全县总人口60万人,城镇人口41万人,城镇化水平68.3%;

2020年县域新市镇以上城镇建设用地100.6平方千米,全县总人口80万人,城镇人口63万人,城镇化水平78.8%;

2030年县域新市镇以上城镇建设用地116.6平方千米,全县总人口115万人,城镇人口100万人,城镇化水平87.0%。 ■总体发展战略

1、环境优先:积极推进国家级生态县建设,实施城乡绿化和水系整治工程,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的控制保护和建设,构建完善的城乡生态绿化系统;强化环境保护,执行严格的环保准入制度,提高工业发展的集中度;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环境质量水平。

2、工业立县:进一步确立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加速以省级开发区和特色园区为

3 / 15

规划范围示意图 溧水规划

重点的产业集聚,提高工业总体发展水平;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与产业高端化,引导工业由传统制造业向高附加值、高产出、低污染的先进制造业调整。

3、三产兴县:大力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强中心城区、新市镇和新社区三级商贸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具有较好基础的产业,积极发展商务服务、服务外包、金融业等新型服务业。

4、科教强县:积极发展科研教育事业,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全面提升溧水县人力资源水平。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推进工业发展转型和农业发展水平提升。 ■城乡体系规划和空间布局结构 (一)城乡体系结构

规划构建“中心城区—新市镇—新社区”三级城乡等级体系。

1、中心城区:即《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确定的永阳新城。

2、新市镇:7个,分别为石湫、白马、东屏、洪蓝、和凤、晶桥和明觉。

3、新社区:199个。 (二)空间布局结构

县域形成“一核三元四点、三轴四片”的总

点”是洪蓝、和凤、晶桥一般新市镇和明觉特色新市镇。

县域空间布局结构图

县域空间利用规划图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图

体布局结构。 “一核”即中心城区。“三元”是重点新市镇,分别为石湫、白马和东屏。“四

4 / 15

溧水规划

“三轴”是依托南京市域城镇发展轴和重要交通通道形成的城镇发展轴线。宁高城镇发展轴:依托宁高高速公路、将军大道高速公路、宁高公路和轨道S1、S7线共同组成的复合型交通走廊,由中心城区、石湫、明觉、洪蓝、和凤构成;宁杭城镇发展轴:依托宁杭高速公路、溧白公路和宁杭城际铁路共同组成的复合型交通走廊,由中心城区、东屏、白马构成;常马城镇发展轴:依托常马高速公路、张常溧公路,由中心城区、石湫、东屏构成。

“四片”指除中心城区外,依据发展资源条件形成的四个功能片区,以农业和生态空间为主,分别为城郊片、白马片、石湫片、和凤-晶桥片。 ■产业发展

大力实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打造和培育以优势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为重点的新型工业,加速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以高效农业、设施农业为重点的现代都市农业,构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产业:突出环境优势和农业基础优势,以建设全国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南京都市农业旅游休闲基地为导向。

第二产业:工业立县,以发展先进制造业,打造长三角西翼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为导向。

第三产业:三产兴县,科教强县,全面繁荣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创新经济,以建立区域性综合服务和旅游服务中心、新型科教创新基地为导向。 ■城乡公共服务设施

实现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按照服务人口规模和实际功能需求配置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确保城乡居民能便利享受商业服务、文化体育、医疗保健、行政服务等公共

县域公共设施规划图 县域产业布局引导图

5 / 15

溧水规划

服务。确保城乡居民受教育的权利,合理布局教育设施,建立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的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全面提升人口素质。

县域按中心城区、新市镇、新社区三个层次配置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绿地系统规划

2012年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到2030年逐步建立生态功能更加稳定、系统结构更合理、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县域绿地生态系统,打造“自然山水田园城市”的地域特色。

县域构建“两环,四带,五楔,多斑块”的生态绿地系统结构。

两环:由东屏湖-东庐山—姚家水库-秋湖山-小茅山-横山构成的环绕中心城区的绕城山林绿环和石臼湖周边生态空间构成的环绕石臼湖的绕石臼湖滨水绿环。

四带:指四条重要的滨水绿带,分别为一干河-中山河-中山湖生态绿带、二干河-东

屏湖生态绿带、秦淮河-三干河—天生桥河(胭脂河)-石臼湖生态绿带、白马湖-新桥河-石臼湖生态绿带。

五楔:五个联系重要生态斑块和中心城区绿地系统的生态绿楔,分别为:东庐山—中山湖生态绿楔,观山—秋湖山—幸庄水库生态绿楔,石臼湖—天生桥河生态绿楔,秦淮河—一干河生态绿楔,卧龙山—卧龙湖生态绿楔。绿楔内的绿色斑块之间由农业空间联通系,保证绿楔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多斑块:指多个绿色斑块。 包括有:横山、小茅山、石臼湖及周边湿地、秋湖山-无想山等 ■旅游规划

(一)总体定位

融自然山水、田园风光、古今文化于一体的生态休闲度假基地。构建特色突出、内涵丰满、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

(二)旅游空间布局

6 / 15

县域旅游发展规划图 县域绿地系统规划图 溧水规划

规划构建“一核三带八区多点”的旅游空间布局。

一核:城市游憩与综合服务核。依托中心城区良好的公共服务设施及便利的交通条件,打造融旅游咨询、信息服务、游客集散、购物休闲、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中心。

三带:规划形成秦淮水文化主题休闲带、现代农业生态主题休闲带和古今文化体验主题休闲带。主题休闲带通过道路交通及水系连接,串联溧水各个旅游片区。

八区:根据资源条件和特色,规划形成八个旅游集中发展片区。 ■城乡综合交通规划

(一)总体发展目标 建成“衔接有序、畅达生态、集约统筹”的现代化城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实现:区域层面,2小时内通达长三角中心城市、1小时通达南京都市圈、3刻钟(45分钟)通达南京城区;县域层面,外围城镇30分钟通达中心城区、县域 1 刻钟通达国省干线;中心城区居民步行 5 分钟可达轨道或公交车站,30 分钟完成城区内通勤。

(二)对外交通 1、铁路:加快城际铁路和铁路客运站建设,形成“三线汇集、客货分离”的铁路枢纽格局。继续建设宁杭城际铁路和溧水城际站,规划预留扬马城际铁路、宁杭铁路及宁杭铁路溧水站。

2、公路:规划建设“两横三纵”快速路网,两横为:常马高速

公路和芜太高速公路,三纵为:宁宣高速公路、省道243和宁杭高速公路。规划“两横三纵”干线公路骨架,其中两横为:张常溧公路和老明公路,三纵为:将军大道南延线、宁郎公路和宁高公路。规划新建溧白公路、屏白公路、白凤路、石溧公路、石明公路和外环路等一级公路。所有规划新市镇由二级以上公路连通,乡村公路达到三级以上标准。

3、水运:提升内河航道等级,形成“一横两纵”的内河航道干线网络,“一横”为新桥河,规划为五级航道,“两纵”为秦淮河和溧水支线,规划为四级航道。

县域综合交通规划图

7 / 15

溧水规划

4、综合客运枢纽:依托宁杭城际铁路客运站、公路客运站和都市圈快速轨道 S7 线站点,规划3个对外综合客运枢纽,服务溧水县对外客运交通联系。依托都市圈快速轨道S1、S7 线站点、城乡公交枢纽、旅游集散中心,规划 6 个城镇综合客运枢纽,服务溧水县内部城乡客运交通联系。

(三)镇村交通

规划形成多层次的镇村道路网络,外围城镇与中心城区间保证两条及以上道路通道进行联系,道路等级达二级公路及以上。新市镇之间采用二级及以上公路连通。新市镇与新社区、新社区之间采用三级及以上公路连通。 ■ 市政工程设施规划

(一)供水工程

中心城区用水指标为550升/人•日,新市镇用水指标为350升/人•日,新社区用水指标为250升/人•日。

以长江作为主要供水水源,中山湖、东屏湖等作为补充水源和应急备用水源。 (二)污水工程

排水体制为雨污分流制,新社区可因地制宜采用适应当地经济条件的排水体制。 规划10座污水处理厂,其中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3座,新市镇污水处理厂7座。新社区生活污水处理因地制宜地采用纳入城镇污水收集管网、相对集中处理、分散处理等多种形式。

县域污水工程规划图 县域燃气工程规划图 (三)供电工程

8 / 15

溧水规划

电压等级分为500千伏、220千伏、 110千伏(35千伏)、10千伏。 高压配电网规划采用110千伏,保留现状、不再新发展35千伏电压等级。中压配电网采用10千伏。

规划220千伏变电站6座,其中保留现状3座(含在建1座),新建3座,分别为郑家变、溧北变、群力变。

规划 110 千伏变电站 21 座,其中保留现状 10 座(含在建 2 座),新建 11座,分别为柘塘变、大陈变、富塘变、吴家变、孙家变、赵山变、湖西变、桂庄变。

(四)燃气工程

中心城区燃气气化率100%,生活管道燃气气化率95%以上;新市镇燃气气化率100%,生活管道燃气气化率50%以上;新社区燃气气化率力争90%以上。 ■综合防灾规划

(一) 防洪工程

根据城市规模、性质、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所处位置的重要性,确定中心城区永阳新城防洪标准至2020年为50年一遇,规划期末为100年一遇。

(二)抗震工程

抗震设计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基本烈度6度。

柘塘组团结合公园、绿地规划2处中心避震疏散场所,永阳新城组团结合公园、绿地规划2处中心避震疏散场所。

(三)消防工程

加强新建地区的消防站及装备建设,改善现有消防救援力量, 在县开发区同步建设特勤消防站(将县

综合应急救援中心合并建设使用)。县域内规划消防站共14座,其中保留现有普通消防站1座、新增特勤消防站1座,那个普通二级消防站12座。

(四)人防工程

以城南新城和城东片人防工程建设为重点,推进城北工业园区和老城区人防工程建设,完善城区人防工程体系。

中心城区部分

■规划范围

东至宁杭城际铁路,南至规划外环路,西至一干河和宁高高速公路,北至二干河,总面积约195.4平方千米。 ■功能定位与发展规模

(一)功能定位

宁杭轴线上重要增长极,南京都市区南部综合性新城,宜居宜业的生态文明新城。

9 / 15

溧水规划

(二)发展规模

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为71.1平方千米,城镇人口为41万人。

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81.6平方千米,城镇人口为72万人。 ■空间布局结构

(一)发展方向

中心城区发展方向为“南扩、北进、东延、西控”。

南扩:以城南城市主中心的建设为带动,加速建设城南新区,全面完善城市功能、塑造城市新形象。 北进:突出产业驱动,打造空港经济区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城市空间跨越。

东延:以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为带动,有序推进站前地区的综合开发利用。

西控:保障自然生态格局,利用现状适度完善。

(二)总体布局结构 构建 “一主三副,一带八片”的空间布局结构。

“一主”即为城南城市主中心,“三副”分别为老城中心区、柘塘中心区和站前中心区; “一带”为依托珍珠路的南北城市发展轴,串联主要城市中心和功能片区;“八片”分别为城南新区、城中片区、城中产业发展区、柘塘新区、航空产业集聚区、创新产业集聚区、站前综合发展区和卧龙湖生态居住区。 ■土地利用规划

规划建设用地8165.20公顷,其中居住用地2068.88公顷,占城

市建设用地的25.34%,以二类居住用地为主,一类居住用地主要分布在环卧龙湖地区;

10 / 15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图 中心城区空间布局结构图 溧水规划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833.92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0.21%,主要分布在城南城市主中心、老城中心区、柘塘中心区、站前中心区、团山地区中心、居住社区中心以及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工业用地2222.20公顷,约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9.66%,积极引导中心城区工业结构的优化,新增工业以一类工业为主,在空间上采用集中布局的方式;道路广场用地约1306.40公顷,约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6.0%;绿地1168.47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4.31%,包括公共绿地、生产防护绿地。

中心城区用地规划平衡表 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K E G 用地代码 R C M W T S U G1 G2 D 合计 E1 Eg 总用地

■公共设施规划

(一)公共活动中心体系

规划形成“城市中心—地区中心—社区中心—基层社区中心”四级中心体系。 城市中心由1个主中心(城南城市主中心)、3个副中心(老城中心区、柘塘中心区、站前中心区)构成。

用地名称 居住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工业用地 仓储用地 对外交通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绿地 公共绿地 防护绿地 特殊用地 城市建设用地 备用地 水域及其它用地 水域 生态绿地 面积 (公顷) 2068.88 833.92 2222.2 214.96 8.9 1306.4 98.46 1168.47 972.65 195.82 42.88 8165.2 2754.9 8621.83 1168.37 7453.46 19541.93 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 25.34 10.21 29.66 2.63 0.11 16 1.21 14.31 11.91 2.4 0.53 100 人均建设 用地 (平方米) 28.73 11.58 30.86 2.99 0.12 18.14 1.37 16.23 13.51 2.72 0.6 113.41 11 / 15

溧水规划

城南城市主中心:溧水综合活动中心,服务溧水县域,并承担一定区域服务辐射功能。主要安排行政办公、商务金融、文体娱乐、医疗服务、科技信息等功能。城南城市主中心范围面积约2.6平方千米。

老城中心区:溧水传统商业服务中心,结合现状基础进行改造升级,形成溧水县的特色商业服务中心。老城中心区范围面积约0.9平方千米。

柘塘中心区:北部地区的综合服务

中心,建设完善的服务配套设施,重点发展为产业发展配套的商业金融、商务会展等功能。柘塘中心区范围面积约1.8平方千米。

站前中心区:站前地区的综合服务中心,兼顾为东屏服务,重点发展商贸、交通服务等功能。站前中心区范围面积约0.8平方千米。

(二) 商业设施

大力发展商业服务、商务办公、金融贸易、旅游接待、商贸等,全面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 构建“城市级-地区级-居住社区级-基层社区级”的商业服务体系,商业设施按《南京市新建地区公共设施配套标准规划指引》设置,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结合城市级中心发展大型购物中心、酒店。

(三)文化设施规划 优化文化设施布局,完善基层文化设施配套,加强大型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城市级文化中心—地区级文化中心—居住社区级文化中心—基层社区级文化中心”四级文化设施体系。

(四) 体育设施

加强大型综合性体育设施的布局,加大便民型体育设施建设力度,

推动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构建“城市级体育中心-地区级体育中心-居住社区级体育中心-基层社区级体育中心”四级体育设施体系。

(五)医疗卫生

加快大型医院布局,保证和发展基本医疗,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设施配套,加强急救医疗网络建设,建成层次完善、设施先进的医疗体系。构建“城市级—居住社区级—基

中心城区中心体系规划图

12 / 15

溧水规划

层社区级”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有效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六)教育科研设施

以“科教兴县”为目标,积极培育科技研发、职业培训等区域性职能,结合地区产业发展特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色教育设施。

(七)福利设施

按照人均建筑面积0.2-0.4平方米的标准配建社会福利设施。其中,老年人设施按照人均0.1-0.3平方米预留,其他社会福利设施按照人均0.1平方米预留。构建“城市级—居住社区级—基层社区级”三级社会福利设施体系。 ■住房建设规划

规划居住用地形成5个居住片区,分别为:城中片区、城南新区、城中产业发展区、柘塘新区、站前综合发展区。

按照“小学、幼儿园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高中全县平衡”的要求,加快教育设施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形成完善的住房供应体系和多元化的住房保障体系,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总体目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平方米左右。 对占城市家庭总户数20%左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0平方米以下的低收入家庭予以住房保障。 ■城市交通规划

城市道路系统:建成与带形城市空间结构相适应,功能合理、疏密有致、安全生态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总体路网密度不低于7.5千米/平方千米,道路面积率不低于15%。规划形成“十一纵十五横”的主干路网。总长度约236千米,主干路网密度1.1千米/平方千米。

“十一纵”分别为:滨淮大道、宁高路-城西干道、二十五号路-珍珠路、三十二号路、新淮路、宁郎路-城郊三号路、淳溧路-宝塔路、秦淮路、中心路、站前路以及东环路。

“十五横”分别为:南环路、十四号路、十七号路、张常溧公路、四十三号路、城北五号路、城北三号路、金屏路、机场路、交通路、龙山路、

13 / 15

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图

溧水规划

中山路、金蛙路、幸源路

以及外环路。主干路红线宽度基本为40-60米。道路断面基本采用三块板及四块板形式。

轨道交通:发挥轨道交通在公共客运交通体系中的骨干作用。规划轨道线路2条,分别为:S1号线和S7号线。县域范围内线网总里程约50.7千米,共设站9座(含预留2座),停车场1处。其中,S1线沿将军大道南延通道布置,县域范围内设石湫、明觉2站。S7 线沿扬马城际铁路-二十五号路-珍珠路布置。在宁高路-Z1 线、老宁高路-宁宣高速公路沿线预留轨道交通通道及站点。 ■近期建设规划

(一)近期发展目标

深入实施“环境优先、工业立县、三产兴县、科教强县”的社会经济战略和“三园三区”的空间发展战略。着力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城市建设品位和群众生活质量,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进入苏南先进县市行列。城乡建设紧扣空港经济区发展、宁杭城际铁路和轨道S7线建设的重大契机,全面推进城乡建设,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强化城乡配套设施建设,保育城乡生态环境。

(二)近期发展规模 2015年全县总人口60万人,城镇人口41万人,其中中心城区25万人;2015年县域新市镇以上城镇建设用地85平方千米,其中中心城区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62平方千米。

(三)中心城区近期建设重点

拓展区:以城南新区为重要拓展空间,加速城南城市主中心建设,启动周边地区居住开发,初步形成城市新区形象。以航空产业集聚区为重点,加速产业集聚,超前建设道路网系统,加强中心城区南北方向主干道系统建设

完善区:通过有序推进旧城改造,进一步完善商业、文化、市政等配套功能设施,实

中心城区近期建设规划图

14 / 15

溧水规划

施雨污分流和环境整治工程,基本完成城中村改造。卧龙湖生态居住区重点完善服务设施建设,打造以生态居住和生态休闲为主的生态发展区。

保育区:以国家生态县建设为抓手,加大河湖水域综合治理力度,实施“引水入城”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南门河、护城河、中山河流等河道综合治理,促进水体循环。加强城区绿化及生态景观建设,增强生态服务功能。

(四)近期重点项目

公共设施:完成城南新区新行政中心建设,建设城南新区商业中心,提升老城通济街传统服务业,促进品牌商业项目、星级酒店建设,

丰富县城商业业态;适度建设柘塘中心区、站前中心区商业设施,带动周边地区开发。完成城南新区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中心、县人民医院、实验小学等公共设施建设。

绿化环境:加强中山河、南门河、秦淮河、陈沛桥河等滨水地区绿化建设。重点建设珍珠路、秦淮路、金蛙路、幸庄二号路沿线绿化景观,完成完善幸庄公园、团山公园、城东公园、站前公园等城市公园建设。

综合交通:继续推进宁杭城际铁路及站前集疏运系统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建成常马高速溧水段、芜太高速公路、将军大道南延线、老明公路、张常溧公路等一批高等级公路,推进柘塘港口作业区及后方仓储物流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县域综合交通系统。积极推进S1、S7线的前期研究工作,完善沿线站点的交通设施配套和用地预留。

市政设施:完善中心城区及区域供水管网,推进城乡区域供水普及率。实行管网改造,提高供水安全性。加强农村区域供水管网建设,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提高农村地区供水水质。扩建永阳污水处理厂,新建柘塘污水处理厂。 ■规划实施政策

1、加强建设用地整理,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2、产业集中布局,园区合理分工协作; 3、实施财政转移支付,保护生态环境; 4、完善城乡统筹政策,积极推进健康城镇化; 5、强化法制化政策,指导下层面规划。

15 / 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