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NG JIA CAN MOU农家参谋
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
韩红粉
(淮阴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江苏淮安,223003)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大学毕业生是国家最宝贵的人才资源,故应认真对待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客观原因,探讨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措施,研究成果对于逐步改善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近年来,我国的大学生就业环境并不轻松,就业市场长期处于波动状态,大学生就业难呈现出上升的状态,针对这种情况,积极探索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途径,既符合人才强国战略要求,也是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1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1.1 主观原因
1)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差。面临找工作的大多数应届毕业生,对未来充满困惑感、对社会充满恐惧感,在无形中不可避免地增加了许多精神压力,还没开始真正找工作就已经手忙脚乱了,当真正面试时,却又因为紧张的原因,不能很好地展现应有水平,正是因为这样也让许多真正有才能的毕业生错失了许多好岗位;仍然有许多大学生喜欢在发达城市发展,而不愿意去偏远地区,或者更热衷于在政府机构和大型国有企业工作,蔑视中小企业的工作岗位。由于各种各样的心理想法,大学毕业生并没有真正投入到社会,就徒劳断送了就业前景,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观原因。
2)大学生的自身能力不足。大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践操作经验,交际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资源等都存在不足,在工作中就会力不从心,而企业又喜欢有经验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在就业过程中,在大学期间获得各种专业技能证书会给毕业生增加优势,但这也使一部分学生在大学里面浑浑噩噩的度过每一天,通过投机取巧或欺诈手段来获得专业技能证书,并不认真钻研专业知识和提高实践经验,这对那些勤奋的大学生显然是不公平的,也造成大学生给社会留下了不美好的印象,这些都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2 客观原因
1)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高校在课程设置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大学生在校学到的知识偏理论,并没有相关实际操作的经验。专业设置也没有跟上社会需求,像考古学、历史学等,社会近几年对这些专业的毕业生需求明显减少,但是这些专业不仅没有减少招生,甚至还在扩招,这说明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落后,与社会的需求存在严重的不协调。
2)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不够健全。虽然高校和政府部门已经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和组织,但是这些机构和组织的活动形式不规范、活动内容单一,就业信息渠道也不够畅通,毕业生很难掌握更多的信息资料,也会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消极影响。比如现在信息发达,虽然有很多招聘网站,但是也存在很多虚假招聘信息,在大量虚假招聘信息掩盖下,毕业生会错过很多真正有用的招聘信息。
3)用人单位选人的影响因素。近几年来,因为存在大量渴望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导致用人单位在人才市场上有绝对优势的话语权,对大学毕业生的挑选格外苛刻,既要有学历,还要有工作经验,这种目光短浅的选才要求,不仅有损用人单位的长远发展,也会限制大学毕业生的成长和就业。
4)就业市场因素。当前就业市场的建设仍然欠缺规范,缺乏统一的就业制度。就业市场主要包括教育系统的毕业生就业市场、高校招聘会以及一些中介公司为获利而组织的各种招聘会。从表面看,如此多的就业市
-292-
场将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但这种无序的就业市场缺乏针对性,改善就业问题效果不显著。
2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措施2.1 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能力
大学生应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和劳动观,理性看待现状,对待现状,调整就业态度。不能只想到高薪舒服的大城市工作,要发扬青年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自己,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自己;抛弃传统就业观念,主动走出去找工作,不被动地依靠家庭关系解决工作;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做到因时因事因人而异的解决问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再抓住就业机会,大胆积极利用各种渠道发挥自己的优势,把真实实力推销出去,自然会出现乐观的就业局面。
2.2 发挥高校的作用
高校设置专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做到科学合理。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直接反映在课程专业设置上,因此在课程结构、专业设置上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改变教育方式,重理论也重实践,紧紧围绕社会需求。此外,高校应设立就业指导部门和就业指导课程,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就业动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开辟更广阔的就业舞台。
2.3 推进就业服务与就业指导
许多大学生没有科学的求职规划,不知道如何就业,势必会出现就业难的问题,那么推进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就非常必要。一方面,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引导大学生充分发挥其优势和长处,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职业生涯规划,适应社会所需。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将就业指导和专业教学有效结合,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最大发挥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
2.4 用人单位树立科学人才观
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根据岗位特点及需求合理配置人才,杜绝对学历的歧视和工作经验的高要求,消除就业歧视,做到人尽其用,避免人才的浪费。同时鼓励大学生将职业目标和企业目标有效结合,多给大学生发展的机会,将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这样可以达到促进企业长远发展和解决就业难的双赢效果。
3 结语
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应该认识到这是主客观多重因素引起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除了对政府、高校、社会提出了更多要求外,也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找到满意的工作,大学生必须具备各种优秀的素质,包括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只有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才能解决就业困难的大问题。
作者简介:韩红粉,1989年生,女,硕士研究生、助教,辅导员,研究方向:高校学生资助。
参考文献
[1]徐静.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制度因素及治理对策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3(9):100-104.
[2]冯晓星.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6):11-13.
[3]罗文红.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科学,2014(10):275-27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