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01年常州中考语文试卷

来源:九壹网
2001年常州中考语文试卷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

1.把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填在指定方格内。(2分)

“融”()获选2017年“一带一路”主题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汉字对更好地诠()释“一带一路”战略所倡导的共融 * 共赢的精神内h&n (有天然优势。为了追sU ()仓颉造字以来的汉字历史,di an ()定“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基础,举办者发起了这次年度汉字征选活动。(改自《半月谈》) 2.下列有关名着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A.《西游记》是一部章回体神魔小说,全书以丰富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人在取经途中历经磨难的过程,歌颂了取经人百折不挠的精神。

B.取经成功,观音菩萨授唐僧为“金蝉子”,孙悟空为“金身罗汉”,猪八戒为“天蓬元帅”,沙僧为“斗战胜佛”。

C.宋江怒杀阎婆惜之后,被发配到江州,一日乘酒兴写下“反诗”,因此被抓,下到死囚牢中,最后梁山好汉劫了法场,救出宋江

D.鲁达打死镇关西后东奔西逃,智真长老收留了他,赐他法名“智深”,为了更好地保护他,智真长老又将他介绍到东京大相国寺。

E.格列佛为利立浦特王国立下了大功,但后来得罪了皇帝,皇帝坚持要将他砍头,还对他用可耻手段扑灭寝宫大火的事怀恨在心。

3.下面是漫画《网络推手》和<自得蔫乐》,请选择其中一幅,简要概括其主题。(2 分)

我选择的漫画是《》

主题:

4.从唐朝诗人韦应物的这首诗里选一个词语作为诗的题目,并简述理由。(3 分)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农耕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饥勤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5.“24 节气”申遗成功,但是“非遗可能死在博物馆中”却成为专家们的一大担忧。请紧扣材料,为动态传承“ 24 节气”文化出 谋划策。(4 分)

材料一:2016 年11 月,“ 24 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4 节气有着2700 年的历史,是气象“活化石”,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的申遗成功唤起了国人的文化自觉,中华文化又多了一项被世界认可的文化遗产。

材料二:“冬至饺子夏至面”“清明风筝谷雨花”,诗意的节气概念已经成为民俗文化的有效载体,24 节气集天文、历法、农事、民俗于一身,至今还深深影响着中国以及周边很多国家人民的生活。

材料三:但是专家说,联合国有关公约不仅看重非遗的实践价值,也看重其创新传承,24 节气可被记忆和品读,但创造性传承与发展却困难重重!自豪感固然需要,但文化背后的科学精神与科学信仰如何弘扬?网上把清明节译为Tomb-SweepingDay(扫墓的日子),很明显,这个翻译并不准确,外语翻译和准确对外交流的问题能解决(选自《解放军报>)

【注】①原木在移动:朝鲜战场上,被冻僵的志愿军战士,虽动作僵硬如原木,但仍冲锋不止,视死如归,让敌军肝胆俱裂。于是联合国军士兵用“原木”来称

呼让他们震惊不已的中国军人。 11.请简述本文的写作目的。(2 分)

12.请分析文章第⑤段使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3分)

13.第⑤段举了抗美援朝的例子来论证了战争中精神因素的重要性,增强了说服力。解析: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把握。解题时,首先应清楚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13.结合语境,说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3 分)

精神上有了“恐高症”,战场上就无法抢占胜利的“制高...点”

14.“恐高症”原指因害怕高处而出现眩晕的症状,在这里指在战场上的蛾±因害怕敌人的武器装备而产生的畏惧心理;“制高点”原本指在作战时占领最高地形-在这里指精神上的优势。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赏析能力。再联系文本解释说词语赏析要先理解其本意,明。

15.下面一则材料能否证明第⑥段的观点?请说明理由。(3分)

进攻意大利时,为了出奇制胜,拿破仑派了一支部队翻越高山,经过一条冒险的“死亡之路”。每当部队遇到特殊困难,雄壮的冲锋号声就会响彻群山之巅。导致尽管在危险的攀登中到处充满了障碍,部队被拉长到30 公里,但始终没有一个士兵掉队。四天之后,这支部队犹如神兵突然出现在意大利平原。 16.通读全文,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2 分)

A.文章开头引用拿破仑的名言,是专门为了引出本文的论题:利剑与精神。 B.本文论证思路清晰:第①段提出问题,②至⑥段分析问题,⑦至⑧段得出结论。 C.作者认为,未来战争中,武器在战斗力要素中的比重会有所提升。武器是灵魂和主宰。只有武器装备完美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战

斗力。

D.第⑧段画线句和第②段画线句的意思基本相同,结尾处又出现,是再次发出号召,强调新时代革命军人必须具有意志、血性和精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