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小节 作品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920年主持《小说月报》,1921发起“文学研究会”):
《蚀》三部曲:《幻灭》(1927,慧女士、静女士——章静、抱素、强猛)
《动摇》(1928,方罗兰、胡国光、李克、孙舞阳) 《追求》(1928,张曼青、王仲昭、章秋柳、史循) 《虹》(1929,梅行素、韦玉、柳遇春、惠师长、梁刚夫)
《子夜》(1933,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买办金融家赵伯韬、封建地主冯云卿、金融资本家杜
竹斋、鹰犬屠维岳、中小资本家朱吟秋、林佩瑶)
《林家铺子》(1932,林先生)
农村三部曲:《春蚕》(1932,老通宝、阿多)
《秋收》(1933) 《残冬》(1933)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1935,论文,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
《时间的记录》(1945,包括《风景谈》[1941,《文艺阵地》])
《腐蚀》(1941,赵惠明,以皖南事变为背景,日记体)
《见闻杂记》(1941,散文集,包括《白杨礼赞》[1941,《文艺阵地》])
《霜叶红于二月花》(1942,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王伯申、封建没落地主赵守义、青年地主钱
良材、张婉卿旧式女性的蜕变)
《清明前后》(1945,剧作,胡永清,赵自芳女性民族资本家)
《锻炼》(1948,严仲平) 《多角关系》(唐子嘉)
《第一阶段的故事》(何耀先)
《当铺前》(王阿大) 《水藻行》(财喜、秀生) 《大鼻子的故事》(小瘪三)
《烟云》 《三人行》 第二小节 概述
为什么说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在30年代开创了新的文学范式?(茅盾《子夜》对现代长篇小说艺术框架的构建有什么独特的贡献?)(这两问是两个考题,答案主要针对第一题) 茅盾在小说领域继承了五四文学研究会人生派的现实主义精神,建立了全新的“革命现实主
义文学模式”。
1、积淀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与时代典型的创造。不似鲁迅的“历史视角”,而采用“现代视角”,反映重大题材,反映“时代性”与“社会化”的现实主义传统。其创作充分适应了
30年代社会生活内容的变化,大大提高了小说反映广阔社会生活的可能性。
2、气势阔大的创作“史诗传统”,以描写社会的“全般”见长,将笔触深入到到现代中国社会的各个历史时期、生活领域和社会阶层。以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宏伟的史诗性结构,大
规模地、全景式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
3、注重社会分析的“理性化”叙事传统。在小说叙事中贯穿清晰的理性思路,通过精细观察,运用社会科学理论分析现实,指导创作,客观叙述,并以此取舍情节,创造人物,托出主题,揭示现实社会生活的“本质”。具有社会科学家的气质,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
长史。
“茅盾模式”的创造开创了左翼文学中“社会剖析派”的主流范式,是对五四的“个人化”
和“情绪化”以及“革命浪漫主义”中过分追求直觉与非理性创作倾向的反拨。
论述茅盾的艺术成就。
1、题材的选择与主题的开掘上。他的小说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自觉地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与鲁迅发掘平凡的日常生活的悲剧性与喜剧性不同。其作品按时间排列起来,可谓提供了20世纪上
半时段中国社会的编年史。
从叙事角度而言,其小说常以社会斗争为故事的轴心,必然显示出题材的强烈政治性。其爱情描写从属于青年知识分子阶层的表现,是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小说的身份与五四时的个人立场叙述不同,所持的是一种社会化、集体化的立足点。其小说叙述人,显出个人化
体验的缺乏,更多以历史代言者的面目亮相。
2、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塑造。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不同于鲁迅抓住人物性格主要特征予以传神的勾勒的白描手法,作家更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将人物的行为、情
感、心理、个性诸点,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
其人物是典型环境中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历史客观条件、客观环境造就的。故而总是从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来突出人物性格及其发展。在其中,又特别注重人物的经济关系及经济地位的变化,与鲁迅往往重从人物的精神去展现人物性格、命运不同。这一转移与第一个十年强调文学与思想革命的关系,第二个十年更强调文学与无产阶级政治、经济革命的关系的文学思潮的演变有着内在的联系。其性格塑造更能体现第二个
十年的文学时代特征。
3、进行了“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造。主要创造了民族资本家与时代女性两个形象系列。 A、前者如《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轮船老板王伯申、《清明前后》的林永清夫妇等,勾勒出了20世纪前半世纪民族资本家所走过的历史道路,既写出了其总体历史特点与发展趋向,
又展示了现代史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具有了历史的具体性。
B、其女性主要又两种类型:静女士、方太太,属于和谐、匀称,与传统的东方女性有着更多的精神联系;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属于代表热烈、狂欢,从道德伦理观念、生活追求、到性格、气质都炯异于传统东方女性,受着欧风美雨的新思潮直接影响而产生的西方型女性,
也是现代社会出现的新人。
a、她们否认既定的道德,认为使自己愉快便是道德。不依恋感伤过去,亦不冥想未来,着
重现在。
b、反对克己的清教徒生活,崇尚享受,厌恶平庸,追求刺激,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强悍的泼辣的个性,在精神实质上与民族资本家的男“英雄”相通。本来她们不是革命者,但只要环境转变,是能够革命的。她们有趋向极端、易于动摇的一面,但也有着对封建的叛逆方面。
4、30年代都市文学最早的代表作品。其两种文学人物,主要生活在都市。与其他两种都市文学的表现形态相比,即与用城乡对比表现乡村的善良人性和都市的罪恶人性,或用现代人的感觉来体验都市相比,他属于历史斗争派模式,以都市中阶级的对峙、人与人的斗争作为
主线表现一个亢奋、变化的贫富差别显著的城市社会。
5、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而又严密完整。不同于鲁迅的
单纯而严正的短篇小说的布局追求。可见现代小说结构艺术的发展。
6、注重细腻的心理刻画,追求社会历史的剖析与社会人的心理剖析的统一,提高了心理刻画在我国现代长篇小说艺术中的地位。不仅努力挖掘与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深刻的社会历史的内容,且注意把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运动中,展现人物心理发展的历史,同时,又调
动一切心理描写的手段,加以综合运用,以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