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了解一些中国文化经典方面的知识
1、中国古代有哪些重要的文化典籍? 中国古代的典籍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分。 经部主要是儒家的经典。由诗、书、礼、易、春秋组成的五经很早就是知识分子的必读书。其后又增至七经、九经、十二经,到了宋朝有了十三经的说法,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又有人将礼记中的大学和中庸抽出来与论语和孟子相配研读,并为之做了详尽的注释和阐发,成为四书。此后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和提倡,四书五经成了士人必读之书,这九部书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史部书籍在中国文化典籍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从先秦的历史散文到二十四史,构成了中国古代社
会完整的历史图景。二十四史指的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后来加上清史稿,又有了二十五史的说法。这些史书沿用了史记开创的纪传体例。因为大多是由朝廷主持修纂或者得到朝廷的认可,因而又被视为正史。除了正史之外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其他史书以及大量的野史笔记,同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如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等等。
子部是更大的一个部类。先秦时候曾出现过百家争鸣的局面,除了儒家经典之外,各家都留下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典籍,如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著作都属于子部。魏晋以后子部范围不断扩大,四库全书中收录的子部书籍有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
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十四类。 集部包括各种汇集历代作家不同体裁作品的书籍,以诗文创作为主。收集个人作品的称为别集,收录众人作品的称为总集。如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欧阳修的欧阳文忠公文集。梁代萧统编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它收录先秦到梁初一百三十多家的作品七百多篇,对后世影响很大。还有全唐文全唐诗等也是比较著名的总集。 2、四库全书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四库全书》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官修丛书,是清乾隆皇帝诏谕编修的我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文化工程。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收书3503种,79309卷,存目书籍6793种,93551卷,分装36000余册,约10亿字。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四库”之名,是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
书”,或“四库之书”。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共分四步。第一步是征集图书。历时七年之久。为了表彰进书者,清廷还制定了奖书、题咏 记名等奖励办法第二步是整理图书。比较同书异本的差异,选择较好的本子作为底本。送呈总纂官三审,总纂官经过分析之后,可以不同意纂修官的复审意见,而采用分校官的初审意见。三审之后,送呈御览。第三步是抄写底本。先后选拔了3826人担任抄写工作,每人每天抄写1000字,每年抄写33万字,5年限抄180万字。每天都有600人从事抄写工作,至少可抄60余万字。第四步是校订。一书经分校,复校两关之后,再经总裁抽阅,最后装潢进呈。
《四库全书》的存放:乾隆皇帝为了存放《四库
全书》效仿著名的藏书楼“天一阁”的建筑建造了南北七阁。第一、二、三、四部,分贮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北四阁”。又抄了三部,分贮江南文宗阁,文汇阁和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南三阁”。每部《四库全书》装订为36300册,6752函。
《四库全书》的流传:完成至今的两百年间中国历经动乱,《四库全书》也同样饱经沧桑,多份抄本在战火中被毁。七部之中,文源阁本、文宗阁本和文汇阁本已荡然无存,只有文渊阁本、文津阁本、文溯阁本和文澜阁本传世至今。文渊阁本今藏台湾省,文津阁本今藏北京图书馆,文溯阁本今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澜阁本在战火中多所残阙,后来递经补抄,基本补齐,今藏浙江省图书馆。
第二课 《 论 语》 第一节 孔子
第一:孔子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在家中排行第二。是中国古代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编撰人,被后人推崇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
他们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孔子被尊为“至圣”“素王”。
第二:孔子的政治生涯 孔子幼年时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的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经常思考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后来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51岁被任命为中都宰,卓有政绩,
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后来国君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
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孔子59岁时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亡。
第三:孔子的政治思想
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第四:孔子的经济思想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孔子所谓“义”,
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
第五:孔子的教育思想
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
第六:孔子的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
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第二节 《论语》经典语录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
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4、“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5、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
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6、“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胸怀宽广,能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7、“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不符合礼法的东西不要看,不符合礼法的话不要听,不符合礼法的话不要说,不符合立礼法的事不要做
8、“巧言令色,鲜矣仁。”
满口讨人喜欢的花言巧语,满脸的伪善神色,这种人是没有什么仁德的。
9、“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小人相反。
10、“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1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这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是不凋谢的.\"
1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
事情。
14、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以文、行、忠、信四样来教弟子、文是知识 行是品行忠是忠义信是信用
15、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子路不答。孔子说:你为何不说他的为人啊。发愤起来忘了吃饭,欢乐起来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将要来临。
1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气质比理性强的人,有野性;而理性比气质强的
人则会慢条斯文。有理性,又有气质的人,就可以成为君子。
文质彬彬中的“文”意思是文雅,温良,有礼貌;“质”原意是质朴,朴实。一个有教养的人应该是既文雅又朴实。如果有质朴而欠文雅,则显得粗俗;如果有文雅而无质朴,就给人以做作的感觉。
1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道德上有修养的人明白大义,而那些心怀鬼胎的人只明白自己的利益
19、“朝闻道,夕死可矣。”
(1)现在知道了道理,那么就让过去做错的事
情就过去吧,从现在开始就按照“道”来做吧。 (2)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3)如果早上明白了人生的意义,那么,就算晚上会死去,也是值得的。
20、“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凡事已成定局,就不必说了。已近完结的事情,就没必要再去匡正,挽回。过去的事情,就没必要再去追究它的得失与责任了。
2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
群。
2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
2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1)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 (2)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2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有志之士和仁义的人,不会苟且偷生损害仁德,
宁愿牺牲自己来保全仁德
2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在他人的身上。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26、道不同,不相为谋。
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27、小不忍则乱大谋。 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
28、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 张,指的是拉紧,弛,指的是松弛。现用来比喻生活的松紧和工作
的劳逸要合理安排。“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就是说要治理好国家,就要让人民有劳有逸,劳逸结合,使工作,生活有节奏地进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