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三)
赵明湛整理于太原
21、五刑是中国古代五种刑罚之统称,在不同时期,五种刑罚的具体所指并不相同。五刑有奴隶制五刑和封建制五刑之分,其中隋唐以后封建制五刑是指:( )
A、墨、劓(yì割鼻)、剕(fèi砍脚)、宫、大辟(pì死刑)
B、笞(chī )、杖、徒(劳役)、流(流放)、死
C、黥(qíng墨字)、劓(yì割鼻)、斩趾、枭首(xiāo砍头)、菹(zū剁肉酱)
D、磔(zhé 凌迟)、髡(kūn剃发)、髌(bìn割膝骨)、炮烙、刵(èr割耳朵)
22、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古人字前常加排行次序,父之兄称“伯父”,父之次弟称“仲父”,仲父之弟称“叔父”,最小的叔父称“季父”,后来伯仲之弟统称“叔父”。古代称为“伯夷”、“仲尼”、“叔向”、“季路”的四人,正确的排行顺序是:( )
A、老大、老二、老三、老四 B、老大、老二、老三、最小
C、老二、老三、老四、老大 D、老三、老四、老大、老二
23、我国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以“坐西朝东”为最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下位是“坐东朝西”。传统课文《鸿门宴》涉及宴席座次的描述:
1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文中座次描述反映地位尊卑高低的顺序正确的是:( )
A、项羽、项伯、刘邦、范增、张良 B、项伯、范增、项羽、刘邦、张良
C、项伯、项羽、范增、刘邦、张良 D、项羽、项伯、范增、刘邦、张良
24、我国古代史书是记载历史事实的历史散文,要求如实地记载真实的历史事件,不允许采取文学创作的方法进行虚构。史书编排体例分为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历史)、纪传体(以人物活动为中心反映历史)、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记叙历史)、记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记载历史;根据编排的年代跨度情况,史书又分为通史和断代史。下面对《史记》、《左传》、《战国策》、《汉书》编排体例判断正确的是:( )
A、纪传体、国别体、编年体、通史 B、通史、 国别体、编年体、通史
C、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断代史 D、通史、 编年体、国别体、通史
25、中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即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和年号干支兼用法。下列以“年号干支兼用法”为纪年方法的是:( )
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②“庆历四年春”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④“天启壬戌秋日”⑤“淳熙丙申至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26、生肖文化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时间文化,是用十二生肖(又叫十二属相)与十二地
2
支相配的一种计时系统。将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依次分配于十二地支,形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作为十二个时辰计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比如:从晚上11时开始计时,晚上11时到到第二天1时(即“子时”)。下面用生肖计时正确的是:( )
A、狗:晚上7-9时(即“戌时”) B、牛:下午1-3时(即“丑时”)
C、猴:凌晨3-5时(即“申时”) D、羊:凌晨1-3时(即“未时”)
27、中国古人用“天色纪时法”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ú)中、日中、日昳(dié)、晡(bū)时、日入、黄昏、人定。从夜晚23时至凌晨01时开始第一个时辰,依次循环。下面根据天色的变化理解的时辰正确的是:( )
①《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句中“鸡鸣”是凌晨01时至03时;
②《孔雀东南飞》:“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句中“黄昏”是晚上19时至21时,“人定”是夜晚23时至凌晨01时;
③《李愬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急”,句中“夜半”是夜晚23时至凌晨01时;
④《李愬雪夜入蔡州》:“晡时,门坏”,句中“晡时”是 下午17是至19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
28、古代有“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下面关于“月相纪日法”用法分析正确的是:( )
①《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望”,“望”阴历三月十五日。
②《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晦朔”,晦:阴历每月初的一天;朔:阴历月末的一天。
③《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望”就是阴历七月十六日。
④“今当六月朔日,乃是妃子诞辰。”“朔日”指六月初一至初九。
⑤“道光元年辛巳冬十月朔五日”,“朔五日”指这个月初五。
⑥“正月晦日巷死。”“晦日”,正月末的一天。
⑦“宋嘉定宁宗八年乙亥四月朔四日”,“朔四日”指这个月初四。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③④⑦ D、③⑤⑦
29、《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有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下面对《诗经》“六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颂”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共105篇。
4
B、“风”是国风,即西周时期各国的民间歌谣,《诗经》中的精华,共305篇。
C、“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先用其它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
D、“赋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30、时节纪月法,是中国古代一种记录月份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利用四季(古称四时)或者节气物候的特点来给月份命名或代称月份。如“气和端月灯笼伴,位正元阳爆竹嘶”是利用“端月”指一年的开始为“正”之意,“菊月”就是用当月有代表性的植物“菊”代称九月。下面对代表性的植物指称纪月正确的是:( )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三月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八月
C、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六月
D、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三月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