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生物同步教案:第4章《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单元设计(1)(新人教版必修3)

来源:九壹网
 主题单元标题 适用年级 所需时间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高二 4课时(每周2课时,共4课时) 主题学习概述(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本单元是必修三里的内容,承上启下之篇。前三章讲述个体水平的内容,通过“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的”这句话过渡到群体水平的内容,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即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个层次来研究生命,不断丰富对自然界生命系统的多层次性的认识。本单元内容包括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通过本节的学习,对种群的概念﹑特征、种群数量变化具有明确的认识,为群落﹑生态系统及人类与环境等生态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教材还注重科学方法教育,让学生通过亲历实地或模拟实验等活动来领悟 主题学习目标(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通过模拟实验领悟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估算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3、理解种群的概念,树立时空观念和变化发展、相互联系、统一整体等观点。 4、体验、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不断创新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 1.进行有关实验和探究,学会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培养学生自主动手 的规范操作能力 2.在有关实验、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探究等的问题讨论中, 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观察自然界生物,了解生物种类,热爱大自然 2、、通过分析调查或实验所取的数据,培养以事实或实验结果为依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用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3、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并能对种群的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 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 对应课标 1.说明种群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 2.说明种群的概念,树立由个体到群体的变化。 3.探究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 专题一:学校操场上的蒲公英开得正艳,你知道有多少株吗? 主题单元问题 你有较快的方法来计算他们的数量吗? 设计 专题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怎样变化的,尝试构建数学模型? 专题一:种群的特征(2课时) 学校操场上的蒲公英开得正艳,你知道有多少株吗? 你有较快的方法来计算他们的专题划分 数量吗? 专题二:种群的数量变化(2课时)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怎样变化的,尝试构建数学模型? 专题一 所需课时 种群的特征 2课时 专题一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节是承上启下之篇,在前面三章学习个体这一层次的生命系统内部的调节机制以及与环境的关系的基础上,转换视角,从宏观﹑群体水平来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与本质,即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个层次来研究生命,不断丰富对自然界生命系统的多层次性的认识。种群也是群体水平上研究生物的基本单位,通过本节的学习,对种群的概念﹑特征具有明确的认识,为群落﹑生态系统及人类与环境等生态学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教材还注重科学方法教育,让学生通过亲历实地或模拟实验等活动来领悟 本专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通过模拟实验领悟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估算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3、理解种群的概念,树立时空观念和变化发展、相互联系、统一整体等观点。 4、体验、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不断创新的精神。 1、什么是“样方”?如何确定“样方”?要选几个样方?多取几个样方结果本专题问题设计 会不会更准确些? 2、种群的特征是怎样影响种群密度的? 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 常规资源 教学支撑环境 其 他 电脑、实物投影及原件 计数器、模拟器 生物实验室 记录用的纸、笔等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第1课时 :理解种群的概念,说明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应用 活动一:

1、分小组说一说你对学校操场蒲公英数量计算这一问题的看法,记录下来,小组代 表在班级上交流

提出要探究的问题——什么是“样方”?如何确定“样方”?要选几个样方?多取几个样方结果会不会更准确些?在小组讨论、交流关于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你有那些疑问。

3、教师展示模拟样方的计算,假设这副图代表一块面积为100m2的草地。图中黑色圆点代表蒲公英,白色圆点代表其它植物。请同学们估算一下这块草地上蒲公英的数量。

计算该样方中个体数

注解:图中圆球为某个样方中的要测量个体数 问题:该样方中要测量的个体数目是多少? 用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时,要注意一下几点: ① 样方的大小

样方的大小应该根据所调查对象的大小和分布情况而定。 ② 样方的数量

相对多一些较好,样方数量越多,统计的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 ③ 样方的位置

没有确定的位置,要做到随机取样。介绍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 ④ 个体的统计

遵循一个规则: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教师总结:用样方法估算允许有一定的误差如果现在要调学校老鼠的密度,还能不能用样方法? 活动二:

1、教师介绍: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来讲,用另外的一种方法-标志重捕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第二课时:种群的概念和种群特征及内在联系 活动一:

1、教师展示图片,展示蚂蚁一起找食物、狼追羊、豹追鹿等图片,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引出种群的概念。 分析一下是不是一个种群: a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 b某集市上卖的全部的同种白菜。 c某村子中全部青年男女。 d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鲤鱼。

总结:种群的个体之间,不同的种群之间通过特定的关系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这时种群就表现出个体不具有的特征。 到底种群有哪些特征呢?

2、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既然是一个种群,肯定会不断的产生一些新个体,同时也会有个体不断死亡,所以研究种群还必须了解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它也是种群数量的一个特征。学生看课本、总结、思考、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3、展示沿海城市人口集中时的视频: 教师:

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学生观察,思考并讨论。除了出生率和死亡率外,迁入和迁出也会影响到种群的密度。

总结: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都是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是种群的一个特征。

4、教师展示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的图片

学生观察,同时思考,看图分析表述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 思考:预测未来人口的变化趋势

教师总结:以上这些都是种群数量上的特征,种群除了数量上的特征以外,还存在其他方面的一些特征,比如种群的空间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描述: 5、巩固练习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1. 评价方法:现场评价 种群密度计算是否正确 评价指标:a.评价本小组样方划分是否适当?实验操作是否规范有序? b.数据的记录、处理是否恰当 2. 评价方法:种群密度的掌握情况,完成课后检测题。 评价指标:1.标志重捕法计算步骤规范合理,结果全对者为优 教学评价 2.检测题得60分合格,80分为优 3. 种群特征的内在联系图是否合理、规范 评价方法:正确画出种群特征的内在联系图(小组内+小组间+教师点评) 评价指标:1)种群特征是否全面 2)种群特征间的关系是否正确 3)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其关系特点 专题二 „„

专题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怎样变化的,尝试构建数学模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