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渔歌子教案

来源:九壹网
《渔歌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这首词。

2、理解词意。

3、想象诗的画面,并从这美丽的景色中体悟到作者自由、闲适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生准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了解张志和、积累张松龄的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1

一、导入:识词,了解词牌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张志和的词《渔歌子》。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比如:忆江南、念奴娇、清平乐,还有渔歌子。有些词牌还能表示词的内容,比如,渔歌子。它又被称为《渔父》和《渔父歌》。

二、初读,读正确,读得有点“词”味

1.初读,要求:读这首词,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要读得一字不错,字正腔圆。第二次,要读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2.指名读,评价。

3.画出节奏,和着节拍诵读。

4.诗词的读法和文章不一样,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就是讲究平仄。跟老师说:“平长仄短,依字行腔”,平:阴平、阳平,要读得高扬绵长;仄:上声、去声,要读得收敛短促。试诵读,指名诵读。

5.播放诵读示范曲。

三、想象,想出词中画

1.老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画面

师介绍: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兴起,或

2

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了这么多遍了,你眼中呈现什么画面了?(闭目,听老师配乐朗诵)

2.读出词中画

师:你的脑海中有些画面了吗?试着读一读,动笔划一划,这首词中写了哪些景物?(交流、指名说画面)

3.师生共同展示画面,理解词义

指名说:

(1)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2)这样说着,我似乎觉得这画面中还有一些声音、还能让人闻到一些气息。来,静静地,让我们走进这画面中,听——再闻闻——

(课 件:流水声、鸟鸣声、蛙鸣……)

师总结:(音乐)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云雾缭绕,一群洁白的鹭鸶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盛开了,斜风细雨中,花瓣带着点点晶莹的露珠飘落水中,肥美的鳜鱼游来游去。泛舟湖上的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悠然自得,久久不愿回家。从你陶醉的眼神中,我看到你心中的画面了,拿起笔,用心写下这幅画面。

4.生写话

3

5.交流成果

6.师总结读词方法:我们把这首词中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这么丰富的画面,这种通过词去想象画面是读诗词的好方法。

6.边想象边朗诵

师:此景此情,我们不禁想和张志和一起再吟《渔歌子》。(师生共同朗诵)

四、品味,品出“钓”中情:

过渡: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诗歌,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了解张志和吗?

1.了解背景

师介绍: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2.和诗、品出钓中情

师:这样吧,我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诗和诗吧。

4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指名说)

小结:①不愿回家②不愿回到朝廷做官,只想闲游野鹤,只羡神仙不羡官,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钓鱼和别人钓鱼不同,他从来不放鱼饵,而且鱼钩是直的。所以说此翁取适非取鱼。

3.配音感情诵读

师: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的心情,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来背诵。

4.诗词在古代是用来唱的,老师也试着给这首词谱了曲,想听听吗?师唱词。

五、拓展作业

5

张志和恋上了垂钓,不愿归。我们仿佛看到,在一个月明人静的夜晚: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还。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我们又看到在一个秋风瑟瑟的日子: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饮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我们还看到,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

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我们还看到: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这四首词加上我们刚学的西塞山,其实是张氏渔歌子五首,课下同学们可查资料书、可上网,把这五首抄在读书笔记上,念会背。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