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哪些材料特别能引起痒的感觉,人的哪些部位特别怕痒。 2.得到情绪的宣泄和释放。 活动准备:
羽毛、海绵、毛笔、积木、记录单、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怕痒的地方
1.师:你们知道自己身体的每个地方吗?
2.师:那听好我的口令做动作:跺跺你的小脚,拍拍你的大腿,对对你的小腰,捏捏你的胳肢窝,耸耸你的肩膀,摸摸你的脖子,拍拍你的头顶。 3.师:刚才我们用双手接触了身体的一些地方,相信大家都有不同的感觉,那在你们的身上有哪些地方特别怕痒呢?
4.师:请你们两个小朋友一组,相互挠一挠,在自己觉得痒的地方贴上即时贴。
5.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6.交流:你身上哪些地方特别怕痒?你怎么让他感觉痒的? 7.师:人身上怕痒的地方原来有这么多。
(二)痒一痒
1.师:老师身上也有怕痒的.地方,昨天晚上觉得脖子上特别痒,但不知道是碰到了什么东西才痒的,今天,我就把昨天碰过的东西都带来了,看看有些什么?(羽毛、海绵、毛笔、积木)
2.(出示记录单)师:这是它们的标记和记录单,请和好朋友用这些材料相互试一试,看看哪些材料特别能引起痒的感觉,在材料下面画上自己喜欢的标记。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交流:你认为老师是碰到了什么东西才会觉得痒的?为什么?
5.小结:原来老师昨天晚上碰到了羽毛、海绵、毛笔这些东西,才感觉痒的。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些毛茸茸、软绵绵的东西特别能引起痒的感觉,一些硬硬的东西不太能引起痒的感觉。 (三)结束部分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材料能够引起痒的感觉呢?那我们去找找看吧。 修改意见及建议:
1.教师可从生活经验导入,让幼儿回忆一下在家和大人一起玩挠痒痒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2.活动开始部分的动作做的过长,可以直接以生活经验导入。 3.目标二调整为“在相互挠痒痒的过程中得到情绪的宣泄和释放”。 4.准备一张大统计表,在小组统计表展示出来后,引导全体幼儿一起统计。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动物间存在的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关系。
2、通过活动、知识经验的积累和经验共享,了解动物间朋友和敌人关系的两两对应关系。
3、形成初步的生态保护意识,萌发探索自然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在父母的帮助下提前寻找动物的朋友和天敌的图片、资料。 2、学唱歌曲《我爱我的小动物》。 3、实物投影仪一台。 活动过程:
一、歌曲《我爱我的小动物》。 鼓励幼儿创编小动物,再创编大动物。
二、由猫和老鼠,引导幼儿讨论动物间的敌对关系。 1、你知道老鼠最怕谁?为什么?它们是好朋友还是敌人? 2、羊和狼是好朋友还是敌人呢?为什么?
3、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和哪些动物是敌人?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4、把收集的图片放在投影仪上供大家欣赏。 如:蛇和青蛙、壁虎和蚊子、狮子和斑马等等。
三、向导鱼和鲨鱼,引导幼儿讨论动物间的朋友关系。
1、动物有的是敌人,有的就是好朋友,如向导鱼和鲨鱼就是一队好朋友,因为鲨鱼的眼睛不好,向导鱼就可以为鲨鱼指路,还能吃到鲨鱼剩下的食物。 2、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和哪些动物是朋友? 四、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生态环保意识。
动物吃别的动物,或被别的动物吃掉,是大自然的规律,如果一种动物太多,一种动物消失,都会给大自然带来影响。所以,我们要保护各种各样的动物,使自然平衡。 活动反思:
初步培养幼儿对动物的热爱的情感,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通过图片的展示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但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课堂的秩序,气氛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下次活动过程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并且大班的孩子更多地喜欢说,不能够耐心地去倾听。当然在这种活动中,幼儿的兴趣点还是很多的,它们更过地想去认识与了解动物。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尝试让纸站起来,并探索纸站得稳的多种方法。 2.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3.能大胆探索与尝试,体验成功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操作尝试让纸站起来,并探索纸站得稳的多种方法。 难点: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活动准备
纸片、小积木、记录纸、黑板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纸,平时我们都用这种纸做什么?” 幼:“画画、折纸…”
师:“今天,我们用它来做一个小实验。” 二、基本过程。
(一)自由探索纸片“站”起来的方法。 1.将一张纸平放在桌上,引起幼儿探索兴趣
师:“看,这张纸是平躺在桌子上的。请你想办法让这张纸片站起来,不能借助任何材料的帮忙。”
师:“请试一试,看谁站起来的方法最多,而且和别人的不一样。” 2.幼儿自由探索怎样让纸片“站”起来,教师巡回指导。 3.请孩子介绍、演示让纸片站起来的方法。
师小结:“我们把纸片折一折,卷一卷,纸片的形状变了,它就能稳稳地站起来。”
(二)验证哪种方法的纸片“站”得更稳,能“顶”住一块积木。
1.出示积木。
师:“我要用这块积木考验一下,你站起来的纸片力气是不是最大。” 师:“我把积木放到纸上,纸片还能站得稳吗?为什么? ” 2.出示记录纸,讲解记录方式。
3.幼儿探索纸片怎样“顶”住积木,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师:“请你试一试。”
4.展示孩子记录情况,并让孩子把能“顶”住积木的纸片找出来。 教师一一介绍“顶”住积木的纸片的形状。
师:“那到底是哪种形状的纸片力气比较大,能够顶起积木呢,一起来找一找”
教师根据幼儿记录的结果,分别请幼儿上台将能够顶起积木的结果放在展示桌上给大家看。
师:“看来,小朋友们觉得这些形状的纸片力气比较大,能够顶起一块积木。” (三)再次尝试改变纸的形状,“顶”住更多的积木。
师:“将下来,老师再给你们一个新的挑战。想办法让你的纸片顶起更多的积木,想不想接受挑战?”
1.教师演示放积木的方法及记录积木数的方法。
师:“老师先来挑战一次,小朋友们帮我数一数”(老师从展示桌上挑选一种形状,放第 3 快积木时,倒了)
师:“老师在放第 3 块积木时,这个纸片有没有顶起它来?”
师:“哦,那这个纸片真正能够顶起的数量是最后倒掉的数量再减一个, 最后使他倒掉的那块不算。你们会数了吗?”
2.幼儿自由探索、尝试。教师巡回指导。师 :“现在,请小朋友来试一试。” 3.幼儿互相交流:纸的形状、“顶”住的积木块数。师:“你刚才顶起了几块积木?用的什么形状?”师:
“我发现,大部分小朋友都用了圆柱体。” 三、结束部分。
探索怎样能“顶”住一筐积木。
师:“有什么办法能够顶起这么多积木呢?”(放好多这样的圆柱体)请每位幼儿卷一个圆柱体放在展示桌上。 教师演示成功了,提问为什么?
师小结:支撑的纸片多了,支撑的面积变大了,所以就能“顶”住一筐积木。 在第一个环节,我让幼儿大胆自主操作,尝试让纸片“站”起来,一开始幼儿思维没有打开,但通过大胆尝试后,能够想出不一样的方法。 活动反思
我相继抛出问题“哪种形状的纸片站得稳”,通过一块小积木让幼儿首次感知不同形状的纸与承载重量的关系。在这个环节中,幼儿非常感兴趣,操作过程中善于思考与想办法。接着,通过提供较多数量的积木,引导幼儿探索“哪种形状的纸能够支撑起更多的积木”,通过尝试,幼儿得出结论——圆柱体。 在最后的延生环节,通过让每个幼儿裹一个圆柱体,放在一起后支撑起一整框积木,引导幼儿感知合作、团结的品质。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幼儿探索的热情并没有消退。此次活动材料也投放于区角中,供幼儿在游戏中自主探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