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
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及其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认识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 2、通过对唐太宗、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为发展民族关系所做出的贡献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唐朝与突厥、吐蕃等民族关系的了解,理解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2、运用阅读、讨论和联想比较法,探究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唐朝疆域广大,唐政府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空前频繁。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代。 2、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收到北方各族的拥护,被尊为“天可汗”。 3、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为发展唐蕃关系,促进汉藏交往做出了杰出贡献。 4、突厥、吐蕃、回纥、南诏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归纳鉴真与玄奘的相同之处 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 充分利用搜集的图片和文本资料,学会把这些内容整合到教材中来 教学过程 宋祖英的《爱我中华》反映了我国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唐朝时, 备注 导入新课 我国边疆地区有哪些重要民族呢?唐朝与它们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让学生看书上的《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图》,帮助学生认识唐朝边疆各主要少数民族及分布。 一、天可汗 突厥人生活在金山(今阿尔泰山)南麓,因金山的形状像古代勇士的头盔兜鍪,他们民族俗称兜鍪为“突厥”,于是他们便以“突厥”为族名。他们过着游牧生活,以放牧和狩猎为主。擅长骑射,以战死沙场为荣。6世纪中期,伊利可汗建立了突厥汗国,6世纪末分裂为东西突厥。以金山为界,以西为西突厥,以东为东突厥。唐初,东突厥的颉利可汗率兵多次袭扰中原,侵夺财物,626年亲摔骑兵10万进扰中原,严重威胁长安的安全。因此接触突厥对北方边境的威胁、稳定北方,便成为唐太宗的一项紧迫任务。经过精心准备,唐太宗发动了对东突厥的战争。 629年,突厥内部发生叛乱,相互攻势,势力急剧衰落。唐太宗趁此机会,派兵六路进攻东突厥,大败突厥。630年,唐军大获全胜,俘获颉利可汗,10万突厥人归降了唐朝,唐对东突厥的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颉利可汗被俘后,在长安唐太宗历数了他的罪状后,放归了他们的家属,给予颉利可汗天地和住宅,对他做了妥善的安置。 唐太宗最终采纳了温彦博保持突厥族社会组织和风俗习惯的建议。因为它尊重了突厥族的生活习惯,这有利于减少民族隔阂,促进民族间的交往,因而也赢得了突厥族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的拥护。 唐太宗的名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是什 教学步骤 及 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 及 主要内容 么意思呢?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总结:唐太宗的这种态度,较好地处理了唐与边境民族的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为统一的国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过渡:对突厥族的妥善安置和唐太宗的开明的名族政策,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有什么影响呢? 唐太宗颇具胆识的民族政策,是以当时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做基础的。同时他的民族政策也赢得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用户,北方各少数民族首领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参天可汗道”、昭陵前的少数民族石像和长安的“胡化”、“胡风”盛行,都是唐与北方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真实写照。唐太宗作为封建社会的政治家都能注意加强民族团结。现在,我们更应该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维护民族团结。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2、安西都护政府和北庭都护府 为了加强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唐朝先后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事务,它们是唐朝在西域设置的军政合一的最高机关。回顾历史,公元前60年,西汉就设置了西域都护。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设置,说明今天的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也是对国际上“东突”分裂势力的有力回击。 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保证了西域“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了唐对西北部边境的统治。 唐朝时期,西南的吐蕃族的情况怎么样呢? 二、唐蕃和亲与会盟 1、吐蕃简介:吐蕃族是藏族的祖先,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早在青铜时代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上。史书记载,松赞干布“骁勇多英略”,13岁继承王位,7世纪初依靠臣下的帮助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他积极发展牧业经济,还命人创制了沿用至今的藏文。松赞干布是藏族的民族英雄,杰出的政治家。松赞干布仰慕唐朝文化,曾多次向唐朝请求联姻。640年,他派试着禄东赞到长安向唐太宗请求通婚。 相传,唐太宗“五难”婚使,禄东赞都一一过关。你们想知道禄东赞是怎么顺利过关的吗?禄东赞利用了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经验,巧妙过关,表现了吐蕃人的聪明才智。唐太宗非常满意,答应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2、文成公主入藏:文成公主从长安出发,经过鄯州、鄯城(今西宁)、莫离驿、那禄驿、柏海、众龙驿、过通天河藤桥,过唐古拉山,经那曲到拉萨,全程6240里。相传文成公主过了日月山后来带了倒淌河,家乡日远,文成公主不禁失声大哭,哭声感动了天地,使河水发生了“天下江河皆东去,唯有此水向西流”的倒流奇迹。文成公主等人长途跋涉,历史两年,才到达吐蕃。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公主到逻些时,吐蕃人民穿着节日盛装,热情迎接远道而来的文成公主。 3、文成公主的贡献 文成公主入藏对吐蕃的发展有什么贡献呢? (1)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大量的佛经、医药、历法书籍和佛像,促进了中原文化在吐蕃的传播。 (2)文成公主带去了大量工匠,成为传播中原先进农业、建筑、造纸、医药等科学技术的使者,对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起来推动作用。
教学步骤 及 主要内容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将近40年,至今拉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作为中原文化的传播者,作为汉藏友好的象征,千百年来,文成公主的故事在青藏高原代代相传。 藏族人民歌颂文成公主的诗歌: 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牲畜有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教师引导学生看书了解:唐中宗时,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完婚;唐穆宗时,唐蕃双方会盟及建立会盟碑。 三、全课总结 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唐朝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及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友好互助是唐朝与边疆各族关系的主流,这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共同发展。 通过学习,我们明确了各族之间虽然友好往来与兵戎相见交融,但以彼此的友好往来为主;各族人民共同缔造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具有历史性的延续性,在前代民族关系的基础上,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有进一步的发展。 一、天可汗 1、唐朝的疆域 2、边疆各族的分布 3、唐朝与突厥的关系 4、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 二、唐蕃和亲与会盟 1、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2、文成公主入藏 3、金城公主入藏 4、唐蕃会盟 需重点讲述的 课后作业:练习册、记忆本节内容 对外友好往来 课堂小结 天竺(今印度半岛各国) 新罗(今朝鲜) 日本 教后反思 把课堂交给学生,也对老师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在信息高速公路时代,老师不可能什么都比学生知道得多。当老师坦然承认自己的无知时,得到的不是学生的轻视,而是学生的尊重,从学生身上还可以学到许多知识,正所谓“教学相长”。当你全身心地投入一堂课时,上课不再是一种任务,一种责任,一种负担,而是一种融入其中的,发自心底的快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