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产业要素分配_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增长_马正兵

来源:九壹网
第31卷󰀂第1期2008年2月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JournalofShijiazhuangUniversityofEconomics

Vol󰀁31No󰀁1Feb.2008

产业要素分配、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增长

马正兵

(重庆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系,重庆402160)

摘󰀂要:经验研究表明,第二、三产业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和第二产业的资本投入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第二产业的综合要素生产率提升和资本投入双重推力促进第二产业成长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演进的主要路径。概言之,推进技术创新,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确保经济又好又快持续发展的关键。关键词:资本;劳动;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产业

中图分类号:F1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875(2008)01󰀂0006󰀂04

󰀂󰀂一、引言

经济增长是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讨论的一个中心问题。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 卢卡斯甚至认为:!一旦我们开始思考∀经济增长#,就很难再去思考其它问题了∃[1]。近年来,围绕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及其可持续性的讨论更是成为经济学界讨论的一个焦点问题。解析这一问题也许有很多角度,但考察中国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与技术支撑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主流经济学一般将要素投入概括为自然条件、劳动力和资本三个方面。一般而言,自然条件的丰歉虽然会对一国的经济发展造成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却不能决定一国的经济发展进程,历史经验业已证明如此[2]。劳动力是经济增长中的原始要素。蔡日方在实证分析后发现,通过劳动力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城乡劳动力市场发育,中国仍有机会享有劳动力资源重新配置带来的经济增长源泉[3]。资本是推进经济增长的另一基本源泉。武剑采用动态递推模型对中国的经济增长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显示资本形成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资本投入对总产出的推动作用超过其他要素总和,达到了56󰀁3%[4]。胡永刚进一步利用反映产量与投资间的内生结构模型考察后认为,下放投资决策权、行政性投资向多元化和市场投资转变以及鼓励外商投资和私人投资等投融资领域的一系列举措,推进投资增长,进而通过投资与产量间的相互作用促成了近20年来我国投资和产量的

持续高增长[5]。技术进步和要素效率提高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张军通过对1952󰀁1998年中国经济统计数据的回归分析,计算了中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增长率。他发现,改革后中国经济的TFP有了明显提高,1979󰀁1998年平均增长率大约为2󰀁8%,生产率的提高贡献了产出增长中的大约28󰀁9%[6]。与此同时,张军在另一篇论文中则从国有工业部门的利润变动角度分析资本形成对中国改革以来经济增长的贡献。他认为,资本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变动是不太敏感的,并得出结论:!工业部门的赢利能力的持续恶化以及严重威胁投资收益率的资本形成体制和金融制度将是中国经济未来高速增长的严重制约∃[7]。

上述学者的分析对于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和技术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些分析均集中在资本、劳动力投入及技术进步与总体经济增长层面,而现代经济增长不单是一个经济总量扩张过程,更是产业结构转换的过程。为此,本文将尝试从三次产业层面探讨中国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与技术效率问题。分析三次产业部门的投入要素效率、技术进步水平之差异,分析技术进步对产业成长的非对称性影响,并从产业发展视角盘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和主要路径,从要素投入和技术进步的产业部门差异寻找产业结构调整的途径和动力构成本文的研究任务和主要价值。

收稿日期:2007-09-26

作者简介:马正兵(1974󰀁),男,重庆巫山人,重庆文理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副主任,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理论与政策。

马正兵:产业要素分配、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增长󰀂󰀂二、要素产业分配与全要素生产率的部

函数关系式:

1-Yi=AiK󰀁iLi

*

7

门差异

基于产业层面分析中国经济增长中的要素投入与技术效率,首先必须解决如何计量三次产业部门的要素投入、测度产业部门的技术状况等问题。

(一)技术的部门差异测度:理论解释

著名经济学家哈尔 瓦里安(HalR󰀁Varian)在%微观经济分析&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描绘技术的最简单最普遍的途径是生产函数∃[8]。常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表示:

Y=AK󰀁L󰀂

测度基于三次产业层面的技术进步差异有:Yi=AiKiLi,i=1,2,3

󰀁󰀂

󰀁

*

,i=1,2,3(4)

应用二阶段最小二乘法对三次产业的生产函数进行回归估计。考虑到产业结构演变中第一产业比重总体下降,第二、三产业不断上升和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出的事实和发展趋势,在估计第一产业的生产函数时,以第二、三产

业的产值对数,第三产业的就业量对数和时间趋势变量作为工具变量。估计第二产业的生产函数时,加入第一、三产业资本、劳动力对数和时间趋势变量作为工具变量。估计第三产业生产函数时,选择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对数、第二产业的资本对数和时间趋势变量工具变量。分别得到如下生产函数:lnY1=-14󰀁05+0󰀁72lnk1+1󰀁58lnl1

(-3󰀁74)󰀂(10󰀁81)󰀂(-5󰀁98)󰀂(13󰀁06)󰀂(-2󰀁20)󰀂(3󰀁09)󰀂Y1=A1K1Y2=A2K2

0.310.69

L10.670.33

L2

(1)(2)

式(2)中,i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根据式(2),采取索罗余值法,很容易得到三次产业部门的要素生产率:

Yi

,i=1,2,3(3)Ki󰀁L󰀂i

这样,通过对产业部门的产值(Yi)、资本(Ki)和劳动力(Li)数据的对数进行回归,即可

FTPi=

得到产业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数据。

(二)资本、劳动力的产业分配与产业增长1󰀁基本数据整理

产业部门的产出数据选取1978󰀁2005年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并按1978年可比价进行换算,劳动力数据采用劳动就业量作为代表,以上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整理得到。至于资本投入数量应为直接或间接构成生产能力的资本总存量,它既包括直接生产和提供各种物质产品和劳务的各种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也包括为生活过程服务的各种服务及福利设施的资产,如住房等。按可比价计算资本存量的方法很多,而且许多学者对中国的总体资本存量进行了测算。但目前对中国产业部门的资本存量进行估算的并不多见。本文采用王金营提供的数据和方法整理三次产业部门的资本存量数据[9]。其中,1978󰀁1998年的数据直接使用他整理出来的数据,1998年之后的数据按照其提供的方法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整理得到。

2󰀁产出函数回归估计

根据模型(1)、(2)估计要素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函数关系。对模型(1)、(2)两边分别取对数,应用回归分析得到具体函数关系式即算出󰀁i、󰀂i

*后,利用关系式󰀁i+󰀂i=1以及正则化关系式󰀁*=󰀁/(󰀁+󰀂),󰀁i=󰀁i/(󰀁i+󰀂i)即可得到产出

(5)(6)(7)

(4󰀁06)(3󰀁00)(1󰀁88)

(8)(9)(10)

lnY2=-6󰀁70+1󰀁06lnK2+0󰀁53lnL2lnY3=-6󰀁82+0󰀁699lnK3+0󰀁9004lnL3

正则化后的生产函数分别为

.440.56

Y3=A3K0L33

上述生产函数初步揭示了资本、劳动力的产业分配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按资本产出弹性的大小排序,依次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故第二产业的资本投入量变化对其产值影响最大。换言之,改革开放以来,投资推动以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增长,进而推动产业成长是要素投入推动产业增长的基本路径。与此同时,第一、第三产业劳动产出弹性都较高,就业量变化对这两个产业产值影响较大。在一定意义上讲这两个产业对劳动就业的依赖很大,因此,其发展水平还是相当初级的。从三次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时序演变情况看,三次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呈不断提高的状态,但存在着产业差别。第一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呈平稳、缓慢增长状态;第二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相对高一些,且提升最快。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关键性因素解析

(一)方法原理

以下的分析建立在三次产业部门基础之上,为此,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来展开探讨,它是研究两组 8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第31卷第1期

变量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以下分析中,一组变量为经济增长变量,分别由三次产业的产值增长率组成;另一组变量为经济增长因素变量,分别由要素投入及技术进步增长率组成。分别选取有代表性的变量组成经济增长综合指标和经济增长因素综合指标,通过研究这两组综合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来代替这两组变量间的相关关系,这些综合指标即为典型变量。

(二)实证检验与分析

将三次产业的产值增长率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组,三次产业部门的资本、劳动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解释变量组,应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通过提取典型变量得到一个由三次产业产值增长率组成的经济增长综合指标U,用以反映三次产业产值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同样得到一个以各产业的要素投入和技术水平构成的经济增长因素综合指标V,用以反映各产业部门的要素投入和技术水平增长率与整个经济增长因素系统的关系。典型相关方法可以提取多组这样的典型变量,直到两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被分解完毕为止。具体地,以下每种分析情况均可提取三组典型变量。式(11)、(12)给出的是第一组典型变量的分析结果,因为它解释了典型相关分析中99󰀁99%的信息。

U=-0󰀁76y1+0󰀁47y2+0󰀁32y3

(11)

为0󰀁44)、第三产业的技术进步(载荷值为0󰀁32)和第二产业的资本投入增长(载荷值为0󰀁26),而第一产业的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增长和技术进步均为绝对值较大的负载荷指标,在方程(12)中,第一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绝对值最大的负载荷指标。因此,就第一产业而言,推进农业技术革新和进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第一产业的综合要素生产率显得更为紧要。

上述经验分析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是第二产业产值增长,第三产业也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其贡献尚未超过第二产业。从推进产业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因素看,第二、三产业的综合要素生产率和第二产业的资本投入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这一结论有力的证明,改革以来中国经济的成长并不是单纯依靠要素投入,三次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对经济成长具有突出的贡献。

图1󰀂要素投入、效率与经济增长演变趋势

V=-0󰀁23k1+0󰀁26k2+0󰀁06k3-0󰀁36l1

+0󰀁11l2+0󰀁08l3-0󰀁83ftp1+0󰀁44ftp2

+0󰀁32ftp3(12)典型相关系数CC(CanonicalCorrelation)=0󰀁999956;平方典型相关系数SCC(SquaredCanoni󰀂calCorrelation)=0󰀁999913;渐进标准误差ASE(ApproximateStandardError)=0󰀁000017。这些信息与P值(P<0󰀁0001)综合表明,典型相关系数是显著的,其典型相关性达到了99󰀁9956%。综合指标U、V是标准化后的线性组合,其系数绝对值的大小可以反映各产业的产值变量及经济增长因素变量对相应综合指标的影响程度。

方程(11)中,变量有较大的正载荷值(0󰀁47),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影响最为显著的是第二产业产值的增长。我们注意到第三产业产值增长对国内生产总值也存在正效应,不过其影响较第二产业小。第一产业产值的载荷指标为负,这可用第一产业在产业结构演变中其比重不断下降的事实来解释。对方程(12)可以解释为:从分解三次产业产值增长因素体系来看,较为相关的是第二产业的技术进步(载荷指标最大,

将原始数据分别代入模型(11)、(12)中,计算典型变量得分,根据其绘制反映要素投入、效率与经济增长典型变量关系的演变趋势图,如图1所示,三次产业的要素投入、效率综合指标与经济增长综合指标具有较一致的演变趋势,进一步证明了上述结论的可靠性。

四、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次产业部门的产值增长与其要素投入、效率之关系的计量检验,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一)从产业发展角度审视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和主要路径

本文的经验研究表明,若从产业发展角度解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和主要路径,则第二、三产业的技术进步和第二产业资本投入构成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系统正是沿着这样的路径过程演进、上升。其中,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综合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维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马正兵:产业要素分配、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解释变量。

(二)从产业增长因子考察我国产业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状况

总体上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产值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并行发展。在我们的研究中,尤其体现在第二产业的发展上:无论从产值变化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弹性系数)还是从其增长因素变量对整个增长因素体系的影响来看,第二产业的作用都十分突出。第三产业的产值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产业结构升级取得一定成绩。但是离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发展目标还要很大差距。由于第三产业的发展起点较低,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还较低,2003年仅为39󰀁9%,而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了60%左右。上述经验研究发现,第三产业的资本、劳动力投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相对较小。这表明,一方面,第三产业的发展吸纳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的潜力巨大,另一方面,要引导资本参考文献:

∋1(Lucas,RobertE.Jr.,OntheMechanicsofEconomicDevel󰀂

opment[J].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1988,22(1):3-42.

∋2(伍海华,张振德,徐修德.货币金融论[M].呼和浩特:内

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202-204.

∋3(蔡日方,王德文.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J].

经济研究,1999,(10):62-68.

∋4(武剑.储蓄、投资和经济增长󰀁󰀁󰀁中国资金供求的动态

分析[J].经济研究,1999,(11):29-38.

∋5(胡永刚.投融资体制变革与中国经济增长的投资拉动和

9

向第三产业转移,以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三)从要素投入和技术进步的产业部门差异寻找产业结构调整的途径和动力

研究表明,资本、劳动力要素和技术进步水平

在不同产业部门具有不同作用,这为我们指出了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途径。对于第一产业产值增长而言,提高其要素生产率是关键。对于第二产业而言,由于其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较大,对资本投入的依赖程度较高,从保持经济发展的稳定性考虑,在今后一段时期仍需维持一定的资本投入。但是,从较长时期看,提高第二产业的要素生产率对经济的影响最为显著。因此,加强该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应当成为一个战略选择。对于第三产业发展的历史路径而言,综合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同样是推进第三产业进一步提升的关键因素。概言之,进一步提高各产业部门的要素生产率是促进中国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地持续发展的关键内容。

收敛效应󰀁󰀁󰀁利用一个内生结构模型所作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5,(4):21-24.

∋6(张军,施少华.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波动:1952󰀁1978

[J].世界经济文汇,2003,(2):17-24.

∋7(张军.改革以来中国的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一些发现

及其解释[J].经济学季刊,2001,2(1):17,18-31.∋8(Varian,HalR.,MicroeconomicAnalysis[M].NewYork:W.

W.Norton&Company,1997:2-5.

∋9(王金营.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

出版社,2000:78-183.

IndustryFactorsDistribution,TechnologyProgressandEconomicGrowthinChina

MAZheng󰀂bing

(Chongqing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s,Yongchuan,Chongqing402160)

Abstract:

Theempiricalstudyindicatesthatthetechnologyprogressinthesecondaryandtertiaryindustriesasweasthe

capitalaccumulationinthesecondaryindustryarethevitalfactorsforstimulatingtheeconomicgrowth.Inaddition,thegrowthofsecondaryindustrypromotedbytheincreasingoftotalfactorproductivityandthecapitalinputarethemainevo󰀂lutionpathofeconomicgrowthinChina.Inshort,toadvancethetechnologicalinnovation,increasethetotalfactorpro󰀂ductivityandpushtheadjustmentandoptimizationofindustrialstructurearethekeyfactorsforraisingthequalityofeco󰀂nomicgrowthandmaintain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economy.Keywords:capital;labor;TFP;economicgrowth;industry

(责任编辑󰀂周吉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