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交际语境顺应视角下的语内语用失误研究

来源:九壹网
2015年6月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Jun.2015 VoI.32 No.6 第32卷第6期 交际语境顺应视角下的语内语用失误研究 要建姝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摘要:语用失误是语用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是目前语用失误的研究却呈现出一种“重语际、轻语内”的态势。文章以 耶夫・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为研究框架,对忽视交际语境诸因素间顺应关系而产生的语内语用失误进行了较全面的实 例分析,以期为语用失误的后续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交际语境;顺应理论;语内语用失误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44X(2015)06-0022-03 自从英国语言学家珍妮・托马斯(Jenny Tomas) 首次提出“语用失误”这一概念以来,国内众多专家学 者就尝试着从多个角度对语用失误的概念、类型、成因 者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求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或应用模 式,以全面、详实地阐释语用失误这一现象。作为语用 综观学说核心内容的顺应理论(Adaptation Theory)可 谓此背景下的可行选择。鉴于此,文章拟从交际语境 顺应的理论视角,分析语内语用失误的成因,探讨同一 母语文化交际中的言语顺应问题,以期为语用失误的 以及防范策略等展开分析研究,成果可谓丰硕。例 如,黄次栋在《语用学与语用错误》一文中,首次提出 了“语用错误”的概念,详细介绍了十种不同的语用错 误,并着重指出了要避免语用错误就必须重视语言形 式在各种非语言环境下的应用,必须重视言语行为的 交际意义¨ 。何自然和阎庄在《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 中的语用失误——汉英语用差异调查》一文中,指出 语用失误主要是交际双方由于缺乏语言语用知识或社 后续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一、语用失误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珍妮・托马斯(Jenny Tomas) 指出:“只要听话人感知的话语意义与说话人意欲表 达的或者应该为听话人感知的意义不同,就会产生语 交语用知识而产生的 J。何自然还从外语教学的角 度剖析了语用失误的成因,指出教师教学不当和教学 材料失真都有可能导致语用失误 J。孙亚从认知语 用失误”_6 J。但国内有些学者则认为语用失误应该从 说话人的角度去定义,而与听话人无关。例如,钱冠连 认为语用失误是说话人在交际中虽然使用了符号关系 言学的角度提出语用失误是由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的 心理表征差异造成的L4 J。戴炜栋和张红玲指出表层 正确的句子,但是却不自觉地违反了社会规约或人际 规范等而导致的失误。钱冠连进而又将语用失误区分 为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失误和同一母语文化交际中的 失误,即语际语用失误(interlingual pragmatic fail— ure)和语内语用失误(intralingual pragmatic failure)两 文化迁移和深层文化迁移是语用失误的主要成因;外 语教学要实现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 际能力的双重目标,就必须要将文化教学放在与语言 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并将两者有机地统一 起来_5j。 大类 。何自然也是从说话人一方强调指出:“语用 失误是由于说话人说话不合时宜,说话方式欠妥或者 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的失 误” 。既然言语交际是双向的,那么语用失误就可 综上所述,虽然国内语用界的专家学者们已经从 文化差异、外语教学和认知语言学等不同视角,围绕跨 文化语用失误,阐释了语用失误的概念、类型、成因以 能由说话人或者是听话人引起。结合上述专家学者的 及防范策略等,但是事实上,在同一母语文化交际中, 由于交际双方社会地位、价值观念和知识层次等方面 的差异,语内语用失误也可能存在。近些年来,专家学 收稿日期:2015—05—03 观点,笔者认为语用失误是指在跨文化交际或同一母 语文化交际中,说话人由于不自觉地违反了社会规约 或人际规范等而产生的错误或是听话人由于自身原因 作者简介:要建妹(1977一),女,山西太原人,讲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22・ 未能准确理解说话人意义而造成的错误。 二、交际语境顺应理论 比利时语用学家耶夫・维索尔伦(Jef Vers- ehueren)在Understanding P matics((理解语用学》一 书中,提出了语言综观学说,完善了顺应理论,从而为 语用学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模式。 耶夫・维索尔伦指出,在生成话语意义的过程中, 话语与语境之间是互动顺应的,不同的语境成分限制 了交际双方语言形式的选择和语用策略的应用。语境 主要包括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两大类。语言语境是指 交际双方使用语言时依据语境因素而选择的各种语言 手段。交际语境则属于非语言语境,主要包括语言使 用者、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等因素 。语 言使用者是交际语境中的核心要素,因为只有处于交 际过程中的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才能激活交际语境中的 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等语境因素,才能实现 语言的交际功能;同时交际语境中的诸语境因素也会 影响到语言使用者在理解和使用语言时所做出的 选择。 国内语用学界的众多专家学者也曾提出过语用失 误研究的顺应性框架或模式。文章拟在吸收前人研究 成果的基础上,对语内语用失误进行交际语境顺应性 考察与分析,以此来验证交际顺应理论对语内语用失 误研究的阐释力。 三、交际语境顺应视角下的语内语用失误研究 (一)忽视对语言使用者的顺应 语言使用者(Language Users)主要指交谈双方以 及与交谈内容相关的其他人。为了研究方便,文章中 的语言使用者仅指交谈双方。言语交际中,交际双方 应重视交际对象的性别、年龄、身份、职业、社会地位和 知识层次等因素 ,并在语言选择过程中注意顺应 上述因素,以避免交际中断或失败,造成语用失误。 例如,近Et某位家长带孩子去一家三级甲等医院 的耳鼻喉科寻诊,该科室一位主任医师在做完检查, 交待孩子病情时说了如下一番话: 孩子的中耳道发炎了。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全部或 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多发于儿童。 家长听完之后,一脸茫然、六神无主。究其原因, 即是该主任医师忽略了孩子家长的知识层次(非医学 专业人士),使用了医学专业术语来交待病情,令家长 不知所云,致使交际无法达到预期目的。 又如,在研究生毕业送别宴上,酒过三巡、菜过五 味,一位男生为了表示和导师间的亲密程度,举杯叫 道:哥们,喝!可是那位导师却岿然不动,丝毫没有要 接杯的意思。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素有“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的文化传承,哪怕对方只是教过自己一天 的老师,学生也要一辈子当作父亲看待。不难看出,上 述言语交际就是因为这名研究生未能顺应交际对象的 年龄、知识层次和社会地位而引发交际中断,造成语 内语用失误。 再如,1991至1996年间,美国NBC电视台曾经 播出了The Fresh Prince ofBel-Air(新鲜王子妙事多》的 喜剧片。该剧主要描述了主人公威尔为了摆脱费城黑 人贫民区的恼人邻居而转学到了贝莱尔的富人中学, 与姨妈家人共同生活的故事。剧中,威尔与姨妈初次 见面时的一段对话便凸显了由于知识层次和社会地位 差异而产生的黑人族裔之间种种微妙的语言冲突。 Mignon:Did you enj0y the trip? Will:The plane ride was stupid.All the way see— ond.class. Mingon:Excuse me? Will:1 was saying the plane was dope. Mignon:Excuse me? Will:Dope. 上例中,威尔的粗俗用语(dope,stupid)让习惯 了中产阶级优越生活的姨妈难以接受,交际中断了数 次,语内语用失误难以避免。 (二)忽视对物理世界的顺应 物理世界(Physical World)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因 素就是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其中时间关系主要包括 说话时间、事件时间和指称时间等。空间关系则主要 包括绝对空间关系和参照指称对象的相对空间关系。 除此之外,交际对象的外表形象、身体姿势和生理特 征等非语言因素也是物理世界的组成要素 ]9 I9 。无 论在域内文化交际,还是域际文化交际中,交际一方 如果未能顺应物理世界中的上述因素,言语交际就可 能中断或失败,语用失误就可能产生。 例如,某小学教师:“今天是星期一,同学们做好 手抄报作业以后,隔天交。” 某小学教师:“今天是星期二,请同学们把老师昨 天布置的手抄报作业交上来,待老师挑选好优秀作品 后,为同学们在后面墙壁上陈列展示。小学生们:“啊 ……啊……啊……,昨天是星期一,隔过今天的星期 二,不就是明天星期三交手抄报嘛,怎么会是星期二 交啊?” 上例中,小学生们之所以未能在老师规定的时间 内完成手抄报作业,就是因为老师采用了极易引起歧 义的时间指示词“隔天”(隔天是间隔一天的简称。通 常指特定某一天的后面一天。相对于今天而言,也就 是明天的意思);而小学生们理解的“隔天”是隔过一 天的“后天”。其实,由于误用时间指示词而导致的语 内语用失误,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 ・23・ 再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小时候是放牛娃,常 心理世界(Mental World)主要包括交际双方的 和一些穷朋友玩。他一当上皇帝,便有两位穷朋友来 情绪、性格、意图和愿望等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因素。言 投奔。第一位朋友一见他,便说:“皇上你还记得我 吗?以前你我都是放牛的,有一次在放牛的时候,我们 把偷来的青豆煮着吃,还没熟就抢着吃,把瓦罐都打翻 了,结果青豆撒了一地,你只顾抢豆子吃,把草叶都卡 在喉咙里了,还是我叫你吃青菜,你才没被噎死。”朱 元璋听后很生气,嫌此人不顾颜面,立刻叫人棒打出去 了。后来另一位穷朋友听到后,也来投奔朱元璋,他 说:“皇上还记得吗?当年微臣随驾扫荡泸州府,攻破 罐州城,拿下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菜将军。”虽然 讲地是同一事,但后者由于顾及了朱元璋的颜面,一时 龙颜大悦而被册封为御林军总管。 在上述例子中,朱元璋已不是昔日的放牛娃了,若 不审时度势,非但求人不成,可能还会招惹是非。后者 之所以能够加官进爵就是因为他顺应了时空转换和关 系变化,适时将往昔的朋友关系成功地转换为君臣关 系,进退有据,行动有节;而前者仍旧固执地坚守彼此 问的平等关系,造成角色定位与时空脱节,最终心愿 难成。 (三)忽视对社交世界的顺应 社交世界(Social World)是指社会环境和社交场 合等对交际双方言语行为所规范的原则。交际过程 中,交际双方的语言选择必须符合社会环境、社交场 合以及言语社团的交际规范和交际原则,否则语用失 误在所难免 ] I9 。 易中天在《谈福建方言》一文中讲到:“如果如赣 语像刀,客家话像圈子,那么闽语就像是石头,而且是 活化石。”因为福建人说话简直就像是在说古汉 语——你叫汝、他叫伊、吃叫食、走叫行、脸叫面、黑叫 乌、锅叫鼎、绳叫索、翅膀叫翼、图章叫印、房屋叫厝、棉 袄叫裘。试想,当两个福建人相互询问“食糜未”(喝 过粥没有?)或“有伫无”(在不在家?)时,来自北方方 言区的北京人会不会感觉是进人了时空隧道呢? 再看下面两位同学问的对话: 张杰:李婷,我一会儿要去趟超市,你有没有东 西要捎? 李婷:好啊!你顺便给我捎些水果吧,反正你自 己也是要去超市买东西的。 上例中,张杰满心欢喜地期待着对方的感激与赞 美,而李婷一方不得体的回答着实令张杰始料未及,倍 感失望。言语交际之所以未能达到预期目的,主要原 因是李婷一方忽略了社交礼貌原则,看轻了张杰付出 的努力,致使张杰的善意帮助退变成了一种理所应 当,最终造成了语内语用失误。 (四)忽视对心理世界的顺应 ・24・ 语交际中,说话人语言选择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顺应 听话人心理世界的动态过程 J87 ;如果交际一方未 能顺应对方的心理语境,轻则达不到交际目的,重则 可能引起对方误解。 例如,在慰问死者家属时,由于家属还沉浸在失 去亲人的痛苦当中,说话人言语时应注意顺应家属的 心理语境,尽量避免谈及死亡、去世等字眼,尽量使 用温和、模糊的言语,点到为止。“1 was very sorry to hear that your father was killed in a plane crash.”这句 话就极不得体。听话人丝毫感受不到来自说话人的同 情与安慰。其实,在慰问死者家属时,说话人不宜多 说,只须对家属说:“1 was sorry to hear about your fa. ther.”就足见真切、得体了。 再如,某肿瘤科医生在查房时,对肝癌切除术后 的老赵说:“肝癌虽然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但 是随着外科手术技术以及多种局部治疗等非手术疗法 的成熟,肝癌的预后效果较过去已有明显提高。”其实 肝癌切除术后的老赵最渴望医生能稍加安慰,以缓解 内心的焦虑与不安;但是这位医生如此不当的探问方 式,只能令老赵倍感焦虑紧张,倍增心理压力。即使这 位医生是“实话实说病情”,但在当时的情境下,他不 妨顺应病人老赵的心理语境,善加宽慰、耐心开解, 其效果也肯定好过如此“实话实说”。 四、结语 文章以耶夫・维索尔伦的交际语境顺应理论为研 究框架,提出了语内语用失误研究的顺应性模式,对忽 视顺应交际语境诸因素而造成的语内语用失误进行了 较为详细的实例分析。笔者相信这个具有创新意义的 应用模式可以深化对语内语用失误的认识,可以验证 集诸多研究优势为一体的顺应理论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黄次栋.语用学与语用错误[J]。外国语,1984,(1):13 —18. [2]何自然,阎庄.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汉英 语用差异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6,(3):52—55. [3]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孙亚.从认知角度看语用失误[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3):59—61. [5]戴炜栋,张红玲.夕 语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外语教改的 启示[J].夕 语界,2000,(3):2—8. [6]Tomas J.Cross 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 guistics,1983,(4):91—112. [7]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7. (下转第33页) [3]肖海军.商会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10:254—255. [7]刘鹏,刘双丰.促进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的对策——以 吉林省为例[J].行政与法,2014(11):13. [8]文宏,卓黎黎.论中国行政改革的公共服务市场化方向 [4]王名,刘国翰,何建宇.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 会选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64. [5]黄孟复.中国商会发展报告NO.2(2007)[M].北京: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45. [6]马长山.法治进程中的“民间治理”:民间社会组织与法治 [J].行政与法,2005,(5):37. [9]杨建顺.论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及其制度支撑[J].中国法 学,2006,(6):27. 责任编辑:陶晖 秩序关系的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71. Legislation on Chamber of Commerce with the Transfer of Government Function CHEN Hong—guang,GAO Ran (Law School,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60 1,China) Abstract:The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the third Sector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government,for both are similar in the value targets and service objects.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government function transfer,China’S ex- isting legal system of the chamber of commerce cannot meet the needs of the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the government function transfer.The Legislation for Chinese Chamber of Commerce is badly required.In view of the selection path that the chamber of commerce legislation promotes the government function transform,the paper puts forward improvement of the environment of the legal system,defines the position of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the government function,and ad— vances the public service marketization,innovates the government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chanism,intensiies policy fsuppo ̄and relate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trade association legislation;govemment function;transfer (上接第24页) [8]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 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责任编辑:郑诗锋 Research on Intralingual Pragmatic Fail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ve Context Adaptation YAO Jian—shu (Chengyi College,Jimei University,Xiamen Fujian 361021,China) Abstract:Pragmatic failure has been one of the hot topics in the study of pragmatics.But the current research is more confined to the pragmatic failures in the cross—cuhural communication.but less focused on those in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The paper bases Verschueren’S Adaptation Theory on its framework and carries a comparatively detailed case analysis on the intralingual pragmatic failures caused by ignoring the adaptation among communicative context fac. tors in order to provide a new thinking for the follow-up study of pragmatic failures. Key words:communicative context;Adaptation Theory;intralingual pragmatic failure ・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