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北京市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1课时 文言文探究课堂训练

来源:九壹网
第三章 文言文阅读 第31课时文言文探究

(说明:文言探究考点题目必做,其他题目酌情选做。) 1.(2010年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居善药。有自山泽来,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咸誉清。疾病庀疡者,亦毕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② 妄人也。”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也亦谬。”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 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吾见蚩之有在也。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求者益众,其应益广。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其远取利皆类此。 ..

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呜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柳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取材于柳宗元《宋清传》)

注:①市:买卖场所,后文也指经商、交易。 ②雠:这里指售出、成交。 ③直:价值、价钱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善药 居:聚积,搜集 B.积券如山 券:借据,欠条 C.未尝诣取直 诣:前往 D.终不复言 复:回答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1)清优主之 (2)不害清之富也 ..B.(1)市人以其异,皆笑之 (2)清不以怠遇其人 ..C.(1)清其有道者欤 (2)执其道不废 ..

D.(1)求者益众,其应益广 (2)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其馈遗清者相属户

那些等待宋清馈赠的人在门前排成了对 B.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 他们的为利不也太短浅了吗

C.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

现在的交往中有像宋清那样长远考虑回报的人吗 D.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

天下那些穷困潦倒而还可以活下去的人就会多起来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生意场上的交往也不一定都是斤斤计较的,宋清就是一个例证。 B.宋清认为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追求高尚的做人的境界。 C.计较蝇头小利不仅是一般商人的本性,也是某些士大夫的通病。 D.宋清与人交往不仅异于普通商人,也高于某些一士大夫自居的人。

10.第二大题文言文《宋清传》中说“清之取利远,远故大”,意思是“宋清谋取利益放眼于

长远,因为考虑长远所以获得的利益较大”。这概括了宋清经商的特点,请从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谈谈自己对这一概念的领悟。(不少于200字) (10分)

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孟子曰:“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诸身。”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

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诸身,手持权衡,足蹈规矩,四肢百体,皆有法焉。一法布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其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 2.(2014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长》) (1)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_____观。(1分)

(2)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4分) 3.(2016届上海市崇明县高三第二次模拟)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焚书辨 清·刘大櫆

①六经之亡,非秦亡之,汉亡之也。书之焚不在于李斯,而在于项籍;及其亡也,不由于始皇帝,而由于萧何。何则?

②李斯恐天下学者道古以非今,于是禁天下私藏《诗》、《书》百家之语,其法至于偶语《诗》、《书》者弃市。噫,亦烈□!然其所以若此者,将以愚民而固不欲以之自愚也。故曰:“非博士官所职,悉诣守尉杂烧之。”然则博士之所藏具在,未尝烧也。迨项羽入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乃始荡为灰烬,澌灭无余。当项籍之未至于秦,咸阳之未屠,李斯虽烧之而未尽也。吾故曰:书之焚非李斯之罪,而项籍之罪也。

③吾以为萧何汉之功臣,而六经之罪人也。何则?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取金帛财物,而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然萧何于秦博士所藏之书,所以传先王之道不绝如线者,独不闻其爱而惜之,收而宝之,彼固以圣人之经无关于得失存亡,所以取天下之筹策也,故熟视之若无睹耳。今夫富民遗其子孙以室庐,至其后之不肖,以至转而售之他人;彼鬻而有之者,

又取其瓦甓以去,而遗其梁栋,风雨之所漂摇,虫蚁之所剥蚀,而向之室庐乃始尺寸无复留者矣。彼不肖而残毁之诚无足怪,独奈何鬻而有之,顾遗其梁栋而不知惜也。

④呜呼!方沛公之入关,盖六经绝续存亡之顷也。天下之诗书皆已亡,而惟博士官所职尚无恙,当是时,固举九鼎之重而系之一发哉!且夫圣人之经,其与秦之律令图书,其为轻重大小何如也?设使萧何能与其律令图书并收而藏之,则项羽不能烧;项羽不烧,则圣人之全经犹在也。呜呼!彼萧何者,真所谓刀笔之吏矣! (1)填入第②段方框处合适的一项是( )(1分) A.乎 B.哉 C.焉 D.矣

(2)作者认为“书之焚不在于李斯”的根本原因是(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3)试从论证方式角度赏析第③段内容。(3分)

(4)下列对第④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反复喟叹,表达了对圣人之全经不得保存的痛惜之情。 B.作者假设萧何能够并收六经,则可以使其避免被焚毁之灾。 C.作者认为沛公之入关是导致六经最终被毁的重要原因之一。 D.作者对萧何“刀笔之吏”的称谓中蕴含着不满与愤恨之情。 (5)简要评价本文的思想意义。(4分)

4.(2016届浙江省严州新安江校区高三3月阶段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 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

(1)从子夏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成语 。(1分)

(2)以上语段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它对我们当前的社会生活有何指导意义?(4分)

参考答案

1.(2010年北京卷)

6.D【解析】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含义,能力层级B。D项:“复”应为“再”。A-C项为

常用词的生僻义或偏僻词,D项为常用词的常用义,这样命题意在增大阅读能力的检测。其中,C项“诣”的词义在《桃花源记》中出现过。实词题中的生僻词或生僻义项一般来讲是解释正确的,至少到现在还没出现过例外。

7.D【解析】考查理解文言文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B。A选项考的是虚词词性,两个\"

之\",一个是代词,一个是助词;B选项考的是虚词的实词意义,第一个\"以\"是动词;第二个\"以\"是介词。C选项仍是在考虚词词性,两个\"其\",一个是副词,一个是代词。只有D项的两个“益”都是“更加”的意思。

8.A【解析】错误选项是A,译文中\"等待\"这个意思是原文中没有的。犯了“无中生有”的错

误。

9.B【解析】此题考理解。错误选项是B,这是对文中人物的过度拔高,可以通过正文中宋清

的自白找到这一选项的问题。

10.示例:宋清善待采药人和买药人,并把堆积如山的债券付之一炬;宋清卖药不论贫富贵贱,

不论得势或是失势,结果声名远播而获得了更大的利益。

现在有的人奉行的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处世哲学,不论是做生意或是结交朋友,总是见财起意,

见利忘义,没有长远的眼光,甚至为了蝇头小利钩心斗角,多年的朋友、亲人为此反目,闹得家务宁日,友不敢信任。这样做,其实就是鼠目寸光的表现,是最为愚妄的。 【解析】阅读延伸题是今年语文高考的新题型,它是在在阅读的基础上做延伸,既要考阅读能

力,是阅读题的一部分,又要考写作能力,要结合自己的积累。文言文延伸题是关于取利长远的,先让考生从文言文篇目中举一个例子,再去联系生活进行阐发。要求考生先解决文中的问题,再书写自己的体验。

11.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也/幸也。 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

【解析】主观题仍然是断句,而非标点或翻译,这是北京卷自2004年坚持至今的特色。抓住句

末语气词,再根据文言文骈句较多,句子对称的特点很容易搞定 【文言文翻译】

宋清是长安西部药材市场上的人,他搜集出卖好药。有从深山大泽来的采药人,一定把药卖给宋清,宋清很好地接待他们。长安的医生得到宋清的药配制他们的方剂,便容易出卖,都称誉宋清。生疮害病的人,也都愿意到宋清处买药,希望迅速治愈。宋清总是乐于满足他们的要求,即便是没有现钱的人,都给予好药,积累下来的债券堆积如山,也是从未前去讨取药钱。有的不相识的人从远地来写债券购药,宋清也不推辞。到了年底,估计人们无力偿还,便把债券烧掉,始终不再提起。市场上的人因为他的行为与众不同,都笑他,说:“宋清是个愚蠢荒唐的人。”也有的人说:“宋清大概是个有道德的人吧?”宋清听到这些议论,说:“我不过追求利润以养活妻子儿女罢了,并不是有道德,然而说我愚蠢荒唐也是错误的。”

宋清买药四十年,烧掉药债债券的有一百几十人,有的人后来做了朝廷的大官,有的人成了管领几个州郡的封疆大吏,享有很高的薪俸,他们一个接一个地上门馈赠宋清财物。即使有不能立刻报答,而且赊账以后即死去的人成百上千,这也并不妨害宋清发财致富。宋清求利的目光远,目光远所以收益大。哪里像那些小商人啊!一次讨不到货款,就勃然大怒,两次就詈骂并与之结仇了。他们求利的方法,岂不是太狭隘了吗!我发现愚蠢的人倒是有的啊。宋清的确是用上述方法获得大利,行为又不荒唐,坚持他的做法不改变,终于致富。来求他的人更多,他接待的范围更广。有被贬官放逐沉沦失意,亲戚和朋友都冷眼看待他的人,宋清也并不怠慢;遇到他们有病,一定像过去一样给好药。一旦他们重新当权,就更加厚重地报答宋清。他从长远考虑来求利,都类似这样。

我看现在的朋友,得势时便攀附,失意时便抛弃,很少有能像宋清的行为的。唉!宋清是个买卖人,现在的朋友有能期望别人报答像宋清那样目光长远的么?假使能有,那么天下穷困潦倒。废黜受辱的人得免于死亡的就多了!

柳宗元先生说:“宋清身在市场却不用市场的道理,可是身在朝廷、在官府、在学校乡里自称为士大夫的人,反倒争着不停地做买卖,可悲啊!这样说来宋清就不仅仅不同于一般的买卖人了。”

2.(2014年高考浙江卷) (1)择友

【解析】古代文化经典研读是难点,要正确解答题目,除了有较好的文言功底外,还要对古代

诸子百家的思想比较熟悉。这就要求考生平时不仅要能背诸子百家的文章,更要了解其思想的精华和形成的过程。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由此可见,本则论语是谈择友观的。 【注】①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②醯(xī):醋。

(2)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是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

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其目的在教诲弟子要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

【解析】解答这类题考生要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论述的特点。我国古代思想家,尤其是春秋战

国时期的思想家,他们论述自己的观点不是重在说理,而是重在叙事。他们将哲理蕴含在叙事之中。比如孔子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没有一句说理的话,全都是叙事,但在叙事中隐含了他的思想。他赞同曾皙的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所描绘的和谐美好的景象就是“仁”带来的。本题第一问:有人向微生高借醋,微生高没有,而到邻居那里转借。这在孔子看来是不“直”。虽然微生高尽力满足别人的愿望,在某种意义上符合助人为乐的美德,但微生高隐瞒了自己家里没有醋的真实情况,这种隐瞒本身就是不“直”的表现。第二问:由此可见,孔子认为要助人,但更要为人正直,这是一个道德准则。所以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

3.(1)D 【解析】本处表示强烈感慨,用“矣”是最合适抒发情感的。 (2)李斯的焚书意在愚化百姓,而并不愿自我愚化

【解析】作者认为“书之焚不在于李斯”的根本原因是,先找到文中的表述,即“将以愚民而

固不欲以之自愚也”,再转化成为自己的语言。

(3)作者采用类比论证的方法,以“鬻而有之”指人对待买来不肖子孙的房子,仅仅取其“瓦

甓”而任“梁栋”遗留下来受风雨侵蚀、虫蚁剥蚀与萧何仅仅取秦律令图书而遗留圣人之经书作类比,形象地论证了萧何在对待六经之书时的过失。

【解析】第三段作者要论证萧何对待史书典籍的态度,用了类比的方式。列举了有钱人的子孙

只知道把屋上砖瓦取去而只剩下栋梁;被风雨动摇,被虫蚁噬咬,邻居又偷去当柴烧;原来的好房子,什么都没留下了。这就像萧何只注重法制档案而弃圣人典籍的做法。 (4)C 【解析】C“作者认为沛公之入关是导致六经最终被毁的重要原因之一”和原文“方沛

公之入关,盖六经绝续存亡之顷也”表述不一致。作者认为邦入关的时候,是六经生死存

亡的关键时候。

(5)本文针对历来认为的秦始皇、李斯焚书致使六经尽毁的观点进行质疑,通过事实分析,逐

层推理阐明了六经焚于项羽,亡于萧何的观点。标新立异,对历史观点不做一概而论,深入具体分析,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把六经之亡的责任完全放在萧何身上,则略显求全责备,失于片面。

【解析】本文思想观点与前人的观点不同,他没有沿袭前人认为秦始皇焚书坑儒断绝了诗书典

籍的流传,而是提出萧何的偏见和项羽的鲁莽才是圣人典籍不能流传的原因。这样的观点体现了作者独到的见识。同时也带有个人的偏见。 【文言翻译】

六经的消失,并非秦朝使之灭亡,是汉朝灭亡的。诗书典籍的焚烧,不在李斯,而在于项籍;到诗书典籍的灭亡,不是肇始于秦始皇,而在于萧何。怎么讲?

李斯恐怕天下读书人是古非今,就禁止天下人私藏诸子百家的典籍,这种禁止法的严厉程度到了偶尔提到禁止的内容的人会遭到弃市之刑。啊,真是恐怖阿!但是他这样的做法,只是用来使老百姓做思想蒙昧的人,而不想自己也变成没知识的人。所以有这种说法,不是博士官的书,都下令让执法者烧掉。但博士官的藏书都还是在的,没有被焚烧。等到项羽入关,杀了秦朝投降的子婴,收罗宝贝女人,烧了秦的宫殿,大火持续3个月没有熄灭,古代明君的法律制度,思想家的思想片断,自此化为灰烬,消失殆尽没有一点剩下。如果项籍没到秦国,没有进行咸阳的屠杀,李斯烧也不能烧尽。所以说对诗书典籍的焚烧,不在李斯,而在于项籍。

我认为萧何是汉朝的功臣,却是六经的罪人。为什么?刘邦到了咸阳,所有人都争夺钱财宝贝,萧何却收罗秦的资料档案,汉朝廷因此知道了 天下要塞户口多少实力强弱的所在。但萧何对于秦博士官的藏书关于对古代明君的法律制度,思想家的思想片断,却没听说过他有多珍惜收藏。也许他认为这些书无关稳固汉朝国内统治,国外扩张。所以他熟视无睹。现在有钱人给他们子孙遗产是好房子,到了他们的子孙不争气,不对房屋进行修缮,反而让其陈旧,到了最后转卖他人;有的买卖房屋的,把屋上砖瓦取去,只剩下栋梁;被风雨动摇,被虫蚁噬咬,邻居又偷去当柴烧;原来的好房子,什么都没留下了。那种不争气让其陈旧,也没什么好奇怪的;为什么说买来的人不珍惜剩下的栋梁呢?

刘邦入关的时候,就是六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候啊。天下诗书典籍都没有了,只剩下博士官这个职位还在。那时候,就是千钧一发。而且圣人的思想典籍,比起秦朝的法制档案,轻重大小如何?假如萧何可以把圣人典籍和法制档案一起保存,那么圣人的思想典籍还在。啊,萧何这个人,只是一个舞文弄墨的小书记官! 4.(1)文过饰非(1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和理解古文经典的阅读能力。要先读懂子夏的“小人之

过也,必文”的大意,然后根据平时对成语知识的积累,联想到文过饰非这个成语即可。 (2)表达了君子和小人对待过错的不同态度:君子能直面过错并勇于改过,小人掩饰错误而

不能改过。(2分)君子知错能改,瑕不掩瑜,我们对待错误也应该持这种态度,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我。(2分)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概括中心意思的分析能力。读后可知,材料分别叙述了君子和小人对待

过错的不同态度,例如,君子的“更也,人皆仰之”,小人的“必文”。在评价时,可联系现实,从自身角度出发来阐述自己对知错不改的理解与看法,只要符合材料大意及积极态度,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如同日蚀月蚀:他犯了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了错误,人们都仰望着他。”

子夏说:小人对于自己所犯下的各种过错总是千方百计地去寻求一些辩护的理由以掩盖他所犯下的各种过错的真相。

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