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不同年龄层中国人群体对“家”概念表征差异的研究

来源:九壹网
2011年4月 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Apr.201 1 第32卷 第4 Journal of Shao ̄uan University・Natural Selenee Vo1.32 ND.4 不同年龄层中国人群体对“家”概念表征差异的研究 吴小绒’,毛羽丰2,田丽丽2,白丽舁2 (1.华南师范大学机关党委;2.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对不同年龄被试对象对“家”概念表征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比较.依据原型理论,以“家”为靶子词。让4个年龄 层共243名被试进行字词联想,生成能够揭示“家”内涵的项目,对项目简化合并后得到原型,根据内容分析法对高 频原型进行编码分类.结果表明:被试从家庭亲属关系、社会关系、生活物质条件、团结和谐的信念及意愿、兴盛家 道的信念及意愿、积极情绪体验、消极情绪体验、繁衍的信念及意愿8个方面表征“家”。不同年龄层之间存在差异. 关键词:“家”概念;原型理论;字词联想;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11)04—0078—07 “家”是中国文化中独特而重要的概念,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取向与道德观念,体现在中国人 思想与行为的诸多方面.国内已经有学者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对中国人与“家”有关的心理现象进行了探 讨.文献[1]认为中国人是以一种“社会取向”的方式与环境发生交互作用,其特点是重视与环境的融合性、 轻视个体的自主性.依据不同的生活领域,可将社会取向分为四类:家族取向、关系取向、权威取向及他人 取向.其中,家族取向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取向[2】,表现为一切以家族为重,以个人为轻;以家族为主.以个人 为从;以家族为先,以个人为后.进一步地,中国人会自然而然地将家族中的结构形态、关系模式及处事方 式推广、概化或带入非家族性的团体或组织,表现出一种延伸的“泛家族主义”. 叶明华等人就“家族主义”的内涵与意义进行了实证性研究,他们采取人格及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提出 家族主义的三个层次——认知层次、感情层次和行为层次,并编制了华人家族主义的三套量表. 上述研究有助于人们初步了解“家”的性质和内涵.然而,这些研究采取的是“由上而下”的策略,即先 构建理论框架,再加以验证.具体的方法则是对生活事件及行为进行评定,其中项目的设定是为其构建的 理论服务的,导向性很强,难免有“对号入座”之嫌.鉴于此,本研究采用“自下而上”的研究策略,由具体事 实材料去发掘“家”的概念内涵. 传统的家族主义是在农业社会的背景下产生、演化而来的.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和全球一体化 速度的加快,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中国人的家庭形态与功能也会发生改变.杨善华的 研究表明,我国农村家庭在实行联产承包制度之后,生产功能一度成为家庭的核心功能;但在8O年代后, 沿海地区的一些农村陆续开始了工业化进程,结果导致家庭核心功能的萎缩,家庭成员的观念与家庭结构 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3].本研究在当前历史文化背景下考察“家”概念在不同年龄群体中表征的差异. 近年来有学者采用字词联想法对概念的表征进行研究 ],字词联想法的理论基础是Rosch提出的概 念的原型理论㈦.该理论认为概念是由范畴内的大量实例所组成的,而不同实例的代表性程度存在差异.具 有最高代表性的实例被称为“原型”,是概念在人们头脑中的表征方式.本研究假设“家”概念是以原型的形 式组织起来的范畴,并运用字词联想法对“家”的原型进行探索性研究.本研究的意义,从微观的角度讲,有 助于理解“家”概念的内涵及结构:从宏观的角度讲,探明“家”概念的表征在不同年龄层群体中的差异及变 化历程.有助于解释当前的各种社会现象,对整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助益. 收稿日期:2011-02—1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CSH014). 作者简介:吴小绒(1969一),女,广东陆丰人,华南师范大学机关党委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4期 吴小绒.等:不 研究 .79. 1 研究方法 1.1被试对象与问卷设计 通过集体施测和个别施测的方式,共发放272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44份,回收率为89.71%.其中, 男性被试102人,女性被试142人,按照年龄划分为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4个年龄组,各年龄组有效问 卷数量分布见表1.问卷采用A4尺寸的纸张,包含字词联想任务和个人信息,个人信息置于字词联想之 后。以免其干扰被试作答. 表1 各年龄组有效问卷数量分布 1_2研究程序 l-2.1联想词的取得:主试发给被试问卷一份,要求被试以“家”作为靶子词,在无时间限制的条件下联想并 写出自己认为能揭示“家”概念内涵的词语,至少15个,不得重复.然后要求被试对自己填写的词与“家”的 概念内涵的接近程度进行Likert五点评分. 1.2.2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取得:在被试完成字词联想后,要求被试填写以下基本信息:年龄、家庭成员数、性 别、是否为独生子女、出生居住地(城镇、农村)、房产拥有情况(名下有至少一套房产;名下没有房产,父母 有至少一套房产;没有房产,自己租屋居住;没有房产,与父母租屋居住)、对目前居住地的满意程度、对家 庭生活的满意程度、家庭结构.青年、中年、老年三个年龄组增加婚姻状况(未婚、已婚、离异、丧偶)变量. 1.3数据处理 1-3.1联想词的频数统计:对取得的4 252个联想词(含空白项)进行整理和频数统计,步骤为:(1)将收集来 的项目与被试信息输人到Microso ̄Excel 2003软件中;(2)对项目进行简化处理,较长的句子或短语抽出 关键字以代替之;(3)将同义词项合并以减少项目数(例如,将“和睦”、“和睦相处”、“家庭和睦”等合并为一 个原型词汇“和睦”). 1.3.2内容分析:采用内容分析法[9],对244份整理后的“家”的联想项目进行处理.由两名心理学研究生对 原型词汇进行分类编码,归并到编码表的各维度中.这样结合联想词频数统计的结果得到一个包括编码维 度、字词联想项目、原型编码号及被试基本信息的表格.在本研究中,编码者一致性信度为0.88. 1I3.3分析变量在各维度中的差异:将编码后的Excel数据转换到SPSS16.0中,检验每一编码维度的词频在 年龄组别、性别、出生居住地、婚姻状况、房产情况、对目前居住地的满意程度、对家庭生活的满意程度和家 庭结构8个变量上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 2研究结果 2.1“家”概念的原型 全部被试提供“家”概念的原型项目数为4 062个,经简化、合并后得到被提及频数大于等于8的原型 84个,累计频数为3 198,占总数的78.73%.在心理学的量化研究中,通常将高分端27%1).2内的分数作为高 分组_10],故将此处84个词汇定义为“家”概念的高频原型(见表2). 2.2“家”的内容分析 “家”的内容分析结果表明,“家”概念可以划分为9个维度(见表3). 2。3变量在各维度中的差异 对人口统计学变量在8个维度中的差异进行X 检验,结果显示:年龄组别房产情况在7个维度中存 在显著差异;居住地满意度在5个维度中存在差异;婚姻状况在4个维度中存在显著差异;出生地在3个 、维度中存在差异;家庭生活满意度和家庭结构在2个维度中存在差异;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只有1个维 度存在显著差异(见表4). 、亲情 65 26,75 付出奉献 28 11.5:2 柴米油盐 l4 5。76 冢人 61 25.1O 婚姻状况 27 1 1.11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l4 5.76 居家活动 57 23.46 沟通交流 27 l1.1I 破碎分离 14 5.76 矛盾争吵 56 23.05 理解谅解 27 l1.1l 梦想理想 14 5.76 安全感 49 2O,】6 信任 26 l0.70 暴力 13 5.35 夫妻伴侣情人关系47 19.34 管束约束 26 lO.70 压力 12 4.94 保护支持维系 46 18.93 包容忍让迁就 26 10.70 宽容 12 4,94 责任 45 18.52 健康 25 1O.29 热闹 11 4.53 供养教育赡养 44 18.1I 尊敬孝敬 25 10.29 安居立业 1 l 4.53 与国家社会的关系43 17.70 自由无拘束 24 9.88 家庭财产 10 4.12 家务事42 17.28 宠物家禽 24 9.88 代沟 10 4.12 经济开支 40 16.46 亲戚亲属 22 9.05 感恩感动 9 3.70 和睦 37 15.23 家族血缘血脉 22 9.O5 家庭成员8 3.29 避风港 37 15.23 工作事业 37 15.23 困难艰辛8 3.29 4期 吴小绒.等:不同年龄层中国人群体对“家”概念表征差显的研 : 1: p<O.05, <0.O1,料 (0.001,表5~表13类同. ・ 2.3.1编码维度的年龄组别差异:在总计3 168个联想项目中,少年组被试项目数为976个,青年组被试项 目数为1 256个。中年组被试项目数为582个,老年组被试项目数为354个,无缺失项目.群体间存在显著 性差异的维度见表5. 表5基本维度频次年龄组别差异的)(2检验 需要指出的是.社会关系维度在年龄组别中存在显著差异,但少年组与老年组的实际频数相同,故对 该维度的原型进行进一步的频数分析.结果发现原型“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在老年组的提及率最高,而对于 原型“宠物家禽”及“朋友伙伴”,老年组并没有提及;少年组更多提及的原型是“宠物家禽”(见表6). 表6社会关系维度原型频数分析 2.3.2编码维度的性别差异:在总计3 168个联想项目中,男性被试的项目数为1 193个,女性被试的项目数 为1 975个,元缺失项目.“社会关系”维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见表7). 表7基本维度频次性别差异的)(2检验 2.3.3编码维度的城乡差异:在总计3 168个联想项目中,城镇被试的项目数为l 629个,农村被试的项目数 为1 527个,缺失项目数为l2个.有3个维度存在显著的群体间差异(见表8). ・82・ 韶关学院掌l报。自然科学 2011 2.3.4编码维度的婚姻状况差异:在总计3 168个联想项目中,未婚被试项目数为2 058个,已婚被试项目数 为1 098个,缺失项目数为12个.有6个维度存在显著的群体间差异(见表9). 衷9基本维度频次婚姻状况差异的X。检验 2-3.5编码维度在房产拥有状况上的差异 在总计3 168个联想项目中,“名下有至少一套房产”的被试项目数为842个,“名下没有房产,父母有至 少一套房产”的被试项目数为1 473个,“没有房产,自己租屋居住”的被试项目数为162个,“没有房产,与父 母租屋居住”的被试项目数为176个,缺失的项目数为102个.有7个维度存在显著的群体间差异(见表10). 表10基本维度频次房产情况差异的X 检验 2.3.6编码维度的居住地满意度差异:在总计3 168个联想项目中,对现在居住地“非常满意”的被试项目数 为539个,“满意”的被试项目数为1 395个,“~般”的被试项目数为900个,“不满意”的被试项目数为317 个,“非常不满意”的被试项目数为l7个,无缺失项目.有5个维度存在显著的群体间差异(见表l1). 表1 1 基本维度频数居住地满意度差异的)(2检验 社会关系 生活物质条件 团结和谐的 信念及意愿 0.4 2.4 4.2 兴盛家道的 信念及意愿 消极情感体验 1.2 O.9 4期 吴小绒,等:不同年龄层中国人群体 ::塞::概金 差昱 :墨 : 2.3.7编码维度的家庭生活满意度差异:在总计3 168个联想项目中,对目前家庭生活“非常满意”的被试项 目数为745个,“满意”的被试项目数为1 444个,“一般”的被试项目数为582个,“不满意”的被试项目数为 114个,‘‘非常不满意”的被试项目数为17个,无缺失项目.有2个维度存在显著的群体间差异(见表12). 表12基本维度频次家庭生活满意度差异的)(2检验 2.3.8编码维度的家庭结构差异:在总计3 168个联想项目中,“夫妻家庭”被试的项目数为449个,“核心家 庭”被试的项目数为1 770个,“主干家庭”被试的项目数为657个,“联合家庭”被试的项目数为228个,“其 他”被试的项目数为28个,缺失项目数为36个.有2个维度存在显著的群体间差异(见表13) 表13基本维度频次家庭结构差异的x 检验 3讨论 3.1“家”概念的原型联想与个人家庭生活经验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家庭亲属关系”维度在出生地、婚姻状况、房产情况和家庭结构等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具 体表现为:农村被试比城镇被试列举了更多的原型词汇;未婚者比已婚者列举的原型更多;自己没有房产、 与父母共同居住的被试列举的原型相对多些:核心家庭及主干家庭成员列举的原型也相对较多. 在农村,有血缘关系的人们通常居住在邻近的地点,且应农业生产所需,家族成员问往来频繁,关系密 切,这部分被试对“家”的认识仍延续了传统的大家庭观;相反,城镇的被试群体,由于居住地的空间距离较 远、工作忙碌等原因,亲戚间走动较少…j故该维度的联想强度较低.同样,未婚者、与父母共同居住的被试、 隶属于核心家庭及主干家庭的被试,家庭成员均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互动也比较多,列举出的原型也多与 亲属关系有关.可见,对“家”概念原型的联想反映了被试的家庭生活经验. 3_2老年人更多地从宏观角度理解“家” 研究结果显示:老年组更多地以“国家社会”作为“家”的原型,少年组和青年组更多地以宠物家禽和朋 友伙伴作为“家”的原型.笔者认为:老年人群体对“家”概念的表征之所以较为宏观,主要是南于老年人的人 生经历丰富、社会化程度较高.老年人成长的社会历史环境与年轻的一代大相径庭,他们经历了解放、大跃 进、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家庭的命运与国家、社会的命运休戚相关. 相比之下.青少年的生活经历则相对单纯,他们成长在物质生活较为丰裕的时代,通常要在家庭的庇荫下 直到成年才步入社会工作,对国家与社会的关注程度远远不及老一辈人,因此他们对家庭的认识更多地只 与自己的小家有关. 3.3年轻一代更重视物质生活条件 研究发现“生活物质条件”维度在年龄、婚姻状况、是否为独生子女、居住地满意度和房产情况的变量 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 (1)少年组列举的“生活物质条件”原型频数最多,随着年龄段的上升,频数递减.我国进入商品经济社 会后,随着物质文明消费层次迅速提高,年轻一代的消费方式由老一辈的生存型消费转变为质量型和发展 型消费.这种消费方式的转变在“生活物质条件”维度的年龄差异中体现出来. 2011 (2)未婚群体比已婚群体列举的“物质生活条件”原型多.未婚被试面临着或将要面临选择配偶的任务. 对“家”的原型联想从侧面反映了当前人们的择偶动机与标准,即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已经成为极其重要 的考察因素.择偶虽然是个体行为,但却可从侧面反映出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建国至今6o 多年来,人们的择偶动机与评价标准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从注重配偶的政治背景到文化水平再到经 济水平作为伴侣的主要评价标准. 3.4青年人繁衍的信念及意愿更强烈 在“繁衍的信念及意愿”维度上,不同年龄及婚姻状况的被试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青年组列举的 原型较其他年龄组多、未婚人群比已婚人群列举的原型多.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中,通过生育来延续家族的 存在是每一个人都无可逃避的社会责任,甚至可以说是个人最重要的生活目标之一[12],故民间素有“不孝 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 本研究只是对“家”这一蕴含传统文化的社会文化概念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为进一步研究中国传统文 化心理学,尤其是对于民间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在样本的代表性及研 究内容的多样性上有所改进,以期能够更深入全面地揭示“家”的结构和内涵. 参考文献: [1]杨国枢.荤人自我的理输分析舆寅徵研究:社台取向舆侮人取向的觐黠【J].本土心理擘研究,2004(22):11-80. [2]杨国枢,黄国光,杨中芳.华人本土心理学:上册[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3]杨善华.经济体制改革和中国农村的家庭与婚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谢晓非,徐连仓.“风险”性质的探讨——一项联想测验[J3.心理科学,2003(3):419-421. [5]李朝旭,徐伟,林艳艳.大学生爱情观念的内隐结构[J].社会心理研究,2006(1):25—32. [6]刘美婷,李朝旭,宋广文,等.民间概念研究:“仁”的内隐结构初探121.].心理研究,zo09(4):41-47. [73李朝旭,姜璐璐,刘佳.“爱情”与“友谊”概念表征的差异——基于字词联想的比较fJ].心理科学,2009(3):672—675. [8]张积家.普通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1杨国枢,文崇一,吴聪贤,等.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方法:下册[M J.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1O]戴海崎,张锋,陈雪枫.心理与教育测量[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11]沈崇麟,杨善华,李东山.世纪之交的城乡家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2]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Study on a Chinese native conception:the representation diversities of“Jia’’in diferent age groups WU Xiao—rong1,MA0 YU—feng2,TIAN U—li ,BAI H—sheng2 (1.Ofifce,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 1 063 1,Guangdong,China; 2.Department of Psychology,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 1 063 1,Guangdong,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reports an exploratory study on the 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ve conception of“Jia”(family or home,in English).Totally 243 subjects from 4 different age groups were enrolled. According to the prototype theory of conception.1exical items reflecting the features and implications of‘Jia’ were collected by means of word association method.The prototypes of“Jia”were obtained after simplifying and combining the items.By t/leans of content analysis,the prototypes with high frequency were then coded and categori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8 facets of the representation of“Jia”in the subjects’mind:f1) family relationships,(2)social relationships,(3)material living conditions,(4)belief and willingness of unity,(5) belief and willingness of family thriving,(6)positive affect,(7)negative affect,and(8)belief and willingness of breeding.Diferences between age groups were also found. Key words:conception of Jia;prototype theory;word association method;content analysis (E D.:Y,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