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国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峻。为了缓解城市交通拥挤问题,各城市开始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该交通形式表现出便捷、环保、高经济效益的特征。为了确保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给乘客提供舒适的出行体验,必须开展运营风险管理工作,依托于系统化、全方位的管理模式来精准控制风险,以此确保城市民众的出行安全。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因素 1导言
在城市轨道交通体系中,地铁具有噪声少、土地利用率高、污染小、能源损耗低等优点。但由于地铁安全结构复杂度较高,且涉及较多的机械装置、人力资源,一旦出现不可控安全风险,就会危及乘客、工作人员及周边人员的生命安全。而评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因素是提升地铁安全管理水平的关键,因此,梳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因素并总结管控措施非常必要。
2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存在的安全风险因素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众多影响因素且关系复杂,难以实现绝对意义上的安全性,依靠可靠的风险识别及研究,能有效预防且控制一些安全隐患。
2.1人员影响因素
人员因素是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系统中的可控因素,涉及的人员为驾驶员、安检员、乘客等。人员因素指人员缺乏安全意识、技术操作不熟练、大客流聚集等不安全行为而引发了轨道交通安全事故。通过文献梳理及事故统计,将人员因素汇总为司机违规驾驶、人员责任心差、操作技术不熟练、人为破坏、携带违禁品、蓄意或不慎坠落站台、大客流聚集等。
2.2设备影响因素
城市轨道交通是多个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正常运行的,因此所有设备都应保持正常运行,不能发生故障,否则会影响轨道交通正常运转,诱发安全事故。通过文献梳理及事故统计,将设备因素汇总为车门故障、车辆设备检修频率、轨道结构稳定性、信号设备故障、电力电缆老化等。
2.3环境影响因素
内部环境指车站站台、行政区等区域内环境影响人员的情绪变化、身体问题等。外部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指极端恐怖组织侵入、恐怖袭击等不安全行为。通过文献梳理及事故统计,将环境因素汇总为暴风雨、台风、恐怖袭击、人为爆炸、安全区设置、紧急出口等。
2.4管理影响因素
管理指对轨道交通运营涉及的人员和设施管理,制定具体运营规章制度、应急预案等。良好的管理可确保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减少或避免运营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通过事故统计,将管理因素汇总为安全意识和能力培训、安全投入资金、运营延误时长、应急演练、应急响应时长等。
3保障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措施 3.1人员安全风险因素管控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过程中人员安全风险因素,可以从乘客安全教育及大客流疏导、以维修方为代表的工作人员职责强化等方面入手进行因素管控。乘客乘坐地铁涉及的购票、进站、候车、乘车、出站等动作均具有典型的自主性,整个过程中,凭借乘客自身约束无法保证人员风险的有效管控。为此,轨道交通运营方应从地铁乘客安全教育方面出发,综合利用地铁站内标识牌、人员指导、影音播放等方式,形成严密的人员安全风险防控网络。例如:针对大客流下站台过于拥挤而引发的乘客被挤下轨道的事故,应安排专人组织客流引导,并在站台明显位置张贴防坠落轨道的提示及视频动画,激发乘客警戒心理,避免类似事故发生。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引入人员精准定位技术,让大客流情况下运营风险因素
管控更加便捷、高效。在加强乘客安全教育以及客流引导管理的基础上,运营方要对工作人员的职责进行进一步细化。例如:要求每一站点工作人员自觉做好对应岗位职责工作,同时强化警示教育培训,将近期国内外轨道交通运营常见的安全事故作为培训资料,提高轨道交通工作人员警惕意识。要求相关工作人员依据规章制度核查自身言行,同时开展不定期抽查,了解每一站点工作人员专业技能,并根据抽查结果给予针对性培训。此外,要提升工作人员应急处置能力,组织工作人员在空闲车辆段或运营结束后的运营场所开展故障应急处置演练,进一步弥补工作人员短板。例如,以轨道交通运行自动化程序中的“大脑”——设备自动化控制程序为重点,开展智能低压开关柜程序维护与故障应急处置演练,狠抓低压专业人员“软肋”,弥补工作人员在软件程序应用方面的不足。
3.2设备安全风险因素管控
按要求补充采购消防设施、器材以及高设防等级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如:特种抢险车、路轨两用车等,按规程开展设施设备维护保养、检测,及时发现并处理设备故障,保障设施设备完好。必要情况下轨道交通运营方可以组建一个现代化防灾管理集成中心,在系统内进行排烟设备、通信设备、灾害警报设备、引导疏散设备、消防设备的及时装配,实时监控轨道交通内设备状态,以便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自动报警、智慧疏散。
3.3环境安全风险因素管控
为统筹协调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工作,在内部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的基础上,还应与上盖物业、车站内商铺等相关方签订安全责任书,督促商业开发站点从“强设施、祛火源、降负荷、畅通道”等方面实施针对性措施。其中,在“强设施”方面,应强化防雷设施维护保养;在“祛火源”方面,应强化雷电大雪天气电气线路安全检测,并进行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点的合理规划;在“降负荷”方面,针对换乘大厅周边高火灾载荷区域,应采取有效的防火分隔方式,限定换乘大厅功能,严格管控内装材料,避免可燃物荷载过高引发安全事故;在“畅通道”方面,强化疏散线路上紧急打开出口建设,特别是服务台、验票口等位置栅栏等,避免相关区域人员拥堵导致的疏散困难。轨道交通运营方应吸纳站务工作人员、保安、驻站班组工作人员开展应急处置团队编组。以24h值班形式进行执勤训练,
并制定列车脱轨、地震、火灾等实战模拟培训方案,及时发现、消除安全风险隐患。同时在现代化设备配备的基础上,以轨道交通安全保卫人员监视盲区为重点安装高清监控探头,实时获取车站站台、安全检查、售票、隧道、列车等位置的信息,并与调度指挥中心、地铁公安分局联网,实现环境安全风险的实时、高效监控。在此基础上,构建完备的轨道交通环境安全运营隐患数据库,及时辨识轨道交通环境风险源,以“轨道交通安全环境隐患数据库管理办法”的方式,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多方面、深层次辨识。
3.4管理安全风险因素管控
轨道交通运营方应在明确岗位安全责任制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将安全经费纳入年度经费预算,明确安全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安排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并进行安全责任制的逐级落实。以消防工作档案构建的形式,强化防火巡查、隐患整改、应急疏散演练、安全宣传培训,督促全体人员严格执行,实现“过程留痕迹、责任可追溯”的氛围。同时定期督促相关人员就消防设施运行情况、电气设备安全情况、值班人员值守情况开展安全问题自检自纠,对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整改资金、整改责任、整改预案、整改时限的逐一落实,保证安全检查、整改、培训、复查工作的闭环管理。需要注意的是,轨道交通安全风险因素管控并不具备唯一性,不同轨道交通线路所使用的轨道交通设备管控方案及执行效果具有较大差异。因此,轨道交通运营方可以事先开展风险评估,进而从预防、减轻、回避、转移、自留等方面制定轨道交通管理安全风险管控计划。
4结束语
总之,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工作越来越复杂,其行业所面临的运营风险也越来越复杂。为了更好地控制好风险,必须通过各类型的技术手段与管理机制来管理与防范潜在的风险,促进我国城市交通轨道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建伟.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的风险管理[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8(11):66~69.
[2]涂晓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因素分析[J].智能城市,2020(21):4~8.
[3]张凌翔.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风险分析与评价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