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巴金《寒夜》思想的艺术表达解析

来源:九壹网
DOI:10.16412/j.cnki.1001-8476.2016.32.033巴金《寒夜》思想的艺术表达解析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 张海轮摘要:《寒夜》是巴金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思想艺术价值极高的当代文学作品。巴金以一个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家庭作为背景,以家庭矛盾作为出发点进行巧妙构建,深刻地解剖了中国独有的“家国一体”的制度,形象地阐释出母系家长制强权下的残酷斗争,让主人公的灵魂进行生与死的思辨,形象生动地展示出了巴金精神世界的苦闷与彷徨。关键词:《寒夜》 文学思想 艺术表达(一)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家庭格局瓦解在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束缚着女性,女性在整个家庭中没有地位,男性主宰着整个家庭,他们用封建礼教来管教约束自己妻儿老小。巴金在小说里,用深刻的笔触批判了封建专制家长制度,揭示这种制度下被压抑的人性以及残酷冷漠的社会现实。在《寒夜》里“严父”形象的客观缺席,使得母亲形象升格为家长权威,而母亲继承这一传统的家长制,又暗示着作者对中国亲情文化的理性认识。同时巴金塑造的曾树生这一女性形象在汪家地位不再像传统女性那样卑微,她们面对婆婆的冷嘲热讽不会再逆来顺受,他们年轻有活力,有自身的思想,有着稳定的经济收入,同时活跃于各种社交圈。巴金笔下的女性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不再是蜗居于家里的小女人,而是冲破家庭束缚的新一代。 [1](二)两种文化的交叠与冲突 汪母和曾树生之间的矛盾实质上是新旧文化的冲突,汪母代表封建伦理文化,她以八抬大轿明媒正娶为价值取向,同时标榜自身是读书人来讽刺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主而勇敢冲破旧规陋习的曾树生。汪母用偏激的“为妇、为媳之理”来衡量曾树生的实际工作与交际,并且衡量她未来不会长久和汪文宣在一起。汪母用旧道德来约束曾树生,认为她不守妇道不顾家庭、追求享乐,整日在外面吃喝享乐,在外面“找情人”,是一个“比娼妓还不如”的人。曾树生是小资产阶级的代表,她尊重自身的价值和尊严,根据内心的真实感受去寻找理想的生活。当她自身的人格与尊严被伤害时,她坚决予以捍卫,她能够圆滑地与同事和睦相处,却没有传统知识分子那样迂腐的内心。她虽然也有梦想,但当梦想的虚幻性与现实不符时,她就会及时调整方向。她也有高尚的牺牲精神,当她发现自己在家庭里所做出的贡献不被认可,当夫妻矛盾和婆媳矛盾都无法调和时,她决定离开这个灰色家庭进行自救。二、《寒夜》中灵魂生与死的思辨汪文宣是《寒夜》中的核心人物,他灵魂深处的矛盾性让他的生命充满悲剧色彩。在他妻子、母亲口中他是一个yuwenjianshe001@163.com老好人,甚至连他自己也意识到这点。巴金把汪文宣描绘成一个传统社会的“老实人”,让他承受多方面压力,让他的灵魂游荡在“生存”与“死亡”的边缘,并用“我要生存下去”苍白式的呼告,让读者的神经如箭在弦上。作品中“老实人”的形象作为一种象征性符号,不仅是作品中主人公性格真实描写,更是一种对那个时期知识分子思想矛盾性的一种真实写照。(一)巴金对当代启蒙教育的客观思辨通过阅读《寒夜》,巴金借助汪母和汪文宣等人之口,向社会发出“读书无用,知识误我终生”的口号。巴金借助汪母之口发出无声叹息:“我就后悔当初不应该送你去读书,我害了你一辈子。”“知识误我”体现出巴金对五四之后一系列启蒙思想活动的质疑。在一个充满权势欲望的社会里,“知识”毫无价值,只有当人把知识转化权势时,知识才会形成应有价值。汪文宣内心对权势有仇恨心理,从他对“周主任”的态度中可以表现出来。汪文宣正是因为嫉妒“周主任”成功地将知识变成“权力”,才过上了十分优越的生活。知识对于汪文宣而言已经无任何价值,因为他连将知识转化为权势的内在活力都没有,对于他而言,知识已经失去了实际运用价引言《寒夜》是巴金在新中国成立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继《家》之后的一部现实主义杰作。无论是从思想深度还是艺术技巧上来看,《寒夜》都是巴金创作上的一座高峰。《寒夜》发生的背景是1944年冬天的国民党陪都的重庆,描述一个小知识分子被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所压制,最终走向死亡的悲惨故事。一、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深刻批判巴金善于写家庭生活题材的小说,这类题材代表其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将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旧伦理道德,具有鲜明的思想性。作品中洋溢着中国传统的“小家”构成“大家”再到“大国”的观点,这是典型的家国同构观念。巴金家庭小说中反封建思想对当时有着深远影响,因为他目睹过封建家庭的内部斗争,从而在小说中不遗余力地批驳封建家长专制,对家庭伦理和道德观念进行重构。《寒夜》讲述了一个“母系”家长专制故事,一个因为“母爱”杀人的家庭惨剧——汪文宣最终死于母亲严厉的压制下。63文学WEN XUE权力的依赖者,表现出巴金对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社会身份与人格缺陷的一种比他人更为精辟的理性认识与透彻的人生体验。的体悟汪文宣与曾树生之间本身就是两种不同生命状态的撞击。生活压力、强悍的妻子、婆媳矛盾等多种因素是导致汪文宣人生悲剧的外因,自身生命的衰退则是加速汪文宣死亡的内因。因为他知道无论是在经济条件还是身体上,都与曾树生相差太多。汪文宣对陈主任充满反感与抱怨,但是汪文宣从陈主任身上感受到年轻与活力。当看到陈主任那“体态魁梧,气宇轩昂,强壮的体魄”时,汪文宣顿时觉得自己太过猥亵与衰退,而妻子与陈主任站在一起才是完美和谐的一对。汪文宣在内心深处默默进行着生与死的灵魂对话,作者让曾树生用灵魂导入的形式进行自白式剖析,从另一个方向去强调汪文宣死亡的悲剧意义:“他永远就是一幅濒临死亡的样子,我还是活人,我希望在自己生活范围里看到一个活人。”曾树生坚信只有“自己才能救出自己,自身还年轻,我的生命力还是如此旺盛,我想活得精彩与灿烂。”曾树生的生命活力与汪文宣的垂死生命形成一种强有力的对比,这种“生与死”暗中较劲,深深刺激着巴金内心的忧患意识。巴金深刻地明白在传统以男性意识为主体的社会结构里,这种体制结构正走向瓦解,这一点从汪文宣的下一代汪小宣身上便能得到有力证明。汪小宣从外形到内蕴简直是汪文宣的复制品,虽然才十三岁,但是贫穷、冷血、冷静已明显地体现在这个少年身上。年少而没有青春活力,他的生命力已经提前枯竭。如果汪文宣自身生命力衰退是这个环境造成的,那么小宣自身生命力衰退就是传统儒家中庸文化家庭造成的。那种少年老成、弱不经风,不正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真实写照吗?我们从《寒夜》中的思想内核可以看出巴金思想的复杂性,以曾树生强悍的生命象征“现代性”终将[2]值。他自身连一个普通银行员工都不如,并发出感叹“我怎么会变成这样一个(无用之人)”。巴金正是借助一个小职员的生与死对当时强权社会不合理的制度公然发起了强烈反击。(二)对当代青年知识分子自身人格的反省“儒家”中庸之道对中华民族的人格形成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中庸”思想不断侵蚀当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巴金用“老好人”形象来设计汪文宣的性格特征,并不是对其大力褒扬,展现出在日益激烈家庭矛盾之中,汪文宣本人站在“宁愿自身受苦,也要拖住两人”的立场。巴金十分同情汪文宣苦寒的家庭背景,但是对其毫无原则的行为表现出一种批判的态度。汪文宣的“老好人”形象过于迂腐,体现出当代知识分子一种内心的转变。他像一个夹心人,被夹在传统(汪母预设性)与现代(曾树生预设性),他希望用自己的“中庸”人格来化解汪母和曾树生之间的矛盾,反而使原本稀薄的生命加快了灭亡。两种文化的交叠与冲击,使他明白,只有放弃生命,才能获得解脱。汪文宣虽然将曾树生作为生命的“天使”,但是骨子里更多的还是偏袒“汪母”。曾树生有着青春活力,有着自身的社交圈,为了贫寒的家庭不断赚取收入贴补家用。汪文宣在内心深处希望曾树生是回归家庭的小女人。在《寒夜》开篇,汪家楼下住着一个“小女人”,她五官端正,性格温柔,说话温柔,不经意之间成为她与汪文宣共同观察的对象。汪文宣对“小女人”投以艳羡之色,表现出他渴望自己能够有“小女人”一样的老婆,曾树生对“小女人”投以同情之色,希望她能够和自己一样拥有独立人格。他对妻子的避让与容忍正是抱着妻子能够回归“小女人”角色这样一种期待,他用一种中庸态度来规避自己的家庭矛盾。“中庸”不是一种好的选择,它导致汪文宣不仅没有获得新生反而加速了死亡。汪文宣从“精英知识分子”变成“底层小人物”,从社会制度的反抗者转变为社会代替传统,汪小宣生命的退化不就是传统与现代混合下的一种畸形产物吗?(四)《寒夜》中巴金对于人性与生命意义的思考《寒夜》融入巴金对人性与生命的探索。汪母与曾树生之间的家庭矛盾,是观念与性格差异造成的,汪文宣和曾树生夫妻之间的矛盾是二者对自我生命价值的理解以及人生追求的方向不同而造成的。从两人的生命轨迹来看,汪文宣身患肺病,性格懦弱,老好人一个,面对上司压迫只能默默忍受,从有理想的青年变成一个自轻自贱的人。他的个人主体性被剥夺,只剩下一副空壳。而曾树生具有青春活力,有着自己的理想,不满于现有的生活,但是她不能吃苦,只是追求个人享乐和人性解放。两种不同人生状态与人生价值取向,最终导致了他们走上不同的结局。巴金小说表现出了生命个体内在的欲望需求,他用文字书写了个体生命价值存在的力量,不断鼓励人类去探寻生命价值的意义。[3] (三)巴金对当代知识分子生命退化结语《寒夜》这部作品为我们揭示出这样一个哲理:在这个充满强权的社会,如果自身胆小又懦弱,是无法跟上时代步伐的,只有随时调整自身生活目标和处事原则才能在这个残酷的社会中生存下去。汪文宣自身性格过于恬淡寡欲,为人过于谦虚谨慎,忍辱负重,这些传统素养束缚着他的灵魂,这让他与当时的时代相差甚远,唯有死亡才是他最终的结局。语 参考文献[1]张立.《寒夜》的多重思想意蕴及其不同的解读方法[J].青海师专学报,2006(02).[2]宋剑华.《寒夜》:巴金精神世界的苦闷象征[J].名作欣赏,2009(10).[3]焦建芳.论巴金小说的题材、思想意蕴及叙事特色[D].宁夏大学,2015(03).2016.116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