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儒、道、释三家对中国武术的作用与影响

来源:九壹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儒、道、释三家对中国武术的作用与影响 Role and Influence of Confucianism、Taoism and Buddhism on Chinese Wushu 李朝旭,高伟 LI Chao-xu,GAO Wei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论述了儒、道、释三家对武术文化不同的渗透和影响。在中国武 术史上,儒、道、释三家对中国武术都起着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丰富了武术的内涵,加快了武 术发展的速度。 关键词:儒家;道家;释家;武术;作用;影响 Abstract:Adopted the documentary analysis,this paper analysed the embodiment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Confucianism、Taoism and Buddhism on the culture of Wushu.The Confucianism、Taoism and Buddhism played a promotive rol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Wushu,enriched the intension and promoted the developing speed of Wushu. Key wordS:Confucianism;Taoism;Buddhism;Wushu;function;influence 中图分类号:G852文章编号:1005-0256(2006)O卜0015-03文献标识码:A 中国武术与儒家思想及古代宗教有着紧密的联系。在 人类社会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在封建社会 占有统治地位,它对人的意识形态、行为准则,其影响是 13武德的仁学思想体现在对抗性竞技运动上武术之对 抗性竞技,即常说的“较武”、“比试”,也是武术功能 的一种运用,而且于此种武术竞技中体现出对英雄高手的 荣誉心态与征服对方的胜利精神的追求,因而武林较技亦 是一项富娱乐性的活动。武林较量固然也有武术技能的充 分运用,但这与对敌交手毕竟是性质迥异的另一种竞技。 巨大的。而宗教文化与武术文化同为古代文化巨系统的组 成部分,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互为因果,相互渗透、影 响。 1儒家思想与武术 因此,此种“较武”中更应充分体现仁义、友爱的精神, 以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一公元前 通过“较武”切磋技艺与交流感情,达到“以武会友”的 目的。古代武家较艺主张“点到为止”,并且十分强调应 有的正确态度与胸怀来对待较技。 479年)为创造人的儒家学派,对中国武术有巨大而深远的 影响。孔子出身于武术世家。精通军事武艺射、御之术。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虽然主张“仁政”、 “德治”, “仁” 学的基本思想是以仁慈、忠厚、善良和爱心来接人待物, 处理一切人际关系,但处于战乱频仍的春秋时代,孔子深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内涵就是“爱人” 和“忠恕之道”。樊迟问仁,子日“爱人”; “夫仁者,已 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文武兼备的重要性。他强调指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 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1,1武德的仁学思想首先表现在武家授徒方面武家授徒 《论语》中的这些话阐明了“仁”就是讲为人善良宽厚、克 己谦逊。孔子把“勇”与“仁”联系起来,说“仁者必有 勇”。“勇而无礼则乱”。武术是战斗的力量、杀伐的手段, 主张从严德,武德之能否体现与武者之素质关系密切。故 就必须纳入一定的伦理法则之中。这是中国武术伦理色彩 浓厚的根本原因。其丰富的伦理思想,至今仍有着极大的 现实意义。先秦儒家对中国武术的深远影响还表现在儒家 武林各派均喜忠厚诚朴者而严拒奸恶逞凶之辈。 1,2武德的仁学思想充分体现在武技之运用上武技之运 用随武术社会功能之多样性亦呈现多方面之运用,用于保 的“仁爱”观念。它构成了武术伦理思想的核心。崇尚伦 家卫国、除暴安良之战场,为武术社会实用之主要功能。 用于竞技、较艺、健身、娱乐,则为武术竞技体育功能。 此两种功能性质虽有不同,然均体现武术的仁学伦理思想。 同样的仁爱精神亦体现在少林武术对某些具有特强杀伤力 的功夫的说明与运用。其主张以德感人,以力服人则为不 作者简介:李朝旭(1965一),男,湖南桃源人,教授,研究方向: 武术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 作者单位:广州体育学院,广东广州510075 Guangzhou Ins 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Guang— zhou 510075,Guangdong China. 得已之手段,充分体现武德的仁学思想。 体育科技文献逋报 l 15 第14卷第1期 l 2006年1月 li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譬酉 家论坛 理、讲求仁义忠信,是中国武术文化的鲜明特色。这一特 色,至今仍使得中国武术在世界人们心目中不仅是技击、 健身之道,更成为精神修养、人格净化得一种途径。 2道家思想与武术 2.1.3天人合一论天人合一的观念亦是道家本体论的一 种表现 所谓“天”,并非指神灵主宰,而是“自然”的 代表。所谓“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 宇宙自然是个大天地,人则是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 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事 物均应顺乎自然,不违自然,方能获得生存与发展。中国 武术在长期的实践中体会到,作为武术运动对象的客体一 古代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有着及其重要 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家思想决定了传统文化的总 的发展模式。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 中指出:道家对大自然的思考与探究,奠定了中国古代科 学的基础。中国武术思想的认识论、方法论、均以道家思 想有直接的渊源。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有着深厚 的文化渊源,它在汉末形成,魏晋时期有了巨大的发展。 道教以老庄哲学为思想渊源,继承先秦神仙传说与导引养 生方术,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 近代著名太极拳家杨澄甫曾指出: “中国之拳术虽派 别繁多,要知皆寓有哲理之技术”。在中国武术所包含的哲 学思想中,先秦诸子特别是道家思想成为最主要的思想源 泉。 2.1道家关于宇宙本源的“道论”、“气论”及“天~合 一”论的观点与武术老子,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出生于楚国 县 (今河南鹿邑东)。老子著《道德经》,亦称《老子》。 庄 并称为道家学派主要代表。老庄思想对中国武术思想 影 响表现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方面。在认识论方面,武术 汲取了道家关于宇宙本源的“道论”、“气论”及“天人 合一”论的观点来解释中国武术的本质。 2.1.1道论在说明事物的根本时,老子用了一个“道” 字,认为“道”是宇宙万物之本源。中华武术吸收了这一 思想,认为“道”也是武术的最根本的本质特征。太极拳 基本理论的“无极”一词,即来自《老子》: “复归于无 极”。道家视“道”为万物之核心、本源,武术亦同样存 在武术之道的核心与本源。内家拳术,形意、八卦、太极 三派,形式不同,但其拳理相通, “道”为拳术之根本。 老子说, “道可道,非常道”,指出这个核心与本源的 “道”是非常玄妙、不可捉摸的。中国哲学的思辨方法 特 色是重直觉,重悟性,以形象感知来把握事物、理解事物, 这也是武术文化思维方式的特色。我们知道,武术的招式 是可以传授、可以模仿的,但武术的意境、神韵,武术之 道的真谛,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这要求学者在长期 的锻炼中去领悟、体验。 2.1.2气论道家为了表述本体观,还用了“气”字来代 表宇宙万物的根本。 “气”即“道”的体现。庄子用“气” 来表示万物之本源: “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无形 之气为有形之物的基础。在古代武术理论中, “气”占有 重要地位, “气”被视为武术的原力与本根,是武术的精 微所在。武术的种种外在形态如武术功能、神韵、绝技等 等,均为“气”的演化与体现。武术先辈们从直觉地长期 体验中省悟到了武术最高境界,感到本体地存在,于是各 自采用古典哲学地某些体系来表达,如道论、气论、太极 论等等,透过这些纷杂不同地词语,它们表达的其实还是 共通的含义。 16} ABNULDLTETEcINH ONFoLSoPGOYRT sc。ENcE ; Vo1.I4.NO.1.2006 { 人体自身和宇宙自然的客体,二者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 因而在武术实践中必须使前者适应后者,顺乎后者,达到 二者的统一与一致,方能完满实现武术的目的。这就是天 人合一观念在武术上的体现。 2.2道家“反者道之动”构成武术战略思想的基本原则 “反者道之动”是老子哲学中辩证法思想的著名命题,这句 话的意思是说对立的事物向其反面转化是运动的规律。老 子的这一朴素辩证法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武术战略思想中, 成为武术战略地基本原则。老子主张贵柔守雌,他说: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他的这种“柔”并非软 弱无力,更不是说低下者反能战胜高强者,老子说的柔弱 是一种坚韧不露,是一种含蓄、深沉、外柔内刚的状态。 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因敌变化、后发制人的武术战略, 来源于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辩证法,即 事物向其反面转化并循环,这一思想后来成为中国武术技 击战术的主要方法论之一。 2.3魏晋时期还表现在道门习武及武术与道教神仙方术相 结合道教神仙思想与武术的结合,是中国武术文化的一 个重要特征。这一特征在魏、晋早期道教中即已出现,其 结合主要表现在关于剑的神话与道术上。由于自先秦以来 剑术受到人们特殊的喜爱,人们练剑,配剑除习武之外, 更有着英雄气概,甚至是高贵不凡的象征,因而剑这一武 器逐渐被人崇敬而神化。表现在剑有所谓灵异性,剑能体 现祥瑞以及剑能降妖诛鬼辟邪等,演绎出许许多多美妙神 奇或荒诞古怪的神话或传说,成为开创唐以后剑仙侠客神 话传奇的先河。剑术与道术结合,武侠与仙家相融,便成 为自古代以至近现代的武侠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的源泉。应该指出,武术文化中的这支至今仍异彩纷呈的 奇花,主要是由于两晋、南北朝时期武术与道教相结合的 结果。 3佛教与武术 佛教自东汉传入之后,数百年间有极大的发展,两晋、 南北朝统治者十分崇佛。如梁武帝曾三次舍身入寺为佛服 役。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由平城迁都洛 阳后,在洛阳大修寺庙,仅此一地就有寺庙数百所。佛教 与武术密切联系的典型代表为河南嵩山少林寺。在这个时 期少林寺僧即开始习武。 3.1 由于战乱频繁,尚武成为社会需要,寺院也开始了习 武不少寺院拥有一定数量的武装力量。但是佛寺习武, 重要原因之一是为了保护寺院财产。由于帝王崇佛,多有 赏赐,许多寺院拥有田产及大量财物。此时,寺庙不仅要 防卫乱兵盗贼,就是寺庙之间也还有争夺财产之事,需要 用武力保卫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据《魏书。释老志》载,北魏太延四年(公元438年), 棍棒非铜铁,无锋刃,非凶器,多用于自卫。佛家子弟携 太武帝在长安某寺院发现大量武器,并因此怀疑寺庙可能与 带较宜,这可能也是重要原因。两晋、南北朝时期,棍棒 叛臣合谋作乱。下令年五十以下的和尚为民或冲服兵役。但 不是战场主要兵器,在某种特殊场合,棍棒似更为方便。 事过之后,一旦帝王复倡佛法,如北魏文成帝(公元452— 晋宣帝亦曾教守卫得士兵每人准备一根短棍,用绳挂在臂 465年)即位之后,大崇佛教,一些被充军和尚复归寺庙。 间,短兵相接时可以击刃。这是用棍得又一例证。当时棍 由于当过兵,他们对推动寺庙练武起到了促进作用。 法技术已发展较为成熟。葛洪说自己晚年“又学七尺杖术, 3.2寺庙习武有健身与娱乐功能北魏人杨街之著《洛阳 可以入白刃,取大戟”。七尺杖可战胜刀、枪、剑、戟。 伽蓝记》详记寺庙佛节庙会游乐盛况。洛阳禅虚寺, “寺 可见棍法技术是相当高的。少林武术尚棍,可能与此一时 前有阅兵场,岁终农隙,甲士习战,千乘万骑,常在于此 期棍术的运用与发展有一定联系。 ”。在这阅兵场上经常开展武术表演和较武角力等活动。上 3.5佛教思想与武术少林为禅宗之发源地。少林习武除 述史实,表明南北朝时期寺庙已开始习武,佛教与武术产 前述乱世尚武等主要因素外,与禅宗亦有一定关系。禅宗 生了一定的联系,少林武术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端 乃印度佛教传人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即中 的。《续高僧传》又载: “宫中常设日百僧斋,王及夫人 国化之佛教宗派。禅宗的最大特色是“不立文字”,即摆 手自行食。斋后消食,习诸武艺。”表明习武有健身与娱 脱印度佛教经典的许多高深理论,全凭修行者的悟性,去 乐的因素。 “明心见性”,领悟宇宙的永恒,自身具有的佛性。怎样启 3.3少林尚武与少林寺始于同时印度高僧佛陀扇多(常 发“悟性”呢?禅宗利用日常生活中一句话,一个动作, 称佛陀禅师,亦称跋陀)深受魏孝文帝崇信。孝文帝迁都 甚至一声喝斥,一顿棍棒、拳脚,来启发“悟性”,即所 洛阳,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为佛陀禅师于嵩 谓“棒喝”。总之禅宗修习全凭自身体验。这一点与武术 山建少林寺。少林寺面对少室山,背依五乳峰,坐落于少 的锻炼有着共通之处。武术的招式可以讲说,可以示范、 室山阴茂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少林者,少室之林也。 传授,也要靠悟性。禅宗是一种修养,武术也是一种修养, 佛陀禅师学识高深,精通禅法,译经多部。其传略中 二者有不少相似之处。因为“禅武相通”,或许就是佛陀 虽不见提及他练武,但从他收受的两名弟子惠光与僧稠的 以武择徒的原因,也就是禅与武的内在联系。因此,后世 情况,可以看出佛陀甚重武事。据《传灯录》记,慧光姓 的禅宗与武术关系紧密:禅武一体,以武悟禅;神拳一致, 杨氏,长卢人,年十二,随父到洛阳,被佛陀发现,收为 以禅导拳。在禅宗的重要典籍如《临济录》、《碧岩录》等 徒弟。慧光在窄狭的井栏于上反踢毽子一类的游戏,要有 中,有着不少禅宗与武术关联紧密的生动例证。特别是禅 一定的功夫和胆量,否则失足落井,不堪设想。佛陀收他 宗传往日本之后,禅法与武道有了很好的结合,更把二者 为徒,不是看中他的学识才华,而是看中他“世戏有工, 融为一体,使武术有着更为精深的思想文化内涵。(T) 道业亦应无昧”。即对这类危险的游戏都能练的精通,修习 佛法一定容易明白,把习佛与武勇联系在一起。 参考文献: 3.4少林武艺,以棍法为特长 民间有所谓“十三棍僧救 [1]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唐王”之传说。明代程宗猷著《少林棍法阐宗》,把棍法总 [2]武术学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结成书。少林为何在诸多武之中长于棍法?该书云: “少 [3]体育学院专修通用教材,武术(上、下册)[M].北京:人民 林形胜,有文、武二山夹寺,故棍法与禅宗并传不替。” 体育出版社,1998. 禅宗讲“顿悟”,有所谓“棒喝”的禅法,或许这是棍术 受到重视的原因之一。此外佛家讲慈悲为本,戒斗戒杀, (上接第24页) 结合((2001—2010年体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尽快出台加速 [2]张建勇.浅析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若干问题及对策[J].体育 体育产业化进程,促进体育产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 文化导刊。2oo5。5:10—12. 方针对策,为我经济的发展和体育产业的腾飞做出应有的 [3]廖培.我国体育产业现状与发展前景[J].体育学刊,2005。 贡献。(X) 4:28—31. [4]祝莉,许传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西部体育产业发展规 参考文献: 划研究[J].体育科学。2005。1:11-19. 【1]鲍明晓.体育市场一新的投资热点[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 [5]刘明海.我国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J].体育与科 社,2004.29—31. 学.2005。5:51—55.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l 17 第14卷第1期 { 2006年1月 l }l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