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的意境与经营
作者:沈志野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5年第27期
摘 要:中国园林艺术是人们在对大自然进行高度概括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而成的建筑艺术,中国传统园林的意境基础,是以写意作为它创作的源泉,而不同空间形态的园林艺术,对于它们的经营方式也有所不同,对这些园林设计手法的探索,必然会对我们今后的园林创作产生有利的影响。
关键词:意境;主题;空间
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品,也包括园林艺术在内,它的格调高低都应当以有无意境或意境的深邃程度而确定。中国古典园林对于意境的追求由来已久。由于文人造园是中国的传统,因而山水画和田园诗的相生相长是中国园林的意境。神思和韵味是诗歌和绘画从来都很注重的,在对待造园的态度上同样如此,可以说从一开始,诗和绘画的创作原则就是中国园林的根基,诗情画意一般的艺术境界是它的追求。
写意是中国画的最大特点,虽然没有再现自然原貌,但重点是它更强的艺术感染力通过传自然之神体现出来,遍游了名山大川之后的古代艺术家,唯一要想把它移植到有限的庭院空间之内的办法就是像绘画那样,在园内把对于自然的感受用写意的方法再现出来。《园冶》中所说的“多方胜境,咫尺山林”,实际上就是用艺术的手法摹写真实自然山水的缩影,理应具有作为绘画一般存在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中,人们对于诗的意境美也很重视和追求。每个园林景观都有自己的主题,而诗的意境往往又借助于这些主题反映出来,比如承德避暑山庄,其中有康熙三十六景和乾隆三十六景,按照各自主题和意境的不同,这些“景”分别由此而命名的。匾联的题词在园林景观的意境中还经常被借来破题,如绘画中的题跋,这种形式很有助于启发人的联想以加强其感染力。如网师林中的待月亭,“月到风来”就是其横匾额的题词,而韩愈的诗“晚年秋将至,长月送风来”则被它的对联所采取,在这里秋夜赏月,对景品味匾联,一种盎然的诗意由此油然而生。像这样的例子在古典园林中比比皆是,大多数园林景观的真实意境还是通过此情此景比较真切的反映出来,这种所谓的“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的闲情逸致,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处处均有体现,不有意去再现自然山水的形式美,使中国园林还升华到了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美的境界。
在对于诗的意境美的感受方面,其实单靠视觉来传递信息并不是古典园林做法的唯一途径,而必须挖掘借听觉、味觉以及联想等多种途径的综合作用来影响感观,才能使信息的传递作用顺利进行。正是通过整体环境的创造,中国古典园林可以将一切可以影响人的感观的因素同时综合运用,使其以获得诗一般的意境美。此外,人的主管感受会随春夏秋冬时令变化,以及雨雪雾晴等气候的变化而变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古典园林对景观空间的经营
(1)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空间的对称与自由
中国古典园林属与自然山水式园林,它的特征是以自由布局为前提,在自由中还要发展对称。主要在两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在规划上,以景点形成对称,二是建筑的对称。对称概念的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较为淡薄,例如亭台楼阁,它主要体现于建筑平面和立面的对称,在轴线性较强的园林中,景点对称体现的更为充分,分为全对称和半对称。全对称的代表如慈宁宫花园,从南到北在中轴两侧依次排列的是:东井亭对西井亭,西配房对东配房、延寿堂对含清斋、吉云楼对宝相楼。半对称的园林具有例较多的例子,如颐和园万寿山上面的主建筑群等。而对称法则在南方园林中则很少出现。 (2)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空间的划分与围合
大园重分,小园求曲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分合方面的原则。比如圆明园面积350公顷,其中有景点123处,园中先把圆明、长春、万春三园的景点关系区分明确,在园中的园内景区进行分割,如福海景区;再在各个景区内进行景色的分割处理,如福海的环湖景点和湖中三岛。在大面积的园中,这种方法表现为多级划分,即园中有园;在小园中则以院落表现为二级划分,即院落,如留园中半封闭或全封闭的院落多达28个,令人叹为观止。
在划分内部景区的方法上,地形、道路、植物、建筑等有形实体是被古典园林最多利用的。由如以平地造园的圆明园,它的地形分景是以堆山和引流为手段;而承德避暑山庄以山地造园,它是以自然山水的变化来分景;苏州园林的分景方式多以建筑廊、墙等来进行。再小的园林,也尽量进行景区划分,这是中国古园林在空间处理上的一个普遍的规律。通常用石墙在外围进行界限处理,其中城墙是皇家园林用于防卫的外围界限;私家园林的砖石墙大多不开窗,一般要超过人视线的高度。可见古典园林内外之间的变化有如换天地,并侧重于防卫,在隔景上常用建筑的围墙、走廊来划分虚实。墙用砖石制成,开漏窗透景,以实为主。 参考文献
[1]郭笑梅,北方居住区绿化种植与水景景观设计研究[D],2009. [2]周涛,居住小区绿地的人性化景观设计研究[D],20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