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山寺夜起 (清)江浸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该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分析。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写作手法。诗人“夜起”的缘由有二:怜惜眼前景,身为“________”(用文中词句填写)。
【答案】 (1)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
【解析】【分析】⑴ 句意是:那烟的颜色像云那样白,溪水潺潺流到了这荒野里的寺庙前。 运用比喻, 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而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
⑵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 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以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显示出轻巧和淡静。
故答案为:⑴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⑵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
【点评】⑴考生要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注意对重点诗句的赏析,在赏析时一定要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⑵考生在平时要熟知诗歌的每个要点,以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小题。
北陂杏花① 王安石
一陂②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③ , 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①本诗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②陂:池。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一说“北陂”是地名,在江宁。③雪:指杏花像雪花一样在风中飘零。
(1)结合诗歌前两句简析“杏花”的形象特点。
(2)诗歌后两句主要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诗歌前两句描绘出了杏花花影相映、鲜艳绚丽的形象。傍水而开的杏花,妖娆美丽,水中倒影荡漾,树上水下,相映生辉,饱含着浓郁的春意。
(2)后两句主要运用对比(托物言志)的手法,写杏花宁愿被春风吹落,如雪般落于水上,也不愿意在南陌被车轮碾作尘土。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与高尚的情操,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陷身污浊。
【解析】【分析】(1)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大意。诗题“北陂杏花”点明了诗歌的题材,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所咏之物是“杏花”,所处环境是“北陂”。首句先写晶莹清澈、清雅可人的“一陂春水”,突出杏花生长的环境的清丽、洁净,烘托出傍水而开的杏花雅致清艳俏丽之美,“一陂春水”环绕着盛开的杏花,杏花与环境互相映衬,相得益彰。颔联从“杏花”与杏花在水中的倒影两个不同角度,用“妖娆”来状写杏花的鲜艳绚丽。水中倒影荡漾,岸上的杏花绚丽繁茂,共同妖娆于大自然的山水间,花与影相互映衬,相映生辉。此时大地还是一片萧索,只有这杏花的形和影傲然开放在天地之间,从而昭示了春天的到来及其美丽,饱含着浓郁的春意。
(2)“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可看出诗人不仅仅是在赞颂杏花,主要是借杏花表达诗人的感情:要保持自己如北陂杏花那样像雪一样纯洁美好的品性,决不成为任人碾压的尘土。依据步骤,形成的答案:通过对妖娆美丽,占尽春光,花落逐春水,芳魂无玷的杏花这一形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王安石坚守自己的节操和见解,坚持变法改革的志向。抒发了作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感情。
故答案为:⑴诗歌前两句描绘出了杏花花影相映、鲜艳绚丽的形象。傍水而开的杏花,妖娆美丽,水中倒影荡漾,树上水下,相映生辉,饱含着浓郁的春意;
⑵后两句主要运用对比(托物言志)的手法,写杏花宁愿被春风吹落,如雪般落于水上,也不愿意在南陌被车轮碾作尘土。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与高尚的情操,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陷身污浊。
【点评】本题是考查诗歌形象。①指出形象(物象)并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 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表现手法);
③点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3.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中的“薄暮”与“徙倚”是什么意思?请任选一个作答。 (2)这首诗运用了哪个典故,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徙倚:徘徊 薄暮:傍晚
(2)“采薇”一词运用典故,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的故事,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解析】【分析】(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意思是“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徙倚:徘徊,彷徨。 (2)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运用典故,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故答案为:⑴徙倚:徘徊 薄暮:傍晚;
⑵“采薇”一词运用典故,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的故事,表达诗人避世退隐的心态和苦闷、惆怅、孤寂的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
⑵本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北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袭,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耐胸应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请赏析词首句中“狂”字的妙处。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狂”字写出了词人的狂傲、豪情,贯穿全篇,奠定了全词豪迈的感情基调。
(2)表达了词人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解析】【分析】(1) “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意思是“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用“狂”字笼罩全篇,表达了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写出了词人的狂傲、豪情,奠定了全词豪迈的感情基调。(2)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意思是“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故答案为:⑴ “狂”字写出了词人的狂傲、豪情,贯穿全篇,奠定了全词豪迈的感情基调。 ⑵ 表达了词人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注意结合句意,揣摩用字的妙处。
⑵本题考查诗句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结合句意的理解和写作背景的把握,明确包涵的作
者的思想感情。
5.古诗阅读
连夕大风,凌寒梅已零落殆尽三绝(其二)
(宋)范成大 玉雪飘零贱似泥, 惜花还记赏花时。 赏花不许轻攀折, 只许家人戴一枝。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范诗和陆词都写了梅花,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范诗写寒梅被狂风吹落成泥,赏花不许攀折、只许家人戴一枝,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爱惜之情;陆词写梅花被车轮碾压成尘依然芳香如故,表达了词人对坚贞不屈、死而不悔品格的赞赏。
【解析】【分析】要求答出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的不同之处。读懂诗句后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两首诗都明白如话,很好理解。如“玉雪飘零贱似泥”是写寒梅被狂风吹落成泥;“赏花不许轻攀折,只许家人戴一枝”是说赏花不许攀折、只许家人戴一枝。自然表达的是对梅花的爱惜之情。而陆词的上片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下片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达到了物我融一的境界。
故答案为:范诗写寒梅被狂风吹落成泥,赏花不许攀折、只许家人戴一枝,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爱惜之情;陆词写梅花被车轮碾压成尘依然芳香如故,表达了词人对坚贞不屈、死而不悔品格的赞赏。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阅读和鉴赏。考生要仔细阅读诗歌,逻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情感。考生要从诗歌的内容来剖析诗人的情感,从中去比较,分析不同的情感。
6.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洛城”指什么地方?
(2)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赏析。 【答案】 (1)洛阳。
(2)洛阳城的夜里非常寂静,笛声呜咽好似飘散传遍整个洛阳,以声衬静。表达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解析】【分析】(1)洛城:今洛阳,唐时的繁华之都。
(2)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拟人和夸张修辞手法,赋予玉笛人的情态,写出了诗人李白的丰富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情怀。听觉描写和触觉描写相结合,写出了笛声随春风时隐时现的特点。以声音反衬夜晚的安静,写出诗人此时百无聊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心理。 故答案为:⑴洛阳。
⑵洛阳城的夜里非常寂静,笛声呜咽好似飘散传遍整个洛阳,以声衬静。表达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点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注释,稍加留心能够回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结合语句,从表现手法、内容来分析作者的情感。
7.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 开头两句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诗人悲愤、失望的情绪。
B. “欲渡”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诗人想有所作为但事与愿违,志向难以实现的矛盾、痛苦的心情。
C. “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向往。 D. 末尾两句是全诗的最强音,表现诗人摆脱苦闷,相信理想终会实现的乐观与自信。 【答案】 C
【解析】【分析】C项有误,“垂钓碧溪上”是引用了姜太公渭水河边垂钓,遇周文王,被重用的典故。“乘舟梦日边”是引用了伊尹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不久受到国君重用的典故。借用这两个典故是为了表明作者虽遭权贵的排挤,但对从政仍有所期待,仍希望有一天会被朝廷起用,为国家做出一番事业。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8.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1)词的上阕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词人出猎时的豪情“狂”态?请简要概括。 (2)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词中的画线句。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答案】 (1)示例1:以孙郎自喻(用典),出猎时英姿潇洒(装束气派),出猎的队伍浩大,观看出猎的百姓众多,体现狂气。
示例2:“狂”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上片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彰显豪气,狂放。
示例3:“卷”字,极言出猎队伍行走之快,人数之多,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少年狂气。
(2)将拉开的弓箭比作满月,(或运用“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欲驰骋沙场、杀敌报国(或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解析】【分析】(1)一个人的性格通过他的言行举止即可看出来,结合诗歌中词人的言行举止分析,动作“卷”, 极言出猎队伍行走之快,人数之多,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少年狂气。自比“孙郎”, 出猎时像孙权一样英姿潇洒(装束气派),出猎的队伍浩大,观看出猎的百姓众多,体现狂气。语言, 老夫聊发少年狂,“狂”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上片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彰显豪气,狂放。 ”
(2)赏析诗歌,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赏析: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这句话的特点是用典,因此可以从表现手法这个角度进行赏析,天狼:星名,又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隐指西夏。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作者运用这个典故, 表达了作者欲驰骋沙场、杀敌报国(或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故答案为:⑴ 示例1:以孙郎自喻(用典),出猎时英姿潇洒(装束气派),出猎的队伍浩大,观看出猎的百姓众多,体现狂气。示例2:“狂”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上片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彰显豪气,狂放。示例3:“卷”字,极言出猎队伍行走之快,人数之多,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少年狂气。
⑵ 将拉开的弓箭比作满月,(或运用“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欲驰骋沙场、杀敌报国(或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鉴赏人物形象要注意四点:①作品的情节对人物的刻画;②抓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③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④诗中作者的评论。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
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③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②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回答该题,要放在语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运用效果。
9.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小题。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明)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人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① , 白云相送大江西。
【注】①逐客:指贬逐出京的官员,此谓诗人之友吴国伦(明卿)。
(1)第二句“迷”字耐人寻味,既营造了________的氛围,又表现了友人前途的________。 (2)最后两句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在写法与情感上有何相似之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1)凄凉;渺茫
(2)①手法上: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无情之物人格化,如李白笔下的“明月”“清风”,李攀龙笔下的“白云”都成为诗人传递友谊的有情之物。②情感上:都表达了诗人对贬谪友人的不舍之情。
诗意理解:阵阵寒风,绵绵细雨将江边青枫吹打得飒飒作响。遥看水天相接处的楚天,雨中秋色,一片迷蒙。有谁会到这孤舟上可怜被放逐的你呢,只有白云一路相伴,送你到大江以西。
【解析】【分析】(1)前两句主要是写景,通过青枫、冷雨、秋色、路途等景色来渲染当时送别时的氛围,这种氛围的渲染是为了表现依依惜别之情的。“迷”字,应该有两层含义,即表面的和深层次的,表面的是作者看到的景物凄迷,实际上是友人的前途迷茫。 (2)①首先明白都是送别诗,都是送的友人,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即李攀龙诗中的“逐客”和李诗标题中的“左迁”可以看出从情感上都是表达了诗人对贬谪友人的不舍之情。②修辞手法:李白将“明月”“清风”任人格化,李攀龙将“白云”人格化,他们都把传递感情的事物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故答案为:⑴凄凉;渺茫;
⑵①手法上: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无情之物人格化,如李白笔下的“明月”“清风”,李攀龙笔下的“白云”都成为诗人传递友谊的有情之物。②情感上:都表达了诗人对贬谪友人的不舍之情。
诗意理解:阵阵寒风,绵绵细雨将江边青枫吹打得飒飒作响。遥看水天相接处的楚天,雨中秋色,一片迷蒙。有谁会到这孤舟上可怜被放逐的你呢,只有白云一路相伴,送你到大江以西。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10.补写出空缺部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 (2)停杯投箸不能食,________ (3)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4)不应有恨,________ (5)秋草独寻人去后,________ (6)________,雪拥蓝关马不前。 【答案】 (1)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拔剑四顾心茫然 (3)沉舟侧畔千帆过 (4)何事长向别时圆 (5)寒林空见日斜时 (6)云横秦岭家何在
【解析】【分析】“忧”“拔”“斜”“秦”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故答案为:⑴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⑵ 拔剑四顾心茫然 ⑶ 沉舟侧畔千帆过 ⑷ 何事长向别时圆 ⑸ 寒林空见日斜时 ⑹ 云横秦岭家何在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古诗词和古文的背诵与默写。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误(错别字、漏字、添字)。
二、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1.阅读文言文,回答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
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援疑质理________ ②或遇其叱咄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3)下列划线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故患有所不辟也 B.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C. 录毕,走送之 当余之从师也 D. 无从致书以观 俯身倾耳以请
(4)文中“穷冬”“烈风”“大雪”属于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 (1)引、提出;训斥,呵责 (2)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3)D
(4)环境描写。通过描写恶劣的环境,从侧面烘托了作者从师求学的旅途之艰。(侧面表现了作者不怕吃苦的精神。)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以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援”属于古今异义词,这里是引,提出的意思。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既:已经;加冠: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益:更加。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3) A担心;祸患,灾难。B向;跟随。C代词,代书;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D来。
(4) “穷冬”属于季节, “烈风”“大雪”属于天气情况,这是属于环境描写。 结合语境分析,“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这说明天气非常的寒冷,但宋濂在这么恶劣的天气下还坚持去学校,从而表现作者从师求学的旅途之艰。(侧面表现了作者不怕吃苦的精神。) 故答案为:⑴引、提出;训斥,呵责 ⑵ 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⑶ D;
⑷ 环境描写。通过描写恶劣的环境,从侧面烘托了作者从师求学的旅途之艰。(侧面表现了作者不怕吃苦的精神。)
【点评】⑴此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的解释要求准确并符合语言环境,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积累、背诵,尤其注意课下注释中出现的词语,必须重点记忆,答题时可按记忆回答。课下注释中没有的词语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
⑵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时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
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⑶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做此题目,要着眼“用法”,“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首先理解句意,然后再按照题干要求分析用法,根据句子成分功用来判断词性,进而判断用法。
⑷本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文章中环境描写主要有下作用: ①渲染营造气氛;②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③烘托人物心情;④深化作品主题。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从这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
1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关中书院学程①(节选)
(清)李颙
每晚初更,灯下阅《资治通鉴钢目》。阅讫② , 仍静坐,默检此日意念之邪正、言行之得失,苟一念稍差,一言一行之稍失,即焚香长跽③ , 痛自责罚。如是,日消月汰④ , 久自成德。即意念无差,言行无失,亦必每晚思我今日曾行几善,有则便是“日新”,无则便是“虚度”。昔有一士自课,每日必力行数善,或是日无善可行,晚即自恸曰:“今日又空过了一日。”吾人苟亦如此,不患不及古人也!
(摘编自《中国历代书院学记》商务印书馆)
【注】①“关中书院学程”是由书院主讲李颙制定的,对书院学者每日学习、修身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的准则。②讫:终止、完毕。③跽:长跪。④日消月汰:每天都改掉自己身上的一些缺点。⑤课:督促。 (1)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默检此日意念之邪正________ ②即意念无差________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人苟亦如此,不患不及古人也! (3)选文对书院的学者提出了什么要求? 【答案】 (1)查验,检讨;差错,错误
(2)我只要像这样,就不用担心我的品性不能达到古人那样。 (3)每晚静坐反省此日言行之得失,每晚反思今日行善有几。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①这句话的大意是:默默地检讨今日思想是否端正,故“检”的意思是查验,检讨。②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思想没有差错。故“差”的意思是差错、错误。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人:每个人;苟:假如,如果;患:担心。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我只要像这样,就不用担心我的品性不能达到古人那样。
(3) 因为作者每晚都静坐,默检此日意念之邪正、言行之得失,这样做的结果是: 日消月汰,久自成德。即使意念无差,言行无失,亦必每晚思我今日曾行几善,如果长久这样做,就不患不及古人也。据此理解概括答题为:每晚静坐反省此日言行之得失,每晚反思
今日行善有几。
故答案为:⑴查验,检讨;差错,错误
⑵ 我只要像这样,就不用担心我的品性不能达到古人那样。 ⑶ 每晚静坐反省此日言行之得失,每晚反思今日行善有几。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此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1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曾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 往往粥①不继,日昃②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①粥:稠粥。②日昃:太阳偏西。
(选自《范仲淹苦学》)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范仲淹二岁而孤________ ②日昃始食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3)结合选文内容说说范仲淹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 (1)幼而无父;才
(2)有时候晚上觉得困倦疲惫,就用谁洗脸。 (3)勤奋好学,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句子意思,注意“始”这里是才的意思。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或:有时; 辄:于是,就;沃:洗。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有时候晚上觉得困倦疲惫,就用谁洗脸。
(3)结合范仲淹的动作和语言分析,从“五年未曾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粥①不继,日昃始食”可以看出范仲淹勤奋好学;从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以看出范仲淹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故答案为:⑴①幼而无父;②才 ⑵ 有时候晚上觉得困倦疲惫,就用谁洗脸。 ⑶ 勤奋好学,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
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主要考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要抓住翻译的关键得分点,得分点基本上都是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⑶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
1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②死马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 , 千里之马至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①涓人:国君的近侍。②安事:何用。③捐:花费。④期年:满一年。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策之不以其道 策:________ ②其真无马邪 其:________ ③臣闻古之君人 闻:________ ④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以: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A. 潭西南而望 B. 中峨冠而多髯者 C.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 学而时习之
(4)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说说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 【答案】 (1)鞭打;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听说;用
(2)①只屈辱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②死马尚且要花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 (3)C
(4)【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伯乐的赏识、任用,最终“不以千里称”;【乙】文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的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解析】【分析】(1)此题注意一词多义词,如,策:鞭打,动词。其:难道,表示推测。
(2)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祇:只是。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枥:马棚、马厩。以:按照,介词。称:称颂,称道。且:尚且。况:何况。(3)A项,表修饰。B项,表并列。C项,与例句都是表示转折。D项,表并列。故选C。
(4)【甲】文因为世上没有伯乐,统治者不赏识、任用“千里马”,导致“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所以最终“不以千里称也”;【乙】文君主渴求得到“千里马”,所以“千里马”得以脱颖而出,可见伯乐对于“千里马”的重要意义,统治者对人才的重要意义。 故答案为:⑴① 鞭打 ;②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③ 听说 ;④ 用
⑵ ①只屈辱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②死马尚且要花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 ⑶ C
⑷ 【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伯乐的赏识、任用,最终“不以千里称”;【乙】文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的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把握,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⑷本题考查对比阅读。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两篇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文中“千里马”的命运,然后再比较不同即可。 【附参考译文】
【甲】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乙】“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
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于是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马就到手了。”
1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所嫉,自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范文正与之同年① , 友善,爱其才,恐后贻②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③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在谏故人耳。
(摘自《过庭录》)
【注】①同年:指同一年考中进士。②贻:遗留。③隙:时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罕受人言________ ②其意盖在谏故人耳________
(2)范仲淹与滕子京为同年进士,在滕子京“愤郁”之时,范仲淹有何反应。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3)范仲淹和他的《岳阳楼记》,以及文中那些光照千秋的经典名句已成为后代贤者志士的崇高追求和人生准则。从短文中你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样一个人? 【答案】 (1)少;规劝
(2)范仲淹爱惜滕子京的才华,担心他长期的悲愤抑郁会留下祸患,影响他未来发展。 (3)善良宽厚,爱才惜才,关心友人,忧国忧民。
【解析】【分析】(1)①句意:很少听人劝。“罕”,少。②句意:他的意思大概就在规劝于想好友了。“谏”,规劝。
(2)根据“爱其才,恐后贻祸”的意思“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以后他遭到迫害”,可解答此题。
(3)根据文意,范仲淹亲写《岳阳楼记》,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来宽慰悲愤郁闷的滕子京,可知范仲淹是一个善良宽厚,爱才惜才,关心友人的人,同时他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抒发远大的抱负,可知他是一个忧国忧民的人。 故答案为:⑴ 少、规劝
⑵ 范仲淹爱惜滕子京的才华,担心他长期的悲愤抑郁会留下祸患,影响他未来发展。 ⑶ 善良宽厚,爱才惜才,关心友人,忧国忧民。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题意,在文中找到答案,按照要求作答。
⑶本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意思,注意对人物的描写语句和事例的分析理解。 【附参考译文】
滕子京很有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从开始的庆阳帅被贬到巴陵郡,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范仲淹和他同龄,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以后他遭到迫害。但是滕子京很骄傲自负,很少听人劝。正在担心没有机会规劝他的时候,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他写一篇《岳阳楼记》。所以文中写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意思大概就在规劝于想好友了。
16.文言文阅读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①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②。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巡,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③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儿子的媳妇。②馔(zhuàn):食物。③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意义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谒公 谒:拜见 B. 觉饥甚而不敢去 去:前往 C. 其人已心怪之 怪:怪怨 D. 萧氏子颇骄纵 颇:非常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公约之饭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B. 意为公必盛馔 贤能为之用 C. 觉饥甚而不敢去 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 D. 留其四傍 其真无马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 王安石请萧氏子吃饭,却故意很迟才开饭,又以简单的菜肴招待他,表现了他的吝啬与傲慢。
B. 萧氏子特意拜访当朝宰相王安石,以为能尽享豪宴,反映了他贪图富贵、趋炎附势的性格。
C. 王安石拾取萧氏子吃剩的胡饼来吃,用实际行动批评了这个娇生惯养的萧氏子,让他羞愧离去。
D. 王安石对萧氏子之流非常反感,趁其拜访之际,有意地用约他吃饭的方式来教训他。 【答案】 (1)B (2)C (3)A
【解析】【分析】(1)B.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意义解说不正确。“觉饥甚而不敢去”: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去”:离开。
(2)C.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都是表转折的连词。A.前者代词“他”;后者主谓之间的助词,取独,不译。B.前者“认为,料想”,后者“被”。C.前者代词,指“胡饼”;后者表疑问的副词“难道”。
(3)A.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表现了他的吝啬与傲慢”错。王安石以简单的菜肴招待他,是王安石俭朴的生活作风的体现。生活节俭,不铺张浪费,即使对方是自己的亲戚他也不失原则,以自己的行动绝妙地教育了那些贪名贪利的人。 故答案为:⑴B;⑵C;⑶A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实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
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虚词意义、用法的理解及辨析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注意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虚词进行积累。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参考译文】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会用盛宴招待他。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没准备。萧公子心里觉得很奇怪。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一会儿就上饭了,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萧氏子很骄横放纵,不放下筷子,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把剩下的饼拿过来自己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了。
1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余拏一小舟________ ②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 ③拥毳衣炉火________ ④强饮三大白________ ⑤客此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与原文中________相映衬。巧遇知音,真是人生一大幸事,请你写出两句有关“知音”“知已”的古诗文抒发一下当时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描绘西湖雪景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案】 (1)撑(船);还;裹,围;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客居
(2)①(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②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作者赏雪偏于“大雪三日,湖中人马声俱绝”之时,可见他与众不同的情趣。“一痕”“一点”“一介”和“两三粒”的描写,这“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因此,本文描绘的西湖雪景,表现了作者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解析】【分析】(1)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白: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一词多义词,更:还。词类活用词,客: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2)本题注意关键词: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莫:不要。更:还。痴似:痴于,痴过。
(3)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意思是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与“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映衬。前者借“客”偶遇知音的惊喜,赞美作者之“痴”,后者借舟子之口,说“客”“痴”,为作者“痴”找到可以原谅的理由。有关“知音”“知已”的古诗句,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写出其中一句即可。
(4)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还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全文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给人以愉悦的感受。“痴”字(以渔者的身份)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美好的情趣。更重要的是形神兼备地写出了赏雪人的情态,将赏雪人融入了这迷人的雪景之中的痴迷之状描绘的生动逼真。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更是用了白描手法。
故答案为:⑴撑(船);还;裹,围;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客居
⑵ ①(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②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⑶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⑷ 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作者赏雪偏于“大雪三日,湖中人马声俱绝”之时,可见他与众不同的情趣。“一痕”“一点”“一介”和“两三粒”的描写,这“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因此,本文描绘的西湖雪景,表现了作者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点评】⑴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
⑵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
⑶本题注意要在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析
⑷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附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情地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1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周武王克殷,封姬姓于巴,爵之,建都江州,为南土诸侯之首。周之季世① , 巴国有乱。将军蔓子性行刚烈,晓畅军事,夙夜筹谋。遂请师于楚,许以三城。楚王终救巴,蔓子亦身披坚执锐。巴国既宁,楚使请城。蔓子曰:“借楚之威,克弭②祸难,诚许楚王城,然巴土不可分。宁死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死国,以头授楚使。楚王叹曰:“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之礼葬其头。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
(节选自《华阳国志》,有删改)
【注】①季世:末代。②弭:平息,消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牺牲玉帛________ ②齐师败绩________ ③夙夜筹谋________ ④乃自刎以死国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乃以上卿之礼葬其头 屠乃奔倚其下 B. 何以战 许以三城
C. 公问其故 巴国葬其身 D. 小大之狱 封姬姓于巴,爵之 (3)给【乙】文画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宁死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彼竭我盈,故克之。 ②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
(5)【乙】文中楚王为何要“以上卿之礼”来厚葬巴蔓子将军? 【答案】 (1)祭祀用的牛、羊、猪等;大败;早晚,日日夜夜;为国而死 (2)A
(3)宁死/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
(4)①他们的士气已经枯竭,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②如果我能得到像蔓子这样的臣子,还要城池干什么!
(5)巴蔓子为了国家的安危能够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全国家的完整,使楚王非常敬佩。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牺牲”“死国”都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
(2)A于是,就。B凭;用。C代词,那样;代词,他的。D的;代词。
(3)这句话的大意是:宁愿死,把我的头颅提给楚王谢罪,城池也不能给他。。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宁死/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克:战胜。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他们的士气已经枯竭,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②使:假使,如果。若:像;何为:干什么。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如果我能得到像蔓子这样的臣子,还要城池干什么!
(5)结合巴蔓子的作为及语言进行分析,当巴国发生叛乱的时候,巴蔓子日夜想办法平乱,并向楚国请求军队支援。然后巴蔓子亲自披上盔甲,拿起武器参战。当战乱平息后楚国的使者来要求兑现许诺的三座城池,巴蔓子说:“宁愿死,把我的头颅提给楚王谢罪,城池也不能给他”。于是就自杀殉国,将头颅给了楚国的使者。据此可知巴蔓子为了国家的安危能够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全国家的完整,使楚王非常敬佩。 因此楚王要“以上卿之礼”来厚葬巴蔓子将军。
故答案为:⑴祭祀用的牛、羊、猪等;大败;早晚,日日夜夜;为国而死 ⑵ A ⑶ A
⑷①彼竭我盈,故克之。②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
⑸ 巴蔓子为了国家的安危能够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全国家的完整,使楚王非常敬佩。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文言实词中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是考试中经常要考的,而且也是容易做错的题目,这样的知识只能靠平时勤记忆,多应用。复习时可以整理成册,多翻多看,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这样答题的
准确率就会提高。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对来说较难,要求在平时学习时一定要认真积累,答题时,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⑷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⑸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要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等分析概括人物的形象,人物形象明确后,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出来了。 【参考译文】
周武王打败殷商后,把姬姓子弟分封在巴地,授予官职,在江州建都,成为南方诸侯的首领。周朝末年,巴国发生叛乱。将军蔓子性情刚毅勇猛,精通军事,日夜想办法平乱。于是向楚国请求军队支援,允诺给楚国三座城池。楚王最终救援了巴国,蔓子也亲自披上盔甲,拿起武器参战。巴国叛乱平定后,楚国的使者来要求兑现许诺的三座城池。蔓子说:“借助楚国的军力,消除我国的灾难,确实许诺给楚王城池,但是巴国的土地不能分割。宁愿死,把我的头颅提给楚王谢罪,城池也不能给他。”于是自杀殉国,将头颅给了楚国的使者。楚王感叹说:“如果我能得到像蔓子这样的臣子,还要城池干什么!”于是用最尊贵的上卿丧礼的规格埋葬了他的头颅。巴国埋葬他的身躯,也用了上卿丧礼的规格。
1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①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顾无贮水处。先君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一受其戒,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② , 发书笥③ , 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④。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注释)①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②当涂:地名。③书笥:书箱。④迨、过:苏找的儿子苏迨与苏过。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含义。 ①扣之铿然(________) ②轼宝而用之(________) ③其匣虽不工(________) ④不可易也(________)
(2)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于所居纱毂行宅隙地中/万钟于我何加焉 B. 与群儿凿地为戏/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 且为铭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D. 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4)选文围绕天石砚写了哪些事情?请写出其中的两件。 【答案】 (1)敲击;视为珍宝;精致;交换 (2)B
(3)这是一方天然的砚石,具有砚台的品质,就是形状不太完整罢了。 (4)示例:十二岁时和同伴嬉戏时发现天石砚;父亲把天石砚赐子我。
【解析】【分析】(1)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扣”,敲击;“宝”,动词,视为珍宝;“工”, 精致;“易”,交换。
(2)A.“于”解释为:在/对于;B. “与”解释为:和;C. “且”解释为:并且/况且;D. “乃”解释为:却是/于是;故选B。
(3)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是”,这;“天”,天然的;“形”,形状。
(4)结合“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概括得出:十二岁时和同伴嬉戏时发现天石砚;结合“‘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概括得出:父亲把天石砚赐子我。结合“甚喜,以付迨、过。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概括得出:把天石砚交给儿子苏迨和苏过。 故答案为:⑴ 敲击;视为珍宝;精致;交换 ⑵B
⑶ 这是一方天然的砚石,具有砚台的品质,就是形状不太完整罢了。 ⑷ 示例:十二岁时和同伴嬉戏时发现天石砚;父亲把天石砚赐子我。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句意,结合句意进行分析,注意平时对常用虚词的积累。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准确的概括。
【附参考译文】
苏轼十二岁的时候,在所住的纱縠寓所空地上,和一群少年玩掘地的游戏。得到一块奇异的石头,形状像鱼,外表色温润晶莹,呈现浅绿色,里外都点缀着细小的银星,击打它就发出铿锵的声音。试着拿它当砚使,很容易发墨,只是没有储水的地方。先父说:“这是一方天砚啊!具有砚的品质,就是形状不太完整罢了。”于是把它还给我,说:“这是你文章发达的祥瑞之兆。”我十分珍爱地使用它,并在上面刻上铭文说:“一旦接受了上天的造就,就永远不再改变初衷。或以品德为高,或要保全形体。如果两者都有,那我取法什么?仰人鼻息跪人脚下吗?这样的人世间有很多。”
元丰二年秋七月,我获罪入狱,全家人流离失所,书籍也丢失散乱。第二年来到黄州,寻找我那方砚台,却怎么也找不到,我以为把它丢失了。元丰七年七月,乘船到到当涂,翻开书箱,忽然又看见了它,非常高兴。于是把它交给儿子苏迨和苏过。装砚的匣子虽然不十分精致,却是先父亲手雕刻的啊,并命匠人按砚的形状做的,不能更换。
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太宗尝谓中书令岑文本①曰:“夫人虽禀性定,必须博学以成其道,①亦犹蜃②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是以苏秦③刺股,董生④垂帷。不勤道艺,则其名不立。”文本对曰:“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
⑤。情,以成其性。②《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古人勤于学问,
谓之懿⑥德。”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岑文本:唐大宗时宰相,文学家。②蜃:大蛤蜊,吉人认为其性含水,月光出现时晶莹則透。③苏秦:战国纵横家;④董生;董仲舒,西汉政治家,讲学时以推基遮,以求专心。⑤饬:整理。⑥懿:美好。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苏秦刺股________ ②人不学不知道________
(2)下面划线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夫人虽禀性定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B. 必须博学以成其道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 燧动而焰发 有地隐然而高 D. 待学成而为美 为人谋而不忠乎 (3)用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
(4)太宗和岑文本围绕同一个观点展开了对话,请分别写出①、②两个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说理方法及其作用。 【答案】 (1)大腿;懂得道理 (2)A
(3)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 (4)他们共同的观点是:学习对人的重要性。①句运用类比从正面的说理方法,通过“蜃月光而水垂;木燧动而焰发”化抽象于具体,化深奥于浅显,从正面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学习
的重要;②句运用类比从反面的说理方法,通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从反面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学习对人的重要性。
【解析】【分析】(1)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股:大腿。知道:现在要分开解释,懂得道理。
(2)A项,都是“虽然”。B项,来/认为。C项,表顺承/表修饰。D项,成为/给,替。故选A。
(3)重点词语的理解:“夫”,句首发语词,可不译;“性”,本性;“情”,情趣;“饬”,整理。句意为: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
(4)①句意思是就好比大蛤蝌的本性含有水,要见到月光才能吐水;木的本性含有火,但要燧石敲打才能发火。人的本性含有灵气,可是要通过学习,才能美好完善。②句意思是《礼记》说:“玉雕琢就不会成为器具,人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两个句子都强调了学习对人的重要性。①句运用类比从正面的说理方法,②句运用类比从反面的说理方法。
故答案为:⑴ 大腿;懂得道理 ⑵A
⑶ 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
⑷ 他们共同的观点是:学习对人的重要性。①句运用类比从正面的说理方法,通过“蜃月光而水垂;木燧动而焰发”化抽象于具体,化深奥于浅显,从正面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学习的重要;②句运用类比从反面的说理方法,通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从反面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学习对人的重要性。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常见文言虚词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对常见虚词的理解和掌握,结合语句的意思进行分析理解。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重点语句的分析,结合语句进行概括。 【附参考译文】
唐太宗曾对中书令岑文本说:“人虽然秉有一定的天性,但必须博学才能有所成就。就好比蜃的本性含有水,要见到月光才能吐水;木的本性含有火,但要燧石敲打才能发火。人的本性含有灵气,可是要通过学习,才能美好完善。所以历史上有苏秦刺股读书,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的美谈。不勤奋于道艺,功名是不会树立的”。岑文本回答说:“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礼记》说:玉石不经雕琢就不会成为器具,人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所以古人以勤于学习为美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