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英汉翻译中的几个问题
作者:朱舸漠
来源:《活力》2011年第02期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交流内容的日益广泛。在文化引进和交流的过程中,语言的接触是文化接触的先导,语言起着不可替代的媒介作用。不同文化的交流又必须首先反映在语言的层面上,语言层面上的交融又必然首先体现在语言的词汇上。所以在对外国著作进行翻译的过程中或者把中国的著作翻译成外文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不能墨守成规的逐词逐句刻板地组织语言,要让语言生动起来。但不能因此妄自曲解原文的意思,要让句子读起来有血有肉又恰到好处地体现出作者的原意。
我国翻译历史悠久,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一些翻译人才的存在,为世界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革。随着社会的发展,交流圈的扩大,翻译的重要性愈加的凸显出来。同时对翻译的准确性,技巧性要求也日益严格,因为翻译的内容直接影响读者对原文的认识和感想。
众所周知,“信、达、雅”是1898年严复在其译作《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信”由“修辞立诚”中的“诚”演化而来,它含义广泛,既包括对原文思想内容的信,也包括对原作风格神韵的信。“达”则指“辞达而已”中的“达”,即“达旨”。其前提是汉语表现要通顺。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矣”这显然是在说“达”比“信”更重要,严复是不是由此就不要“信”了呢?非也,请往下看:“……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即“达”的目的还是“信”。严复的“雅”则是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目的是“为达易”,“实则刻意求显”,是为“达”服务并最终服务于“信”的。是追求“达”的手段,而不是并列于“信”和“达”的第三个标准。因为严复预设的读者是士大夫和知识分子阶层,故而他要“求其尔雅”以迎合其读者的口味,或如王佐良先生所言,此为其“招徕术”。他认为用“近世利俗”的文字来翻译“则求达难”。他是在用自己认为最恰当的表现手段来达到其求“信”,求“达”的目的。由此可见,自“信”至“达”至“雅”都是在追求“达旨”即“意义不倍于本文”。“为达,即所以产信也”,求雅,“实则刻意求显”。亦即为达。求“雅”为“达”,求“达”为“信”,最后的落脚点在“信”上,既一元论。同时又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既互为条件,又各自为独立的副标准。此可谓“信、达、雅”之真谛所在。
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由于历史和文化上的差异。汉英词语之间存在着或显或隐的翻译上的陷阱,导致汉译英远比英译汉易于出错。用鲁迅的话说,就是“词典不离手,冷汗不离身”。这提醒译者必须对这些差异心中有数,然后再调和这些差异。“摆平”这些差异。为此,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望文生义,机械直译。这多半是初学者犯的毛病,他们易于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做出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从一而终。汉语言简意赅,句子灵活,往往是一个汉语词汇对应N个英语词汇,具体到在本句中应该采用那个意项,务必抓住精神实质,不可以不变应万变。至于怎么应变,这就是显示译者功力的地方了。
3.结构单调。组合生硬。由于汉英结构不同,表达方式迥异。“硬性翻译”不仅读起来别扭。而且会闹出笑话。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灵活使用整合的技巧,将句子整合。凸显汉语中所隐含的层次,补充所缺失的成分。有时要将简单句译成并列句。有时将并列句译成主从句。 4.主语暗淡,主语是句子的灵魂,定住译文的主语的是关键的一步棋。主语定偏了,整个句子将显得松散乏力,甚至会误导读者。
5.切莫图语言优美。另起它意。即语言优美但不忠于原文。译文要力求其“信”。尽可能契合汉语原来句子的气势、情绪和结构。
6.不能“愚忠”,不谙增减之道。我们耳熟能详的东西外国人可能会感到一头雾水。译者需要增加必要的说明和补充或者减译。否则,外国人会不知所云。毕竟。汉译英最终是给外国人看的。
7.避免语句重复。汉语多重复,以强化语气;英语则要尽量避免重复。
8.水土不服,习惯搭配失当。这的确是难度系数较大的问题,它要求译者既有较高的中文修养,又要有较高的英文造诣,一知半解的人常常在此“翻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