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以学生能力发展为取向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取得丰硕成果

来源:九壹网
以学生能力发展为取向 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取得丰硕成果

为适应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怀化学院以学生能力发展为取向,从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体系、培养途径、培养机制等方面着手,积极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从2005年9月到2015年8月,历时10年,坚持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的改革路径,举全校之力,全面实施怀化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基本做法如下:

一、以学生能力发展为取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怀化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有六个:一是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树立“以学生能力发展为取向、通过三个融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教学新理念,解决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教学轻实践环节等旧的人才观、质量观、课程观。二是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解决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或盲目攀高、游离于“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之间问题。三是构建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体系,改以“技术逻辑体系”设置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体系,解决按照“学科逻辑体系”设置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薄弱而导致难以适用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四是实施课程教学综合改革,开展课程研究性教学和考试方式改革试点,解决课程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考试方法单一、评价体系不科学等问题。五是建立校地、校企合作教育的体制机制,改“封闭式单一学校教育”为“开放式校地校企合作育人”,解决地方本科院校与行业企业协同培养人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仍然处在探索之中和不完善问题。六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教师实践能力,解决传统的教师队伍并不能完全胜任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

二、以学生能力发展为取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基本历程

从2005年9月开始,怀化学院首先在全校范围内经过了近二年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得出的结论是怀化学院“必须走培养应用型人才之路”,全校上下提高了对“什么是应用型人才”、“为什么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怎样培养应用型人才”等问题的认识,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教育思想大讨论凝练出“以学生能力发展为取向、通过三个融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教学新理念,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定下了总基调:强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主线,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三个融通”(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融通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层面教育;在人才培养内容上,融通“公共能力、专业能力、发展能力”三种能力培养;在人才培养途径上,融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活动”三个育人平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愿意为基层服务的应用型人才。经过反复研讨,最终形成了“以学生能力

1

发展为取向、通过三个融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教学改革方案。从2007年9月-2011年6月,按照新制定的《怀化学院2007级人才培养方案》,在2007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32个本科专业共3108名学生中正式实施以学生能力发展为取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接着,在2008级—2010级共39个本科专业11143名本科学生中实施该改革,完成了一个周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改革的试点工作;从2011年7月-2015年8月通过对前4年改革实践探索所取得成绩和存在问题与不足进行总结,并在进一步进行调查研究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教务处制定了《怀化学院关于修订2011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提出了本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必须贯彻的五条基本原则和“四个坚持”要求。各教学单位按照教务处的整体设想,并结合各专业的实际,在反复研究和修正原有人才培养方案不足的基础上,制定了《怀化学院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2011年9月,该人才培养方案在2011级40个本科专业3729名学生中实施,开始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第二阶段的研究和改革探索。之后,2012级——2014级共49个本科专业11829名学生,按照不断修订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培养,使以学生能力发展为取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与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以学生能力发展为取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主要做法

怀化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做法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一是坚持“以学生能力发展为取向、通过三个融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教学新理念。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课程观,并将这一新的本科教学理念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实践之中,变成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思想观念更新问题。二是构建以学生能力发展为取向的全新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针对行业企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突出学生能力发展,按照“公共能力、专业能力、发展能力”的分类,设计各专业能力培养子目标,打破以“学科逻辑体系”来设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传统,按照“技术逻辑体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科学设置实现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的相应课程模块,融通学生“公共能力、专业能力、发展能力”三种能力培养,构建以能力为主线、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制定各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并在改革实践中全面实施该方案,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问题。三是构建以学生能力发展为取向的实践教学新体系。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构建以“三平台、四模块”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将学生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加重实践课时比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实践教学平台,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解决学生实践能力不强问题。四是实施以学生能力发展为取向的课程教学综合改革。融通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层面教育,采取试点先行、示范推动的方式,对全校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等进行综合改革。按照“有用、够用、适用”的原则,精心选择和优化教学内容,积

2

极开展课程研究性教学和考试改革试点,提倡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构建以能力考核、过程考核为导向的课程考核指标体系和评价方式,解决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考试方法单一、评价体系不科学等问题。五是推动以学生能力发展为取向的校地、校企合作育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针对社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改“封闭式单一学校教育”为“开放式校地校企合作育人”,建立校地、校企合作育人的体制机制,通过与行业企业、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办学协议、联合修订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度开展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等工作,以合作育人引领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解决校地、校企合作育人的体制机制不完善、不健全问题。六是提升以学生能力发展为取向的校园文化活动平台。围绕学生专业能力培养这一核心,融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活动”三个育人平台,努力搭建校园文化活动平台,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品位,将校园文化活动提升为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主渠道相并列的人才培养重要途径,解决学生能力发展途径单一问题。对于学科竞赛和其它创新创业活动,设立专项经费及采取奖励措施,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省级和国家级学科竞赛,并增设系列校内学科竞赛项目,做到将学科竞赛培训课程化,扩大学生受益面;出台《怀化学院关于实行大学生创新学分的实施办法》,规定凡参加校级及以上(含校级)各类学科竞赛、体育竞赛、艺术展演、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文学艺术创作、社会实践及职业技能培训等活动,取得突出成绩或获得资格证书者,均可申请获得相应的创新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支持学生发表论文、申请发明专利、实施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及大学生创业项目;大力支持专业类、学术类、科技类、公益环保类社团的发展,鼓励学生以学生社团为平台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创业活动。七是建设以学生能力发展为取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关键条件和重要保证,也是改革的难点。为有效推进以学生能力发展为取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通过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和引进、聘请、培训和交流等途径,全面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尤其是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项目、学科竞赛与科技文化活动的指导能力,解决传统教师队伍并不能完全胜任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

四、以学生能力发展为取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怀化学院以学生能力发展为取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取得了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其一,理论成果。课题组公开出版《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论文集1部(共收录论文81篇),在《高等教育研究》、《大学教育科学》等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33篇,较全面地总结了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做法和成功经验,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一是确立了“以学生能力发展为取向、通过三个融通培养应用型人才”新的人才观、质量观、课程观;二是确定了以学生能力发展为取向的应用型人才新的培养目标与规格;三是构建了体现以学生能力

3

发展为取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四是构建了以学生能力发展为取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新体系;五是探索了以学生能力发展为取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六是创建了以学生能力发展为取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教学管理制度体系;七是建立了以学生能力发展为取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其二,实践成效。怀化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取得了明显的实践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成绩斐然,获奖面广。2012年—2015年4年中,学生在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比赛等国家级、省级各类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活动中获得奖励共639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25项、二等奖53项、三等奖57项,省级一等奖122项、二等奖171项、三等奖211项;学生参加校级、省级、国家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较多,成效显著。2012-2015年4年中,学生共参加“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590个,其中国家级9项,省级51项,校级530项;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并发表了一定数量论文,获得了17项国家发明专利。以生物工程专业为例,2012—2015年,学生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73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57篇;我校学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7个;汉语言文学和广播电学新闻学两个专业公开发表论文数较多。2012级、2013级、2014级学生在各种媒体公开发表文章或作品分别为494篇、644篇、375篇,合计1513篇;学生参加各类专业资格考试人数较多,通过率较高。2012年—2014年,法学专业学生参加国家司法考试,分别有55人、54人、31人获得国家司法考试A证或C证,其通过率分别达到47.8%、47.4%、37.5%,三年平均通过率为44.9%,在同类院校名列前茅;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参加导游资格证考试,分别有80人、63人、20人获得导游资格证,其通过率分别达到47.9%、44.4%、36.4%,三年平均通过率为44.8%,在同类院校亦名列前茅。二是培养了一批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展现出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时代精神风貌。表现在多数学生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党爱国、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和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近年来,涌现了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铜奖获得者杨运大,国家环保部授予“全国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称号的李龙飞、湖南省优秀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之星”卓广、刘佐等典型。仅2012-2015年,分别有109名、1815名学生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比较扎实。2014年7月,怀化学院体育教育专业8名学生(随机抽签决定选手)代表湖南省参加3年一届的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获得团体二等奖、基础理论知识二等奖(基础理论综合单项第三名)、运动技能三等奖的优异成绩;同年9月,在教育部主办的第八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基本功比赛中,怀化学院2011级音乐学专业3名学生(随机抽签决定选手)代表湖南省参加比赛活动,获得团体总分三等奖(全国52所高校中排

4

名14名,二本院校中排名第一)、基础理论个人单项奖(取前10名,是二本院校唯一获得该奖项的选手)的优异成绩;同年12月,怀化学院科学教育专业学生参加第三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展示活动,在与来自天津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29所高校100多名选手竞争中,周晓珍、金强同学荣获初中组一等奖,何倩、胡谆同学荣获小学组二等奖;近三年来,怀化学院汉语言文学、英语等专业学生参加经湖南省教育厅和国家汉办两轮选拔的赴海外汉语教师志愿者储备人员考试,录取人数连续3年在湖南省高校中名列前茅。仅2014年就有杨玲等47名学生脱颖而出,被国家汉办录取为2014年赴海外汉语教师志愿者储备人员,在湖南省高校中排名第一;学生体质测试通过率高。2012届、2013届、2014届、2015届毕业生体质测试通过率分别为96.72%、94.89%、90.21%、95.19%;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高,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较强,发展良好。2013——2015年三年中,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分别达到84.14%、88.59%、91.51%。三是打造了一支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学校采取一系列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仅2013-2015年间,先后派出教师172人到企业行业实践锻炼和培训,共有100余名教师取得了相关行业资格证书,具有行业或工程背景的专任教师比例已达17.97%,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23%左右。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