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第1课时 :理解种群的概念,说明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应用 活动一:
1、分小组说一说你对学校操场蒲公英数量计算这一问题的看法,记录下来,小组代 表在班级上交流
提出要探究的问题——什么是“样方”?如何确定“样方”?要选几个样方?多取几个样方结果会不会更准确些?在小组讨论、交流关于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你有那些疑问。
3、教师展示模拟样方的计算,假设这副图代表一块面积为100m2的草地。图中黑色圆点代表蒲公英,白色圆点代表其它植物。请同学们估算一下这块草地上蒲公英的数量。
计算该样方中个体数
注解:图中圆球为某个样方中的要测量个体数 问题:该样方中要测量的个体数目是多少? 用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时,要注意一下几点: ① 样方的大小
样方的大小应该根据所调查对象的大小和分布情况而定。 ② 样方的数量
相对多一些较好,样方数量越多,统计的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 ③ 样方的位置
没有确定的位置,要做到随机取样。介绍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 ④ 个体的统计
遵循一个规则: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教师总结:用样方法估算允许有一定的误差如果现在要调学校老鼠的密度,还能不能用样方法? 活动二:
1、教师介绍: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来讲,用另外的一种方法-标志重捕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
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 第二课时:种群的概念和种群特征及内在联系 活动一:
1、教师展示图片,展示蚂蚁一起找食物、狼追羊、豹追鹿等图片,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引出种群的概念。 分析一下是不是一个种群: a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 b某集市上卖的全部的同种白菜。 c某村子中全部青年男女。 d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鲤鱼。
总结:种群的个体之间,不同的种群之间通过特定的关系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这时种群就表现出个体不具有的特征。 到底种群有哪些特征呢?
2、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既然是一个种群,肯定会不断的产生一些新个体,同时也会有个体不断死亡,所以研究种群还必须了解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它也是种群数量的一个特征。学生看课本、总结、思考、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3、展示沿海城市人口集中时的视频: 教师:
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学生观察,思考并讨论。除了出生率和死亡率外,迁入和迁出也会影响到种群的密度。
总结: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都是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是种群的一个特征。
4、教师展示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的图片
学生观察,同时思考,看图分析表述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 思考:预测未来人口的变化趋势
教师总结:以上这些都是种群数量上的特征,种群除了数量上的特征以外,还存在其他方面的一些特征,比如种群的空间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描述: 5、巩固练习
可评价的学习要素: 1. 评价方法:现场评价 种群密度计算是否正确 评价指标:a.评价本小组样方划分是否适当?实验操作是否规范有序? b.数据的记录、处理是否恰当 2. 评价方法:种群密度的掌握情况,完成课后检测题。 评价指标:1.标志重捕法计算步骤规范合理,结果全对者为优 教学评价 2.检测题得60分合格,80分为优 3. 种群特征的内在联系图是否合理、规范 评价方法:正确画出种群特征的内在联系图(小组内+小组间+教师点评) 评价指标:1)种群特征是否全面 2)种群特征间的关系是否正确 3)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其关系特点 专题二 „„
专题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怎样变化的,尝试构建数学模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