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①这是一首写山水的隐逸诗。②谢时:辞去世俗累。③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群:与 为伍。
[思考与练习]
⑴作者用 为喻,点明了王昌龄隐逸者的身份。⑵题目中的 宿 与诗中的 宿 意思一样吗?请作简单分析。
⑶有人认为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一联可见作者炼字功夫之深,请你选择其中一组词语作分析。
参考答案: (1)孤云
(2)前者:住宿;后者:比喻夜静花影如眠。 (3)可以从对偶的角度一一分析。 【】:
清溪之水深不可测,隐居之处只有孤云。 松林中间明月微露,洒下清辉似为郎君。 茅亭花影睡意正浓,芍药园圃滋生苔纹。 我也想要谢绝世俗,来与西山鸾鹤合群。 【赏析】: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隐逸诗。开头两句写王昌龄隐居之所在、乃隐
1
居佳境,别有洞天。中间四句写夜宿此地之后,顿生常住之情,即景生情,一目了然。最后两句写自己的归志,决心跃然。
全诗善于在平易的写景中,蕴含深长的比兴寄喻,形象明朗,诗旨含蓄,而意向显豁,发人联想。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可见炼字功深,又可作对仗效法。《宿王昌龄隐居》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作品。此诗通过对王昌龄隐居处自然环境的细致描绘,赞颂了王昌龄的清高品格和隐居生活的高尚情趣。开头两句写王昌龄隐居之所在、乃隐居佳境,别有洞天;中间四句写夜宿此地之后,顿生常住之情,即景生情,一目了然;最后两句写自己的归志,决心跃然。全诗描述平实,意味含蓄,发人联想,在平易的写景中蕴含着比兴寄喻。
首联写王昌龄隐居所在。 深不测 一作 深不极 ,并非指水的深度,而是说清溪水流入石门山深处,见不到头。王昌龄隐居处便在清溪水流入的石门山上,望去只看见一片白云。齐梁隐士、 山中宰相 陶弘景对齐高帝说: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因而山中白云便沿为隐者居处的标志,清高风度的象征。但陶弘景是著名阔隐士,白云多;王昌龄却贫穷,云也孤,而更见出清高。清人徐增说: 惟见孤云,是昌龄不在,并觉其孤也。 这样理解,也具情趣。
中间两联即写夜宿王昌龄隐居处所见所感。王昌龄住处清贫幽雅,一座孤零零的茅屋,即所谓 茅亭 。屋前有松树,屋边种花,院里莳药,见出他的为人和情趣,独居而情不孤,遁世而爱生活。常建夜宿此地,举头望见松树梢头,明月升起,清光照来,格外有情,而
2
无心可猜。想来明月不知今夜主人不在,换了客人,依然多情来伴,故云 犹为君 , 君 指王昌龄。这既暗示王昌龄不在,更表现隐逸生活的清高情趣。夜宿茅屋是孤独的,而抬眼看见窗外屋边有花影映来,也别具情意。到院里散步,看见王昌龄莳养的药草长得很好。因为久无人来,路面长出青苔,所以茂盛的药草却滋养了青苔。这又暗示主人不在已久,更在描写隐逸情趣的同时,流露出一种惋惜和期待的情味,表现得含蓄微妙。
末联便写自己的归志。 鸾鹤群 用江淹《登庐山香炉峰》 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 语,表示将与鸾鹤仙灵为侣,隐逸终生。这里用了一个 亦 字,很妙。实际上这时王昌龄已登仕路,不再隐居。这 亦 字是虚晃,故意也是善意地说要学王昌龄隐逸,步王昌龄同道,借以婉转地点出讽劝王昌龄坚持初衷而归隐的意思。其实,这也就是本诗的主题思想。题曰 宿王昌龄隐居 ,旨在招王昌龄归隐。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