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范文澜在《中国近代史》中评论某一事件时,认为该事件“第一次向世界表示中国人纯洁的道德心和反抗侵略的坚决性,一洗多年来被贪污卑劣的官吏所给予中国的耻辱等”。这一历史事件是() [单选题] * A.抗日战争 B.甲午战争 C.虎门销烟(正确答案) D.洋务运动
02.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中说:“鸦片战争是中西关系质变的临界点,整个中外关系至此逆转,旧格局随条约缔结而俱逝,中国被不情愿地拉入到国际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以上内容属于() [单选题] * A.历史事实的叙述
B.历史结论的阐释(正确答案) C.历史原因的分析 D. 历史过程的描述
03. 1853年法国驻中国领事敏体尼写道:“(南京)英美商人都在叫苦,几星期来,他们的棉布一匹也销不出去,就是鸦片烟也无法销售,价格急剧下跌。”这是因为,当时() [单选题] *
A.中国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B.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C.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开展 D.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正确答案)
04. 1878年,实业家唐廷枢受李鸿章委托,以官督商办形式,创办中国第一座近代煤矿——开平煤矿,主要供应轮船招商局和天津机器局,也大量销售市场,获利甚厚。开平煤矿的创办() [单选题] * A.标志着近代工业的起步
B.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正确答案) C.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 D.实现了富国强兵救亡图存的目的
05. 下表为近代中国某次战役的军力对照表,据此判断,此次战役最有可能出现在 ()
[单选题]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正确答案)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06. 在百日维新期间,山东烟台牟平的学子张子昭得知变法的消息后痛哭流涕,当即手写血书,痛骂康、梁。在维新的措施中,最令他反感的应是() [单选题] * A.设立京师大学堂
B.废除八股(正确答案) C.派留学生出国留学 D.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
07. 有人认为近代一批先行者“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地位。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个新式国家……他们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存的秩序”。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单选题]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正确答案) C.维新变法运动 D.新文化运动
08. 据时人记述,在德军所驻守的(北京)顺德门外一带,“其界内新设各店牌号,有曰德兴、德盛、德昌、德永、德丰厚、德长胜等。甚至不相联属之字,而亦强以德字冠其首”。造成上述现象出现的相关条约是() [单选题]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正确答案) D.《胶澳租界条约》
09. 商务印书馆历史教科书1906年版:“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1933年版:“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对太平天国运动两种版本不同的描述解读有误的是() [单选题] * A.商务印书馆紧跟时代潮流(正确答案) B.历史教科书打上时代的烙印 C.不同政权制约着社会意识 D.主要矛盾变化影响历史评价
10. “1905年8月,经过十年零星的和不协作的行动之后,运动的各个山头都联合组成一个单一的反清组织,它变成了在以后两三年间使革命派被认为是真正夺权对手的工具。”该组织是() [单选题] * A.兴中会 B.复兴会
C.中国同盟会(正确答案) D.中国国民党
11. 下图是中国历史演进示意图,其中“D”处的社会政治主题是 ()
[单选题] * A.原始时代 B.封建时代 C.帝制时代
D.共和时代(正确答案)
12. “中国二千年何以没有真有生命的‘文言的文学’?这都因为这二千年的文人所做的文学都是用已经死了的语言文字做的。……所以我以为我们提倡新文学的人,尽可努力去做白话的文学”。持有上述观点的是() [单选题] * A.康有为 B.胡适(正确答案) C.李大钊 D.孙中山
13. 陈独秀说:“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像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 [单选题] *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促进了民族的觉醒,唤醒人们对国家事务的关心 C.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否定的倾向(正确答案) D.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
14. 近代教育家、思想家罗家伦在某场运动中曾亲笔起草了一份印刷传单《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提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这场运动() [单选题] * A.青年学生始终是斗争的主力 B.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
C.还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 D.工人阶级从此登上历史舞台(正确答案)
15.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红船劈波行,精神聚人心”是我党不同时期的领导人对党的某次会议重大影响的论述。该会议是() [单选题] * A.中共“一大”(正确答案)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16. “吴佩孚的势力被歼灭于两湖,孙传芳的五省联军也被打败,最近张作霖又在河南败绩。”上述革命成果的取得是在() [单选题] * A.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正确答案)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7. 图2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造型虽有差别,但永恒不变的是其中的五角星和“八一”两字,其中“八一”是为了纪念 ()
图2 [单选题] * A.黄花岗起义 B.武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南昌起义(正确答案)
18. 下列各项中,用以注解下图最恰当的是 ()
[单选题] *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万水千山只等闲”(正确答案) D.“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 下列是20世纪30年代《申报年鉴》对当时日军的某一侵华事件作的细节记录。该事件是 ()
[单选题]
*
A.九一八事变(正确答案)
B.南京大屠杀 C.卢沟桥事变 D.台儿庄战役
20. 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低柱。以下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第十三章的目录(缺第五小节标题)
该书第十三章第五小节的标题应是() [单选题] * 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正确答案) B.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C.全民族抗战的最终实现 D.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广泛建立
21. 右图是颁发的纪念章。作为史料,可以用来佐证( )
①全面抗战爆发的时间 ②中国工农红军的发展壮大 ③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单选题] *
A.①②
B.①③(正确答案) C.②④ D.③④
22.1937年,日军在南京烧杀奸淫的行径让他们的盟友也看不过去,德国驻华使馆在发回国内的电文中说“它是一台正在开动的野兽机器”。这可以印证() [单选题] *
A.日军对华侵略蓄谋已久 B.德国反对日本侵略中国 C.日军在南京的暴行(正确答案) D.德日在侵华问题上有分歧
23. 有同学以14年抗战为题材,制作了“抗战史事示意图”(图7),其中五个序号代表五个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宝岛回归” ②“家园沦陷”
③“血战台儿庄” ④“全民族抵抗的枪声” ⑤“中共七大召开” [单选题] * A.①②④③⑤ B.④③⑤①② C.②③④⑤①
D.②④③⑤①(正确答案)
24. 聂荣臻在答《抗敌报》记者问时指出,该战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井陉煤矿被彻底破坏,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正”“以战养战”等阴谋计划。该战应为() [单选题] * A.平型关战役 B.百团大战(正确答案) C.台儿庄战役 D.淞沪会战
25. 1942年1月,美、英、苏、中领衔签署二十六国联合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成立。中国《中央日报》社论称:“在今日整个世界之中,我们已是四强之一,中美英苏不但是现在反侵略阵线的四大主力,并且是未来重建新世界的四根支柱。在我国历史,我们的国际地位从未有达到这样高峰。”该观点所要说明的是() [单选题] *
A.中国已是反法西斯战争重要战场 B.抗日战争极大提高了民族凝聚力 C.各国联合是反法西斯斗争的关键
D.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正确答案)
26.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善于通过大众化的标语口号来发动人民。下列口号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打倒列强,除军阀” ②“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③“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④“要求和平、反对内战,要求民主、反对独裁” [单选题] *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①②④③(正确答案) D.③①④②
27. 过人民解放军一年的作战,战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双方兵力装备实力距离逐渐缩短。随后,解放军一举突破黄河天险,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武汉。与这一“突破”相关的是() [单选题] * A.南昌起义
B.挺进大别山(正确答案) 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
28. 在解放战争期间,以徐州为中心的某战役中“战斗打了7天7夜,粟裕就7天7夜躺在行军床上,日夜不停地打电话、等电话。经过激战,12万多人的黄维兵团终于被全部消灭。”这次战役是() [单选题]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正确答案)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9. 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张謇的“实业救国”;从詹天佑的“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到佟麟阁的“国家多难,军人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这是仁 人志士发出的时代最强音。这个时代的特征是() [单选题] * A.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B.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C.曲折前进,民族复兴
D.百年屈辱,民族抗争(正确答案)
30. 吴虞称赞鲁迅的《狂人日记》:“他这日记,把吃人的内容与仁义道德的表面都看得清清楚楚。那些戴着礼教假面具吃人的滑头伎俩,都被他把黑幕揭破了。”鲁迅在这里抨击的对象是() [单选题] * A.君主专制制度
B.封建礼教道德(正确答案) C.愚昧迷信思想 D.传统文言文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